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晋如:关于签名反对于丹事件的四十八问

[复制链接]

29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0 11: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轰轰烈烈的十博士(学士)吁请媒体要求于丹下课的倡议书起草人最新发表了"关于签名反对于丹事件的四十八问",抄录于下:

                          徐晋如:关于签名反对于丹事件的四十八问

        答媒体就此次事件的一些问题,也能说明一些我的看法。
  
  1问:
  能简单讲讲“十博士反于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吗?
  答:
  起因就是我觉得《人民日报》作为一份党的报纸,应该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百家讲坛》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应该有责任向大众传播正确的知识。然而,某些编辑和记者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都配不上《人民日报》这个平台,《百家讲坛》拿的是纳税人的钱,传播的却是肆意践踏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于是决定发文表示抗议。
  
  2问:
  在您联系的过程中,有没有人不接受您的邀请,觉得没必要抵制于丹?
  答:
  没有人觉得没有必要抵制于丹,但有三位毕业于北大并且供职于北京高校的师兄表示“不便得罪北师大”,所以尽管他们也很不满于丹,都婉谢了。另一位同学因为不能认可我批评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所以也拒绝签名。
  
  3问:
  为什么要呼吁媒体停止对于丹的炒作?
  答:
  我们不反对任何人解释《论语》,但我们反对任何人糟蹋《论语》。我国的大多数媒体并非商业媒体,他们应该把社会责任看得高于商业利益。我们认为媒体应当对舆论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而且我认为,人民有接受正确的知识的权利,于丹用她那初中生水平都不如的古汉语水平,去胡解《论语》,明显是在散布错误的知识。想一想如果一个高中生,要参加高考,但因为她受了于丹的骗,答题时按照我们于教授的解法去解,不丢分才怪。也许就是那几分,让他和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4问:
  既然你认为于丹是在糟蹋《论语》,那么请谈一谈你对《论语》的看法。
  答:
    孔子的思想并不复杂,只要认真读书,用心思考,其实挺好掌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于丹是既不思,更不学。儒家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真的“知”。而于丹是强不知以为知,完全曲解孔子的思想。
  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营造礼乐社会。礼是等级,乐是和谐,礼乐社会,就是有差等的和谐。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元典,是孔子政治建构在实践上的纪录。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差等的和谐社会。差等而不是平等,是孔子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孔子发现,世上既有圣人、大人君子,也有普通人、小人、乡愿者,而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由圣人、大人君子教育普通人,使普通人都能朝着圣人的方向努力,但小人、乡愿者是必须被批判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大人君子呢?是那些有知识和美德的人。知识和美德,是判别差等的基础。所以,整部《论语》,都是在说怎样做一个有知识和美德的大人君子。而怎样做一个大人君子呢?他提出了诗教、礼教、乐教。乐教是儒家区别于基督教、佛教的根本所在。乐,既是音乐的意思,也是快乐的意思。孔子讲的快乐,是大人君子的快乐,是因为知识和美德而高贵的自然贵族的快乐,而不是于丹庸俗化的快乐。
  
  
  5问:
  我们查到的信息是:于丹四岁学《论语》,是古典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您说于丹是“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它的依据在哪里?
  答:
  于丹说她四岁开始读《论语》,我怀疑她读的是蔡志忠漫画吧。要不怎么还是对《论语》的基本精神一无所知呢?于丹的硕士方向据说是先秦两汉,不知道是谁的学生,她的导师应该为她感到羞耻。我们说她“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是有根据的。天涯上李悦先生对她讲“心得”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文史基本常识的无知指出了不少,我就不掠美了。这个问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于丹不知道《论语》是什么样的一部著作,不知道大人君子高贵在何处。庄子说“小年不知大年”,朝生夕死的野菌,不可能知道一年有多长。
  
  
  6问:
  于丹没夸耀她的东西可以传世。她一直强调自己是在讲 “心得”,为什么你们不允许呢?
  答:
  她讲可以,但不能给老百姓灌输错误的东西。我不想转述她那些错处,我只说一点。于丹说:“《论语》就是这样一部语录。”
  但《论语》并不是《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而《论语》是对孔子的言行的一个汇总,根本不是语录集。除了那些技术层面的硬伤,最关键的是她不理解孔子的真精神。孔子的思想并不复杂,所有的真理,也许正如易中天所说,都是简单的。但再简单的真理也需要正确地说出来。她距离孔子、颜回的境界太远了!
  
