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1#
发表于 2011-1-24 02:26 |只看该作者
谭盾
1957年8月18日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音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谭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至今谭盾旅居于美国纽约。 早在大学时期,谭盾即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 全部内容»
1957年8月18日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音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谭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至今谭盾旅居于美国纽约。 早在大学时期,谭盾即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着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岁的谭盾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被同学郭文景称"绝对是个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国后的谭盾也曾有过在街头拉琴谋生的经历,1989年,一首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问世后,谭盾终于在国际乐坛获得成功,并不断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2#
发表于 2011-1-24 02:28 |只看该作者
命题作文和逆向思维,非常之难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3#
发表于 2011-1-24 02:31 |只看该作者
1月17日晚,谭盾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将呈现4部作品,贝拉·巴托克的《舞蹈组曲》、谭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艾夫斯的《未被回答的问题》和谭盾的《纸乐》,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是纽约爱乐委约谭盾为郎朗(听歌 blog)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此次由年轻音乐家陈洁担任钢琴独奏。当晚还将举办谭盾“诺贝尔奖·金色大厅”实况演出的《水乐》、《纸乐》DVD及两部电影纪录片北京首发式。

  昨天,谭盾从台北飞到北京,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的演出火爆的不得了”,显然还沉浸在演出的兴奋中。1月12日晚在台北国家音乐厅,谭盾指挥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演出了他的作品《纸乐》和《地图》,这是《地图》在台湾的首演,观众中有很多人祖籍湖南,在谭盾的音乐中找到了归属感,有的甚至演出结束后失声痛哭。

  台北观众带给谭盾的感动让他整夜未眠,在谈到自己创作“有机音乐”的理想时也更加笃定,“我开始一直苦于如何命名《纸乐》、《水乐》这类音乐,称它为‘物质音乐’还是‘自然音乐’?最后我想还是称它为‘有机音乐’吧。李白说过‘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宇宙万物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物质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当下世界的环境污染已对自然和心灵产生了沉重的负担。‘有机音乐’是大自然的眼泪,也是大自然的歌声,是中国古人憧憬未来的梦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创作过程中,谭盾也遵循着“有机”的原则,一般先去自然中玩,然后回家沉淀、浸透,最后交给观众。

  在两张DVD出版过程中,谭盾特别邀请了好友于丹分别为两部作品写了乐评,这是于丹第一次写乐评。“谭盾背对着我们,手臂倏然一举,唤醒我们身体里的水分。溪水扬波,叮咚敲打在我们的血管壁上;江河奔涌,裹挟得我们中心摇摇,涕泗滂沱,那份澎湃让人相信自己就是江河之源。那一舞台叫不上名字的乐器里都装着水,漫天漫地,犹如魏晋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些文字不仅让人们了解谭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感性的于丹。

  谭盾说,这场音乐会和两张DVD是他2008年的一个总结,也是给观众的一份新年礼物,问他给2008年的自己打多少分,这个完美主义者给出了8分的结论。正是有了这样的永不满足,谭盾才给“有机音乐”的创作确定了下一个目标:做“陶乐”、“钢乐”……谭盾创作的名为《大地之声》的陶器交响乐是一部向马勒致敬的作品,谭盾以马勒《大地之歌》中所用唐诗为灵感,用中国六大陶乡制陶方法组成六组乐器,再现几千年前中国古代音乐的气韵。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4#
发表于 2011-1-24 02:39 |只看该作者
散落的声音
是不是,抽象地写实就是艺术的呈现?

谭盾的音乐带着古音,挑战惯常的音乐思维
我听
但不解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5#
发表于 2011-1-24 02:42 |只看该作者
谭盾:年过半百依旧可爱(图)

基辛格说:他的音乐作用堪比当年乒乓外交

  谭盾:我是贝多芬转世

  有人说,西方人需要花十年才可以搞懂谭盾——为什么他可以让中国人自豪,让外国人着迷,让年轻人回归传统,让老年人依然留在那里。

  而作为谭盾的老乡,湖南人却只需循着湖湘文化的根,静静地用心倾听一次谭盾,他的音乐他的人生便直击灵魂。

  ■《金鹰报》记者 阳光

  已过半百依然可爱

  最近一次见到谭盾是在2009年末,他来长沙举办新年音乐会。

  冬日的阳光很温暖。长沙黄花机场的1号出口已经挤满了人,前来接机的谭盾歌迷和媒体记者分两列排开,随时待命的摄像机在人群中高高地举起。

  穿着军绿色夹克、顶着平头的谭盾缓缓地从出口走了过来,他优雅地朝大家挥手,笑得很绅士。“好帅!”几个小女孩小声地议论着,谭盾朝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径直钻进了黑色的小车里。

