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友友与大提琴
马友友出生于巴黎,4岁开始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少年成名, 被人称为[神童],之后便投入提琴大师琼斯-舒尔兹(Janos Scholz)门下;1962年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教授(Leonard Rose);1978年即获颁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Avery Fisher Prize),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由哈佛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1997年, 在经过5年的工作之后, 马友友推出了系列影片[巴赫的灵感]. 在其中, 马友友演奏了巴赫著名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这六首组曲被认为是大提琴曲的"圣经", 具有极为深邃的内涵. 而马友友尝试着把巴赫的这些音乐同建筑, 园艺, 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生于浪漫理性的法国,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使马友友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拿捏音乐作品中多层次的复杂性格;他演奏出的音色,较其它大提琴家鲜活而多样,能轻易展露音乐的内涵。
近几年来,马友友不仅在古典音乐范畴独领风骚,更跨足爵士音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多方尝试各种音乐的可能性。除了为数众多的古典音乐录音外,马友友还曾创下许多大提琴的新纪录:如使用大提琴挑战高难度的克莱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的曲目,与日本歌舞伎巨星阪东玉三郎合作演出,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现代舞配乐,以及与美国“饶舌”歌手鲍勃-麦克菲林合作灌录专辑,尝试将人声与大提琴做完美的结合等。
在其演奏生涯中,他频繁与其它乐界精英展开广泛的合作。除了独奏之外,和他合作过的,属于不同音乐范畴的音乐家不计其数,从古典曲目、当代乐派,甚至流行音乐与电影配乐,马友友几乎都能与每一位合作对象在音乐中擦出火花,激发出前所未有的音乐新风貌。1997年马友友于香港回归大典上,与作曲家谭盾合作《交响曲1997》,举世瞩目。1998年马友友与六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音乐电影,将巴赫的音乐赋予全新的意义。2000年,由马友友出演的《卧虎藏龙》电影配乐,更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大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在当代音乐演奏家中,马友友的非凡成就已属空前。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至今的20年来,80多张精湛的作品,奠定了马友友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被公认是古典、跨界乐坛难得一见的超级巨星。他至今已经获得11座格兰美大奖,有人戏称他家的奖座比冰箱里的牛奶瓶还多。另外,他还拿到加拿大古尔德基金会每3年表彰一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古尔德奖”。1999年2月,纽约市将东区46街改名为“马友友路”;州长还定每年2月9日为“马友友日”,获得如此殊荣在当今年轻一代音乐家中绝无仅有。音乐可听性无懈可击名琴音色充满“木头味”
马友友主要用三把琴:
第一把是由富尼埃借来使用多年的Goffriller琴,制作于1772年;
第二把是Montagnana琴;
第三把,是杜普蕾的Strad琴,制作于1712年。采访时,他说最喜欢Strad琴:“Strad琴是我所用的乐器当中反应最迅速的。任何加诸该乐器上的指力所反射出来的音色都是那么的美丽,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丽。”
大提琴能和小提琴相提并论,这还得追朔到上世纪得力于卡萨尔斯的发掘和提倡。之后大提琴演奏名家辈出,老一代以富尔曼技艺最高,40年代后只有老一代的富尼埃仍活跃在乐坛,他那带有高贵气质的演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罗斯(马友友的老师)、托特利埃、斯塔克和罗特罗波维奇也各领风骚,大提琴的乐坛一片生机。
到了70年代,以马友友为主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以高超的技艺和多方面的文化训练出现在西方乐坛,其中比较杰出的还有麦斯基、哈雷尔等,以及后来的韦伯和更年轻的哈默维兹等。
但马友友已被公认是当代大提琴演奏家中技艺最高的代表,与卡萨尔斯和罗特罗波维奇形成前后三代的顶类人物。
比起两位前辈,马友友又以他独特的渗有东方文化素质的特色,把大提琴的演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马友友经常演奏由自己改编的帕格尼尼和克莱斯勒为小提琴而作的难度极大的曲子,使得他的技巧上攻无不克。指挥大师马泽尔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马友友是一位绝佳的器乐家,当他的指挥一点也不必费神,他才高艺纯,任何技巧上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敏感度极高,又能和音乐融为一体,演奏起来真是豪情万丈!”马泽尔曾经和马友友合作多次演出拉罗、圣桑等的协奏曲,这是他的由衷之言。
马友友虽然从1976年2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演奏生涯,近年来每年都有100场以上的演出,录音也已经有40余张,然而他演出和录音却非常的严肃,直到30岁才第一次与马泽尔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德沃夏克的大协。马友友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到这时才录这首协奏曲,是要等到我真的觉得我自己可以做了,自己的诠释有意义之后再做的原故。”
40出头的马友友虽已处大师级的地位,但一直都以平易、朴实的风格待世,没有象麦斯基那样的星光灿烂,秀味十足!他到国外演出,经常是一个人背着特制的大提琴盒,一身休闲装,一脸微笑,没有任何随行人员!这一点,在今年3月份马友友来到上海,与胡咏言指挥的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马友友20多年的演奏风格有没有变化,这是爱乐者对于每位演奏家都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位早熟的演奏家,在技巧和音乐感都达到高水平的时候,演奏任何作曲家的曲目,都不免带有一种朝气,明快、辉煌,不自觉地要把自己充分地显示出来。无疑,这种演奏的结果是真的达到了作曲家的要求,美的境界。但是对于任何乐曲的解释都绝不只是一种。听了马友友的巴赫大无协,可以感受到马友友已经从“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的精巧华美的境界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淡雅、疏旷过渡。
马友友的演奏艺术包括了巴洛克到近代爵士乐,无所不精。马友友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国际音乐界获得最佳好评,据说他对此6曲又有新的体会,也许会有第二次录音。对于听古典不久觉得《巴赫大无六》太枯燥的朋友,建议可以先听听前阵子获得奥斯卡的最佳电影配乐金像奖的《卧虎藏龙》的电影原声大碟,马友友担任全剧配乐的主奏,主题音乐风格幽远,哀而不伤,配合片中含蓄的爱情表达,可谓相得益彰。也是我本人上半年听的较多的唱片之一。
说到马友友带着一副大眼镜,一脸微笑、暝目晃头的标志性台风,也是他整体音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上的马友友总是愉快的,总是充满信心的,他和指挥、乐队、他的大提琴以及台下的观众总是从形到心都紧紧连在一起。他没有一点“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子。
老一代的大师们常常在台上表现出一种高贵、脱俗、大师风度,觉得音乐就是他的。
而马友友则把音乐都给了包括指挥、乐队、听众在内的全体人们,这是一种友爱、平等、和谐,所有在场的人们都被马友友带到音乐中去。这就是马友友的艺术力量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