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1#
发表于 2010-11-1 15:32 |只看该作者
馬友友
出生 1955年10月7日;法國巴黎

職業 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師
音樂類型 古典音樂
演奏樂器 鋼琴、中提琴、小提琴、大提琴
活躍年代 1961年—
唱片公司 CBS、RCA、Sony
網站 [www.yo-yoma.com]
相關團體
絲綢之路樂團
著名乐器
大提琴
Davidov 1712 Stradivarius
Domenico Montagnana 1733
Luis and Clark

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华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格莱美奖。



家庭背景
馬友友的祖籍是浙江省宁波鄞县(现鄞州)。他的祖父是一名地主[1];父亲马孝骏為音樂教育學博士[1],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聲樂女歌手[1]。

生平
早期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是中提琴。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结识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並且其与倫納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第一次公开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朱利亞德學院(Juilliard School),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1]。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哈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馬友友與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照片拍攝於演出後)1976年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並取得人類學学士学位[2]。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3]。

近年的職業生涯
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吉兒·哈諾爾(Jill Hornor;小提琴家)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Nicholas)與艾蜜莉(Emily)。馬友友的姊姊马友乘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Michael Dadap)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長島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

馬友友近年來從事絲綢之路計畫,目標是結合來自歷史上由絲綢之路所連結的各國音樂家,唱片的發行者是新力古典(Sony Classical)[4]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上領銜表演四重奏,四重奏由馬友友、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 、鋼琴家蓋布莉葉拉·蒙泰羅(Gabriela Montero)與單簧管家安東尼·麥吉爾(Anthony McGill)共同擔綱。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 1733,這是一把在威尼斯組裝的大提琴,要價250萬美元,擁有270年以上的歷史,暱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裡[5]。後來找回且並未受損。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屬傑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名為Davidov Stradivarius,杜普蕾死後將其傳給馬友友,但是實際的擁有者仍然未知。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製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6]。

馬友友爲多部电影音乐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將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 Ma Way)[7]。

风格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8]。马友友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经常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各种活动中来,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唱片列表
以下列表不包含全部專輯與作品
2007年:《熱情 大提琴的浪漫音樂之旅》(Appassionato)。
2005年:《世紀典藏》(The Essential Yo-Yo Ma)
2004年: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2004年:《巴西禮讚-音樂會現場》(Obrigado Brazil - Live In Concert)、《巴西情迷》(Obrigado Brazil)。
2003年:《繁花似锦巴洛克》(Simply Baroque - Expanded Edition)、Classics For A New Century、《巴黎美麗年代》(Paris La Belle Epoque)。
2002年:《演奏約翰威廉斯全新創作輯》(Yo-Yo Ma Plays The Music of John Williams)。
2001年:《絲路之旅》(Silk Road Journeys - When Strangers Meet)、Classic Yo-Yo、Divertimento in E-flat Major for String Trio, K. 563。
2000年:《城市樂章巴洛克 II》(Simply Baroque II)、《阿帕拉契之旅》(Appalachian Journey;《民歌的馬友友》续篇)。
1999年:《Solo》
1997年:《探戈灵魂》(Soul of the Tango;皮亚左拉作品)、《美國革命》原聲帶(Liberty!;一部影集)。
1996年:《民歌的馬友友》(Appalachia Waltz;阿帕拉契圆舞曲,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
1992年:Prokofiev: Sinfonia Concertante; Tchaikovsky: Rococco Variations; Andante Cantabile。
1991年:《天籁》(Yo-Yo Ma & Bobby McFerrin - Hush;与巴比·麦菲林合作)。
1986年:Haydn: Cello Concertos。
1985年:《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ach: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
獲獎與表揚紀錄
唐大衛獎(Dan David Prize):2006年。
格莱美奖最佳室內樂演奏:1996年、1993年、1992年、1987年、1986年。
格莱美奖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1998年、1995年、1993年、1990年。
格莱美奖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85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1995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1998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2004年、2001年、1999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跨界音樂專輯獎:2010年。
顧爾德獎(Glenn Gould Prize):1999年
普林斯頓大學音樂藝術博士(榮譽學位):2005年。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2#
发表于 2010-11-1 17:20 |只看该作者
欣赏或认识马友友的前提是必须了解他早年在SONY录下的大量协奏曲唱片,当然他的颇有争议的巴赫“无伴奏组曲”两个版本都非要反复聆听反复琢磨方可领略其妙。最近十年,马友友已经淡出我的视野,因为在我心目中他的多数录音因其所达到的经典价值而使我将其列为“过往之人”而不再关注他的近况。当然他的近况便是基本偏离“古典”的轨道,无论是《探戈之魂》、《丝绸之路》,还是《约翰·威廉斯》、《保罗·莫里克尼》,都把“跨界”的步子迈得太大以至于我不再把他当作一位古典音乐家看待。就目前马友友的商业价值而言,他恐怕也难以完全回到古典乐界,只因这里的发展空间已不比从前,他既“突围而去”,恐怕不大可能把“跨界”以后培养的受众群有效地领回来,况且在旧的领域开发新曲目的动力至少一时还难以看到。在我个人角度而言,也不赞成马友友此时回归,因为无论从价值观还是影响力,马友友“跨界”以后都开辟了另外一番天地,而且成效显著,功德无量。

