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0

好友

466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1#
发表于 2010-7-21 00:48 |只看该作者
“招商银行”的音乐大师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2#
发表于 2010-7-27 11:26 |只看该作者
当代十大小提琴大师


1.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disler)  

  2.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  

  3.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  

  4.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  

  5.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6.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  

  7.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  

  8.列奥尼德·科冈(Leonid Kogan)  

  9.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  

  10.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轻快的小提琴曲均为其杰作。还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活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贝多芬等人的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两部轻歌剧。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饱满有力、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双音、滑音,效果清丽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具有新鲜动人的力量。

作品链接:维也纳随想曲
     爱之欢乐  
     爱之忧伤  
     中国花鼓  
     美丽的罗丝玛琳


亚莎·海菲兹 Jascha Heifetz (1901-1987)

亚莎·海菲兹 Jascha Heifetz (1901-1987)

当代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三岁跟父亲学小提琴,四岁进维也纳音乐学校,五岁即公开演奏,八岁在音乐学校毕业后进圣彼得堡音乐学校深造。

1911年在圣彼得堡作第一次演出,后在敖德萨和基辅演出。次年又在柏林、莱比锡、维也纳与驰名的交响乐团及名指挥合作演出。十月革命爆发时,举家迁往纽约。
1917年10月于卡内基音乐厅作第一次在美国的演出,并作环球旅行演出。一生旅行演奏达四十年之久,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任教十五年。他演奏曲目很广,从古典到近现代著名作曲家的协奏曲及小品都演出过。他改编过一些古典和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如将罗马尼亚作曲家迪尼库原作的一首非常流行的民族舞曲《霍拉舞曲》改编为小提琴曲。

米尔斯坦,内森 (1904~1992)  
  
Nathan Milstein 内森.米尔斯坦1904年生于苏俄Odessa,七岁时由Pyotr Stolyorsky(戴维.欧伊斯特拉夫的老师)启蒙学琴,后入圣彼得堡音乐院,受教于Stoliarski、伊萨伊和奥尔。十六岁时初演葛拉兹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一曲成名。之后与霍洛维兹及Piatigorsky组三重奏,时有独奏会或室内乐演出。1925年,因俄国动荡不安,与霍洛维兹一起抵达美国,展开海外演奏生涯。1929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米尔斯坦在美国举办了首演,听众立即为之风靡。此后米尔斯坦便定居美国,在美国及欧洲演出多年,建立个人声誉。乐评家一般认为密尔斯坦是俄国音乐家中,最不带俄国地方色彩的,因为他的音乐均透过理性的思考,从而演奏出音乐家智能的结晶;较少具有奔放不羁、强烈斯拉夫性格。长期以来,米尔斯坦的光彩往往被海菲茨遮掩,而实际上,与海菲茨的炫技与明星风采相比,米尔斯坦更为扎实。他的修养被很多行家认为甚至还要高于海菲茨,对具体作品的表达亦深于海菲茨。他的跳弓非常精确而轻巧,震音充满韵味,音色变化也非常精致。米尔斯坦有许多唱片传世,如:韦瓦第、巴哈、塔替尼、贝多芬、德弗札克、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协奏曲与小品。

1992年12月月21日病逝伦敦,享年八十八岁。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 (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五岁开始学琴,1926年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毕业,1934年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高级班。先后获得全苏小提琴比赛一等奖、全乌克兰小提琴比赛首奖、全苏表演家比赛会优胜、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依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会优胜、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依萨伊国孙小提琴比赛冠军等。演出节目几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现代最优秀的小提琴作品。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精深的技巧,被誉为“莫斯科的帕格尼尼”,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和斯大林、列宁奖金。1939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学生中,有现已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家伊·奥依斯特拉赫(其子)、维·皮卡依曾、斯尼特科夫斯基等。


耶胡迪·梅纽因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1916年 4月22日 — 1999年 3月22日 ) 美国 犹太 裔 小提琴家 。 1916年 4月22日出生于美国 纽约 市一个俄罗斯移民家中。1999年3月12日 ?? 德国 柏林 逝世。  