  7问:
  肯定有人会说,您和孔颜的差距也很大啊!
  答:
  会有人这么说。谁和孔颜没有差距?但我对孔颜有敬畏之心,我毕生努力朝他们看齐,这就叫见贤思齐。但有些人不但不敬畏,还去糟蹋,那就是我最不能容忍的。
  
  8问:
  如果对于前人的理论,总是怀着一种尊敬和害怕的话,是不是就无法创新了?
  答:
  这也是我说“中国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真正含义——人们没有对古典精神、对高贵人格的敬畏了。没有继承,谈何创新。令狐冲如果没有熟知五岳剑派招数的底子,能练成独孤九剑吗?
  我们现在谈敬畏,谈继承,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呢?是在中国人经历了八十多年殖民意识的情形下。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都中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叫做殖民意识。当时很多知识人,都认为中国的玩艺儿不行了,一切都不如外国。从“打倒孔家店”一直发展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胡适一直到临死,都表示说写律诗、听京剧和缠小脚、抽大烟一样,是下流的东西。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元典就再也没有了敬畏之心。而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那些无耻之徒就敢于打了经典的幌子来意淫、歪曲经典。而这样的人多了,经典也好,古典文化也罢,都必将覆亡。正是因为缺乏敬畏的无知者的“创新”,中国的好东西才像北京的城墙一样,毁掉了无数。
  
  9问:
  有人说,虽然于丹有许多不足,但于丹让大众接触了传统文化,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普及。你们却认为“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依据在哪里?就是朱熹、程树德、杨伯峻这样的大家,还留下很多遗憾,能那样苛求于丹吗?答:
  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但只有对传统文化存有敬畏之心的人,才可能真正掌握传统文化。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们只会把传统文化当作一个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于丹讲的那一套东西,完全与《论语》无关。她讲的是作为庸人的于丹人生观,而不是作为圣人的孔子的人生观。她离孔子太远,孔子是珠峰,她就是臭水沟。她给从不读《论语》的大众造成一个错觉:原来孔子是这么普通的一个人啊!他们还会对孔子、对《论语》有敬畏之心吗?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会有敬畏之心,也就不可能理解孔子。而前贤都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他们首先对于文化是有敬畏之心的。
  按照她的讲法,中国文化的基因就变成老鼠了。那样,人们就再也不会有对元典的敬畏,中国人失去对元典的敬畏,其结果就是成为西方的殖民。
  
  10问:
  不管如何,她的书卖得这么火,起码让很多人开始读《论语》了啊。
  答:
  这正是可怕之处。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看《论语》原著?很少。所以我认为更多的人,会认为《论语》就是于丹所说的那个样子。在不懂的人看来,这就是孔子的想法,这太可怕了。你讲心得可以,但你不要强加给孔子。就好比说一个宋代钧窑的瓷器,精美绝伦的一个碗,你觉得不喜欢上面的花纹,要打磨掉,换成西方的手绘。能行吗?
  人们没有了敬畏之心,对于传统就是普及一样,毁灭一样。最典型的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原著里面的杜丽娘是怀春的16岁少女,羞羞答答的大家闺秀。但是《青春版牡丹亭》里面把她演成了“小寡妇思春”。以前杜丽娘出场,含胸、低头,慢慢走出来,她现在一出场,恨不得这样走。(徐晋如做出仰头、挺胸的姿势。)
  早几年的时候我每周末都去湖广会馆听昆曲。那个时候北方昆曲院演了很多好戏。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出来后,北方昆曲院也发现原来的好戏是给内行看的,现在他们都演改革了的,给那些一辈子只看一次昆曲的人演,只要来看一次,他们就发财了,但昆曲灭亡了。汤显祖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牡丹亭》就等于莎翁名剧。你什么时候看到过西方人对莎翁名剧进行快餐化的处理?或者西方主流媒体支持对莎翁名剧进行快餐化的处理?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每年不都是那几个古典曲目吗?他们改过一个音符吗?
  
