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73|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美术馆: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

[复制链接]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4 09: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展览名称: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
展览时间:2008.01.19 至 2008.03.21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敦煌研究院
展览场地:1、2、3、6、7、8、9号展厅


    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将首次大规模展现在中国美术馆。另外,“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展”、“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等两个别开生面的展项也将同时与观众见面。大展开幕式将于2008年1月1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展出面积4000多平米,使用一层全部9个展厅。展览将持续到3月21日。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重要文化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为2008年新春的特别奉献。

    敦煌,地处北纬40度,东经92度,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之重要地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4世纪开始,随着佛教东传与兴盛,敦煌连续开窟造像,千年不断,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宝藏。特别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整体保存了一千多年间的雕塑与壁画作品。这是在传统汉晋文化的基础之上,融合吸收外来文化,产生的具有民族风情及民间趣味的艺术瑰宝。敦煌现存812个洞窟,计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大量8~10世纪的绘画作品得以面世,一般统称为“敦煌遗画”或“敦煌绢画”。而敦煌藏经洞所出的5万余件写卷,年代上自东晋,下迄北宋初年,数量巨大,极大丰富了中国书法史的景观。

    20世纪初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的敦煌藏经洞的重新发现及国际“敦煌学”的滥觞,使敦煌艺术传播世界。敦煌也成为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坐马车、骑骆驼、还是乘火车、汽车或是搭飞机,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和艺术家奔赴敦煌,面对千年艺术经典展开临摹、写生和艺术创作。敦煌的重新发现,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心灵。敦煌,已然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今,敦煌的整体保护与管理日益科学规范,敦煌莫高窟已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展品绝大部分来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自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10个精美复原洞窟、敦煌彩塑复制品13尊、敦煌石窟壁画临本120幅、敦煌石窟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敦煌花砖10件。   

     敦煌壁画有5万平方米,数量之大为世界上前所未有。但是,在长期的自然变化中,风雨沙蚀皆成害,敦煌壁画遭受着众多疾病的侵害。所以,自敦煌保护机    构成立伊始,专家们就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壁画。完成一个洞窟的整窟临摹复制,一般需要4年左右。1954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整窟临摹复制完成,这是我国首个完成的敦煌石窟整窟临摹复制。1955年国庆节,285窟整窟复制品在北京故宫展出,引起轰动。第45窟和榆林窟第29窟的临摹复制工作近年刚刚完成。其中,榆林窟第29窟是首个全部用矿物质新颜料临摹复制的敦煌石窟。敦煌研究院几代美术工作者已经完成敦煌石窟12个洞窟整窟的纯手工临摹复制,整个过程长达60年之久。敦煌复制洞窟曾经个别的在北京、上海、广东、日本展出过,但是,在敦煌以外的地方,象此次10个复制洞窟集中展出,却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届时,观众可以非常近距离一睹那些难得一见的壁画,切实感受敦煌的历史和气势。

    展览期间将有三本画册同时出版发行,包括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艺术研究院合作出版的画册《盛世和光——敦煌艺术》、《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作品》。

20080119_sshgdhysdz_23.jpg (261.79 KB, 下载次数: 318)

20080119_sshgdhysdz_23.jpg

20080119_sshgdhysdz_38.jpg (194.66 KB, 下载次数: 305)

20080119_sshgdhysdz_38.jpg

1346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儿子的LD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8-1-16 13:14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一定去看!!!
去敦煌也是人生计划之一: 儿子小学后带他去,全家同感受!

111

主题

0

好友

356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8-1-16 14:02 |只看该作者
估计人又会特别多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8-1-16 17:20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瓜皮 于 2008-1-16 14:02 发表
估计人又会特别多

可以利用平时工作日,建议退休办组织一次集体参观活动。
参观结束后为了方便大家及时交流心得体会,建议,,,,
请各位部级局级干部认真考虑此项活动建议。

290

主题

0

好友

4010

积分

邻居商家

5#
发表于 2008-1-16 18:05 |只看该作者
我上班在红楼里
嘿嘿
中午就可以去看
哈哈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19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8-1-16 18:5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博文妈妈 于 2008-1-16 13:14 发表
这个一定去看!!!
去敦煌也是人生计划之一: 儿子小学后带他去,全家同感受!