  “这么沉的包,里面都有什么?”尾随的记者问道。这个提问让谭盾很兴奋,“什么都有。”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外掏东西,“你看,眼睛不舒服?眼药水;喉咙?金嗓子喉宝;口腔?口香糖、香烟……只要你能想到,什么都有,还有计划生育用品。”

  已过半百的谭盾,直率得可爱。

  拉着三根弦进入“78班”

  胆大妄为,无所拘束,雄心勃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这就是谭盾。“湖南人的德行。”他给自己下着定义。

  十五六岁时,正值中学时代,谭盾开始作曲。偶然读到李白作诗时,要喝得酩酊大醉才能挥洒自如。他每到技穷,便有样学样,有时喝得醉醺醺仍无效的话,便索性买3斤二锅头,用来淋头洗澡,增加灵感。

  “我总觉得,自己是贝多芬转世。”谭盾见记者要笑出来了,反而说得更认真。“你别笑,我觉得我对音乐的技巧,不用学,一感受,就通了,很快。”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雄心勃勃的谭盾搬着自己那架只有三根弦的破旧小提琴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

  “你给大家拉段莫扎特的曲子吧!”监考老师出题。

  “什么是莫——砸——头?我不知道。”谭盾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他,哪里知道什么“莫扎特”呢?

  “那拉段贝多芬的吧?”监考老师继续出题。

  “背——多——分?还是不知道。”谭盾继续摇头。

  监考老师只好强忍着脾气,说:“那你随便拉吧!”岂料,天马行空的谭盾胡乱拉起了自己创作的家乡小调,把监考老师给听“醉”了。

  就这样,谭盾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8班。在中国,“78班”是个特别的名词,它意味着“文革”劫难后,万里挑一的第一批大学生。

  拎着一箱卫生纸远走美国

  22岁时,读大二的谭盾暑假一个人憋在教室里,写了他平生第一部交响乐——《离骚》。

  在这部试图诠释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他动用了很多板鼓、箫等民族乐器,当时这是很出格的事。“我的老师当时很不满意,说你有这么深刻吗?你有这么多牢骚要发吗?后来这部作品得了一个大奖。”他笑开了,微微有点得意。

  “大概是湖南人的缘故。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有精英文化的抱负,要学文人的气质、气度,这是地域教育的基础。我觉得自己蛮幸运,一直有这么好的文化土壤。”谭盾将自己的创意之举归功于湖湘文化的熏陶。

  但无论是湖南,还是北京,都容纳不了这个嚣张、创造力过剩的灵魂。

  1986年,因自己的个性音乐不受认可,已被誉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的湖南青年谭盾,拎着一箱足够用3年的卫生纸(有人跟他说纽约的卫生纸很贵),带着一颗“要来改变西方音乐”的野心,昂着头颅去了纽约。

  兼顾湖南人与纽约人的德行

  当时的纽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等。谭盾在艺术家聚居地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10多年。“全世界的神经病都在那里,你知道有多神经吗?”

  在一大堆来纽约追寻伟大使命的“神经病”、笨蛋和天才中,有相当一批来自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来自北京的艾未未、陈凯歌,来自台北的李安,来自上海的陈丹青、陈逸飞……一群新波西米亚人,在那里寻找他们的出路和梦想。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年轻,也很穷。但是所有的人都很有抱负,一种非常狂妄的抱负。”

  谭盾像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那样,在餐馆洗盘子,“一洗要洗两三千个人的碗”来赚取生活费。半夜,也去东村的一些街头拉琴打个零工,“拉一些激情的东西,拉一些古典音乐,但用东方的色彩去拉,有一种嬉皮的感觉。”