  11问:
  很多人从于丹那里知道了,或者说是重温了什么是“忠、孝、礼”,他们觉得这就够了啊!
  答:
  要知道这些知识,一定要扯上《论语》吗?你像中国人民大学讲礼仪的金正昆教授,讲的很正确,而且很实用。
  人人都去读《论语》,那是可以的。但你不能用错误的讲法去讲错误的《论语》,那样的话人就不会有敬畏感了。人们本来读《论语》是为了提升自己,结果按她的读法,人的素质反而下降了。
  
  12问:
  今天我们报纸展开了一个读者调查,有八成的人支持于丹,他们认为,于丹的讲座给了他们启迪。于丹的演说和书都很火,有不少粉丝,其中还包括不少研究生、学者,您对这个怎么看?
  答:
  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文学者会成为于丹的粉丝,我也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认真读过原著的人会成为她的粉丝。那些所谓的学者,也许在自身领域卓有成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说是一无所知,也差不多了。我敢保证他们连一篇古文断句都断不对。潘光旦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但现在很多人念到研究生,也只是会考试。他们根本没有读过原典,同样是高学历文盲。而且,李洪志的信徒还更多呢,高学历的也不少啊。一千个无知,加起来不等于一点点有知。
  卖得红火很正常。先知启后知,先觉启后觉,从来都是人类接近真理的规律。如果不是这样,伽利略还会被烧死吗?我做过几年出版,我发现在这个时代越是没有价值的书越畅销。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拿到我们出版社的时候,我们都说简直是垃圾啊,怎么可能出版呢?可是中信出版社卖了差不多一千多万册。可是你回过头来看,这也没过多少年啊,谁还会提起这本书?过几年于丹也一样。因为她的读者也会成熟,会接触到真正的知识,到时候,他们会为手中有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而感到羞耻。
  只有古典的,才是可以传世的。古典的审美是宏大、肃穆、高贵。但现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什么?是猥琐。
   在消费社会,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机率就很少。这是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考察了美国后得出的结论。在传统社会,会产生一些流传许久的青铜像,但在消费社会,却制作出一大堆石膏像。很廉价。在传统社会,一个作家要获得认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在消费社会,很容易就能成名,像于丹这样,一点文化没有,也能出名。
   于丹的书再火也不会火过《谁动了我的奶酪》,甚至比不上易中天的书。过不了多久,这些拼命捍卫于丹的人会感到羞耻。
  
  13问:
  您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那普通老百姓就不应该知道吗?网上有网友说,古时候的小孩子都读《论语》,《论语》并没有那么深奥。
  答:
  首先,《论语》绝对不是童蒙读物,是要学一辈子的。童蒙读物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从《大学》开始,后面的依次是《中庸》、《论语》、《孟子》就已经开始讲学问了。为什么有人一辈子都考不中进士啊?你背是背下来了,但你不理解孔孟之道。
  其次,普通老百姓有权利知道正确的《论语》,而不是经过于丹阉割的《论语》。我所崇敬的思想家,清华原来的教务长和图书馆馆长,潘光旦先生,在1927年写了一篇文章:《识字问题?》。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实:识字的人越多,文化越堕落。举个数字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许只需要一万个人真正理解,而现有却有100万人误解,那种危害要大得多。在当时谁信?但现在的现实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识字的人多了,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给无聊小报增加读者,另一个是给野心家提供了宣传蛊惑的平台。因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识字不等于会辨别是非,识字以后还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辨别是非。于丹不是教人明辨是非,而是教人混淆是非。
  
  14问:
  恕我冒昧,您说到100万人误解是否有点夸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怎么会这么容易受到误解呢,或者说,有什么标准可以来判断,读者是受了误导,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吗?
  答:
  辨别是非的能力,是自由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中国大部分人的,从小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育,从来就没有人告诉他们,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支持者连《论语》的原文都没读过,又怎么敢那么肯定于丹讲的是正确的呢?又怎会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呢?
  
  15问:
  您在文中说到,“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魚。”那到底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我认为,根本解决之道是改变从小学开始的填鸭式教育。就是说,教育和宣传不同。宣传可以是谎言重复了一千遍成为真理,但教育要教人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育应该把各种思想、各种观点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自主的思考自己去判断。而现在,这些人却都是“一千只鹦鹉比赛嗓音高低”。
  
  16问:
  “识字不等于辨别是非”,是不是可以解释您把吁请书发到天涯后网友们的反应?我看到后面跟贴的不少是谩骂和挖苦。
  答:
  所有反应我都预料到了。我举个例子:15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哲罗姆,被绑到火刑架上时,一个老太太冲上前去,捡了一根柴火,说“烧死他!” 哲罗姆没有愤怒,只是低低地感慨了一句:“多么虔诚的愚昧啊!”
  网上所有跟贴我都看了,我心态很平和。这并不能怪他们,如果网络是实名制,就会很不一样。其次,这和我们的教育有关。许多渴望知识的人缺乏获得正确知识的途径。我们不反对任何人解释《论语》,但我们坚决反对阉割《论语》、糟踏《论语》。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真理有时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躯七尺而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浩然之气充于我身,蚊上虫浑浑,何足惧哉!
  
