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1#
发表于 2011-2-21 15:31 |只看该作者
Luigi Boccherini - 简介
姓名:Luigi Boccherini (路易吉·波契里尼)


1743年2月19日生于意大利卢卡
1805年5月28日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Luigi Boccherini - 波契里尼小传

    路易吉·波契里尼(Luigi Boccherini),1743年2月19日生于意大利的卢卡(Lucca)。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的贝司手,自然也是波契里尼在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同时,他也在当地的教堂里学习音乐,很快,波契里尼就是一个演奏技巧极好的小演奏家了。1757年,他被送到罗马去接受大师的指导。

    当波契里尼返回卢卡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职业音乐家了,并以一个大提琴手的身份加盟了当地的市中心管弦乐团。同时,他也通过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向他的市民们介绍了他自己的音乐——他和小提琴家Filippo Manfredi合作,整场音乐会都是他自己写的奏鸣曲。这场音乐会的巨大成功使他们俩决定到法国进行巡演。他们的声望在所到之处提升的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即便是1768年他们到巴黎时,也是如此。

    鉴于他们两个人的声望,西班牙驻巴黎大使决定邀请他们去马德里演出。但是这次旅行却没有那么成功,甚至还不及他们预期的一半,原本说要到场的皇室成员也没有出席。不过,幸运的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却对波契里尼的作曲和演奏才能大加赞赏,并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为宫廷作曲家。在随后的几年当中,波契里尼一直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享受着舒适和收人尊敬的生活。但是,当这位国王死了之后,一切都变了,波契里尼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工作,他决定返回西班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在马德里和家人一起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过着身份低微的生活。唯一可以使他暂时逃离贫穷和黑暗的方式就是音乐的创作。他朋友很少,恶劣的健康状况也使他不得不完全放弃了大提琴的演奏,并且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Lucien Buonaparte是法国驻马德里的大使,也是波契里尼的崇拜者,他委托波契里尼创作了一些室内乐作品,这在一段时间里缓解了波契里尼的经济状况。但这段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波契里尼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健康状况非常之恶劣,他也不得不靠不停的创作来谋生和缓解痛苦,其中就包括他在一些富商的要求下创作的一些吉他作品。两个儿子的死把波契里尼的悲惨生活推向了极点。1805年5月28日,波契里尼在马德里逝世,没有人关注他的离去。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2#
发表于 2011-2-21 15:40 |只看该作者
cello是自我探索回归的路程
cello的声音理性而坚韧
cello的声音沧桑而浓重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3#
发表于 2011-2-21 15:52 |只看该作者
李垂谊
- 波切里尼:C大调奏鸣曲(1)
¤充满激情的质朴、冲动.甚至是逗趣的演绎 协奏曲G480中深情的尽管这里的两首波切里尼大提琴协奏曲都经过了特别处理但波切里尼的几部大提琴奏鸣曲常常达到了小提琴的音域。正像布替诺·科塞特(Bruno Cocset)所解释的那样为了正确地演奏这些作品.他使用了Charles Riché制造的一把结构特别的大提琴,因而使录制的唱片大受欢迎。乐器本身非常华丽,音色丰满,高音区永远不会发出尖利的声音。科塞特是位卓越而富有表现为的演奏家,他独特的音乐处理充满睿智优雅甜美.达到了高层次水准.

柔板乐童.曾因为有波切里尼的著名漫画而遭到格吕茨马赫(Grützmacher)的偷窃:在几首慢板乐章的演绎中,科塞特准确地捕捉到了作曲家细腻、伤感的独特气质。而对快板乐章的处理,假如你仍旧认为波切里尼音乐表现的是倦怠的洛可可风雅,那么这些质朴、富有动力感有时甚至是有点逗趣的演绎应该令你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在终曲乐章中,科塞特与他的同事们(包括作为数宇低音的吉他手)的演奏令人联想到西班牙乡村特别是充满活力的乡村舞蹈.包括协奏曲G480中那个模仿晌板的段落。

偶尔地,就像在《C大调奏鸣曲》G17 的第一乐章和《降B大调奏鸣曲》 G565 的小步舞曲终曲乐章中的一样(格吕茨马赫的精彩演绎也是如此)演奏者们可以冒险地使用一些自由节奏《 A大调奏鸣曲》 G4 中富有感情的(Affetuoso )终曲乐章就是如此。我曾在此使用较多的抒情手法来弥补情绪上的过于冲动,但演奏的音色和内在的动力感还是十分愉悦的。的确.科塞特常常令我们想到.这些奏鸣曲大概都是波切里尼自己的即兴创作。

如果你对这两部协奏曲的原作比较熟悉,你就会像我一样关注科塞特用室内乐形式(次中音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数字低音)改编的独奏乐器与器乐合奏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音色变化减弱了音乐中单调的织体结构。因为离麦克风太近.录音中还包含了科塞特透过咬紧的牙关所发出的沉重呼吸声和开始时轻轻的移动声但我不久就会把它忘掉。

http://liushuiyanyang.blog.sohu.com/64093959.html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4#
发表于 2011-2-21 15:59 |只看该作者
波契里尼小传(二)  


    虽然波契里尼的作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今天还在演奏,但是他的名字在音乐史上却显得异常的重要。他明确的建立的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并为之创作了超过一百部的作品。虽然今天他没有如海顿一般的名望,但是他的美妙作品和在室内乐上的贡献则毫不逊色。为此,小提琴家Giuseppe Puppo经常把波契里尼比作“海顿的妻子”。

    Francois Joseph Fetis 是波契里尼时代的著名音乐学者,也是少有的几个对波契里尼深有研究的人:“很少有作曲家能够表现出如波契里尼般的原创性。他的乐思总是那样新颖,他的作品总是如此非凡......人们总是不由得不相信,波契里尼似乎只知道自己的音乐......他的和声一向丰富而美妙,他的小步舞曲和柔板每每令人回味无穷......可是奇怪的是,波契里尼在法国的声望与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和贡献太不相符了。”

