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8 10: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多年闲看历史,写个简单的回顾,供史学同好参考批评: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中国是史学的故乡。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程度。但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传统史学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19世纪末直到了自己的尽头。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此同时,历史学也开始了自身的嬗变与更生。

20世纪初是中国大多数现代科学的萌芽和草创时期,然而现代历史学与其他多数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不同。她既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剧烈冲击,又背负着传统史学的沉重桎梏,还承载着剖析社会问题、探讨发展道路的经世使命。因而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就异常纷繁和艰难。幸而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师群现、思潮涌动的杰出时代,大批卓越的历史学人和崭新的史学思潮涌现出来,参与到历史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命运和文化选择的大讨论之中。正是在这个世纪中,中国现代史学得以萌生、发展、成熟。

20世纪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世纪之初到五·四的“新史学”阶段,这是中国现代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魏源、龚自珍等倡导的经世之学促进了西北史地和外国史地等以“史学救国”为目的的研究,同时严复、梁启超等人对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边沁等西方思想的翻译和宣传以及对笛卡尔、培根等的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推介,共同造成了新史学繁荣的局面。

第二阶段,从20年代到1949年,这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成熟阶段。此阶段中,先是王国维、胡适等首倡的实证主义、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和傅斯年、陈寅恪等领军的“科学史学派”共同呼吁历史学应建成自然科学那样的严谨的实证科学,重视史料而轻视历史哲学,强调科学方法和形式逻辑,重“求真”而轻“致用”。

对于上述实证主义各派重形式而轻理论的缺点,梁启超、何炳松、常乃德、朱谦之、雷海宗、钱穆等人进行了反驳,进而形成了“相对主义”流派。他们认为历史科学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强调历史学具有主观性,他们共倡历史哲学的价值,反对“有魄无魂”的历史,并强调在求真的同时要重视致用,强调史学的实用性。

从191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在1924年出版《史学要论》一书,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并最早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体系。郭沫若也较早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于193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首次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到4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发展,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等共举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旗帜。

这一阶段,中国史学界对许多根本问题展开了争论,如:历史学的科学性、主观与客观、史料与理论、求真与致用。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后,中国史学界针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问题也进行了论战。此外,史学的各个领域也都获得了发展:20年代,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敦煌文献等新史料被大量发现,陈垣的宗教史、民族史研究也填补了空白;30年代,考古发现丰硕,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纷纷出土,考古学家对殷墟也进行了大量发掘,邓初民、谢国桢、孟森、萧一山、周谷城等的通史和断代史著作大量出版;40年代,吕思勉、钱穆、陈恭禄、邓广铭、蒙思明、沈曾植、吴晗、郑鹤声、简又文、罗尔纲、王云五、金景芳、郑振铎、华岗、胡绳等史学家也有大量著作面世,内容涵盖了社会史、文化史、专门史、思想史、史学史和中共党史等新领域。

第三阶段是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给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其间经历了17年的传播和成熟阶段、十年文革的摧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阶段。1949年到1966年之间,马克思主义史学继续发展并成为学术主流,但是时常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在此阶段中,历史学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占有着地位突出的地位,影响巨大,渐成“显学”,这有利于史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研究和教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存在着研究问题过于集中,理论薄弱,方法单一并且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等问题。此间点校出版了大量史学典籍,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胡绳等也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世界史研究也得到了发展,林志纯、齐世荣、吴于廑、刘家和、罗荣渠、马克垚等世界史学家成果突出。十年文革期间,史学研究受到政治的巨大冲击,遭到了打击、压制和歪曲。1976年以后,史学也开始拨乱反正,对儒法斗争之类的影射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中国历史学也开始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史学工作者,他们打破禁区,重新研究思考曾受禁锢的老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扩大了史学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将中国史学带入了一个活跃、繁荣的新时期。

20世纪,我国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史学研究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史学研究者,其中杜维运、许冠三、严耕望、黄仁宇、姚从吾、康绿岛、余英时等比较突出。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42

主题

0

好友

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2#
发表于 2009-6-4 17:34 |只看该作者
感觉现在雷区还是太多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9-6-7 11:26 |只看该作者
有雷区才能显示出勇敢者和智慧者,呵呵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226

主题

0

好友

3787

积分

终极会员

丸走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9-6-8 10:51 |只看该作者
现在似乎缺少吕思勉、钱穆这样勤快又专注的人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42

主题

0

好友

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5#
发表于 2009-7-1 17:47 |只看该作者
有雷区才能显示出勇敢者和智慧者,呵呵
排骨鱼 发表于 2009-6-7 11:26


让我想起了罗家英的歌词:"黑锅我来背,送死你去吧"

42

主题

0

好友

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6#
发表于 2009-7-2 13: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炸酱面 于 2009-7-2 13:18 编辑

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

当今具有世界地位的中国史学,大致有三大主流。第一是从往古的左丘明、司马迁到台湾的钱穆教授,这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史学;第二则是在今日大陆一枝独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第三派则是由十九世纪的西方「汉学」,逐渐现代化和社会科学化而形成的「现代西方中国史学」。第一派在今日大陆、台湾都还有师承;第二派则为今日大陆所专有;第三派的主力还在海外,台湾也有一部分。

上述三派,长短互见,大家本可截长补短,融会贯通。不幸的是这三派之间,显然是隔阂甚大。简直有种各是其是、老死不相往来之势。

29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09-7-2 13:22 |只看该作者
看来史学和排骨鱼,炸酱面关联很大啊
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2

主题

0

好友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9-7-2 13:33 |只看该作者
看来只有史学和排骨鱼,炸酱面能惊动主任大架呀!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09-7-5 10:15 |只看该作者
主任难得出山,荣幸啊~~~~

炸酱面说得很对,但目前已有渐成合流之势,总归,朝好的方向发展吧。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42

主题

0

好友

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10#
发表于 2009-7-6 13:49 |只看该作者
主任?很神秘的人物阿

感觉当今史学,对于中西方文化没有比较深的了解,对于经济学,统计学没有较高的素养,不容易开出大的局面。对于社会问题,如果只有文字证据,很难有说服力,必然要引用统计数字,但是引用统计数字的时候,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数据之间怎么样对比印证等等问题,都要仔细考虑)

比如:三年自然灾害,究竟饿死多少人?(各种数字,从3000多万到1000万,也有人说根本没有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众说纷纭,但是谁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数据从何而来,数据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审慎的设计和实施.才能获得所谓 scientific evidence ,不能说个"死者甚众",就算史学了.

孔子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个人感觉,史家当在“舍之则藏”下大功夫。所谓“舍之则藏”并非只是苟全性命于此世间,耐得住寂寞,更应当是“藏此世间于方寸之中”,愿与史学爱好者以此为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5 17:42 , Processed in 0.0764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