   我一直都是喜欢马友友的,这与他还是否古典音乐家毫无关系,我从未对马友友产生过任何不良印象,在我心目中他就是健康华人最优秀的代表。他的琴艺和人品都当得上“上上之选”,特别是他天性温和友善,平易近人,这一点对一位顶级艺术家实属不易。马友友在“跨界”领域的成就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大概主要仰赖他的亲和力与诚恳协作态度,对此我深表佩服。不过平心而论,我一直不认为马友友的“跨界”在艺术上具有独到魅力,特别是我听《探戈之魂》和《丝绸之路》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跨界”所必不可少的“激情”在马友友那里迟迟不升温,不来电,这大概也是和他的儒雅温顺的个性有密切关系吧?



   但是我在聆听马友友去年底问世的一张唱片过程中大大扭转了我的“成见”。名为“欢乐与和平之歌”(Songs of Joy and Peace)的“马友友和他的朋友专辑”不仅为马友友实现了一次彻底“跨界”,还达到自由欢乐并且稳定的状态。当今古典、爵士、流行、乡村、世界等领域的绝顶高手在马友友的号召下踊跃加盟,实为有史以来最梦幻盛大的阵容组合。随CD附赠的DVD真实记录了从马友友发出倡议到将近一年的录音制作过程,展现了一个当代乌托邦式艺术创作图景。

   这是一次创举!决不同于以往屡见不鲜的“某某与他的朋友”一类的“跨界”。首先这是一个有着明确主题(意义主题与音乐主题)的专辑,由马友友以大提琴二重奏的方式朴素呈现古老的“天赐和平”圣乐的主题原貌,然后再将它编入每一位加盟音乐家及组合的乐曲中,最后(第22首)再由马友友的独奏引出小号手克里斯·伯迪吹出的《友谊地久天长》,二者渐渐合而为一,余音袅袅地结束全曲。

   还是有必要列出马友友这些“朋友”的名字,这将有助于本专辑在吸引力上先声夺人。首席爵士女声Diana Krall、长老级爵士大师Dave Brubeck及Matt Brubeck父子、摇滚巨星JamesTaylor、美国草根爵士名家Edgar Meyer、最具魅力的凯尔特小提琴手Natalie Macmaster、爱尔兰天籁女声Alison Krauss、西班牙美女风笛手Cristina Pato、巴西吉他超级二重组合Assad兄弟、古巴爵士单簧管巨星Paquito D'Rivera、萨克斯小天王Joshua Redman、小号王子Chris Botti、歌剧女神Renee Fleming以及有吴彤等中国乐手加盟的丝绸之路乐团等。