06年夏季曾去过敦煌,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敦煌以旅游业、种植业为主,整个城市没有工业,相对来说她又是西北最不缺水的城市,所以敦煌是一座非常干净美丽的城市。这里不仅有洞窟、羌笛,古道、月牙泉、鸣沙山等记载着她古老的历史,还有七彩的壁画、反弹琵琶的倩影、阳关三叠的韵律、如丝如缕的驼铃诠释着她悠远的文化。

来到这里你会惊讶的发现这里是大西北漫漫戈壁和荒漠中唯一一座绿洲,本习惯了在渺无人烟的浩瀚戈壁中行走的人们感到阵阵惊喜,原来敦煌比邻祁连山,发源于祁连雪山深处的党河,由东向西北延伸,形成了长约120公里的党河峡谷,沿峡谷一片2万多平方米的湿地就呈现在眼前。

但提起莫高窟提起壁画,在为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地位与美仑美奂的艺术成就感到欣喜时,面对历经劫难的莫高窟更让人充满无尽的惆怅和悲哀,当亲临现场置身其中时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深。

下面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18号洞窟,在它的西边就是17号洞窟,也就是被余秋雨先生称之为“罪人”的王道士在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里面有佛经万卷、古物多件。宝藏曝光后英、法、日、俄、美等国探险家与考古家卷走了绝大多数的经典书卷,如今国内仅存少量不到30%的断章残卷。据导游说,当时洋人拉走这些文物时用了好几十辆马车。

莫高窟文物基本全部流散,这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伤心史,更是中国近代史上落后、贫弱,政府无能腐败,当事者愚昧无知,国家饱受列强欺凌、掠夺的一个集中表现和缩影。当走进那个久仰的藏经洞,很难想象这个又小又暗的窟窿里面竟能藏得下一个民族的辉煌和梦想,现在洞里还余有一尊黝黑的佛像,表情十分清苦,大概是因为见证了掠夺者贪婪的目光、见证了中华子民懦弱的长叹、见证了千年文明的支离破残,但他是佛,只能去忍让、去承受,于是现实与信仰的冲突让他变得愤世起来,然后用千年的静默来表达无声的反抗。

DSCN0683.JPG (68.61 KB, 下载次数: 291)

DSCN0683.JPG

足球,世界上最美妙的闲事。

199

主题

0

好友

4443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8-1-19 08:53 |只看该作者
春节期间去看!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8-1-20 20:16 |只看该作者
中国美术馆学术讲座之“佛教艺术与敦煌石窟”

讲座题目:佛教艺术与敦煌石窟
讲座时间:2008年1月26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讲座地点:主楼7层学术报告厅
主 讲 人:赵声良

赵声良 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在日本成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日本成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美学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东华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敦煌艺术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书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主编《敦煌石窟鉴赏丛书》(1-3辑)和《敦煌书法库》(1-4辑)。出版个人著作主要有:《莫高窟》(知识出版社1995年)、《飞天史话》([台北]如闻出版社1998年)、《敦煌石窟全集•山水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日文版, [东京]比较文化研究所,2005年;中文版,中华书局,2005年),《敦煌艺术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讲座提纲:

    一、印度佛教艺术与石窟
    1,印度早期艺术:山奇大塔、巴尔胡特、阿玛拉瓦提,犍陀罗与马图拉
    2,阿旃陀、埃洛拉等石窟

    二、佛教艺术从印度到中国
    1,中亚佛教艺术遗迹,巴米扬石窟
    2,龟兹石窟及吐鲁番石窟:克孜尔、库木吐拉、森木塞姆等石窟
    3,甘肃地区石窟:天梯山石窟、金塔寺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
    4,云冈与龙门石窟

    三、敦煌石窟的产生和发展
    1,敦煌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吸收来自西域和中原的影响。
    2,敦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系统。

    四、敦煌艺术的风格
    1,西域风格影响下的敦煌本土风格。
    2,中原风格的影响
    3,隋唐艺术——融合中西的新时代
    4,晚期的民族风格:回鹘风格、西夏风格、蒙古风格。

290

主题

0

好友

4010

积分

邻居商家

9#
发表于 2008-1-20 20:2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永无止境 于 2008-1-20 20:16 发表
中国美术馆学术讲座之“佛教艺术与敦煌石窟”

讲座题目:佛教艺术与敦煌石窟
讲座时间:2008年1月26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讲座地点:主楼7层学术报告厅
主 讲 人:赵声良

赵声良 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 ...


请问
具体地点在哪啊?需要买票么?

是就在美术馆的7层么?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08-1-20 20:4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白巧克力粽子 于 2008-1-20 20:23 发表


请问
具体地点在哪啊?需要买票么?

是就在美术馆的7层么?