  17问: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精英的知识专制,不让大众分享。还有人拿伏尔泰的话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认为应该容许对经典的多元解读,百家争鸣。文无第一,对文化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于丹是将经典放在现实社会这个背景中讲座,让经典有了新的生命力。您如何看?
  答:
    知识分子是最希望大众分享知识的。因为在知识分子看来,只有大家都有知识,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不希望大众分享知识的是专制的暴君和一些没有知识也不希望大众有知识的人。比如《百家讲坛》的制片。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接受程度去想像大众的知识渴求。
  伏尔泰的那句话,是基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思潮基础之上的。前提是,说话双方都是理性的、有知识的人。现在的问题在于,于丹根本不是在解释《论语》,她讲的一切东西都和《论语》不搭界。她连最基础的语词都没有理解清楚,怎么就竟然敢在公众面前讲《论语》呢?
  
  18问:
  实际上,很多人从学校到社会后,便不读经典了,大众对于深奥的理论总是望而却步,如果有人以通俗的形式来讲解这些,岂不更好?于丹把原本属于精英的《论语》给大众化了,您认为这样不行?
  答:
    这种观点是最容易骗人的。经典是要让人消化、理解的,不是用来附庸风雅的。潘光旦先生在抗战复员后任清华图书馆长,经过调查,发现那些学生借得最多的是白话文的小说,他深为忧虑,认为,清华的学生竟然很少阅读外文和文言的书,素质岂非一落千丈吗?我们今天都知道,复员后的清华,学生素质不但不能跟战前比,跟西南联大时期比,也差很多。你的说法证明了他的立论基础:一般人阅读,都是朝着抵抗力最少的方向的。而真正的知识,却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通俗是可能的,精英的东西也可以给大众。可以把知识讲得让人易于接受,但易于接受不等于真正掌握。要掌握一种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历史上不是没有通俗的普及的读物,但他们只是把经典往浅了说,没有人敢把经典往错误的方向说。比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刘逸生的《唐诗小札》,那些都是很成功的尝试。但于丹所讲的,根本是孔子的思想中所没有的东西。就好比说,一个男人肚子疼,你说他害痛经,这可能吗?
    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过对经典的通俗,我们反对的是对经典的猥亵与糟改,那篇宣言中说得很清楚。举个例子来说,我在中大、广外都开过诗词写作课——并且可能将在人大国学院开这门课,我讲的课,都是学生可能一辈子也听不到的知识,信息量极大,但是学生给我每堂课都回报以热烈的掌声。
  不要小看大众的智慧,我认为,人民可以认可真正的知识。他们一旦接触到真正的知识,是会真心喜爱的。但现在媒体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19问:
  您说,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那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呢?知识精英和大众有没有一个桥梁可以沟通?
  答:
  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敬畏。敬畏了以后,才能潜下心去学,学而思,思而学,独立思考,才有收获,才有可能成为知识精英。没有任何知识不经过努力就能掌握。我比于丹有知识,并非我比她聪明,而是因为我比她勤奋,读的书比她多。
  
  20问:
  敬畏是敬而远之,放之高高在上吗?
  答:
  不是。打比方来说,同样是数学老师教课,但有的同学能考一百分,有的不及格。闻道有先后嘛,而且孔子还说过“惟上智下愚不移”。我们应该普及经典,但普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敬畏,而不是让所有人都觉得我也懂《论语》了。现在很多人,认为我无知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就知道骂知识精英高高在上,这是严重违背了八荣八耻的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里说,要“以愚昧无知为耻”。《论语》当然应该普及,但普及是要普及正确的知识,孔子不是一个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21问:
  我认为,你和于丹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因此,大家看法迥异。
  答:
  是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美德,而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谄媚别人,获得名利。我是古之学者,于丹是今之学者。
  
  22问:
  于丹有没有成绩?如果有,主要有哪些?
  答:
  她惟一的成绩就是让中华书局在经济上翻身了,从而有能力多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然而,她对传统文化犯下的罪孽要深重得多。
  
  
  23问:
  有个奇怪的现象:易中天不是学历史的,于丹不是学文学的,反而他们讲的东西人们爱听,您对这个怎么看?
  答:
  那是因为《百家讲坛》拒绝给真正的学者提供传道的平台。《百家讲坛》依靠“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真理”的手段,向大众进行灌输,而不是给他们给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24问:
  但在老百姓眼中,他们两个都是大文化人呀。
  答:
  他们离文化人远着呢。中国的读书人,最高层次是圣人,其次是大人君子,一般的有点文化素质的叫文人。文人至少诗词歌赋都得会点吧?
  