    波契里尼的作品数量庞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无疑是他的一百二十五部弦乐五重奏了。其中一百一十部采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的编制。在两把大提琴中,第一大提琴的部分往往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非常之高,史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一声部是为波契里尼自己所写的缘故。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介绍波契里尼,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十二部吉他五重奏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波契里尼在1798-1799年间根据他自己所作的钢琴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长笛五重奏等作品改编而来的,有的还是将自己不同的作品重新编为一曲。Pepe已经在唱片中为这些作品做了精彩的诠释。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5#
发表于 2011-2-21 16:43 |只看该作者
热情奔放的旋律
或许是燃烧的热情,或许真的不是,而是截然相反
音乐是   有梦想的声音
     是心灵挣扎的理性的清流

其实孤独是最深邃的情感
音乐是最深邃的孤独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6#
发表于 2011-2-21 18:10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7#
发表于 2011-2-21 22:34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8#
发表于 2011-2-21 22:39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79#
发表于 2011-2-22 11:03 |只看该作者
盖到这里,才说起这个巨人
海顿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80#
发表于 2011-2-22 11:04 |只看该作者
约瑟夫·海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海顿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音乐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称交响乐之父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清唱剧 《创世纪》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

生平

青少年

St. Stephen's Cathedral海顿出生在当时奥匈边境的一个叫做罗劳的村子,父亲是车匠。尽管父母亲不识谱,但在海顿的记忆里,一家人还有邻居们经常一起唱歌。在海顿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他五,六岁时,也就是1737或1738年,被送到海茵堡附近的亲戚家,以接受那里教堂唱诗班的训练。1740年,在当时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音乐总监乔治·罗伊特尔下乡选苗子的时候被相中。罗伊特尔把海顿带到了维也纳,在其后的九年里海顿一直在儿童合唱团唱歌。在最后的四年是和他的弟弟迈克尔在一起。其间海顿学习唱歌,钢琴和小提琴。罗伊特尔修改了海顿的第一首作曲,但并未给他正规教授作曲课。尽管如此,海顿还是学到了很多——主要是通过自学,另外他很小就开始享受维也纳音乐环境的熏陶,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讲是至关重要重要的。关于他是否在那时已经研习了Johann Mattheson的Der vollkommene Capellmeister和Johann Joseph Fux的Gradus ad Parnassum 历史还无定论。但这两首作品成为海顿以后成长的基石。

1749年,海顿身体已经成熟,已经无法唱出儿童合唱团要求的童声,于是被找了个借口赶出合唱团。 据说他在公园长凳上过了一夜,但随后被朋友收留,开始了他的自由音乐人的生涯。 在这之后十年的艰难岁月里,海顿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当过意大利作曲家尼考洛·波尔波拉的随从。 他努力学习,以填补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之处。并写出了他的第一首四重奏和第一首歌剧。在这期间,海顿的专业造诣逐渐提高,羽翼渐丰。

从1754年海顿开始担任维也纳出生的当时10岁的Marianna Martines 的钢琴教师。在他开始教她的时候Marianna Martines已经弹得很好了。海顿住在学生家,不收学费以抵房费。

大概在1757年,海顿得到了他的第一个重要职位, 即担任在Pilsen的Lukavec城堡的公爵Karl von Morzin的乐长。在他担任这一位置的那些年里,他写出了第一首交响乐作品。作为乐长他指挥一个小乐队,并为之写出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弦乐三重奏,卡萨欣(Cassationen),弦乐四重奏。这些曲谱多为手写,并没有印刷。

Morzin公爵不久出现财政困难,于是不得不解散乐队。但很快海顿就在1761年在Esterházy家族找到了一个类似的副乐长位置。 Esterházy家族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地位显赫。后来乐队的老乐长Gregor Werner与1766年去世,海顿升任正职。


在Esterházys担任乐长时期

Ludwig Guttenbrunn所作海顿肖像,大约在1770作为身穿制服并拥有官衔的宫廷乐长,海顿跟随这个家族住过三个地方:大约离维也纳50公里的艾森施塔特; 维也纳冬宫,以及一个叫做Eszterháza的新城堡。这座城堡于1760年在匈牙利地界修建。海顿当时的职责主要是作曲,领导合唱团,为宫廷成员演奏室内乐,以及组织歌剧创作。尽管众多职责在身,海顿感觉很充实和快乐。 Esterházy的王公们(先是保罗二世-Paul Anton,然后尼古拉一世-Nikolaus I.)都很懂音乐,欣赏海顿的工作并给他创造必要条件以使他的才能得以发挥。他们每天都去听合唱团的演出。


Eszterháza全景1760年,在拥有一份稳定乐长工作后,海顿与Maria Anna Keller结婚,但婚后感情不好。Maria Anna不生育,这让海顿很失望。有传闻他与同是Esterházy乐团的歌唱演员Luigia Polzelli有染,并是她的儿子Anton的生父。

海顿在Esterházy三十多年担任乐长期间,不但创作出大量音乐作品,风格也不断有所创新,而且名声在外。逐渐地开始不但为雇主,也为公众写趋。这期间他的著名作品如巴黎交响曲 (1785–1786) 和最早为合唱版本的临终七言就应国外邀请而作。

在1781年海顿和莫扎特成为好朋友,并从那时起对他以后的作品有了很深的影响。两人经常喜欢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众所周知,海顿在那时已经停止创作歌剧和交响乐,而这正是莫扎特的强项。莫扎特为此特意写了首四重奏,以配合海顿刚刚完成的Op. 33系列。莫扎特将这首作品献给了海顿。

海顿于1785年2月11日加入共济会所Zur wahren Eintracht。莫扎特未能参加他的入会仪式,因为当天他必须出席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音乐会。莫扎特也是该组织的成员。正是这种关系更加加深了海顿和莫扎特之间的深厚友情。


独立音乐人
1790年Nikolaus大公去世,他的继承人没有丝毫的音乐品位,因此解散了宫廷乐队并让海顿退休。海顿随后接受了德国音乐经理人Johann Peter Salomon的邀请前往伦敦,加入他新组建的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这两次出行(分别于1791–1792, 和1794–1795)取得了极大成功。听众为看海顿的演出蜂拥而来,使海顿名利双收。在伦敦期间,海顿还完成了一些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如交响乐 鼓声, 军队, 伦敦, 骑士四重奏 和吉普赛人三重奏。

海顿曾经考虑加入英国籍并在那里长期生活,但未能如愿。他回到维也纳,盖了新房,并改变其作曲风格,开始写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作品。他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创作,并为Esterházy家族写了六首教堂乐作品。Esterházy家族那时的王子很喜欢音乐。海顿还完成了他的弦乐四重奏系列的最后九首,如皇帝四重奏, 五度四重奏和日出。尽管海顿已经不年轻,他还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在一封信中他写道:“在这美妙的艺术中还有那么多要做啊!”。