生平
梅纽因三岁开始跟小提琴家Sigmund Anker 学小提琴。七岁第一次在 旧金山交响乐乐队 伴奏下登台独奏小提琴。随后往 巴黎 跟从 罗马尼亚 著名 作曲家 和小提琴家 乔治·埃内斯库 学习。 1929年 4月12日晚年方13岁的梅纽因在 柏林 演奏厅在柏林交响乐团伴奏下一口气栔奏了 巴哈 E大调小提琴 协奏曲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 贝多芬 小提琴协奏曲;当晚 爱因斯坦 正在座,叹道:“我现在才知道,天䠊果然有上帝”。从此梅纽因名声大噪周游世界演奏。 梅纽因深信音乐是趠越一切种族、国和政治的艺术。 1947年 梅纽因到 德国 为 指挥家 威廉·富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演奏,成为纳粹大屠杀后笠一个回德国演奏的犹太裔音乐家。 1963年 梅纽因在 英国 伦敦 创办耶胡迪·梅纽因小提琴音乐学校〠 1982年 梅纽因出任 英国皇家交响乐团 首席指挥。 1990年 梅纽因荣获 格连·古尔德 奖。  


主要唱片

- The Four Seasons [CD] (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 作曲 耶胡迪·梅纽因 小提琴演奏 EMI, 1991  

- Violin Concertos (CD) (德)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德)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 (Felix Mendelssohn)作曲;耶胡迪·梅纽因小提 ??演奏, 威廉·富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指挥。Toshiba EMI Ltd  

著作

- 《梅纽因论小提琴》辅助练习6课 / (美)耶胡迪·梅纽因著 曹伟,张静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ISBN 7-103-01618-6  

- 《人类的音乐 》耶胡迪·梅纽因,(美)柯蒂斯·W.戴绠斯(Curtis W.Davis)著 冷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ISBN 7-02-004056-X


亨里克·谢林  
  

  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兰人。五岁学钢琴,后迷上了小提琴。幼年的演奏给著名小提琴家勃·胡贝尔曼留下难忘的印象,遵照他的提议,被送往柏林随名师学琴。1933年在柏林首次公演,后又去华沙等地演出。在巴黎随那·布朗热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48年起在墨西哥音乐学院任教。此后去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奏。他知识渊博,懂七国语言,演奏风格高雅、安详,充满美感,被誉为真正拥有“古典的心灵”。对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有很深的研究,享有“权威”的盛名。


艾萨克·斯特恩 Isaac Stern (1920- )

艾萨克·斯特恩 Isaac Stern (1920- )

美籍前苏联小提琴大师。生于音乐世家,六岁就开始学习钢琴,后随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达学小提琴,同时从路易·帕辛格学习。

十七岁在纽约市政厅举办独奏会,博得好评。1944年在卡内基音乐厅开独唱会,自此名声大噪,成为美国代表性的小提琴家,活跃于世界各地。
此外,还和美国小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明组成三重奏团,从事室内乐的演出。

他的演奏音色很美,表现力丰富,技巧精确。现是卡内基音乐厅的主持人、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主席和美国全国艺术委员会的创始者。


列奥尼德·科冈
列奥尼德·科冈(Leonid Kogan,1924-1982),前苏联小提琴学派新一代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

曾先后在苏联中央儿童音乐学校、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琴,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学生时期就与管弦乐队合作举行音乐会,引起人们注意。1947年在布拉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再获一等奖。

演出曲目广泛,包括西方、俄罗斯和苏联作曲家的主要小提琴作品。曾在欧、美及远东各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与钢琴家吉列尔斯、大提琴家罗斯托罗波维奇组成三重奏团经常演出。他在演奏中力避虚饰,技巧惊人,处理得当,既富有气魄,又深情优美。


演奏家介绍
  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 Salvatore Accardo (1941- )
  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是现代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六岁开始学小提琴,1958年参加了第四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荣获第一,从此一举成名。此后在那不勒斯的圣·彼得音乐学院任教。他组织了都灵室内乐团并亲任指挥。后在欧洲、美国、南非及远东与世界驰名的交响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他的演奏辉煌而富有歌唱性,具有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感情丰富,有异乎寻常的音乐感,能使听众深深着迷。其拿手的演奏曲目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以及巴赫、维瓦尔第与塔蒂尼等古典作曲家的作品,近年来他的演奏曲目不断扩大。是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小提琴家之一。

伊扎克·帕尔曼 Itzak Perlman (1945- )