   虽然我对上述明星的了解大多并非来自听觉,但我必须承认这张唱片给我带来无比愉快的听觉享受。马友友的大提琴除了在首尾两曲占据主导位置外,其他或伴奏或协作,从不喧宾夺主,营造的是相当和谐的温暖气氛。对于熟悉“跨界”和“世界”的乐迷来说,这里荟萃的正是近年来最聚人气的乐声,它们在此处无不打上马友友的琴声烙印,那是可以协调一切声响的温厚的琴音,没有炫技,没有出格,没有突兀。马友友也尝试了他“朋友”的一些表现方式,比如爵士乐节奏的拨弦、摇摆风格的运弓等。我想,在这样堪比“天籁”的音乐面前,无论是否喜欢马友友还是其他艺人,都会被来自音乐本质的赤诚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打动。古老的主题,新颖的组合,鲜活的声音,我们这个时代所能需要、所能接受的“音乐”在此集合,“跨界”再次显威力,13项格莱美大奖,数千万唱片销量,马友友再次逼近奇迹,他用他心中的音乐富于魅力地传达了和平的信念,欢乐的本意,将艺术家的爱心播洒人间,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美好声音以他的方式广泛传递。

http://www.cncello.com/redirect.php?tid=1138&goto=lastpost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3#
发表于 2010-11-1 17:31 |只看该作者
平时听音乐,特别是在午休的时候听,很容易就Link到大提琴,很容易就听到马友友,很容易停下来,听一首,又一首,再一首

我喜欢自己听音乐的感受,凝神静听,像个雕像。

马友友,以前的帖子提到过,
但很多的音乐,很多的名家,不应轻易地翻过
细细思量,反复聆听,将他的作品,“一读再读”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4#
发表于 2010-11-1 17:40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5#
发表于 2010-11-1 17:41 |只看该作者
《人间乐话》:马友友弓弦中的美国精神

      谢天吉(Jack Tian-Ji Xie)加拿大华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48年1月5日生于上海。 1962年以天才学生进入上音附中。1978年,以全国优异成绩,考入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6年负笈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读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博士研究,1990年以独特的创作“上海蓝调”(Shanghai Blue)与比尔博士共获全美卢柯灵爵士乐比赛头等奖。1994年加入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第一届皇家音乐教师联盟会员。谢天吉是追寻创作、理论、教学三位一体的艺术家。现任北美漂木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国《世界日报》人间乐话专栏作家。


       欧巴马(即奥巴马,大提琴网注)就职宣誓,马友友与帕尔曼以《空气与纯朴的礼物》四重奏,缔造清新乐思。这部作品高贵而朴实,典雅而激情,採用的是三段体,对位讨巧,线条简约。听过的人,大抵能品味乐曲裡爱的袅绕与奋的勃发。这样的音乐为总统暖身作序,蓝天之下显得格外庄重而有想象力。(威廉姆斯作曲)

       美国人就是美国人。按说四重奏属于室内乐,忌讳在大庭广众宣洩。再说天太冷,那能在户外搞室内乐?美国人才不管哩,你可以一眼看见钢琴家带着手套弹钢琴,而马友友在严寒中,拉得风风火火。他显然发福了,但潇洒依旧,一如巍巍泰山,弓弦张开天地,铺展生命灿烂。

       在15亿收视率的焦点中,马友友的弓弦自然有着某种象徵,我和所有的乐迷一样,和马友友神交了几十年,他最教我发狂的是他的艺术触觉,总能从十八世纪宫廷冰凉的大理石阶走下来,走向20、21世纪普罗众生的草莽之地。

       他一生灌过一百多张专集,其中最值得玩味的,往往是一些很「出格」的唱片。比如,《巴西灵魂》,是根据阿根廷探戈教父皮亚佐拉的声乐作品改编的。马友友试图用大提琴发出探戈中极其迷人的魔幻意识,灯火要朦胧,节奏的重拍要移向第四拍,那张唱片风靡世界,即使沾了点风尘女子的刻痕,那可不是什麽坏事。

       马友友还把玩非洲丛林黑人音乐,许多人不识黑人音乐的价值,而马友友认定黑人音乐潜藏无穷生命力。他后来进一步与黑人巴伯录製CD,巴伯的绝技是用嘴唱出小号快速的《无穷动》,马友友用弓与其竞奏。