1802年,海顿感觉到一种多年困扰他的疾病开始恶化,以至于他身体上已经不能继续作曲创作。这对海顿来讲无疑是一次重创:正如他自己所说,有如此多的新鲜的音乐创意,如潮水般源源涌来,等着他去完成。 尽管海顿在最后的几年里被仆人精心照顾,经常有人登门造访,并得到了许多荣誉,但这绝不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在生病期间,他经常靠弹奏奥地利国王颂(Ö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n)来寻找精神安慰。这首曲子是他1797年以一个爱国者的热情创作的。

海顿在拿破伦攻陷维也纳后不久去世。他最后的遗言,竟是在邻居遭到炮轰后他安慰仆人们不要害怕。

海顿被葬在Hundsturmer墓地(现在的海顿公园,维也纳Meidling)。 而Esterhazy家族对此竟然不闻不问。直到后来von Cambridge公爵和Nikolaus II.大公说起, 才华横溢的海顿曾在他家做过多年的乐长,他在1820年决定把海顿的坟迁到Eisenstadt的海顿教堂。当海顿的棺材被打开时, 人们发现头颅不见了。后来调查发现,Esterhazy大公的秘书 – Joseph Carl Rosenbaum, 是当时头骨学者Franz Joseph Gall的崇拜者。他买通了监狱管理人和其他两个公务员,在海顿下葬八天后,把棺材打开,偷走了头颅。因为当时找不到被盗的头骨,人们只能将无头的遗体运到Eisenstadt下葬。后来监狱管理人Johann Peter交给警察一个所谓的海顿头骨,但真的头骨在秘书Rosenbaum哪里。他让好友Peter将头骨转交音乐学院。但直到Peter死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Peter的遗孀还是没有做到。头骨后来经过多人的手,直到1895年被维也纳音乐家之友协会收藏在它的博物馆里直到1953年。又几经周折,终于在1954年头骨从维也纳被运到Eisenstadt与身体合为一体,经历了145年,海顿总算是有了全尸。


性格和相貌
海顿在他同时代人中是出了名的善解人意和乐观。他非常幽默,喜欢开玩笑,他的幽默不仅体现在他的恶作剧嗜好,人们还可以从他的音乐作品中体会到。Esterházys乐队的人都特别尊敬他,因为他总能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并且为争取手下人的利益敢于出头与雇主交涉。 海顿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作曲不顺时,会念玫瑰经祈祷,似乎很灵验。在他完成一首曲后,总是在手稿的结尾写上“赞美上帝”之类的句子。海顿最钟情的业余爱好是打猎和钓鱼。

海顿个子不高。和当时许多人一样,他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许多疤痕。他人不漂亮,难怪在伦敦那么多女乐迷追捧他时,海顿简直是受宠若惊了。不同的肖像画家为他画像时,都着重表现他的人格魅力,而尽量避免写实他的丑陋的外貌。结果任何两张他的肖像都不相象。


成就
海顿被公认为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尽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之于钢琴协奏曲,以及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同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和雷欧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亲)之于交响曲,都有重要的贡献,但海顿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

另外海顿将奏鸣曲式从原来的简单的“两步式”改进成为一种精巧灵活的风格。海顿还发明了奏鸣回旋曲式,一种带有两个主题的曲式。他还是第一个将赋格和对位法引进古典音乐的杰出作曲家。

海顿是德意志之歌(德国国歌)的曲作者。


音乐特点和结构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他的很多作品的结构原理遵循奏鸣曲式,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 - 在海顿的作品里 - 如下:

呈示: 音乐内容开始部分的呈现,紧接着向属音的转调(音乐的紧张程度开始升级),然后是属音的终止。海顿风格的呈现部分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不需要一个对比的“第二主题”来达到属音,而是重复已展开的主题(或其变奏)。
展开: 音乐内容通过迥然不同调式的转变被重组,转换以及分解。通常会在短音阶平行调达到一个高潮。
再现: 呈示部的内容被重新呈现,但主要在主音调上。通常这种重复包含着一个“二次展开”,以此达到变调到属音的效果。这个二次展开通常在下属音发展。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同,海顿经常在再现部将主题的顺序打乱。
海顿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 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方法,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

也许海顿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交响曲49号“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响起的和音。还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结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进的那些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觉。


海顿风格的演变
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

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

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 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从1781/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

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


学生
Marianne von Auenbrugger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Johann Georg Distler
Peter Hänsel
Ignaz Pleyel

作品

管弦乐作品
交响曲

玩具交响曲
D大调第6号交响曲"晨"(1761)
C大调第7号交响曲"昼"(1761)
G大调第8号交响曲"晚"(1761)
D大调第13号交响曲(1763)
降E大调第22号交响曲"哲学家" (1764)
D小调第26号交响曲"Lamentatione"(1766)
D大调第31号交响曲"Hornsignal" (1765)
G小调第39号交响曲(1766 or 1767)
第43号交响曲“墨丘利”
E小调第44号交响曲"悲伤"(1770)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告别"(1772)
B大调第46号交响曲(1772)
C大调第48号交响曲"Maria Theresia"(1768 and 1770)
F小调第49号交响曲"La Passione"(1768)
C小调第52号交响曲(1771 or 1772)
D大调第53号交响曲(1774)
G大调第54号交响曲(1774)
降E大调第55交响曲"校长"(1774)
C大调第56号交响曲(1774)
D大调第57号交响曲(1774)
F大调第58号交响曲(1774)
A大调第59号交响曲"火"(before 1769)
C大调第60号交响曲(1775)
D大调第61号交响曲(1776)
D大调第62号交响曲(1781)
C大调第63号交响曲"La Roxelane"(1781)
A大调第64号交响曲"Tempora Mutantur"(1775)
A大调第65号交响曲(1778)
降B大调第66号交响曲(1779)
F大调第67号交响曲(1779)
降B大调第68号交响曲(1779)
C大调第69号交响曲"Laudon"(1775-1776)
D大调第70号交响曲(1779)
C大调第82号交响曲"熊"(1786)
第85交响曲“皇后”
G大调第88号交响曲(1787)
G大调第92号交响曲"牛津"(1789)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1791)
C小调第95号交响曲(1791)
D大调第96号交响曲"奇迹"(1791)
降B大调第98号交响曲(1792)
G大调第100号交响曲"军队"(1794)
D大调第101号交响曲“时钟”(1794)
降B大调第102号交响曲(1795)
降E大调第103号交响曲"雷鼓"(1795)
D大调第104号交响曲"伦敦"(1795)
108 交响曲: z.B. Die Uhr, mit dem Paukenschlag, Der Abschied etc. (siehe auch: Liste der Sinfonien Joseph Haydns)
1 交响协奏曲 给 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与低音管
Orchesterfassung der Die Sieben Worte unseres Erlösers am Kreuze