  在美国,谭盾还收获了同样“疯狂”的爱情。他与太太在异国街头相遇,然后一秒钟相爱,两小时后求婚,十小时后就住到了一起。

  “纽约人很富,在物质和文化上过得舒舒服服;湖南人很穷,有时连辣椒萝卜都吃不上。但是,他们都没有仅仅生活在世俗的状态里。妈的,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有一种超越俗气的潜能。”

  湖南人的德行,加上纽约人的德行,成就了如今的谭盾。他的石乐、水乐、纸乐狂妄而自由,随心所欲,追新逐奇,又不乏实际,紧紧把握住市场的需要。

  全裸指挥遭女演员投诉

  谭盾一向作风笑骂由人、我行我素。

  未红时,他试过在纽约地铁卖艺,又试过在演出中全身赤裸,任由天生的、和手上的“指挥棒”上下齐飞。1989年,他在美国为一场叫《粉红》全裸音乐剧当指挥。谭盾豪气地说:“演员突然提议,说我也要脱,我就说好,我便脱光!但我脱光后,女演员就投诉,说不知道应该看哪根指挥棒!”他忆述时,笑得人仰马翻。

  如今红了,他却仍像不断向前奔跑的野马。国乐评人嘲笑他的音乐是拼盘式:“东一句京片子,西一句二胡,南一队交响乐,西一下大提琴。”美国《纽约时报》骂得更狠:“这个中国人自己写京胡就够了,不要碰我们的小提琴。”

  “我一刻都没有怀疑过自己,事实上我获得的表扬声远远多于批评声。”说这话时,谭盾嘴角上扬。

  “会不会有人说你太自信了?”有记者紧接着问了一句。

  “你真的感觉到我太自信了或者说狂妄吗?”面对提问,谭盾竟有点吃惊。“其实,这是一种狂妄的热爱。”忽然又插进一句,“不,应该是浪漫。”张开手臂,他把胳膊一挥,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头朝上方一昂,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内心的固执、先锋的姿态已经成为谭盾的习惯,他偏爱电影《莫扎特》里的笑容,面对质疑,“哈哈大笑而去,笑声中是不屑一顾,莫名的自大,同时也觉得别人可笑,奇怪。”

  创作时连太太也不见

  熟悉谭盾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他总是不时地抽身躲在那个世界自言自语,神神叨叨。

  半夜两点,家人都睡着了,谭盾时常从睡梦中神游出来,漆黑的夜赋予他灵感。他时常能想到一些音乐的创作片段,用电话的录音机把想法录下来,然后倒头睡,“怕忘掉。”

  谭盾的早晨从1杯咖啡,5个鸡蛋开始。如果没有旅行没有出差演出,每天9点到16点是固定工作时段,他讨厌见到任何人,太太也不例外。“任何现实生活的人和事情都会把我拉回来。”他需要独自进入另一个世界。就像他的工作室,一片白色,没有画也没有多余家具,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

  而傍晚后,谭盾会霸道地推开“但丁”,“我需要另一个空间,比如去JAZZ BAR,剧场……我不要再被白天的工作空间打扰了,太疲倦了。”

  如今的谭盾依旧在自己的音乐王国中高歌前行,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11年创作出一部能改变世界芭蕾舞机制、体制和文化的中国舞剧。这部芭蕾将会在全世界所有的芭蕾舞团上演,就像他的《秦始皇》一样。

  名人档案

  ◎谭盾,享誉世界的美籍华裔作曲家,长沙人。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1年凭借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2006年创作歌剧《秦始皇》震动西方音乐世界,基辛格评价这部歌剧“能起到像当年乒乓外交一样的作用”。

  名人语录

  1.“如果我儿子学艺术的话,我第一个要求他的就是要狂,胆子要大。只有你觉得自己就是米开朗基罗,或者贝多芬,只有这样,才可以成功。”

  2.“我希望日后,在这个由人民书写的音乐史的记载中,谭盾是音乐史上从未出现的一个角色。”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6#
发表于 2011-1-24 02:46 |只看该作者
音乐家谭盾:音乐一定要随心所欲  
    十几年前,在纽约曼哈顿这个非常热闹的城市里,有一位年轻的中国音乐家在街头拉小提琴,那时候他刚刚副纽约不久,既需要多一些演出机会,也需要增加一点收入。不过,今天你要是想找他的话,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他已经登堂入室,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了。他被《纽约时报》评为1997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他为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被《美国音乐》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他就是谭盾。