       马友友最精彩的探索是把巴哈6首无伴奏组曲,用视觉手段,配合芭蕾、建筑、歌舞伎,诞生可供人们观摩的视听艺术。这一套声像系列,称为《巴哈灵感》,可把乐坛征服了。人们尤其佩服他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的合作。坂东玉三郎堪称日本梅兰芳,其独特的表演体系,原本相当禁慾地固守歌舞伎传统,可谓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马友友别开东西方艺术嫁接的生面,缔造出东西方声响与舞韵动静对比的奇特效果。纵令巴哈的乐魂,穿梭时空,摇弋黑夜灯火,照映着弓弦与舞姬长袖迭影。马友友牵着垂垂老巴哈,沐浴新世纪美学洗礼,受到当代人空前欢迎,这是乐坛的凤凰涅磐。

       正当马友友探索有成,谁料他的恩师斯坦因先生,扳起面孔问罪马友友。「我决不能容忍你把黑人丛林乐,巴西舞女的妖娆带进维也纳!」斯坦因的问罪可把马友友吓坏了。我做错了吗?没有啊!支持马友友的是他的妻子,原哈佛数学博士生。当斯坦因过世以后,乐坛激剧变化。斯坦因何料中国的宋祖英,一个道道地地的民歌手也在维也纳打擂台,马友友为什麽不能进维也纳?斯坦因太迂腐了吧!

       马友友确实比斯坦因跨前一大步,他后期广泛与好莱坞合作,美国超级作曲大师,约翰.威廉姆斯、莫利克纳,以及后起之秀谭盾先生,都为马友友量身定做许多电影音乐,如《歌伎回忆录》、《海上钢琴师》、《卧虎藏龙》等等,你随便点击电脑,即可闻马友友琴声,随即如痴如醉。

       马友友为欧巴马献乐时,我想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都是移民,有色人种,都是哈佛的精英。他们的双手不止握着历史,更推动历史。我再度凝视马友友的弓弦,春秋大气,极富新颖,他委实象徵了美国的精神!
   

http://cncello.com/viewthread.php?tid=3018

41

主题

0

好友

479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6#
发表于 2010-11-1 22:50 |只看该作者
为女虽弱 为母则强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7#
发表于 2010-11-2 10:0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8#
发表于 2010-11-2 10:06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ongtaste.com/song/336049/

听马友友演奏大提琴曲《天鹅》(音乐随笔)
http://www.sinovision.net/blog/i ... 995&bcode=qfchi
近曰看了一则消息,大提琴大师马友友获得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颁发的丹.戴维斯文化奖100万美金。这是为了表彰大师在新时代观念上体现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展现多元文化背景和丰富音乐内涵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看了这则消息之后,我想大师对这100万美金看得并不重,他看重的是这份荣誉,这是中国人的荣誉也是世界华人的荣誉。

马友友出生于巴黎,4岁开始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之后投入提琴大师修兹门下,1962年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受教于罗斯教授;1978年即获颁享誉全球的艾维费什奖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被哈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我知道马友友大师的名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在一家电视台的晚会上,大师怀抱一把枣红色的大提琴坐在台上演奏圣桑的《天鹅》。《天鹅》这支曲子我早就熟悉而且能哼下来。但真正看大师演奏还是第一回。我知道国内小提琴大师的名字很多。但对大提琴大师知道得甚少。而且知道的只有马友友一位大师。

大师演奏圣桑的《天鹅》时,我当时看呆了,也听傻了。对大师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我没资格恭维和评价,但大师演奏的表情及情感的投入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大师的面部表情太丰富了,好象乐曲的展开。面部的每一条皱纹细小的颤抖都象是音符的跳动。大师的嘴表现得更具体更充分,假如不听音乐光看大师嘴的变化也能体会到乐曲的丰富内涵。有人说,音乐是无字的诗歌,而大师的表情就是音乐内涵的立体展现。舞蹈家刀美兰,杨丽萍,沈培艺就是用形体语言表现音乐内涵和本质的。马大师是通过表情把音乐的本质和乐曲的内涵在嘴上诉说得淋漓尽致的。