  25问:
  之前易中天、刘心武很火爆的时候,为什么您没有出来抵制?
  答:
  易中天讲的是故事而不是思想,不是错误的知识。说故事只要口才好就行了,不涉及更多。刘心武是很好的小说家。而且《三国》、《红楼》,都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才被吹起来的“经典”,我个人不认为它们是经典。
  他们哪怕讲得再差,也不会动摇中国文化的根本。然而,于丹讲的是中国文化的元典,用句北京话来说:“胆子够肥的啊!”
  
  26问:
  可是《论语》的经典价值也是存在争议的。
  答:
    认为《论语》不是经典的人真是极度的无知和狂妄。如果《论语》都不是经典,中国就没有经典,中华文明也就没有元典了。我们都去跪倒在西方人的足下好了。这都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殖民意识造成的。西方哪个国家有人认为《圣经》不是经典?
  
  27问:
  听说您正在写《九评于丹》,它与抵制活动有关吗?
  答:
  我们不是在抵制于丹。我们的吁请是针对某主流媒体。至今,该媒体仍对我们的声音保持沉默。我们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任何人都有解说经典的权利,哪怕你是错误的、荒谬的观点,你也有说话的权利。但是,作为媒体来讲,必须要有一个引导作用。
  
  28问:
  如果让您去《百家讲坛》讲,您会讲什么?
  答:
  如果真的找我,我只能讲三方面内容:儒家政治学、诗词写作、京剧文化导论。因为我只熟悉这三个领域,我永远不会讲授自己都不熟悉,自己都没闹明白的东西。这是我和于丹之流的区别。
  讲到儒学我会说,为什么子思的一脉成了后世儒学正宗,而不是荀子这一脉,虽然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会讲,要是中国按照荀子架构,也许能更快进入近代化。……这些知识不是给大家装饰用的,我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
  但是,去《百家讲坛》讲,我必须得按自己的方式讲,因为《百家讲坛》的制片要求学者讲虚假的知识,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水平去想象人民。
  
  29问:
  如果您讲的这些,老百姓不爱听,怎么办呢?可以不考虑收视率吗?
  答:
  其实很可笑,所谓收视率,就是德国人架了几根线,中国人就当真了。为什么要提“绿色收视率”?如果只讲收视,那么成人节目收视更广。而且,认为老百姓不爱听,也完全是《百家讲坛》的想像,凭什么老百姓就不配接受真正的知识?
  
  30问:
  那你认为媒体在进行文化经典传播时,应该怎样做呢?
  答:
  媒体有责任帮助传播正确的知识。
  
  31问:
  要怎样做才能做到正确传播呢?
  答:
  要首先让媒体人都成为读书人,敬畏知识与传统文化。
  
  32问:
  您认为,怎样才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不去碰它?只能搞搞学术研究?
  答:
  我很理解某些网友对学者的不信任。因为近几年来,学术界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是一群把学术当作毕生志业的人,我们认为,那些腐败的伪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破坏程度不下于于丹。而且,中国人看到没天理的事情太多了,就更容易什么都不信。重庆酒吧的“鸭子”,可以成为大明星;杭州夜总会的小姐,也能成为清纯玉女的代言人,那么,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而如何针砭这个时代的弊病,孔子都曾有过解答。本来,这些东西如果是一个懂行的人,是可以很好地传播之的。然而,于丹对这些一无所知。
  这一次吁请活动,主要由中山大学发起。因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特别强调敬畏。敬畏并非只存在于学术研究当中。中国文化的日常研习,同样需要敬畏。我们中大有一个岭南诗词研习社,这个诗社是教有兴趣的学生学写古典诗词的。写诗词可不像做学问,既不高深,也不神秘,但只有拥有敬畏之心,才能读进去古人的作品,才能写出像样的诗词。那些没有敬畏心的人,是不可能获得任何真正的文化知识的。
  
  33问:
  你们说,“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那么,怎样才能拯救?
  答:应该多一些人用孔子所说的大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有美德的人多了,文化才有希望。
  
  34问:
  你们说:“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你们的“理想国”是什么样的呢?社会怎样做才能具有“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
  答:
  我的理想国,就是孔子的理想国,也是英国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理想国。简单说,这个理想国应该尊重知识、尊重美德。也就是要“以愚昧无知为耻”。而现在是什么情况?像余秋雨那样明明错了还敢指摘别人是“字典派”的无耻之徒,竟然还有那么多无知者给予支持。中国文化还不是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吗?
  