  他以其鲜明而具有挑战性的音乐观念,与世界各主要乐团合作,曾指挥过的当代最重要的乐团包括:荷兰皇家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悉尼交响乐团、巴西圣保罗交响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及中国爱乐乐团等。

  谭盾是谁

  1957年8月18日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音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谭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至今谭盾旅居于美国纽约。

  早在大学时期,谭盾即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岁的谭盾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被同学郭文景称"绝对是个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国后的谭盾也曾有过在街头拉琴谋生的经历,1989年,一首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问世后,谭盾终于在国际乐坛获得成功,并不断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

  从1990年开始,谭盾进行了一系列试图把剧场表演和乐队结合起来的《乐队剧场》创作,其中为音乐界著名的"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鬼戏》及为日本NHK交响乐团创作的《门》,因其特别的表现方式而引起轰动;《交响乐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马友友、香港交响乐团和中华编钟乐团于1997年香港回归音乐会上首演;同年歌剧《马可.波罗》成为当年国际乐坛最轰动的重要演出,并为谭盾赢来诸多好评与国际奖项;此外,他所创作的歌剧《牡丹亭》、为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创作的协奏曲《水》以及为全球新千年电视庆典节目《2000 Today》所写的同名交响曲和为纪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乐学院委约的《马修受难曲》等不断成功上演,谭盾多元化的音乐使他声誉日隆。

  1995年,受德国著名作曲家汉斯(Hans Werner Hanze)推荐,谭盾成为慕尼黑国际音乐戏剧比赛评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满澈(Turu Takemitsu)提名获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谭盾荣获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格威文美尔作曲大奖;2001年他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

  这一系列的过程是谭盾成功的过程,他因何成功,说起来却要比这个过程显得有趣。

  谭盾意味着什么

  有人问谭盾:"音乐的未来是什么?"他回答:"音乐的未来就是我现在,我现在做的一定是将来。"在2001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有一番正好45秒的著名答辞:"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化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这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心不已。我的另一个重要音乐创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让它们互补长短:比如通过对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细腻诠释让电影音乐更富于艺术性;通过引入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观念而让古典音乐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吸引众多年轻观众。"虽然说的是《卧虎藏龙》的音乐,但却说出了谭盾一贯的音乐理念和追求目标。

  没有一个人能像谭盾一样,能成为这样一个打破东方与西方、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传统与现代、简单与复杂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个生长于中国的东方人,在东西方文化世界里挥洒自如;一个曾经在农村务农的下里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贵宾;一个常常使用古老、自然乐器的音乐家,却常常使这些乐器发出最不可思议的、先锋的声音;一个被认为是前卫先锋的作曲家,却拥有最大众的音乐听众;一个音乐界的能人,却让他的音乐与戏剧、装置等别的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他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不断给他提供了不断打破各种界限、进行多元文化创作的压力与可能,而他这种打破与创作也不断丰富着他的背景。

  "离经叛道"

  最早令他名噪国际的是用"陶器"和"纸"来创作音乐,此外"石头"和"水"也是他非常喜欢在音乐中使用的,有名的《陶土乐》、《水乐》、《纸乐》等实验作品引起国际乐坛注意。除了用"陶器"和"纸"作为他编写乐曲的配乐外,谭盾也比较喜欢以大提琴、编钟等乐器作配乐,但那不一定是大提琴传统的声音,在《卧虎藏龙》中,谭盾让马友友将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声音,而在《交响乐1997--天地人》中,大提琴的声音只能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

  将东西方音乐进行融合是谭盾惯用的方式,《卧虎藏龙》中以非洲鼓伴和中国音乐不过是小菜一碟;在歌剧《马可波罗》中,他把西方歌剧与中国京剧唱腔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歌剧语言,给国际乐坛带来的震动至今犹有余响;在弦乐四重奏《鬼戏》中,他糅合了中国皮影戏、民谣《小白菜》和琵琶演奏,纸和水也成为乐器的一种,同时,每一个演奏者又像一出戏剧的表演者;这种融合在将京剧、歌剧、木偶剧、交响乐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交响曲--《门》和《周朝六舞图》中更为变本加厉,《门》讲述了中国的虞姬、日本的小春重生和西方的朱丽叶三位爱情悲剧的主角,在生死门前所袒露的爱情观。作曲谭盾既是指挥,又担任生死判官的角色。这部音乐作品还将流水声和古老英文打字机的打字声,与音乐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令人回味无穷。《周朝六舞图》是谭盾为中国舞蹈家黄豆豆度身定制的作品,它用青铜编钟为表达手段,配合谭盾富有个性的手击和吟唱,再现了先秦祭祀场景。