圣桑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和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代表作有《运动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等,圣桑的音乐创作具有浓厚法国传统风格,形式严谨而不呆板,旋律流畅,和声典雅、配器绚丽多彩,通俗易懂,有些作品也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

《天鹅》是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一首,《动物狂欢节》由十四首独立的短小乐曲组成,《天鹅》是第十三首,它不仅是一首人家所熟悉的名曲,也是作者生前叫人演出的乐曲。这首大提琴曲不仅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而且被改编为芭蕾舞《天鹅之死》。该曲是由大调、6/4拍子、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式。乐曲一开始,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天鹅以高贵优雅的神情,安详浮游的情景。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型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琴音表现出天鹅游荡于水面时,水面波动、天鹅高雅优闲的情。

我在欣赏马友友大师演奏《天鹅》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音乐中的场景和凄楚的画面。

在法兰西有一只叫圣桑的天鹅,他从巴黎幽深的五线谱小巷起飞,他灵性的翅膀一展翅就飞过了音乐天堂的顶峰。不小心却碰断了命运琴上的一根琴弦,使他重重地跌在了一把枣红色的大提琴上。
  
本来有四只天鹅一起飞翔,结果,一只三岁的天鹅,首先夭折在四楼窗口的A弦上,另一只一岁的天鹅也提前融化在乡间C调的风琴里。剩下两只,是圣桑和妻子特留佛。
  
那年七月的下旬,痛失两个爱子的圣桑,忍着蓝调的巨大悲伤,挽着受伤的特留佛到布鲁尔温泉洗刷不幸,洗过悲伤的特留佛,抖了抖潮湿的情感和羽毛,独自飞走了。听说她去了遥远的世界,寻找走失的两个幼小的生灵。
  
圣桑独居在苦涩的八音盒里,默默的演奏天鹅的等待。这一等,就是四十个春秋。却一直没看到特留佛,这只雌天鹅。
  
圣桑的血液在G弦上澎湃,他的人性,他的灵性,在偌大的音乐世界寻找特留佛和爱子的踪影。
  
圣桑在人间飞翔了八十六年,也寻找了八十六年。他像一只飞得很累很累的天鹅,终于飞不动了,他静静的舒展在音乐天堂里,怀里紧紧的抱着那把断了弦的枣红色大提琴,安详地睡去了。

聆听大师的演奏我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我想到的不是死去的天鹅,而是音乐家圣桑的命运。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99#
发表于 2010-11-2 12:33 |只看该作者
大提琴圣手——马友友  
    国际顶尖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开始学习大提琴;9岁进入世界最负盛名的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15岁受到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推荐;21岁哈佛大学毕业;23岁获艾佛利费舍尔(Avery Fisher)奖。

    五岁见真章

    马友友祖籍浙江,一九五五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那时,他的父亲马孝骏博士和母亲卢雅文女士已在巴黎生活了近二十年,而且已经有一位四岁的女儿马友乘。友友四岁那年,开始接触乐器。马孝骏博士本身是位弦乐幼教专家、女儿友乘在他教导之下能拉小提琴,也能弹钢琴。四岁的小友友觉得姐姐弹得好也拉得好,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和姐姐学一样的乐器。有一回在巴黎音乐院,他发现体积最大的低音大提琴,友友主动向父亲要求学那个乐器。可是,实在找不出有合适小孩拉奏的低音大提琴,友友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学了体积稍小的大提琴,未料这个乐器改变了他的一生。五岁时,马友友就能轻松的拉三首巴哈的组曲,天分不高的人,甚至练到老都拉不好。