地点就在美术馆的主楼7层。
讲座应该是公益的,不用买票吧。(我想
展览与讲座结合,直观感受与抽象理论结合,收获会更大,呵呵。

290

主题

0

好友

4010

积分

邻居商家

11#
发表于 2008-1-20 20:49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永无止境 于 2008-1-20 20:41 发表

地点就在美术馆的主楼7层。
讲座应该是公益的,不用买票吧。(我想
展览与讲座结合,直观感受与抽象理论结合,收获会更大,呵呵。

总之肯定是去阿
买票也的去阿
只要别太贵

可是。。。。如果免费,人很多去晚了会不会不让进阿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08-1-22 17:10 |只看该作者
今天去看了这个展览,感觉不错。

工作日去,人不算很多。

复原的有代表性的石窟,以及临摹的壁画,加上少许敦煌研究院收藏的真品实物,使整个展览很丰富很有层次。

只是美术馆大门口弄得装饰,有点艳俗,呵呵。但看得出来,展览主办方是花了心思,做足功课的,不容易。

看展览时,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凑在一幅画前,关注点完全不同,很有意思。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08-1-24 10:03 |只看该作者
展览厅里不让拍照,但还是偷偷拍了几张,没敢打闪光灯,效果不太好。

图中礼佛的神仙,按照唐朝宫廷的伎乐部形式,分坐两侧。从神仙们弹奏的乐器中,可以看到有磬,有古琴,可见当时西域地区所受到的中原文化影响已经很深了。

IMG_1301.jpg (138.21 KB, 下载次数: 362)

IMG_1301.jpg

IMG_1305.jpg (143.91 KB, 下载次数: 342)

IMG_1305.jpg

IMG_1310.jpg (176.8 KB, 下载次数: 352)

IMG_1310.jpg

19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08-1-24 10:49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敦煌,冯骥才写过《人类的敦煌》一书,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转一篇他写的文章:

敦煌 ——大西北的文化浪漫



在我中华博大和缤纷的壁画宝库中,敦煌壁画特立独行,风味殊异。它既与中原壁画的面貌迥然不同;亦与西域各窟的画风相去甚远。这区别不仅是文化意蕴的不同、地域风情的相背,更是一种极具个性审美创造。只要我们的目光一触到敦煌的画面,心灵即刻被它这种极其强烈的独特审美气息所感染!这里是敦煌样式。从艺术上说,敦煌壁画是东方中国乃至人类世界一个独有的样式。

那么,敦煌样式源自何处?它经历怎么样的形成过程?哪些是它的审美特质?谁又是它的缔造者?

写到这里,我便感到自己已然置身在一千前茫茫戈壁滩那条响着的驼铃的丝绸古道上了。



九层楼

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其中一扇宽阔的大门便是敦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中原喷涌而出,经由河西走廊这条笔直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光芒四射地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包括埃及文化、希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毗邻我国的印度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地输入进来。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这里的大漠的荒滩上的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

敦煌内外,除去祁连山和天山两大山脉,余皆一马平川的荒漠与渺无人迹的沙海;这里,骄阳似火,寸草不生,寂寥万里,了无生息;然而强烈的阳光却溶化了山上的积雪,晶莹地渗入山脚的荒滩与沙碛,形成一个个鲜亮耀眼、充满生气的绿洲,这便成了西北游牧民族生息与繁衍的地方。自先秦的戎、羌、氐、大夏,到西汉时期的塞人、胝人、匈奴人、乌孙人,西域众多民族都曾轮流地称霸于此。在莫高窟的开凿期,柔然鲜卑和铁勒突厥是这里当家的主人。此后,吐蕃、党项、回鹘、蒙古,都曾做过敦煌的统治者。在中国的众多古城中,很少有敦煌这样的多民族轮唱主角的班斓经历。

艺术是生活最敏感的显影屏。莫高窟的壁画中自然留下了这些昔日的主人们形形色色奇特的音容笑貌、精神气质,以及他们独有的文化。从洞窟唯一的写实人物——供养人的装束与打扮上,我们便能看到这些北方各族的虔诚信徒侍立神佛一侧最真切的模样。倘若仔细端详,在不同民族称雄敦煌的时代,那些神佛的形象也微妙地发生了变化。人们信手画出的人物,总是与自己所熟悉的民族的、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地域人的容貌相似。故此,这些神佛的面孔往往也带着西域民族的印记。比如西夏时代那些长圆大脸、高鼻细眼、身材健硕的菩萨,倘若换上凡人衣履,干脆就是纵马狂奔、强悍刚猛的党项壮汉。