  这些令人不断感到新鲜的创作并非一开始就赢得一片叫好声,著名的《纽约时报》在把谭盾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以前,也曾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这个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把啤酒和葡萄酒混到一块喝呢?为什么这个人一定要把小提琴写成像京胡的样子呢?"即使在西方也曾经有很多人说,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这两者从来就不可能在一起。多年来,中国艺术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一条逾越东西方文化鸿沟的道路,这种对话漫长而艰难。不光如此,谭盾自己说道:"无论是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在通俗和非通俗之间,在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之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都有很多很多的隔阂,突破这些隔阂很难。"艺术的纯粹与融合之间的争论在长时间里一直未能休止,融合要不意味着新的生命力,要不什么都不是,在一切争议中,谭盾坚持并成功了。

  至今有一种声音认为,谭盾的成功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后现代拼贴风潮不无关系,谭盾本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我根本不感兴趣把中国的文化或者其他什么跟美国的文化这么并列地'拼'在一起。"在他看来,他在国际乐坛的成功、《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重要的是这无论对中国、世界文化来说,都是一种跨越、交流、冲击的现象,尤其体现了东方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中的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作为多元文化典型代表的谭盾的日渐走红,与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风潮的兴起是相关的,而他无疑是其间的领军人物。在谈到"音乐的未来是什么"的时候,谭盾还说:"音乐的未来是无边界的,但是是多样的,我21世纪的最大梦想是,成都的小吃还是一样的味道。"有人不太理解他的后半句话,他既然说世界的文化正打破边界走向融合,为什么希望"成都的小吃还是一样的味道",但在谭盾看来,音乐没有了边界,但却更加的多样化,"成都小吃的味道"大概就是他身上的中华文化底蕴吧。

  2001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他的"永恒的水" 协奏曲和《卧虎藏龙》协奏曲以绝对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力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水》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别,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谭盾为此专门做了50多种有关水的装置,它们可以让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谭盾说:"我们天天的生活都与水有关,可是你听到水的声音没有?"他为此讲了一个故事:在纽约一个岛上,一位犹太老人天天坐在海边看水,谭盾问他:"你每天都在看什么?"他答:"水有意思,在陆地上可以划分美国、加拿大,但水是划不开的,昨天有可能从我的家乡来,明天又可能流到别处去,你看到每天的水是一样的,但我看水天天是不一样的。"谭盾说,这部作品一是强调人们生活与其中从未听到的声音,听众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环保,沈从文有几句话,大意是,水除了流过山流过河,是否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能不能听到清澈、宁静,也是物质环境对人的乞求。

  听音寻路

  2004年10月31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作曲家谭盾推出的一部名为《地图》的音乐作品倍受关注,在这部音乐作品中,谭盾将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并把它称之为多媒体景观音乐。近两年,谭盾带着他的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尤其是在湘西凤凰演出时,谭盾曾经将演出舞台搭建在凤凰古城北门码头的沱江河畔,3000多名当地居民聚集在此,现场聆听了他们生命中的第一场交响音乐会。

  其实"地图"这个字,实际上它是一个,心力历程的地图,是一个文化的地图,也是一个寻找过去与未来,寻找根与前景的一个地图,跟传统的现象蛮相和,因为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前是有音乐的,在语言发明之前,他们是听音寻路,过一个寨子的时候,过一个村的时候,你必须留下你的歌, 这样所谓听音寻路,听到回声,听到对歌,听到乡间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节奏,寻找你的去路,寻找你要去的方向。那么我觉得声音的地图可能是永恒的。它可能是超越于绘制的地图,也超越于电脑的地图,也超越于雷达的地图,因为它是连接于我们生命和过去根的一种这样的东西。所以地图的含义从作曲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融合新的科技,融合媒体,融合电视,最重要全部集中在声音,在音乐,在这种传统的根的一个基础上,去创作的一个乐曲和观念。