    练琴懂窍门

    回忆小时候学琴的经过,友友说:“父亲教小孩拉琴很有一套。他知道小孩子不容易专心,或者说专心的时间很短。因此,他特别把握小孩子专心的那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他说,父亲每天只要他练琴十五分钟,但必须集中精神,全心全意的练。这种训练方式让他受用不尽,时至今日,他还是认为:练琴时间在精不在多,逼孩子练琴绝不可能练好,只有在练习者有意愿要练,而且也全神贯注练琴时,才可能有好成绩。友友并且提到练琴最重要的要素。他说:“你必须不断问自己问题,再想办法回答你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比如,你问自己,为什么这儿要这么拉?你自己回答自己,因为作曲家当初写作时,是希望产生这样的效果。如此反覆的问,反覆的答;答不出来者去找相关资料;想不出问题时,也设法去想,这就是自我锻链最好的方法,也是我自己练琴这么多年的心得。”

    得大师赏识

    在马孝骏博士旅居法国廿七年,也是友友七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居到美国。马博士继续在学校内任教,友友则经过特别的推荐,有机会演奏给当年的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欣赏。卡萨尔斯简直无法相信七岁的孩子有如此美好的音乐的产生,他对马博士说:“你不能限制这个孩子,你要随他去。”这时友友已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门下,他的技巧已经无懈可击,罗斯说:“他很小就已经很杰出,听他的演奏我都感动得直想落泪。”这就是马友友,在十五岁之前就已令大提琴演奏前辈的音乐家折服。

    与古人神交

    马友友说:“他在十五岁那年就发现自己离不开音乐。那时就决定这一生走音乐的路?不!即使到现在我还不能肯定,也许六个月后我改当记者(大笑起来)。一直到前两年,我开始认为当音乐家是很荣耀的事。怎么说呢?因为,藉音乐,你可以知道数百年前的伟人像贝多芬、像巴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的音乐思想是什么?这是多么奇妙,又多么教人兴奋的事!”

    马友友说:“透过音符,重新诠释作曲家的心灵,那种与古人神交,引起共鸣的时刻,就是身为演奏家最荣耀的时刻。”

    可是,十五岁那年的马友友也像一般青少年一样,进入叛逆、不安、胡闹的年代。他说:“我那时很疯。”

    藉知识寻根

    也许是技巧到了巅峰无法再突破,也许是需要更多的音乐内涵来充实自己,友友在十六岁那年进入哈佛大学念人类学。其实,我只是怕被音乐学院开除,以后没饭吃,所以念念大学,以后还有机会作别的。马友友不改开玩笑的本性。其实,这位背景特殊的音乐家,一直对历史和人类抱著浓厚的兴趣。我很喜欢历史,我觉得那是一面镜子。而且,因为我自己是中国人,却又从未在中国的土地生长、生活,因此我对人、对生活有很深的好奇,读人类学可以满足我在这方面的需求。

    注重人文精神

    马友友说,世界有这么多人种,这么多不同的语言,今天他可以以中文和中国人交谈。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可以以法文和法国人谈话,知道法国的历史背景,这其中就蕴藏著无限的乐趣。而且,他认为音乐和历史、哲学、文学、人类学一样,由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演奏有不同的风格;这是音乐与其他学术相通之处,也是音乐迷人之处。在哈佛念书时,马友友也接触了许多中国古籍,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他喜欢的。问他最喜欢《红楼梦》里的那个人物?他笑嘻嘻的说“贾宝玉”。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女朋友!”说罢他自己就大笑起来。

    独具中国气质

    马友友认为自己来自中国家庭是很“幸运”的。父亲严格的生活教育,使他在远离中国社会这么久的日子,还是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国语。他说:“说中文的机会太少了!和爸爸妈妈说,和姐姐说,教一点点给儿子和女儿,其他就没有机会了。”因此他说,多来台北是好的,至少可以使国语说得“溜”一些。小时候,马博士规定儿女在家一定得说中文,吃饭时要叫得出菜的名字才能动筷子;写信要写中文才回信;因此友友虽然没有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人的土地,国语却说得相当不错,甚至极不愿意说话中夹杂英文。这样的背景使他在国际乐坛中能独享有儒雅、清新的中国气质,再加上天分和努力,成为少有的、不参加任何世界音乐大赛就扬名世界乐坛的音乐家。