舞台剧作品
24首歌剧:
Acide e Galatea (1762, Hob.XXVIII:1)
La Canterina (1766, Hob.XXVIII:2)
Lo Speziale (Der Apotheker) (1768, Hob.XXVIII:3)
Le pescatrici (Die Fischerinnen) (1769, Hob.XXVIII:4)
L'Infedeltá Delusa (Liebe macht erfinderisch (1773, Hob.XXVIII:5)
L'Incontro improvviso (Die unverhoffte Zusammenkunft (1775, Hob.XXVIII:6)
Il Mondo della Luna (Die Welt auf dem Mond) (1777, Hob.XXVIII:7)
La vera constanza (1777/78, Hob.XXVIII:8)
L'Isola Disabitata (1779, Hob.XXVIII:9)
La fedelta premiata (Die belohnte Treue) (1780, Hob.XXVIII:10)
Orlando Paladino (Der Ritter Roland) (1782, Hob.XXVIII:11)
Armida (1784, Hob.XXVIII:12)
L'Anima del Filosofo - Orfeo ed Euridice (1791, Hob.XVIII:13)

宗教音乐作品
14首弥萨曲:
Missa brevis, Jugendmesse (~1750, Hob.XXII:1)
Missa in honorem Beatissimae Virginis Mariae, Große Orgelsolomesse (~1766, Hob.XXII:4)
Missa Cellensis in honorem Beatissimae Virginis Mariae, Cäcilienmesse (1766, Hob.XXII:5)
Missa Sancti Nicolai, Nikolaimesse (1772, Hob.XXII:6)
Missa brevis Sancti Johannis de Deo, Kleine Orgelsolomesse (~1778, Hob.XXII:7)
Missa Cellensis, Mariazeller-Messe (1782, Hob.XXII:8)
Missa in tempore belli, Paukenmesse (1796, Hob.XXII:9)
Missa Sancti Bernardi de Offida, Heiligmesse (1796, Hob.XXII:10)
Missa in Angustijs, Nelsonmesse, (1798, Hob.XXII:11)
Theresienmesse (1799, Hob.XXII:12)
Schöpfungsmesse (1801, Hob.XXII:13)
Harmoniemesse (1802, Hob.XXII:14)
6首清唱剧,如"创世纪”和“四季”

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

大提琴协奏曲第一号 C大调

大提琴协奏曲第二号 D大调

小号协奏曲 降E大调

法国号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

双簧管协奏曲 C大调

Flöte und Flötenuhr


室内乐作品(重奏作品)
83 弦乐四重奏, z.B. Quintenquartett, Kaiserquartett, Vogelquartett und Sonnenaufgangsquartett
1 小提琴奏鸣曲
46 钢琴三重奏
21 弦乐三重奏
126 维奥尔琴三重奏
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

钢琴作品
52 首钢琴奏鸣曲
Klavierstücke, Cappricios und Klaviervariationen

声乐作品
Mass in time of war战争弥撒
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
神剧《创世纪》
神剧《四季》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81#
发表于 2011-2-22 11:06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82#
发表于 2011-2-22 11:07 |只看该作者
又翻了一页,加速盖楼
快完工了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83#
发表于 2011-2-23 09:43 |只看该作者
“‘世上少有全然满足和快乐的人,到处充满着悲伤和忧虑。也许有一天,我的努力可以让那些为生活而奔波,为琐事而烦恼的人得到安慰和快乐的泉源。’这是一个使我向前,多么有力的动力啊!这就是为什么当我回顾长久从事的工作时,能够有欢愉的满足感。”──海顿