  谭盾的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他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他做出了水乐、石乐等离经叛道的音乐,他的作品和为人都备受争议。但这位被贴上另类标签的音乐大师热情似火的个性和对音乐的执著,是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二十多年来谭盾通过他的音乐把中国文化传到世界,受到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尊重和喜爱。其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响戏剧系列、观念音乐--自然系列、歌剧《茶》、多媒体交响协奏曲系列、《死与火:和画家克利的对话》、四重奏与琵琶《鬼戏》、歌剧《牡丹亭》、由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委约的歌剧《马科·波罗》、受德国"巴赫国际协会"委约的《复活之旅》、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的《卧虎藏龙》、为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而写的原创音乐、为香港回归而作的《交响曲:天地人》、《世界交响曲》以及为世界著名钢琴家朗朗改编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等等。而这些作品大都由世界著名指挥家和乐团及帕尔曼、马友友这样的大演奏家来演奏的。这些骄人的成绩足以说明,谭盾已经用中国文化作为根基,融入世界音乐大氛围中,并完全被世界所接纳,所欢迎。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7#
发表于 2011-1-24 02:59 |只看该作者
"听音寻路"论谭盾的交响协奏曲《地图》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杨燕迪
   
http://hi.baidu.com/%BF%C9%B0%AE ... fbf6accc1166c6.html


    谭盾的新作以《地图》命名,耐人寻味。众所周知,"地图"乃空间方位的简略图示,而"音乐"则是时间流程中的音响展现,以"音乐"绘"地图",与常理相悖。作曲家显然是别有用意。

    当然,作曲家可能是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地图"一词。按作曲家自己的话说,"我重返湖南'听音寻路',绘出我心里的地图,找回'石头老人'和他那永远不应消失的音乐……"。通过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记录,展示其过程和结果,空间性的地域历程一变为时间性的音响印象,音乐的"地图"由此浮现。

    然而,"地图"的意涵还不仅仅如此。作曲家的上述自白告诉我们,作品《地图》的主旨之一在于追溯和寻访历史久远的本土民间音乐。而恰恰在民间音乐中,音乐不是作为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审美现象"(即没有实际用途、仅供人们进行欣赏观照的艺术品)发生和存在,而是具有更加实用、同时也更加神秘的功能。谭盾在《地图》的乐曲题解中回首往事,特别提及一位不知姓名的"石头老人",令人回味和感伤:"在土家族的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他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更神奇的是,每段石乐后,他抛出手中的石头,石头落地,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他古老而原始的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当时我被震傻了,真觉得这位"石头老人"就是我要寻找根籁的地图……二十年后,应邀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大提琴马友友创作交响协奏曲时,我想起了这位"石头老人",并再次回到了湖南的土家村。淳朴的乡民却告诉我"石头老人"已带着他古老的音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显而易见,"石头老人"的"石乐"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更是某种"灵通"的道法和招术,具有"听音寻路"般的神效。意味深长的是,民间音乐中这种具有明确语义和象征内涵的现象绝非孤例。非洲音乐中的"鼓语"信息传达,澳洲土著民族中依靠音乐辨别身份的传统(据闻谭盾已去过澳洲采风),与中国湘西石头老人的"石乐"共享着这种"听音寻路"的神秘风貌。如果说地图的功能是"按图索骥",则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听音寻路"。听原始生态的本土之音,寻生命意义的本源之路。就此,"听音寻路"的音乐着实具有了"地图"的实质。

    以"寻回消失中的根籁"副标题,《地图》为听众展开十段(作品分十个乐章,不间断演奏)多姿多彩的湘西风土人情。作曲家自己标明的作品题材规定是"为大提琴、声像记录和乐队所作的协奏曲"。在协奏曲悠久传统中,"竞奏"和"对话"一直为其宗旨。谭盾在将竞奏和对话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时空中,这也正是他近年来一直萦绕于怀的曲风和立意。与传统协奏曲极为不同的是,《地图》中的对话和竞奏不仅是涉及性质不同的乐器、乐思、音色、织体、节奏和速度,更重要的是涉及不同的文化观念("民间原生"对"个人原创")、彼此迥异的音乐材料("田野采风素材"对"谱面写作文本")、以及相互对比的媒体展示方式("音响听觉"对"声像视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声像记录"影片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被置于这场对话的中心部位(投射影片的超大屏幕位于整个舞台的正中央,另有两个小屏幕位于舞台两侧)。由于"声像记录"的材料是作曲家在四年前(1999年)采风所得,现场的演奏从某种角度说,是当前在场的演奏家和指挥家以"声像记录"为蓝本的"听音看图"协奏。甚至可以说,就引领整部作品构思路线和风格取向的主导性和重要性而言,这部作品真正的主奏"乐器"\"声部"其实就是声像记录。