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废。自幼表现出酷爱音乐的天性,十岁上电台演奏,后进特拉维夫音乐学院学习。1958年曾赴美国参加“埃德·沙利文表演节”演出。移居美国后进朱利亚特音乐学校。1963年首次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1964年起与美国、欧洲主要管弦乐队合作演出。
其演奏准确灵巧,轻松自如,善于以变幻无穷的音色表现各个不同时代作曲家的特点和心理。他很注意音乐处理的逻辑性,控制得当,把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古典主义的匀称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极有名望的小提琴演奏大师。

192

主题

0

好友

466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3#
发表于 2010-7-27 11:27 |只看该作者
听梦剧院吗?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4#
发表于 2010-7-27 11:28 |只看该作者
Leonid Kogan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5#
发表于 2010-7-27 11:39 |只看该作者
初听科冈,我是被震到了

转------二十世纪受到景仰和爱戴的小提琴大师中,有许多位来自俄国,其中海飞兹、密尔斯坦、欧伊斯特拉夫最为人知,而柯冈,则是一位被小提琴家盛赞,却因为早逝而来不及听到举世给他掌声的一位。
  而这份录影更珍贵的地方则在于,柯冈生前留下的录影纪录非常的有限,使得这里的这些演出弥足珍贵。
  柯冈是俄国最大宗的小提琴学派,奥阿学派的嫡传人,他显赫的前半生以易沙耶小提琴大赛首奖最为代表。之后他在一九五七年东西冷战稍退时来到西方首演,在五七年登上卡内基厅首演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时,观众给了他足足十八分钟的喝彩。
  他手中所握的是瓜内里的名琴,而他门下出过最有名的弟子就是现今走红西方的女性小提琴家穆洛娃。
  本片中最首要的曲目就是全本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在柯冈生前,这些主流的大型协奏曲几乎是非他莫属,以他独尊,其它提琴家则在性格或技巧上或多或少比他略显不足,他在强烈的情感投射和细腻的音色处理上,都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和无瑕的技巧控制,而这份难得的录影,堪称举世独一,更让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舞台上那慑人的魅力。
  那种兼具运动家和演说家于一身的态势,光是一站,就算您不懂音乐、不懂小提琴,也已经深深为之着迷,这就是柯冈,一位过早离世的小提琴巨匠。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6#
发表于 2010-7-27 11:40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7#
发表于 2010-7-27 11:45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8#
发表于 2010-7-31 00:53 |只看该作者
海菲兹
小提琴大师海菲兹雅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杰出的美籍俄裔(一般这么认为,事实上海菲兹出生在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为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其实省略掉“之一”也绝不为过。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速度是绝无伦比的,他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常常把自己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是二十世纪的帕格尼尼也是二十世纪的小提琴之王!
目录[隐藏]