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母”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3.31-1809.5.31),集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等于一身,是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也是音乐史上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总共创作了一百零四首交响曲,八十三首弦乐四重奏,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二十三首歌剧、四部神剧,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曲、弥撒曲、歌曲等。其中大多是他在艾斯塔哈基王府服务期间,因应音乐演奏的需要而作。他的作品以结构紧密、开朗明亮、富有旋律性的优点见称,至今仍受到广大乐迷的拥戴。
海顿爸爸
1972年3月31日,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小镇,父亲是贫穷的车轮工匠,但从小在音乐环境的薰陶下,使他未如母亲所愿走入教会当神父,而是进入教会学校受基础音乐的训练。八岁拥有好歌喉,征选入圣史蒂芬大教堂儿童唱诗班(维也纳合唱团前身)担任台柱,却在变声期遭遇开除命运,流落维也纳街头,三餐不继。27岁时被聘为毛尔进伯爵王府乐队指挥兼作曲,完成第一首交响曲,有了第一份固定工作。第二年与玛丽亚.安娜.凯勒结婚,开启了一段苦涩的婚姻生活。海顿太太是一位鲁莽冲动的女性,对丈夫缺乏温柔体贴的态度,常用刻薄难听的话辱骂海顿,也曾为了做发型,把海顿的原稿当作发卷;由于玛丽亚不能生育,夫妻俩没有孩子,因此婚后的海顿将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因缘际会下担任艾斯塔哈基王府乐队副乐长,此后在王府任职达29年之久。
海顿担任宫廷乐师期间,工作量繁重,举凡指挥、编曲、聘雇人员、调解纠纷都由他一手包办,在处理杂物上险的有条不紊,公正廉明,因而得到乐团上下一致的爱戴和信赖,昵称他“海顿爸爸”。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形成了古典的楷模,参与了交响曲世界从萌芽到鼎盛的全过程。有位乐评家说:“约瑟夫‧海顿是人民的宠儿,他平和高洁的个性,展现在所作的每一个曲子中。他的创作无一不充满着优美、井然、清澈而又简易的特质。”
天才相遇
海顿和莫札特如同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照耀在十八世纪后半音乐的天空。比起莫札特的天才风采,或是贝多芬的慷慨激昂,海顿的成就是渐进的,不似莫札特自小有“神童”封号,一出现即不可一世。海顿曾自述:“我创作音乐向来不求快,总是步步为营,一改再改,直到完全满意为止。”严格控制品质加上数量庞大的曲目,使他的音乐能保持一贯的精致厚实,并且影响深远,蔚为当时风尚,“交响乐之父”的美名当之无愧。
海顿与莫札特的友谊是古典音乐史上的一桩佳话,长莫札特24岁的海顿对前者的才华一直赞誉有加,曾向朋友推崇“莫札特是当今世界上拥有的,最伟大的音乐家”。对于莫札特的歌剧,海顿这样对朋友说:“但愿我能向每一位音乐界的朋友,尤其是执牛耳的人,解释莫札特举世无双的艺术,它的深度,它的感情之博大,以及独特的音乐观念,因为我自己的感受很深。各国以后应该争相礼聘这位伟大的明珠到他们的领域中。…如果没有这种支持,历史上任何的大天才势必非常悲哀,同时许多有前途的后起之秀都会在世界上消失。”从对莫札特前途的关心,可以看出海顿拥有开阔的胸襟和做人处事的弹性态度。
此曲只应天上有──神剧
海顿在晚年曾有一段愉快的英国伦敦之行,在那里受到相当礼遇,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并曾聆听韩德尔的神剧【弥赛亚】,深深受其崇高的宗教气息感动。返回维也纳后决心投身于神剧创作中,【创世纪】是第一部成功作品,他说:“在我生命中,从没有一个时候比在谱写【创世纪】时更接近神,仿佛神永远与我同在。”当【创世纪】在1802年完美演出成功时,听众都被感动得起立大声呼唤并赞颂,海顿更是激动得站起来指着天说:“这曲子是从那儿来的!”
国破身亡
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攻陷了维也纳,为了礼遇音乐家,拿破仑派遣一名礼兵保护海顿,但当七十七岁高龄的海顿目睹法军肆虐国土,心中忧虑愤慨不已,在二十四小时的炮轰之后,维也纳投降。海顿一方面安慰仆人莫惊慌,一方面召集家人到他的钢琴边,虔诚的为国祈祷,用尽全力弹奏三遍他喜爱的奥国国歌【皇帝】,直到精疲力尽为止,5月31日,这位古典乐派大师与世长辞。
爱乐人邵义强曾这样评论:“海顿的音乐清澄优美,令人如沐春风。海顿曾说:‘上天既然赐给我一颗欢愉的心,祂也应该会宽恕我以欢愉的心服侍祂。’这不但是海顿一生个性及曲风的写照,也是最适切的赞美词。”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84#
发表于 2011-2-23 09:46 |只看该作者
 没有肖邦那轻柔地把忧伤渗入你骨髓的茫乱,也没有莫扎特那如微风轻拂水面般的平静和安详,约瑟夫-海顿几乎用一个模子克隆了他的所有纯钢琴作品:既有宫廷音乐那严谨的结构和华丽的旋律,又带有浪漫派音乐尤其是舒伯特音乐的影子。而他所运用的,只不过是从维瓦尔第时代传下来的钢琴作曲形式,极少有装饰音,没有浪漫派钢琴所必须的颤音。

  在够得上大师级别的音乐家中,海顿无疑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位。弹钢琴的人要么偏爱肖邦,要么完全走另一个方向只弹贝多芬们;指挥大师永远珍爱的则是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却极少将指挥棒对准海顿—事实上,他才是交响乐之父,不仅作品数量惊人,而且质量上乘,《惊愕》,《奇迹》和《牛津》均是顶尖之作。海顿和巴赫一样,是一名宫廷乐师。因此,在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还算显赫的地位下,他能安心于自己的创造,而不用像他的某些后辈一样,用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去换取一碗土豆汤充饥。我们现在从CD封面和教科书上见到的海顿,都是一个相同的形象:长而卷曲的假发,庄严而略显呆滞的眼神。这双眼睛,当然不如德拉克洛瓦画笔下的肖邦那双愤怒的眼睛一样让人动心,也不如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的那双还带有童趣的眼睛一样清纯。于是,这双老而迟滞的眼睛,加上他毫不具有传奇色彩的宫廷乐师经历,大大地降低了他的魅力。或许,我们只是在他的那首闻名的小夜曲里,或者在奥地利的国歌声中,有机会与海顿的乐声作片刻的偎依。

  但他的音乐,尤其是他的纯钢琴音乐,依旧散发着春风般的吸引力。我们能从中听出老人内心深处的一丝活泼,一丝轻松,一丝幽默。第49号奏鸣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曲。在那张著名的“The Last Recording”的专辑中,霍洛维茨有着十分精彩的表演。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严格按照巴洛克音乐的乐式分为三个乐章(浪漫主义奏鸣曲是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活泼但并不过分的快板。这是一个非常传统、非常古典的乐章,很难分辨出究竟是他写的还是巴赫写的。当然也就无法寻找浪漫派音乐的影子了。但从第二乐章的慢板开始,海顿开始了他那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它们不像巴赫的音乐那样动听-能一下子抓住人的心弦,有很深的哲理蕴含在里面,却有着无数只有19世纪音乐才具有的元素在那里。但这种19世纪的预示性情感特质犹如一阵风,假如一把抓过去,也只是若有若无的样子。里面也有轻泛泛的忧伤感,一如肖邦那似太空般的愁绪,虽然转瞬即逝;也有舒曼般的晶莹的音色,像珍珠和凝脂一样,却不奢华;它的节奏是贝多芬式的;中间部分采用的的回旋曲格式,是第二乐章的主体,完全巴洛克式的。

  结尾的乐章是小步舞曲,非常的短。这是欢快的一个乐章,像一个小孩在充满泉水声的城市广场嬉戏。欢快活泼的音乐总能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绿色的牧场,牧场上的牛和羊,远方的冰雪覆盖的山峰,以及山峰上面的蓝天白云—打住,海顿的音乐总是循序渐进的,他可还没学会李斯特那跳跃旋律的本领,在飞上天空之前,怎能不看看他音乐中的大海呢?这一瞬间异常销魂,代表了音乐的最高理想:圣洁,平静,没有一点点的污染。而后,旋律才如一只没有拴住翅膀的向上飞的鸟儿,一飞冲天。在一种穿越云霄的感觉过后,音乐也就结束了。