    一方是多年以前采集的、原生态的、民间本土的视觉\听觉的"多媒体"声像记录片,另一方为现时演奏的、音乐厅式的、艺术性的、"纯音乐"的大提琴和乐队。其间的差异是通过后者对前者的"追踪"和"寻回"得以弥合,如大提琴对"哭唱"的神情回眸(全曲开篇"傩戏与哭唱),大提琴与"苗唢呐"的委婉对歌(第四乐章"苗唢呐"),声像记录中的人声与大提琴之间的对歌模仿(第5乐章"飞歌"),乐队中通过反常奏法对民间歌调粗犷气质的仿效(第6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乐队打击乐手与声象纪录片三个屏幕之间的四重呼应(第7乐章"石鼓"),以及高潮处的狂放舞蹈(第10乐章"芦笙"结束处)。民间音乐在这里不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有待加工或升华,不是被溶入个人创作的风格语言之中,而是作为某种具有自足生命力的、无名氏的、非个人的、古老的文化源泉,与当今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构成对照。《地图》协奏曲中"对话"和"竞奏"的文化意义可能正在于此。

    这样的创作实践所体现的观念与19世纪以来音乐史中出现的所谓"民族乐派"的思想理路相当不同。不妨回顾一下,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审美理想是通过汲取民间音乐的养料增加艺术音乐的民族亲和力,20世纪上半叶以巴托克为突出代表的一大批作曲家则是通过对民间音乐内部结构的深入开掘寻求独特的个人风格语言。而谭盾作为处在当前21世纪全球化、多元化态势中的一位音乐艺术家,他所关心的也许不仅仅是"高艺术"文化可能从民间文化汲取什么,而且还有保存和维持民间文化自身原生态的价值与意义。反观本次音乐会上半场所选择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巴托克的两部作品,均属基于民间音乐的创作。肖氏的《俄罗斯民歌主题交响序曲》(作于1963年)对民歌素材进行了"交响式"的展开,而巴托克的《罗马尼亚民间歌舞曲》(1915年为钢琴而作,1917年配器)则满足于对民间音乐进行保持原样的改编,两部作品与谭盾《地图》的观念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强烈反差,从而形成又一个不同角度的跨时空"对话"。

    中国的音乐家一般都记得,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曾有一句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将其编成了乐曲而已。"谭盾的《地图》和这次音乐会上的其他两部作品令我们再次回想起格林卡的教诲。但笔者相信,如何在当前所谓的"后现代"文化\历史条件下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答案可能与1950年代、1960年代乃至1980年代的解释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8#
发表于 2011-1-24 03:02 |只看该作者
倾听
是开始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59#
发表于 2011-1-24 03:05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60#
发表于 2011-1-24 03:15 |只看该作者
谭盾,在探索音乐的路程?不解地听
然后把哲学的命题引入音乐。。。
是在探索
人类心灵和音乐的关系么?
这题目太大了
这探索太深刻了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61#
发表于 2011-1-25 16:48 |只看该作者

84

主题

0

好友

4474

积分

邻居商家

滕飞妈妈

1362#
发表于 2011-1-25 19:18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63#
发表于 2011-1-26 06:44 |只看该作者
音乐也变得离散和怪诞了

听谭盾的水,昨天居然在梦里梦到了他的“水样旋律”----太让人印象深刻了

37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64#
发表于 2011-1-26 07:11 |只看该作者
浪漫情怀~
珍惜眼前  好好过每一天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65#
发表于 2011-1-26 23:20 |只看该作者
无眠
心情很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9-30 16:36 , Processed in 0.0531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