    生活感受深刻

    马友友非常强调生活。他喜欢朋友,喜欢不同的生活方式,喜欢尝试新鲜。他有许多不是音乐家的朋友,因为从他们那儿可以知道许多音乐之外的事。三十二岁的马友友对生活是很有感受的:“年纪愈大,角色愈多,责任也就愈重。以前我只是父母亲的孩子,后来我成为人家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又是音乐家。我要扮演的角色愈多,责任自然也愈重,但是我不排斥这些,因为这是人生过程中一定要面对的。而且我也在不同的角色中体会不同的乐趣,这就是生活。”

    笑里心思无数

    友友很爱说笑,也很爱笑,他说:“生活已经这么忙碌了,不笑怎么办?多笑才会愉快,才会忘掉烦恼。”这就是马友友,一位音乐成就让中国人骄做、舞台下却天真、率直、温柔、可爱的音乐家。他表现在各方面的干练和璀璨光华,真不愧乐评家给他的“伟大”二字。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00#
发表于 2010-11-2 12: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妮妮 于 2010-11-2 12:38 编辑

用思想倾倒观众马友友音乐会上座率达105%

东方网3月2日消息: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兰芝之夜——马友友与德沃夏克”音乐会座位一加再加,上座率竟高达105%。

马友友昨晚出现在音乐会的下半场,他将整个身心献给了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和G大调第八交响曲。观众观赏马友友的音乐,并非他那把1712年或1733年制作的大提琴,也不仅仅他登峰造极的技巧,更有他的思想……上海音乐学院教师王似频感慨地说,大提琴为马友友而存在,马友友的音乐令人思考,21世纪音乐是什么?马友友的音乐答案很明确———音乐就是思想。而我们的音乐教育还是一味地注重技巧……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01#
发表于 2010-11-2 12:38 |只看该作者
马友友的音乐答案很明确———音乐就是思想

我也这么认为-----呵呵,本人对音乐的认识还算“深刻”吧?
赞一下自己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02#
发表于 2010-11-2 12:47 |只看该作者
马友友与大提琴

    马友友出生于巴黎,4岁开始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少年成名, 被人称为[神童],之后便投入提琴大师琼斯-舒尔兹(Janos Scholz)门下;1962年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教授(Leonard Rose);1978年即获颁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Avery Fisher Prize),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由哈佛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1997年, 在经过5年的工作之后, 马友友推出了系列影片[巴赫的灵感]. 在其中, 马友友演奏了巴赫著名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这六首组曲被认为是大提琴曲的"圣经", 具有极为深邃的内涵. 而马友友尝试着把巴赫的这些音乐同建筑, 园艺, 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生于浪漫理性的法国,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使马友友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拿捏音乐作品中多层次的复杂性格;他演奏出的音色,较其它大提琴家鲜活而多样,能轻易展露音乐的内涵。

  近几年来,马友友不仅在古典音乐范畴独领风骚,更跨足爵士音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多方尝试各种音乐的可能性。除了为数众多的古典音乐录音外,马友友还曾创下许多大提琴的新纪录:如使用大提琴挑战高难度的克莱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的曲目,与日本歌舞伎巨星阪东玉三郎合作演出,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现代舞配乐,以及与美国“饶舌”歌手鲍勃-麦克菲林合作灌录专辑,尝试将人声与大提琴做完美的结合等。

在其演奏生涯中,他频繁与其它乐界精英展开广泛的合作。除了独奏之外,和他合作过的,属于不同音乐范畴的音乐家不计其数,从古典曲目、当代乐派,甚至流行音乐与电影配乐,马友友几乎都能与每一位合作对象在音乐中擦出火花,激发出前所未有的音乐新风貌。1997年马友友于香港回归大典上,与作曲家谭盾合作《交响曲1997》,举世瞩目。1998年马友友与六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音乐电影,将巴赫的音乐赋予全新的意义。2000年,由马友友出演的《卧虎藏龙》电影配乐,更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大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在当代音乐演奏家中,马友友的非凡成就已属空前。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至今的20年来,80多张精湛的作品,奠定了马友友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被公认是古典、跨界乐坛难得一见的超级巨星。他至今已经获得11座格兰美大奖,有人戏称他家的奖座比冰箱里的牛奶瓶还多。另外,他还拿到加拿大古尔德基金会每3年表彰一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古尔德奖”。1999年2月,纽约市将东区46街改名为“马友友路”;州长还定每年2月9日为“马友友日”,获得如此殊荣在当今年轻一代音乐家中绝无仅有。音乐可听性无懈可击名琴音色充满“木头味”

