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中国家长普遍反感“护犊子”?(转

[复制链接]

794

主题

0

好友

4084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4 18: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中国家长普遍反感“护犊子”?

大民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敲打了——书面的说法是被“体罚”了——回到家里,家长会有三种反应:

第一,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安抚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途径。这需要家长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还要懂得教育常识。因为孩子可能撒谎,可能不得要领,也可能故意歪曲事实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修改。但是只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基本上可以将问题解决掉。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如果真的被老师冤枉了,也会耐心开导孩子:老师是为了你好,老师知道真相之后会内疚的,甚至会道歉。老师要管理那么多孩子,难免也会出现差错。于是孩子也就释然,体罚不会影响到师生感情,始终保持这跟老师、跟家长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将无数成长的烦恼,化解于无形。

第二,不问青红皂白,再揍一顿。不少鲁莽的家长都这么做,比较危险,但是也可能无意中强迫孩子在“夹缝中”找到了正路:既然老师和家长是“一伙的”,别无选择,我只能无条件接受老师的惩戒。为了不遭受双重的皮肉之苦,孩子既不冒犯老师,也不指望家长开恩,不知不觉,就塑造成型,长大成材。其实,在很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或者父母比较忙,不懂得教育,也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家长那里,也培养出了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有一个前提,这样的家长,大多数是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品质有优良。

第三,领着孩子到学校,跟老师理论。将极小的不愉快放大无数倍,把师生、家校关系搞得很紧张。这当中不乏小孩子的恶作剧,故意让家长和老师发生冲突,从中获得古怪的快乐。由于家长的不可理喻,老师很难对他们的孩子保持耐心和热情。看上去孩子逍遥自在了,其实正是逐步滑向深渊。孩子越来越功课放松,坏习惯滋生,长大了一身的毛病。

毫无疑问,第一种家长,是理想的家长。在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或者比较懂教育的家长那里,往往是这种情况。他们孩子看上去比较省心省力,没有多少剑拔弩张的斗争,也没有多少火烧火燎的纠结。家长的身体力行、良好垂范,和比较民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得意健康、科学、快乐的成长。母亲是小学教师的家庭,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我相信现在的六零后、七零后的童年,大多数是拥有第二种家长的。那时候孩子学校功课比较少,大多数时间都是追逐、玩耍、调皮捣蛋,老师也没有评比压力,也不搞分数至上的考评,也没有多少经济利益驱使,都是凭良心干活,心态也平和。其实,“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古训,也是很多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核心价值。我记得我遥远的乡村,很多家长至今遵循这个育儿方法。

最可怕的是第三种反应。这种家长简直就是犯罪。他们的做法不符合科学原理,也有违祖宗经验。民间叫这种家长为“护犊子”,像畜生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靠本能的驱使看管自己的幼崽。这是一种低级的动物本能,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丢人了。毕竟人类,十几万年前就已经超越了靠本能驱使的这个进化阶段。

“护犊子”的家长,在农村也是被嘲笑的,无数的实例证明,护犊子的家长往往是失败的家长,他们的孩子,绝少成才成人的。这是个普遍现象,不需要论证和举例。

为什么护犊子会有这个严重的后果呢?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被体罚的孩子,往往对老师有仇恨(哪怕是短暂的),护犊子会强化这种仇恨。

第二,被体罚的孩子,往往会有或轻或重的过失,护犊子其实就是怂恿和包庇了孩子,必然会错过改正错误的机会。

第三,被冤枉了的孩子,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短暂的心理伤害,如果家长护犊子,这伤害会加重和延长,让孩子记仇,久久不能放下。

第四,护犊子的家长很难与老师有有效的沟通。老师对这种家长一般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对他们的孩子,也很难有认真负责的管教。

所以,怕体罚,更怕不能正确对待体罚。

体罚,之所以成为普遍使用的历久弥新的教学法,就在于它有生命力。它的成功有效与失败痛惜的案例几乎同样的多。根本原因,就是遭受体罚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天性顽皮,适度的体罚,立竿见影,也不会有什么心理阴影;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多疑,言语批评都可以造成强烈反应,何况皮肉痛苦。有的孩子得到了家长或者周围人的有效疏导、宣泄,郁积的负面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依然健康、快乐、阳光,成长得很好。有的孩子则得到了家长和周围人的怂恿、误导和骄纵,负面情绪成倍放大快速复制 ,在孩子心中形成大大的疙瘩,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智发育,最终造成不良后果。

这就扯到“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上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10 09:51 , Processed in 0.0749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