  20世纪的钢琴家巨匠中,霍洛维茨的海顿比较出色,但数量有限。而在年轻的钢琴家中,那位不拘一格穿牛仔裤上台演奏的南斯拉夫人波哥莱里奇独爱海顿,录制了不少海顿的作品。市面上能见到的海顿的钢琴版本,大部分都是他的作品。这大概又是他的另一个“不拘一格”吧!(Chopinter)
http://ent.sina.com.cn/c/r/2003-07-20/1432173593.html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85#
发表于 2011-2-23 09:48 |只看该作者
海顿弦乐四重奏全集
英文名称:Franz Joseph Haydn: Complete String Quartets [BOX SET]
资源类型:APE
版本:7月20日更新CD 6
发行时间:1991年
专辑歌手:Kodály Quartet
地区:德国
简介:

作  曲:Franz Joseph Haydn
演  奏:Kodály Quartet
发行公司:Naxos
资源出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乐迷,感谢!华丽的兔兔点播


专辑介绍:

柯达伊弦乐四重奏(Kodály Quartet)的演奏精彩非凡,几乎是海顿弦乐四重奏系列中表现最好的一套唱片。柯达伊弦乐四重奏无疑成了诠释海顿弦乐四重奏作品的代言人。录音地点布达佩斯唯一神教堂——尤尼塔利安教堂的音色偏暖,提供了柔美、圆润、开阔的音色,让音符栩栩如生,细节非常清晰,是一套您绝对不能错过的珍藏极品。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实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许多评论甚至认为,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要超过作曲家对交响曲发展的贡献。但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曾经承认,自己使用这种形式创作音乐是“纯属偶然”的,可见海顿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弦乐四重奏,而非刻意去创造或革新。他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首交响曲,而其弦乐四重奏作品的数量也毫不逊色,粗略统计一共有八十多首。

所谓“弦乐四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所组成的。这四种弦乐器代表四个声部,从而构成一个高中低音相当完整的小型乐团。海顿经过数十年对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创作,逐渐确立了其基本创作技巧以及四乐章的整体构架。又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一代代后辈音乐大师的完善,弦乐四重奏逐渐成为了“室内乐”的代表形态,其拥有均衡的四部合声,音色容易协调,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富于音色对比。

海顿从18岁开始创作弦乐四重奏,直到晚年一直未曾间断,作品往往是以曲集的方式出版,通常习惯以六首作品为一个整体,辑成一套。早期的作品作曲家自己称之为“多声部嬉游曲”或者“四声部嬉游曲”,在诸多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海顿逐渐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形式。1772年左右的问世No.31-36《四重奏嬉游曲》是海顿在弦乐四重奏领域成功的开始,这六部作品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巅峰之作”。此后作曲家又写下了No.37-No.42《俄罗斯四重奏》,这套作品是真正以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现代弦乐四重奏鼻祖。而此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显得越发成熟、优秀,陆续写下了No.44-49《普鲁士四重奏》、No.50-56《临终七言四重奏》、No.57-No.68《第一、第二托斯特四重奏》、No.69-No.74《亚波尼四重奏》以及No.75-No.80《艾尔道迪四重奏》等。

在众多作品中比较引人瞩目是晚年的一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则是No.75-No.80这六首。这套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797年,也就是海顿写下《小号协奏曲》之后的一年。由于曾经出价转让给约瑟夫.艾尔道迪伯爵,所以有了《艾尔道迪四重奏》这样一个标题。实际上大家更熟悉其中三部作品的小标题:《五度》、《皇帝》、《日出》。d小调的No.76《五度》是因为其第一主题的主要动机为下降五度音型而得名。而降B大调的No.78被称之为《日出》,则因为整部作品体现出精神抖擞的气质而得名。C大调的No.77的第二乐章主题是著名的《皇帝赞歌》,所以被称之为《皇帝》。这个背景很能体现海顿“忠君爱国”的情结。在伦敦的时候,海顿便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示,很想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一首国歌。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这一事件更激发了作曲家写作国歌豪情。不久之后,海顿根据《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的歌词,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写成的一首合唱曲,也称之为《皇帝赞歌》。1797年2月12日,在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生日当天,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有趣的是这首当时的奥地利国歌现在是德国国歌。海顿对于这段旋律非常钟爱,在No.77弦乐四重奏中再次使用便是一个例证。甚至根据有些文献记载,海顿临终前正值法军进攻维也纳的关头,弥留之际的作曲家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以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以上摘自短歌行)

柯达伊四重奏团 Kodály Quartet

柯达伊四重奏团成立于1966年,由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经过几次人员变动,柯达伊四重奏团已经成为具有匈牙利传统弦乐四重奏风格的演奏团体了。乐团成立初期,受到弗里吉斯·向陀尔、维尔莫斯·塔特拉伊和安德拉斯·米哈伊诸教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后者对该重奏团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时至今日,柯达伊四重奏团差不多已走遍了欧、美与亚洲各地。他们的演奏曲目除了标准的古典曲目之外,偏重于匈牙利作曲的作品可称之为最准确与最权威的诠释。他们已经录制了全套的海顿、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最近还准备为Naxos唱片公司录制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

柯达伊四重奏团自成立以来成绩斐然,至今已获得“李斯特奖”(1970)、“匈牙利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1990)以及“巴托克·帕斯托利奖”(1996)。该团在Naxos演绎的多款海顿的室内乐作品都获得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以上的好评鉴,1993年发行的室内乐专辑(海顿:弦乐四重奏Op.64)被古典CD杂志评为最佳唱片,。

柯达伊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阿蒂拉·法尔瓦伊:16岁时即进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尼科夫斯基教授。1979年获西盖蒂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翌年获胡巴伊比赛一等奖。毕业以后,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约瑟夫-西沃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1980年加入柯达伊四重奏团。

第二小提琴托马斯·萨博出生于布达佩斯。七岁即开始学音乐。1969年毕业于李斯特音乐学院。当时他已经是匈牙利国家乐团的成员了。后来成为布达佩斯节日乐队的第二小提琴首席。在大学期间,萨博研习并演奏室内乐,1969年成为柯达伊四重奏团成员。