不仅如此,西域的各个民族,无论是鲜卑、吐蕃、党项,还是回鹘与蒙古,都曾给敦煌带来一片崭新的风景,注入新的活力以及独具的文化内涵。习惯于绕行礼佛的吐蕃人,不仅带来一种在佛床后开凿通道的新型窟式,带来《瑞象图》、带来了日月神、如意轮观音和十一面观音,更带来了藏传的佛教文化;党项人不单给敦煌增添神秘的西夏文字、龙凤藻井和绿壁画,而且把带着女真族和契丹族血型的西夏文化渲染其中;在敦煌听命于蒙古人的时代,窟顶上布满的庄重肃穆的曼陀罗只是一种异族风情的表象,更为重要的,则是忽必烈为莫高窟进一步引进的源自印度、并被藏族发扬光大在密宗文化。  

然而,共而的佛教信仰和身处恶劣环境的神灵崇拜又在更高的层次上融汇、整合着西域各族这些彼此相异的文化,而是最深刻的融汇成果,则凝结成一种文化精神。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所要注意的不再是壁画上各个民族特有形象,方式与文化符号,而是他们共同的一种气质。不论他们是谁,他们都曾在河西、西域,以至中亚的广阔而空旷的大地上奔突与驰骋。他们和他们拥有的马群与羊群混在一起,逐着鲜美的青草与甘洌的溪水,以及丝绸之路上的种种机遇,从而获得生命的鲜活与民族的延续。他们彼此之间一直是一边友好交往,一边为夺取生存(莫高窟第196窟菩萨像 盛唐) 条件而相互厮杀;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相互学习又相互争夺;他们的精神彼此影响,性情彼此薰染,热辣辣并虎虎生气地混成一片。相异的历史形成他们各自的文化,相同艰辛的生活却迫使他们必备同样的气质,那就是:勇猛、进取、炽烈、浪漫、豪放,与自由自在。

就是这种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层的文化主体。



北方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不是一种实体性质的文化。它不具备中原的汉文化那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象汉文化吸纳外来文化时,表现出那么清晰和有序的演变过程,但是作为北方民族一种共同有的和整体的精神气质,却顽强而鲜明地存在着。不管来自域外或中原的文化如何强劲,这种精神气质却依然故我。

从莫高窟历史的时期看,域外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总是交替出现。有时是由西域石窟直接搬来的域外面孔(如北魏和北周一些洞窟的彩塑与壁画),佛之容颜全是外来的“小字脸”;有时则是本地魏晋墓室壁画固有的那种中原作风(如西魏和隋代一些洞窟壁画),连佛本生的故事看上去都像中原的传说。但,即使在这一时期,我们也能看到两条脉络:一是中华文化主体的渐渐确立;一是西北民族的主体精神渐渐形成。若说中华文化,即是世俗化、情感化、审美的对称性、雍容大度的气象,以及线描;若说西北民族的精神,则是西北民族的精神,则是浪漫的想象、炽烈的色彩、雄强的气质,辽阔的空间,还有动感。只有自己的文化处于强势,才能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对于外来的佛教来说,中国化就是文化上的同化。所以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都是在大唐完成的。这个中国化的结果便是敦煌样式的形成。但关键的是,确立起来的敦煌样式极其独特,它与中原在大唐风格全然不同。如果把莫高窟第45窟的壁画与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的壁画相比较,竟如天壤之别,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样!这不仅是儒家和佛家境界的区别,绘画传与审美习惯的差异,更是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精神气质的迥然不同。

应该说,在强盛的大唐文化熔化了莫高窟,并且在再造的同时,西北民族把自己的精神溶汇进去。这样,如果我们再去看榆林窟3窟的《普贤变》与莫高窟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这两幅标准的地道的中原风格的壁画,反觉得它们有些异样。尽管这两幅中原式的壁画当属超一流的杰作,但它们身在敦煌,却好似孤立在外,缺乏敦煌壁画一种特有的东西——那种独一无二的敦煌样式与敦煌精神,还有敦煌的冲击力和魅力。



在莫高窟作画的画工总共有多少人?从来无计算,也无法计算。敦煌石窟的历史上下千年,壁画的面积四万五千平方米。历代画工的总数自然是成千上万。他们来自中原还是西域乃至遥远的印度,抑或是本地的丹青高手?是回鹘族?党项族?藏族?蒙古族?还是汉族的画工?在漆黑的洞窟中,偶然可以发现一些写在壁画上的画工名字:雷祥吉、温如秀、史小玉多半是汉人的名字,而奇特如平咄子、汜定全的姓氏大概是西北民族的画师了。