  35问:
  你们说:“《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难道于丹一道歉,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能重建了,我们的生活就和谐了?
  答:
  这只是培养对知识的敬畏的开始。
  
  36问:
  联名信中“猥亵”“厕所”等语言是否不太文明?
  答:
  实事求是而已。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宋代的儒生提出来的,但要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道德勇气的。很多人是孔子所骂过的无德行的乡原者,而孔子心中的圣人,却是进取的狂者和有所不为的狷者。
  况且,我想不到还有更恰当的比喻。有一些话,刚开始时还要更尖锐,但我的至友朱崇科教授认为,不应该让人怀疑我们的礼貌与诚意,因为我们并不想攻击这个人,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的将来。所以我作了删改。
  
  37问:
  你们说“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那什么才是“客厅”?
  答:
  没错,我是说于丹的《<论语>心得》是厕所。我觉得最适合讲《论语》的是台湾的龚鹏程先生。他做学问的气象,当世无人能及。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课的时候,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说,那才是真正在讲中国文化!他的书如《汉代思潮》等,是“内行看了服气,外行看了解恨”。而于丹的书呢?是“外行人看着热闹,内行人一看就发笑”。讲《庄子》我觉得应该是我的朋友,上海的学者张远山。
  
  38问:
  他们都不屑于上《百家讲坛》,那不就是于丹去讲?
  答:
  比如龚鹏程教授,他是最爱学生,最爱讲课的。问题是《百家讲坛》总是用自己的水平去想像大众,他们要求上讲坛的学者必须降低品位,这点于丹本人也说了。这是《百家讲坛》的舆论导向问题,他们不让大众接触到真正的知识。
  
  39问:
  现在联名的倡议已经引起了很大关注,很多人支持也很多人反对,这是您预料之中的吧,您觉得您想要的效果达到吗?在您看来,这样抵制用有用吗?
  答:
    真理并不以人多势众判断。孔子当年,各国都不用,急急如丧家之犬,而少正卯这样的邪辟之人,门人要多得多。
  我们当时只有一个目的: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从我们的宣言完成的那一刻,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认为,这样的抵制会促进一些有头脑的人思考:何以被媒体吹上天的于丹,在这样一群“别样的人们”(鲁迅语)那里,会被如此激烈地攻击?从而必然会对某些无良媒体的公信力提出挑战。
    
  40问:
  您的《九评于丹》什么时候能写完?为什么是“九”呢?将从哪几个方面评论?
  答:
   可能两三个星期吧。一篇一篇发,九者,数之极也。主要涉及民主的弊端、文化究竟该往何方去。
  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儒学的政治本质充满误解,国际新儒家基本不懂儒学。我还打算用英文写一部《孔子的真精神》,但现在国内的形势更严峻,所以在适当时机,我要用中文先写。不但讲《论语》,我还要写先秦诸子。
  我自己有很多建设性的工作,也得一件件做。范文澜先生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每一个学者都应该记住的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于丹是不行的。
  
  问:
  41在3月5日于丹新书的签售现场,有一个读者现场用文化衫批判于丹,您对这种行为如何看,我也采访了他,他觉得你们的方式不够有新意?
  答:
  我很尊重并且理解他的愤怒。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宗教般虔诚的人士,面对于丹都不可能不愤怒。他是一位楚狂接舆式的人物,我尊重他。
  
  42问:
  有人把你们称作中国文化的力量或者希望,不知道徐先生自己怎么理解你们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行为?
  答:
  中国文化在目前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普及,而是传承。应该从小学开始就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我点检自己,为中国文化传承所做的事,目前还只有两件,一是在高校中开设了诗词写作课,一是开设了京剧文化导论课。学习传统文化,根本意旨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大人君子。这需要具有强烈的殉道意识,我做得还很不够。
  
  43问:
  据我所知,你们也有你们的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您认为你们的方式和于丹有什么不同?
  答:
  我们传播的是正确的知识。
  
  44问:
  你们怎样保证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呢?
  答:
  保证自己方式的正确,很简单。科学讲实验,人文讲积累。我们的知识储备使得我们对自己有自信。
  
  45问:
  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你的讲座没有取得于丹讲座的追捧程度,难道只是因为有央视 ?
  答:
  你如果听过我的讲座,就不会这么问了。
  
