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两者关系密切。挫折情境导致挫折感受。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
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妈妈却把它收起来了;或者他想吃肯德基,妈妈不允许,这些都可能导致他有受挫折的感受。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学家们所研究的就是在挫折情境下分析个体产生的挫折感,以及如何提高人的挫折承受能力。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有些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挫折敦育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榜样。
2、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可以让其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3、给孩子设定一些挫折障碍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设置障碍时,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
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4、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是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团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5、在孩子失败后,温情地鼓励孩子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要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