二十世纪小二十世纪小提琴大师
  1912年10月,柏林。   来自俄罗斯的11岁小男孩海菲兹在著名的指挥家尼基什领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协奏下,以出乎在场所有人意料的成熟演技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一代风气之先的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也在听众席上,听了海菲兹的演奏,他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赞叹到:“你我也许该怀着多么满意的心情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啊。”克莱斯勒与海菲兹,两位20世纪小提琴的巨人,虽然分属两代人,但都是各自一代中最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俩不仅地位相当,连生日也是同一天,莫非冥冥之中上苍果真属意于这一天来造就人间的琴圣吗?   海菲兹1901年出生于立陶宛,父亲是首都维尔纽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当海菲兹3岁时,父亲往他手里塞了一把小提琴,这就算是举行了最简洁的授徒仪式。父亲教了两年后便对琴技进展神速的儿子感到束手无策了。于是海菲兹被送入了维尔纽斯音乐学院师从马尔金教授学琴。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海菲兹的进步更为惊人。一年后,海菲兹便在音乐会上成功的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一时间,“天才”、“神童”的桂冠纷纷落到了这位年仅6岁的孩子头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深造。奥尔慧眼识才,自然愿意亲自培养这个孩子。怎奈沙皇的法律严禁犹太人入住圣彼德堡,况且学校也从未招收过如此年少的琴童,这可难煞另外海菲兹父子。所幸奥尔惜才如命,为此事积极与身为学院院长的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斡旋,方才解决了这道入学难题,那就是将父子俩双双招收入校,做奥尔大师的学生,其时海菲兹的父亲已年逾四十。奥尔此举堪称用心良苦,有了父亲在身边照顾生活上的一切,海菲兹便毫无后顾之忧,他全身心的随奥尔学习了整整六年,完美的掌握了作为一名优秀小提琴家所应具备的一切技能,成长成为奥尔班上涌现的最杰出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代言人。   学成后的海菲兹踌躇满志,1911年在乌克兰的三场音乐会只算小试牛刀,便赢得了“小提琴天使”的美誉。1912年在柏林的一举成名更使他人气直升,势头直指那批前辈大师们。1917年,作为犹太人的海菲兹与父亲一同迁居美国。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16岁的海菲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他在美国的首演。他一口气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协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和维塔利的《恰空》等10余首技巧艰深的乐曲,博得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这场“划时代的音乐会”向世人宣告:20世纪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诞生了!   此后海菲兹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之内的演出,1920年他在伦敦的皇后大厅以无可挑剔的技艺演奏了埃尔加的《B小调协奏曲》,最后便一路向东,先后在印度、以色列、蒙古、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   海菲茨在1931年11-12月间,曾到中国旅行演出,分别于11月14日及17日在天津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地点均在天津的峡蝶影院;时在北平的德国人雷兴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结伴,同观了海菲茨的精彩演出。雷兴为刘的挚友,也是业余钢琴家,并在闲暇时光常与刘切磋技艺。当时刘天华学习小提琴技艺,并已达到相当精深的程度,关于海菲茨的北平演出,雷兴曾记曰:在音乐会里,我坐在他(刘天华)旁边,听海菲茨表演。他用了极端紧张着的注意力,把每一次引弓的挥送,每一次发出的声音,都吸收到他的脑中去。演毕后,我问他说:“这演奏你觉得怎样?”“这真是我们的能力所了解不了的。”他回答说,“你会说这话么?”我继续说:“以你的本领说,自然也可以在他旁边一显身手的。”“不然,不然”他拒绝说:“我所能的,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坚毅勤勉学来的,但是这里这位确实天才家!”听了他的这些话,我不得不思及舒伯特了,它对于伟大的同代者贝多芬简直视之为山斗,高高的不可攀,然而他自己并不知觉它也是可以一般地在他的旁边存在的人物。   大提琴家费尔曼去世后,他和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二重奏团,录制过30多张唱片,特别享名。   1925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美国犹太籍小提琴家庞大“家族”中的一员。这时,他的那些前辈或者同辈们又有谁能与之争风呢?惟有伟大的克莱斯勒的地位兀自岿然不动。他们作为不同艺术风范的杰出代表,为对方树立的一个参照的艺术对立面,从而双峰并列的屹立在整个小提琴坛的最前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提琴的音准取决于演奏者手指按弦的位置是否准确,半毫米之差音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现杂音、错音是再所难免的。然而,这条定律在海菲兹身上却失去了作用。海菲兹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确和完美作为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的。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和闪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丝不苟的设计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挥泰斗托斯卡尼尼对海菲兹的这种卓绝超凡的才能赞不绝口,称他是自己见过的小提琴家中“唯一能演奏得完美无缺的艺术家”。向来文笔犀利,出语辛辣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先生对此耿耿于怀,终于有一次忍不住给海菲兹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海菲兹先生,请问你能否拉错一个音以表明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1987年12月10日,一代琴圣病逝于洛杉矶。   这位生前曾在乐坛掀起惊涛骇浪的伟大小提琴家就这样平静的归于永道;正如《时代周刊》在纪念他的文章中所说:“如果海菲兹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话,小提琴演奏艺术将永远不会达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准......作为个人,他给世界留下了扑朔迷离的问号;所谓小提琴演奏家,他将在今后的几个世纪中引起无可估量的反响。”   海菲兹曾经坦言:“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使用自己的创造性。当然是有一些学习小提琴技巧的标准方法,这些大家都非常熟习,用不到在这里讲了。但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一定是来自演奏者的内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响。你可以造就一个提琴家,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尽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我非常热爱音乐,可我还是认为音乐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听音乐、想音乐、演奏音乐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学习、去欣赏。我感到,我对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家。”
[编辑本段]海菲兹个人年表
  1900
  出生于俄罗斯的维尔纳(Vilna,现在属于立陶宛)
1903
  开始和父亲学拉小提琴
1905
  在维尔纳帝国音乐学校跟随Ilya Malkin开始正式的小提琴训练
1907
  在Kovno,第一次公开演奏,演奏曲目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1910
  在圣彼得堡开始和Leopold Auer学琴
1911
  4月30日,在圣彼得堡正式登台
1912
  10月28日在柏林和Arthur Nikisch和柏林爱乐登台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并去奥地利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旅行演出
1917
  10月27日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出。11月9日第一次录音,为他伴奏的是Andre Benoist,并进行全美国巡回演出。
1919
  开始和Samuel Chotzinoff(钢琴伴奏)合作
1925
  拟获得美国公民身份,Isidor Achron取代Chotzinoff成为合作伙伴。
1929
  在南美登台
1930
  出版Dinicus作品《Hora Staccato》的录音
1931
  前往中国举行演奏会   1934 Emanuel Bay成为他的合作伙伴。在俄罗斯举行17天13场音乐会——仅限他的出生地   1936 和Lawrence Tibbett一起,得到美国音乐家工会的帮助。   1937 担任美国联邦广播艺术家协会的第一副主席   1939 出演电影《They shall Have Music》   1942-44 举行美国军旅巡演,包括8个星期的在意大利和北非前线的45场音乐会。   1946 在Jim Hoyle的协助下,海飞茨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流行歌曲,《When You Make Love to Me——Don’t Make Believe》。Bing Crosby和Margaret Whiting(可能是当时的歌星)都录制了这首歌曲。   1947 开始他长达20个月的休演。   1949 4月27日Heifetz Mute(一种以海飞茨命名的装在小提琴上的弱音器)获得专利(Henryk Kaston发明)   1954 开始和Brooks Smith合作   1957 在加利福利亚参加安装911紧急号码的运动   1958-59 成为洛杉矶加利福利亚大学的董事音乐教授。   1961 成为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的小提琴教授。举行Heifetz-Piatigorsky系列音乐会,最初在洛杉矶,之后到圣弗朗西斯科和纽约。   1970 在巴黎为美国广播录制电视节目   1972 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最后的音乐会,其录音成为海飞茨最后的录音。
1973-1987
  和当地和来访的艺术家演奏室内乐。开始致力于许多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包括他一系列的录音和生态运动。在1983年中止在南加州大学的教职,但仍然私下从事小提琴的教学。
1987
  12月10日在洛杉矶Cedars-Sinal医疗中心去世。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99#
发表于 2010-7-31 00:57 |只看该作者
听小提琴,从克莱斯勒开始,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就听海菲兹