  46问:
  网上有一个观点,说这是文人相轻,是嫉妒。圈内人批评于丹,是因为于丹抢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风头,背后还是一个利益之争,您怎么看呢?
  答: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年,惠施以为庄子要抢他的相位,于是大搜三日,庄子跑去见他,说有一种凤鸟,非梧桐的练实不吃,非醴泉的水不饮,可是,那嘴里叼着腐鼠的猫头鹰,却以为它要来抢自己的食物。
  那些说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出于嫉妒的人,他们不能理解真正做学问的人,不知道学问带给人的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超过一切。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讲,发现一个字的正解,其重要意义不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我们的一切行为,基于我们太热爱知识和真理。于丹他们永远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大人君子之乐,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孔颜乐处。在大人君子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利的念头。我们惟一关心的就是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这是嫉妒吗?孔子的思想就是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正直的人取代小人做了高位,老百姓就服了。否则民就不服了。“举枉错诸直”,这是孔子一辈子最不能容忍的。
  
  
  47问:
  已经有记者就一些批评问了于丹,但是她却说并不介意,并说“网上这样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连麦当劳和肯德基大家还各有所好呢。”
  答:
  于丹的言行是反儒家的,这件事也不例外。君子也不是没有过失,但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就是因为他们过则勿惮改。
  
  48问:
  还有人说,一些反对于丹的学者是故意要学术显得神秘,才能显得做学问人的高端,您怎么看呢
  答:
  学术本来就是很高端的。为什么这些人不想着朝着高端努力,硬要把高端往下拉呢?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仇富心态。反过来说,知识分子其实是希望大众有知识的。他们是希望大家都有知识,而某些躲在论坛上骂人的人却希望知识分子和他们一样无知。我想不通愚昧无知怎么反而是一种光荣了呢?
  
  

[ 本帖最后由 冷玉沉音 于 2007-3-10 14:24 编辑 ]
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29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3-10 11:54 |只看该作者

附录:吁请书原文

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魚。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崑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性爱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
  
  
  
  起草人: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韬(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附:我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 猛安谋克熊猫)

  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晋如兄最近发起签名活动,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炒作。我甘附骥尾,参与了这次签名。我无心作一个代言人,却也不想我们共同的立场因措辞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为口水战意义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话要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公开法庭上有意以蔑视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终令得一代大哲饮鸩而亡,以死证明了希腊民主制度的荒谬——这个自称言论自由的社会,公众因他的言论反民主而处死了他。这是苏格拉底自己设计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也很悲壮。最终,他“赢得”了审判,雅典输了。今时今日,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不能期待若干年后,待到中华文明散落成片之后,期待史家给予我们叹惋的赞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赢”,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输的退路。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去医院看病,对于选择门诊的医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位医生的学历如何、资历如何、医术如何,因为治疗的有效性和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于这位医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风趣,是否能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给你解释清楚,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根据人们的日常经验判断,治疗疾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光靠一张嘴的赤脚医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说言论自由,我没学过医,我就觉得风趣的医生说得好——我个人以为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个案。

 但同样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最近两年热起来的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百家讲坛》。人们关注它,追捧它,不是因为这个节目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也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所邀请的主讲人在学术界有多么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学术发明,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为什么我们的公众一方面宁可听一位好医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说些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通俗易懂的信口开河津津乐道?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当然绝不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就理应受到轻薄的待遇么?

 我不讳言,我,我们,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和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群,我们有资格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发言正如我们没有资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相对论。这条简单的思路来自于《理想国》,也是苏格拉底获罪的口实之一。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来他的杂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数人》,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毫不讳言,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并不是天才,真诚的言说、狡黠的气质加上遵从于逻辑的思维,成就了这个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北岛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作一个人”,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还没有死,他看到那么多自称“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时,心里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于是“大多数”放弃了沉默——喧嚣中,聚义厅的牌匾悄然换作了忠义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飘扬。

 于是必须有人选择沉默,哪怕是少数。沉默,作为无声的言说,将是我们守候家园的最坚不可摧的防线。

 刘心武意淫《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国》的时候我们沉默了;但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顺便说一下,孔子对于原则问题从不“温良恭谦让”,如果于丹女士把她的书名改作《天书奇谭》而不是《<论语>心得》,我个人也不会如此生气。

 在大学读书许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没见识过。越是在专业方面水平高的讲座去的人越少,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铁的定律。所以当有人诘问我们:“有本事你们也把你们的见解写出来和于丹比一比呀”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这个无言不是理屈词穷,而是类似于聊QQ时经常用到的“无语”。很惭愧,《论语》我只看过朱熹的《四书集注》和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听说最近于丹在讲《庄子》,这个我的发言权要足一点,前前后后也看过七八个本子,像郭象的《庄子注》、王夫之的《庄子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里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参考过……。顾炎武的祖父曾经教育他:“著书不如钞书”,读读这些书,真感觉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妙语。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大型一点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滞销书。可见所谓某些高呼“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不过是好龙叶公的隔世再传。

