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孩子要花49万 如何为中国父母减负

[复制链接]

58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8 10: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巨额教育成本压得中国父母喘不过气来

  父母抚养一个孩子花费的平均经济成本高达49万元?日前,婚姻家庭研究专家徐安琪的最新调查结果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不少争议。

  徐安琪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个别记者未能全面、完整地报道该最新研究成





果表示遗憾和愤慨。她说,调查样本全部来自上海市徐汇区,只能反映徐汇区的实际状况而不能推论上海甚至全国。

  但这位著名社会学家同时表示: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个调查的意义并不在于具体数字的多少,而在于经济成本速增所凸显的一些社会问题和调查结果的现实意义.

  如何为不堪重负的中国父母"减负"?

  49万元是这么算出来的

  徐安琪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她主持的这项调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委托社科院进行,样本全部来自徐汇区(随机抽取36个居委会共调查746户有0-30岁未婚子女的家庭)。

  复旦大学几位学生欢快地走在校园中。大学校园是美好的,但付出的经济成本也是惊人的。

  这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这可以说,抚养子女的总经济成本是惊人的。这还未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至6万元的收入。按照该研究的统计,孩子的零花钱和压岁钱两项人均年进账达2300元,最高达4万元。此外,这49万元尚不包括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

  徐安琪强调,由于不是从0岁开始对孩子进行30年的追踪调查,因此,49万元的孩子成本并非是目前30岁孩子的家长已经支出的费用,而是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0-30岁孩子的父母在1年中平均花费的相加之和。

  "目前子女已30岁的父母实际上并未付出如此高的经济成本,但孩子刚出生的父母今后在子女经济独立或结婚前,将付出比这更高的费用。这不仅因为教育费增长速度飞快,而且信息化时代的电脑器材、碟片、手机、电话、上网等经济成本,以及交通、医疗、保险等费用都日益递增。仅以婴儿为例,纸尿片、进口奶粉、婴儿床或座车、玩具、服装、满月酒、月嫂等,最高家庭的年花费达5万,最低的仅花了2千多元,所以,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徐安琪说,由于以往的研究仅调查16岁以下孩子的经济成本,而这次调查不仅延至子女大学毕业(有的家长还为子女提供几十万元的留学经费),同时,考虑到市场经济转型中就业的不稳定,使一些子女从学校毕业后未能及时找到工作,或在职业流动过程中常待业、失业或创业失败甚至破产,家长既要供子女吃穿用,还为子女储备结婚费用,提供子女的开业基金、婚房首付等,成年子女潜在的延伸成本也不低,因此,该调查的对象增加了30岁以下未婚子女,故经济成本明显放大。

  教育支出越来越高 中国父母不堪重负

  由于此前个别媒体报道时不全面,49万元被误认为是全国的数字,这个调查结果引起不少非议,一些父母认为自己几十年的收入也没有49万,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了,因而质疑这个调查的准确性。

  但也有一些年轻父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没有认真计算抚养孩子的总费用,但费用确实相当惊人,尤其是目前随着教育收费的不断提高,子女教育费用需求已经成为家庭理财的第一需求。

  "现在抚养一个孩子实在太累了,父母赚的绝大多数都供他读书了。"

  海一位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说,"学校收费高,另一方面为了孩子将来,又不得不跟风送他去学这学那。"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攒教育费"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依次是"养老"、"买房装修"和"预防意外",比例分别为18.9%、14.1%、11.8%和10.7%。

  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小陈家住上海市徐汇区,她给记者详细算了一下自己大学四年花费:四年大学学费:4万元;住宿费:每年1500元,四年6000元;住校生活费:家里每个月给800元,800X12X4=4万元(这还不包括周末住在家里的生活费以及寒暑假);书费:学校要求每年交书费700元,自己课外买的书一年约300元,4年4000元;大学本科四年买衣服、CD、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花费3万元左右(笔记本电脑一万多元,手机四千元,因此这个数据还比较保守)。这样,光是大学本科四年花费就达到12万元。除此之外,小陈从五岁起学习钢琴,后来又练芭蕾;高考之后,她还动了一次激光准分子治疗近视的手术,花费1万元……

  "以上所有加起来的费用还不包括以后可能的出国留学费用,以及结婚时的费用等。还有许多小花费没有算入其中,因此用在我身上的费用肯定还不止49万元。"小陈说,"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父母是多么辛苦!"