海菲兹曾经坦言:“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使用自己的创造性。当然是有一些学习小提琴技巧的标准方法,这些大家都非常熟习,用不到在这里讲了。但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一定是来自演奏者的内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响。你可以造就一个提琴家,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尽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我非常热爱音乐,可我还是认为音乐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听音乐、想音乐、演奏音乐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学习、去欣赏。我感到,我对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家。”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00#
发表于 2010-7-31 01: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妮妮 于 2010-8-16 10:28 编辑

俄罗斯,在我的理解里,也是多产的音乐天才,特别是演奏天才----作曲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太多了。。。
有灵性的地方!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01#
发表于 2010-7-31 01:18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套海菲兹的唱片,是当年在北京音乐厅听完音乐会,临出来的时候,朋友买给我的
我收好,不曾听

我听的是自己的海菲兹的唱片,很多,有的,由于时代的原因,声音质量不是很好。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02#
发表于 2010-7-31 01:19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03#
发表于 2010-7-31 01:26 |只看该作者

374

主题

0

好友

7064

积分

邻居商家

704#
发表于 2010-7-31 10:26 |只看该作者
年龄越长,越觉得古典音乐好听了。我年轻那会,听音乐会,直打哈欠,弄得请我去的男生很无奈。
感恩
QQ群:249303338(带着孩子去旅行),欢迎喜欢旅游的家长加入.我们群的目标是,周末近郊游,长假外地游,寒暑假出国游!
淘宝店:http://shop62366514.taobao.com/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05#
发表于 2010-8-3 18:30 |只看该作者
米尔斯坦
米尔斯坦在他去世后,《纽约时报》发表的讣告说:“米尔斯坦是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进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米尔斯坦这个名字在听众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都是小提琴界一件悲哀的事情。米尔斯坦是一位不向被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深居简出,对成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