中提琴嘉博尔·费亚斯出生于杰尔,并在那里接受基本音乐教育。1963年-1967年进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并成为李斯特室内乐团成员。1966年他进入柯达伊四重奏团,1968年该团在布达佩斯举行的莱奥-韦纳国际四重奏比赛上获一等奖。1969年,费亚斯个人获ARD慕尼黑三重奏比赛二等奖。

大提琴杰尔吉·埃德尔: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埃德-班达教授。完成学业后他继续在美国与加拿大的耶鲁大学(1978)、班夫中心美术学校(1983)以及威斯康星大学(1984-85)学习。他曾担任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多年。他还是埃德尔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

1999年11月9日,柯达伊弦乐四重奏团于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中国的观众有幸亲耳聆听这个世界著名的重奏团的现场演出。

◎关于《企鹅唱片指南》
《企鹅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是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目前世界上最权威、曲目最丰富的一本唱片评介书籍,也是全球音乐爱好者和CD收藏家购买唱片的首要参考书。《企鹅唱片指南》是业界最重要的古典音乐唱片专业评鉴刊物,是「古典唱片权威」的代名词,是选购高品质古典唱片的重要参考。

《指南》的三位执笔人是Edward Greenfield, Robert Layton, Ivan March。Greenfield是BBC古典音乐的主持人,著名乐评家;Layton学过作曲和音乐史,1959年进入BBC音乐部门,也是著名乐评家;March学过圆号,是唱片图书馆的主持人。

◎《企鹅唱片指南》的分级标准
企鹅唱片指南以星号作为分级标准,1至3颗星分别代表唱片演奏Fair、Good、Outstanding三个等级,而评论员认为在三星级唱片版本中有特别出色的演奏,再加上价钱与录音上的考量之后,会于特定版本之三颗星之外冠上一朵花,这就是「企鹅评鉴三星带花」,可说是同类唱片中的上上之选,自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星级评选的三个级别:
★★★从各方面衡量皆属最佳演奏、最佳录音效果。
★★属当前高标准的优秀演奏和优秀录音效果
★相当水平的演奏与良好的录音效果

◎关于圆花标饰
获得圆花标饰(俗称“带花”)唱片是极少数。它与星级评选标准不同,星级标准是一贯的客观评议标准,而圆花标饰则是述评班子的主观赞扬,譬如说有人觉得某一部录音特别精彩,有特殊的魅力或超凡脱俗的品质,或甚至具有特殊的生产价值,这样的唱片应该归入一个非常特殊的等级。偶尔也给述评家们认为可以带来额外经济利益的唱片带上花。当然,带花的前提是演奏水平也必须特别高。带花不带花实质上决定于个人的取舍(虽然他往往代表共同的看法)。圆花标志通常放在星型标记和唱片编号的前面。它形状虽不大,却是对某些有独特价值东西表示认可而已。编者希望,读者一旦发现或获得一张带花的唱片,便能洞悉它内在的精华。

◎关于星外星企鹅评鉴三星极品系列产品
星外星企鹅评鉴三星极品系列产品是从NAXOS引进版中的企鹅三星发烧碟系列中精选出来的古典唱片极品。从各方面衡量皆属最佳演奏、最佳录音效果。

星外星企鹅评鉴三星极品系列产品采用ESAByte 原始母带技术,录音信息超强保护,原始音源完美再现。摘自

特别说明:
由于带宽限制,请大家在下载时给予充足的耐性;
本人所发布的任何资源仅供试听之用。有需要的朋友请购买正版CD;
如有乐友转发此帖至其它网站或论坛,请自觉注明原出处为www.VeryCD.com,并给出ED2K链接。


专辑曲目:

CD 1
1.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1, No. 1, Hob.III:1: Presto 3:00
2.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1, No. 1, Hob.III:1: Minuet 3:37
3.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1, No. 1, Hob.III:1: Adagio 6:06
4.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1, No. 1, Hob.III:1: Minuet 2:21
5.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1, No. 1, Hob.III:1: Finale: Presto 1:59
6. String Quartet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2, Hob.III:2: Allegro molto 4:35
7. String Quartet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2, Hob.III:2: Minuet 3:22
8. String Quartet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2, Hob.III:2: Adagio 5:50
9. String Quartet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2, Hob.III:2: Minuet 3:16
10. String Quartet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2, Hob.III:2: Finale: Presto 2:05
11.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1, No. 3, Hob.III:3: Adagio 6:41
12.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1, No. 3, Hob.III:3: Minuet 2:33
13.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1, No. 3, Hob.III:3: Scherzo: Presto 1:50
14.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1, No. 3, Hob.III:3: Menuet 3:02
15. String Quartet No. 3 in D major, Op. 1, No. 3, Hob.III:3: Finale: Presto 1:40
16. String Quartet No. 4 in G major, Op. 1, No. 4, Hob.III:4: Presto 4:30
17. String Quartet No. 4 in G major, Op. 1, No. 4, Hob.III:4: Minuet 3:21
18. String Quartet No. 4 in G major, Op. 1, No. 4, Hob.III:4: Adagio ma non tanto 7:28
19. String Quartet No. 4 in G major, Op. 1, No. 4, Hob.III:4: Minuet 3:23
20. String Quartet No. 4 in G major, Op. 1, No. 4, Hob.III:4: Finale: Presto 4:14

CD 2
1. String Quartet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5, Hob.II:6: Presto 1:56
2. String Quartet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5, Hob.II:6: Minuet 3:36
3. String Quartet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5, Hob.II:6: Adagio 4:51
4. String Quartet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5, Hob.II:6: Minuet 3:50
5. String Quartet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1, No. 5, Hob.II:6: Finale: Presto 1:44
6. String Quartet No. 6 in C major, Op. 1, No. 6, Hob.III:6: Presto assai 1:34
7. String Quartet No. 6 in C major, Op. 1, No. 6, Hob.III:6: Minuet 3:42
8. String Quartet No. 6 in C major, Op. 1, No. 6, Hob.III:6: Adagio 4:37
9. String Quartet No. 6 in C major, Op. 1, No. 6, Hob.III:6: Minuet 4:08
10. String Quartet No. 6 in C major, Op. 1, No. 6, Hob.III:6: Finale: Allegro 1:30
11. String Quartet No. 7 in A major, Op. 2, No. 1, Hob.III:7: Allegro 2:42
12. String Quartet No. 7 in A major, Op. 2, No. 1, Hob.III:7: Minuet 3:06
13. String Quartet No. 7 in A major, Op. 2, No. 1, Hob.III:7: Adagio 5:56
14. String Quartet No. 7 in A major, Op. 2, No. 1, Hob.III:7: Minuet 2:38
15. String Quartet No. 7 in A major, Op. 2, No. 1, Hob.III:7: Finale: Allegro molto 1:48
16. String Quartet No. 8 in E major, Op. 2, No. 2, Hob.III:8: Allegro molto 2:55
17. String Quartet No. 8 in E major, Op. 2, No. 2, Hob.III:8: Minuet 3:19
18. String Quartet No. 8 in E major, Op. 2, No. 2, Hob.III:8: Adagio 6:23
19. String Quartet No. 8 in E major, Op. 2, No. 2, Hob.III:8: Minuetto 3:29
20. String Quartet No. 8 in E major, Op. 2, No. 2, Hob.III:8: Finale: Presto 2:38