  学者杨东平指出,2002年,我国教育经费共占GDP的5.35%,其中政府财政性经费占GDP的.3.41%,社会资金占1.94%。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社会资金超过2%的极少。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教育经费几乎已经达到"天花板",民间社会和老百姓为支撑社会教育付出了极高的费用。

  教育投入过高,让很多贫困家庭负债累累。新华社曾经报道过,在一些农村地区,花钱让孩子受教育,如今在农村一些地区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例如吉林省农安县等地部分农村,由于日益昂贵的学杂费,一些家庭因教致贫,家长背上了沉重负担。一些家长说,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家庭换来幸福;赌输了,就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来还债。

  即使是在平均收入较高的上海市徐汇区调查,也有一些家长向徐安琪诉说因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经济保障而只能让子女读技校、中专,以至目前就业困难。

  给父母"减负"要从降低教育成本开始

  通过调查,徐安琪分析了教育投入越来越高的原因:除了家长望子成龙盲目"滋补"为孩子请家教或参加各种补课、培训班外,学校的违规收费屡禁不止,如强制或变相强制推销、摊派不十分必要甚至根本用不上的教辅参考书、报刊杂志、指定的文具用品、商业保险、营养品、纯净水、校服,强行或变相强行要求参加不想听的收费补课、培训,参加收费较高或孩子并不想去的游乐活动、择校费等。

  她同时认为,高等教育自费成本过高有违社会公正,大学、研究生年均学杂费13000元,一些因下岗、提前退休、病残、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经济拮据的家长负载沉重、焦虑顿生。

  "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学校不宜将所有经济成本都转嫁给学生,以有效遏止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同时,还须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以保障贫困学生与其他家庭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徐安琪说。

  "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子女教育费用都被安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这并不是很正常的。"在《2005年社会蓝皮书》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林指出:重视教育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更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子女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密切相关,但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也超过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

  治理乱收费迫在眉睫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前,一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战役正在全国打响。

  2月21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陈至立要求,一要切实完善各级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各项治理措施。总结和完善推行"一费制"的办法,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并因地制宜地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推广;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不得巧立名目乱收费,更不得将招生录取与收费挂钩;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择校招生的"三限"政策;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平调学校收费收入;严禁向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二要从严治教,切实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制度机制。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抵制教育乱收费的自觉性;坚持依法收费、规

  范收费、公开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惩处力度;进一步严格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学校经费的使用。三要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从源头上解决乱收费问题。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切实做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薄弱环节,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学校间办学和教学水平的差距;高度重视做好"两免一补"的工作;完善对高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按新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五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勤俭办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陈至立希望社会各方面要进一步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么样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

  周济说,教育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他表示,教育部门要正视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此,教育部2005年将会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2005年将会对全国3000万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同时对592个贫困县的家庭贫困学生除了免费提供教科书之外,还会免除杂费,并提供一部分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3000万左右的家庭贫困学生将会得到"两免一补"。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目前,通过考试进入了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中,20%左右家庭比较贫困,教育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助学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还会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使他们有生活费。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孩子们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

  对于教育乱收费问题,周济表示,这也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今年的招生中实施"阳光工程",把高校招生的政策、过程、结果都公之于众,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来消除招生工作当中的不正之风,从根本上给群众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更加公平的受教育的条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我们能回报父母49万吗?"

  徐安琪在调查中发现,教育成本大幅升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望子成龙盲目"滋补"。

  她在调查中发现,从小学生到研究生有5成孩子去年请家教或参加各种补课、培训班,其中初中阶段是请家教、补课、培训支出最高期,人均花费1800元,最高1万多元。

  几位本科毕业生在兴奋地彼此拍照留念。毕业之后他们又能回报父母多少?

  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指出,家庭的经济付出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未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高经济成本并非万能的,不是投入得多,孩子就像预期的那样有出息。

  她表示,父母在抚育子女的实践中优化经济成本结构、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素质教育成本,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积极而长远的效果。因此,设法改善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回报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还有一些专家指出,中国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韩国,教育成本也很高,但这些国家的孩子独立自主精神强,例如日本,小孩很小就接受独立生活,甚至在不到十八岁就被离开自己的家庭独自去生活,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儿女即使成年,也热衷于"啃老"。

  徐安琪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成年的未婚子女,有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其中,除租房(购房费)外,最高的费用是在家吃饭,加上服装、手机、上网、零用钱等,不在读的未婚子女竟然每年人均要花掉父母1.4万元!

  上海市徐汇区一位在读在大二学生得知徐安琪的调查结果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我们做子女的,总是心安理得地从父母手里拿过钱,却没想到父母的艰辛。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否回报这49万?"(完)

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2)


编辑:studa9ngns 作者:佚名 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日期:2005-12-30


 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支出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项目的差异均较大,概括而言,父母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具有如下特征:

  2、教育成本在孩子总经济成本中的比重骤升

  子女教育费在近年猛长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对子女各类费用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用于子女学校教育、补课/培训/家教/书报/文具等费占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总体上仅低于饮食/点心/营养费,其中自子女就读高中起,教育费(包括补课/培训/家教/书报/文具等费)在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已超过饮食/点心/营养费,直至不在读才显著下降(见表2)。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的教育成本自幼托班起占子女所有花费中的比重在22-41%之间,可以说增长速度飞快。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学前教育的花费显著高于中小学义务教育,幼托班的年学杂费人均4600元,而支出6000元及以上的占26%,最高的达23000元以上。不少父母为了子女能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不惜花费较高的经济成本,其中也有些父母因竞争激烈、工作繁忙而将子女送到寄宿制全托班,故收费也相应较高。