 另一种诘问是:“你们有精力在这里说这么多,怎么不像于丹一样多为复兴传统文化做一些努力呢?”当我面对这类言辞,不禁悲从中来。本次签名活动的发起者徐晋如精于诗词、谙熟京剧,为了将伟大的传统薪火相传,长年在许多高校开设诗词创作、京剧导论等课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距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单边的车程需要一个小时,但他坚持每周到广外给那里的学生开课,经济上的所得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06年末,他发起并组织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要知道,晋如现在只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生活上的负担,但为了华夏文化之不颓,他就是那么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在各种阻力面前恍入无人之阵。他没有央视的平台,没有炫文博众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来珠与鱼目是可以这样地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一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对我也有同样的诱惑力。可是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每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看到那几位熟悉的身影——几位终年浸泡在图书馆的教授、老师,我的心里会涌起无尽的敬意,我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

 今天晋如将吁请书发到了天涯,我在众多回帖中看到了许多激烈的言辞。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续写过这个故事,我说说出真像的小孩最后真实的结局是被街上的众人打死,因为无忌的童言揭示了众人的无知,这和苏格拉底很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王朔在《顽主》里面调侃的那样:我想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文化仇富”这个概念——经过近几十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放逐,知识分子和当年的地主一样,实际上成为了天然应该受到歧视的一个名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点自欺欺人,但无论如何,就算是我马虺隤,我们也绝不放弃来吾导夫先路的坚持和勇气。

 有一次旁听林岗先生(中山大学文艺学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负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极为通达之人,不会像梁思成一样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无不黯然。希腊文明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日衰,其破碎因于战火。现在,于丹和众多媒体明目张胆拆毁自家的长城,我们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徐晋如:我不反对于丹,我反对糟践论语
博士们抵制于丹招惹了谁
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
解析《于丹<庄子>心得》中的谬误
我们有权批评于丹
于丹的论语心得掺了多少水分
也谈于丹的那些错误
鲁迅是怎么批评于丹的
于丹一类伪学者的横行正是中华文化没落的凶兆
猫论与于丹的论语心得
博士们,于丹没说你们是她的儿子!
在女娲两腿间的士大夫,那些反于丹的人
于丹的论语心得令僵死之物重生
博士们脑子进水,国学本来就是鸡零狗碎
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199

主题

0

好友

4443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7-3-10 16:18 |只看该作者
哎,简直是哭笑不得!!!


玉啊,转点美文吧!!!

[ 本帖最后由 春E盎然 于 2007-3-10 16:20 编辑 ]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7-3-10 20:26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但也许没有答案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45

主题

0

好友

125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7-3-11 21:26 |只看该作者
于丹的论语有看过,出一本书其实是不容易的,
很多人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书来。
大家读书都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吧,觉的好的对的就赞同
觉的不好的不对的就不赞同。
难道只有通过广泛赞扬才知道是好的,
只有通过广泛批判才知道是坏的。
那我们不都成了被人愚弄的傻瓜了。
如果有人不同意于丹的论语,请出书说明自己的观点。

6

主题

0

好友

4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6#
发表于 2007-3-14 00:01 |只看该作者
中华书局前副总编于廉的女儿
^_^

29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07-3-14 10:1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春E盎然 于 2007-3-10 16:18 发表
哎,简直是哭笑不得!!!


玉啊,转点美文吧!!!



混迹BBS,看的最多,最喜欢的竟然多是碴架的帖子,很是惭愧

期待春意给书院多输送些美文,让我们天天能徜徉在诗情画意的海洋
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199

主题

0

好友

4443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7-3-14 10:4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玉沉音 于 2007-3-14 10:16 发表



混迹BBS,看的最多,最喜欢的竟然多是碴架的帖子,很是惭愧

期待春意给书院多输送些美文,让我们天天能徜徉在诗情画意的海洋



呵呵,惟恐天下不乱的猫!!!

呵呵,矛盾冲突一向是很抓人嘀!!!我只是不喜欢这种“碴架”的方式!!!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8

主题

0

好友

3554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07-3-14 13:55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根深蒂固的“仇富”心里。

看别人红了而纷纷站出来指责,而自己却没那个能力。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一带,明代经由马来群岛传入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1-16 16:38 , Processed in 0.0528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