CD 3
1. String Quartet No. 35 in D minor, Op. 42, Hob.III:43: Andante ed Innocentemente 7:17
2. String Quartet No. 35 in D minor, Op. 42, Hob.III:43: Menuetto: Allegretto 2:41
3. String Quartet No. 35 in D minor, Op. 42, Hob.III:43: Adagio e cantabile 3:53
4. String Quartet No. 35 in D minor, Op. 42, Hob.III:43: Finale: Presto 2:51
5. String Quartet No. 9 in F major, Op. 2, No. 4, Hob.III:10: Presto 3:12
6. String Quartet No. 9 in F major, Op. 2, No. 4, Hob.III:10: Menuet 4:19
7. String Quartet No. 9 in F major, Op. 2, No. 4, Hob.III:10: Adagio 9:36
8. String Quartet No. 9 in F major, Op. 2, No. 4, Hob.III:10: Menuet: Allegretto 2:17
9. String Quartet No. 9 in F major, Op. 2, No. 4, Hob.III:10: Finale: Allegro 2:25
10. String Quartet No. 10 in B flat major, Op. 2, No. 6, Hob.III:12: Adagio with Variations 7:24
11. String Quartet No. 10 in B flat major, Op. 2, No. 6, Hob.III:12: Menuet 3:48
12. String Quartet No. 10 in B flat major, Op. 2, No. 6, Hob.III:12: Scherzo: Presto 2:10
13. String Quartet No. 10 in B flat major, Op. 2, No. 6, Hob.III:12: Menuet 2:31
14. String Quartet No. 10 in B flat major, Op. 2, No. 6, Hob.III:12: Finale: Presto 2:09

CD 4
1.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D minor, Op. 9, No. 4, Hob.III:22: Moderato 5:16
2.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D minor, Op. 9, No. 4, Hob.III:22: Menuet 4:28
3.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D minor, Op. 9, No. 4, Hob.III:22: Adagio - Cantabile 5:28
4. String Quartet No. 11 in D minor, Op. 9, No. 4, Hob.III:22: Finale: Presto 3:15
5.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ajor, Op. 9, No. 1, Hob.III:19: Moderato 6:39
6.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ajor, Op. 9, No. 1, Hob.III:19: Menuet: Un poco allegretto 3:10
7.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ajor, Op. 9, No. 1, Hob.III:19: Adagio 5:07
8.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ajor, Op. 9, No. 1, Hob.III:19: Finale: Presto 3:01
9.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G major, Op. 9, No. 3, Hob.III:21: Moderato 3:59
10.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G major, Op. 9, No. 3, Hob.III:21: Menuet: Allegretto 2:30
11.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G major, Op. 9, No. 3, Hob.III:21: Largo 5:57
12.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G major, Op. 9, No. 3, Hob.III:21: Finale: Presto 2:43

CD 5
1.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Hob.III:20: Moderato 6:04
2.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Hob.III:20: Menuet 2:35
3.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Hob.III:20: Adagio - Cantabile 5:23
4.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Hob.III:20: Finale: Allegro di molto 2:44
5.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B flat major, Op. 9, No. 5, Hob.III:23: Poco adagio 9:18
6.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B flat major, Op. 9, No. 5, Hob.III:23: Menuet: Allegretto 2:28
7.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B flat major, Op. 9, No. 5, Hob.III:23: Largo: Cantabile 7:59
8.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B flat major, Op. 9, No. 5, Hob.III:23: Finale: Presto 4:17
9. String Quartet No. 16 in A major, Op. 9, No. 6, Hob.III:24: Presto 4:43
10. String Quartet No. 16 in A major, Op. 9, No. 6, Hob.III:24: Menuet 4:16
11. String Quartet No. 16 in A major, Op. 9, No. 6, Hob.III:24: Adagio 6:52
12. String Quartet No. 16 in A major, Op. 9, No. 6, Hob.III:24: Finale: Presto

CD 6
1. String Quartet No. 17 in F major, Op. 17, No. 2, Hob.III:26: Moderato 4:59
2. String Quartet No. 17 in F major, Op. 17, No. 2, Hob.III:26: Menuetto: Allegretto 2:46
3. String Quartet No. 17 in F major, Op. 17, No. 2, Hob.III:26: Adagio 5:48
4. String Quartet No. 17 in F major, Op. 17, No. 2, Hob.III:26: Finale: Allegro di molto 4:10
5. String Quartet No. 18 in E major, Op. 17, No. 1, Hob.III:25: Moderato 6:48
6. String Quartet No. 18 in E major, Op. 17, No. 1, Hob.III:25: Menuetto: Allegretto 4:39
7. String Quartet No. 18 in E major, Op. 17, No. 1, Hob.III:25: Adagio 5:13
8. String Quartet No. 18 in E major, Op. 17, No. 1, Hob.III:25: Finale: Presto 4:01
9. String Quartet No. 19 in C minor, Op. 17, No. 4, Hob.III:28: Moderato 6:11
10. String Quartet No. 19 in C minor, Op. 17, No. 4, Hob.III:28: Menuetto: Allegretto 3:47
11. String Quartet No. 19 in C minor, Op. 17, No. 4, Hob.III:28: Adagio cantabile 7:20
12. String Quartet No. 19 in C minor, Op. 17, No. 4, Hob.III:28: Finale: Allegro 5: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7 15:04 , Processed in 0.1869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