职业生涯
  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是,米尔斯坦的职业艺术生涯长达72年。从他于1915初次登场同作曲家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1987年最后一次音乐会同纽约爱乐(指挥Erich Leinsdorf)合作贝多芬协奏曲。之后米尔斯坦因手臂受伤而结束职业生涯。若非如此,他的演艺生活会更长。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米尔斯坦于1903年12月31日出生于乌克兰黑海边上的城市奥德萨,他是七个孩子中的老四。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本身并没有音乐背景(不象海菲兹,其父是一名狂热的小提琴手)。海菲兹于11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而当时(1912年)7岁的米尔斯坦刚刚开始练习小提琴——米尔斯坦不是一名儿童天才。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
独立思考的米尔斯
  米尔斯坦的第一位名师是斯托利亚斯基(他也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老师)。米尔斯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被老师所左右。1915年米尔斯坦被邀请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以庆祝作曲家50岁生日。在米尔斯坦的自传《从俄罗斯到西方》(SolomonVolkov代笔,Limelight出版)中有这样记述:“在第一次彩排时,我按自己的路子来演绎这部作品,显而易见我有点喧宾夺主,完全无视作曲家的存在。格拉祖诺夫从他的眼镜上方注视着我,喃喃自语道:你不喜欢我所要表现的方式吗?如此我才开始按作曲家的本意来演。但在彩排结束后,格拉祖诺夫对我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演吧!因为我觉得你的方式比我的要好。”   斯托利亚斯基充分发展了米尔斯坦的天份,1916年把他推荐到富有传奇色彩的奥尔教授门下(海菲兹的老师)。教授十分高兴的辅导米尔斯坦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其时该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但是,米尔斯坦本人对奥尔的评价并不高。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米尔斯坦表示:“你们听到的伟大的老师的事不过是无稽之谈……奥尔根本算不上是老师,他只会挑选根本不需要他的学生。”在另一次访谈中,他又说:“我不认为奥尔教授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学习的周围有一种氛围,这么多有天赋学生,在这里从同学中汲取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尽管如此,米尔斯坦还是承认在此的生活是此生中最快乐的,还经常回忆起这个城市高贵的氛围。   米尔斯坦在1945年得到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Goldman。此琴伴其一生的时光。他把此琴重命名为Maria Teresa,其中"Maria"指他的女儿,而Teresa指他的妻子。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来临,奥尔离开俄罗斯,米尔斯坦回到家乡。从此他开始了职业生涯。十月革命席卷全国,开始米尔斯坦不觉得生活有任何变化,后来他在基辅遇到钢琴家霍洛维兹。1921年二人在全国展开演出,主要是一些俄罗斯风格的协奏曲,这时他们被誉为“十月革命的孩子”。其中最令人铭刻在心是彼得堡音乐会,最后米尔斯坦又一次登场同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演奏其协奏曲,而霍洛维茨演绎了李斯特的作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   米尔斯坦的事业的转折点是Leon Trotsky邀请他和霍洛维兹赴欧洲演出,名义是“要让他们(西欧人)知道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那时米尔斯坦从没有想到此行将永远离开故土(霍洛维茨于1987年回国)。从此米尔斯坦在欧洲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并跨过大西洋到达南美。尽管他同许多大指挥家如Mengelberg, Furtwangler, Knappertsbusch,Muck一起演出,但直到他在维也纳的登台后才开始为公众所注意,那一次的观众包括Arnold Schoenberg, Alban Berg, Karl Aeus Hartmann 和评论家Julius Korngold。他们对本次音乐会都大加褒评。   1926年夏天米尔斯坦拜访小提琴家伊萨依。伊萨依对他说:“你的帕格尼尼和巴赫都演得不错,你还想得到什么呢?”但米尔斯坦还是与伊萨依学习了几个月。事实上他没有从技巧上得到什么,离开巴黎时他得到了灵感。1928年米尔斯坦在美国第一次登台,演出戈得马克的第一协奏曲,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协奏。二次大战中米尔斯坦得到美国公民权,此后他侨居伦敦和巴黎。晚年米尔斯坦执教于朱利亚音乐学院和苏伊士音乐学院,但社会影响没有梅纽因大。他的教学原则是:”我从不用我的方式来刻画他们,不教他们怎么演而教他们怎么想。”阿卡多和Friedman都曾受到他的指点。米尔斯坦82岁时在斯托克海姆演出了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他也没有想到)。本次音乐会被名为"Master of Invention",此时是1987年。
逝世时间
1992年12月21日,米尔斯坦在伦敦逝世。
唱片选粹
  EMI ZMS 7 64793 2   巴赫:6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EMI TOCE-3308   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圣一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巴尔金、费斯托拉里)   DG 453 142-2   门德尔松/柴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11 21:50 , Processed in 0.0668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