  调查中不少家长较集中地表示了对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收费过高的质疑和担忧。一些被访反映,住宿费由家长负担也就罢了,但现在连水电费也全转嫁给学生,不给水喝,非让买净水;想直接考English/" class=kk>英语四级还不行,非让学生付费先考三级硬赚钱;不愿意选修的课程,只要付足费,不去上课也可通过等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上大学的费用十分昂贵,一些下岗、提前退休或经济条件较差的被访者对子女能否接受最好的教育表示忧心忡忡,一些家长述说因自己难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经济保障而只能让子女读技校、中专,以至现在就业困难等。还有些家长及其子女为来上海大学就读的贫困地区的学生鸣不平:"他们真是太苦了,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钱买菜,仅买个馒头啃"。

  3、信息化和社会保险成本凸现

  信息化时代的电脑器材/碟片、手机、上网等经济成本是以往的调查未涉及的领域。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报告,年均子女购买电脑/手机及电话/上网等信息/通讯费自幼托期的317元到高中已达2500元,其中手机/电话/上网费最高的达六、七千元。而实际上此项支出还不完全,因为父母给予的零花钱、亲戚朋友给予的压岁钱,也有一部分被孩子用于支付购买音响、电脑耗材或支付手机、上网等费)。按本研究的统计,零花钱和压岁钱两项人均年进账达2300多元(最高达40000元)。因此,子女年均用于信息、通讯的家庭支出远超过2000元。

  而随着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家庭的保险意识日渐增强,父母常常更关注子女的健康、保健和教育保障,重视购买相关保险,不少学校也组织学生集体参保。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父母为不同阶段孩子医疗、保健和保险所支付的人均年费用都在1000元以上,其中学前儿童在2300-2500元上下。

  4、成年子女潜在的延伸成本难以估量

  中国父母不仅大多全额承担未成年子女的吃、穿、用和教育、医疗等费用,满足孩子的娱乐乃至时尚消费等需求,而且似乎约定俗成地要操心成年子女结婚以及未就业子女的继续教育、医疗和零花钱等费用。近年社会劳动力的过剩使一些低学历、少技能的子女择业、就业十分困难,一些家长还反映子女高不成低不就,整天无所事事,不积极设法找工作,单位路远的不愿去,工作辛苦的不想去,靠父母微薄的薪水过日子,令父母叹息不知哪天才可出头。

  而随着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成年子女尤其是儿子的结婚住房成本也成为不少父母新的焦虑和沉重负担。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子女尚幼而未考虑此事的外,三分之一以上有儿子的家长认同应全力帮助解决住房费用,无儿子的父母也有15%认为应尽力承担女儿的住房费用。其中部分家庭已为待婚子女的结婚用房付出了3-50万的成本。对88位不在读的未婚子女调查结果也显示,只有48%的儿子和42%的女儿自信个人有能力承担结婚、买房等费用而无须父母资助,但仍有62%的儿子和37%的女儿首肯结婚时父母会在费用上资助自己。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即使不在读的未婚子女,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其中除了租房/购房费外,最高的费用是在家吃饭(年均4000元),加上服装、手机/上网以及零用钱等,每年人均仍要父母支出14000多元,可见父母经济负担之重。

  5、生养孩子到不同阶段的总经济成本惊人

  表4显示,在子女各阶段的年抚养成本都在13000-19000元,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均经济成本更达27000元。由于不可能进行追踪调查,我们仅以去年的物价水平和家庭支出来对孩子的总经济成本进行估算。表5反映了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从父母孕育起到不同的阶段,家庭生养一个孩子究竟要花费多少经济成本。



  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总成本将达25万元左右(即0-16岁子女2003年的人均支出相加之和),远高于以往同类研究的估算结果。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倘若将未婚不在读的子女都计入的话(0-30岁子女2003年的人均支出相加之和),则将上升到49万元,可以说子女经济成本的增长速度惊人(未含亲朋好友/社会赠送/资助/学校免费等5-6万费用)。如再加上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就更可观了。

  孩子养育总成本过高反映了一些家庭的支出结构不合理,除了前述的高额择校、赞助、家教、补课、交通、通讯费外,不少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购买名牌服装(年最高服装费为15000元),办盛大满月酒、过豪华生日(最高为28000元),子女零花钱最高也达12000元。

  家庭支出结构的不合理还反映在子女花费的绝对和相对数均远高于父母。由于大多数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父母在子女身上的花费总是第一位的。根据被访的估算,除了不在读的外,不同阶段孩子的费用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在39-52%左右(见表6)。



  不少父母自己收入不高,但为了孩子的营养、受教育、过生日乃至出国、结婚,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倾其所囊甚至借钱举债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其中四分之一家庭的子女经济成本占夫妻总收入的50%以上,最高的甚至是夫妻总收入的近7倍(依赖父母累年的积蓄或他人赠送/资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2-23 23:59 , Processed in 0.0460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