从河西到西域,那么多石窟,壁画的需求量极其浩大,而且它们地处边远,绝少数人迹。在那个最多只有驴马和骆驼代步的时代,决不会有大批中原画家来此“支边”,故此敦煌的画工主力一定源自本土:既有汉族的,也有各少数民族的。而北方民族的画工对于敦煌的意义,就是他们亲手用画笔来把自己的人生梦想与审美追求形之于洞窟的石壁上。至于那些生活在当地的汉族画工,也自会去努力投本地的窟主棗那些富有的供养人的习惯与偏好。这在客观上,就与北方民族画工的精社风格“主动地”保持一致了。

然而,这个始终处在东方文化交汇处的敦煌,对外来的新事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与好奇,很少保守和排斥。从不断进入莫高窟的东西方画风看,来自西域乃至印度的风格一直是固定不变的,而来自中原的画风却常常随同代的更迭而花样翻新。这些变化在洞窟中留下划时代的印迹。但是由于供养神佛的窟主往往是西北民族,画工常常又是西北民族,中原文化进入莫高窟的同时,便被改造成一种“敦煌”味道的壁画。在文化的传播中,只有被当地改造并适应当地文化的东西才能驻留乃至扎下根来。这便是敦煌样式形式的内在规律。

等到敦煌样式真正成熟之后,后代画工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循这个样式来作画。即使是最优秀的中原的绘画技术,如唐代的大青绿画法、宋代山水技法以及唐宋人物画的线描技法等等,也不能取而代之,而必须以迎合的姿态融汇其中。至此,敦煌的样式才是真正的独立于天下。



我们若用西北民族的精神语言去破译敦煌,一切便豁然开郎。

敦煌艺术的冲击力,首先来自那些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西北人不竭的激情。这激情在洞窟内就化为炽烈的色彩和飞动的线条,以及四壁和穹顶充满动感的形象。比起山西永乐宫、河北毗卢寺、北京法海寺、蓟县独乐寺那些中原壁画,敦煌壁画浓烈夺目,跃动飞腾;神佛也都富于表情,个个神采飞扬。至于在敦煌的壁画上处处可见的飞天,则离不开西北人对他们头顶上那个无限高远的天空的想象。那里的天宇,比起中原内地,辽阔又空旷,浩无际涯;在这里,佛教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被西北人发挥得美妙神奇,变化万端。连神佛飞翔的天空也被搬到洞窟里来,铺满窟顶;世界任何石窟的穹顶也没有敦煌这样灿烂华美,充满想象。

习惯于迁徙的西北民族,眼里和心中的天下都是恢宏又浩大的。

飞天

为此,在华夏的绘画上,他们比中原画家更早、更善于构造盛大的场面。兴起于隋代和初唐的《阿弥陀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和《西方净土变》,展现的都是佛陀世界博大又灿烂的全貌。我们暂时有法为画工们的构图与绘画的杰出能力而惊叹。仅仅那些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就充分表现了在艰辛又寂寥的环境生存着的西北民族的精神之丰富和瑰丽!

饱满华美,境界宏大,充满激情,活力沛然,想象自由,情感流漫,以及它无所不在的动感与强烈的装饰性,正是西北民族的整体个性的鲜明表现。它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吸纳,表现了地处中华丝路前沿的人们文化的敏感性;它种种图案乃至花边与花饰,作为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符号,虽然各有特色,但在汉人眼里却是同一种异样的形象;至于敦煌壁画分外有力的流动感与节奏感,使人们联想到响彻从中亚到我国西北的那些异域情调的胡乐。敦煌不正是浓浓地浸透着这种西北民族共有的文化么?现在应当确认,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一个派生的和从属的部分,而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与文化样式。对丝路上东西的文化交流,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对于中华文化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之间的多元交流,西北民族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只有我们确认这个主体及其独具的样式,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艺术的敦煌。

元代的敦煌留下一块古碑。它刻于1384年(元至正八年)。名为“六字真言碑”。所谓六字真言碑即碑上所刻“唵、嘛、呢、叭、咪、哞“六字,分别为汉文、西夏文、梵文、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六种文字。这六种文字在当时都是通用的。石头无语,文字含情。它无声却有形地再现了敦煌当时生动的文化景观,展示了西北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与辉煌。

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会更自豪地说敦煌艺术天下无双。
足球,世界上最美妙的闲事。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08-1-24 11:39 |只看该作者
感谢肥指的经典文章推荐。

可见,真正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早已经开始,并且其繁荣程度,连今天都无法与之相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1-16 13:02 , Processed in 0.0620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