马友友主要用三把琴:

  第一把是由富尼埃借来使用多年的Goffriller琴,制作于1772年;

  第二把是Montagnana琴;

  第三把,是杜普蕾的Strad琴,制作于1712年。采访时,他说最喜欢Strad琴:“Strad琴是我所用的乐器当中反应最迅速的。任何加诸该乐器上的指力所反射出来的音色都是那么的美丽,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丽。”

大提琴能和小提琴相提并论,这还得追朔到上世纪得力于卡萨尔斯的发掘和提倡。之后大提琴演奏名家辈出,老一代以富尔曼技艺最高,40年代后只有老一代的富尼埃仍活跃在乐坛,他那带有高贵气质的演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罗斯(马友友的老师)、托特利埃、斯塔克和罗特罗波维奇也各领风骚,大提琴的乐坛一片生机。

  到了70年代,以马友友为主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以高超的技艺和多方面的文化训练出现在西方乐坛,其中比较杰出的还有麦斯基、哈雷尔等,以及后来的韦伯和更年轻的哈默维兹等。

  但马友友已被公认是当代大提琴演奏家中技艺最高的代表,与卡萨尔斯和罗特罗波维奇形成前后三代的顶类人物。

  比起两位前辈,马友友又以他独特的渗有东方文化素质的特色,把大提琴的演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马友友经常演奏由自己改编的帕格尼尼和克莱斯勒为小提琴而作的难度极大的曲子,使得他的技巧上攻无不克。指挥大师马泽尔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马友友是一位绝佳的器乐家,当他的指挥一点也不必费神,他才高艺纯,任何技巧上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敏感度极高,又能和音乐融为一体,演奏起来真是豪情万丈!”马泽尔曾经和马友友合作多次演出拉罗、圣桑等的协奏曲,这是他的由衷之言。

  马友友虽然从1976年2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演奏生涯,近年来每年都有100场以上的演出,录音也已经有40余张,然而他演出和录音却非常的严肃,直到30岁才第一次与马泽尔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德沃夏克的大协。马友友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到这时才录这首协奏曲,是要等到我真的觉得我自己可以做了,自己的诠释有意义之后再做的原故。”

  40出头的马友友虽已处大师级的地位,但一直都以平易、朴实的风格待世,没有象麦斯基那样的星光灿烂,秀味十足!他到国外演出,经常是一个人背着特制的大提琴盒,一身休闲装,一脸微笑,没有任何随行人员!这一点,在今年3月份马友友来到上海,与胡咏言指挥的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马友友20多年的演奏风格有没有变化,这是爱乐者对于每位演奏家都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位早熟的演奏家,在技巧和音乐感都达到高水平的时候,演奏任何作曲家的曲目,都不免带有一种朝气,明快、辉煌,不自觉地要把自己充分地显示出来。无疑,这种演奏的结果是真的达到了作曲家的要求,美的境界。但是对于任何乐曲的解释都绝不只是一种。听了马友友的巴赫大无协,可以感受到马友友已经从“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的精巧华美的境界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淡雅、疏旷过渡。

  马友友的演奏艺术包括了巴洛克到近代爵士乐,无所不精。马友友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国际音乐界获得最佳好评,据说他对此6曲又有新的体会,也许会有第二次录音。对于听古典不久觉得《巴赫大无六》太枯燥的朋友,建议可以先听听前阵子获得奥斯卡的最佳电影配乐金像奖的《卧虎藏龙》的电影原声大碟,马友友担任全剧配乐的主奏,主题音乐风格幽远,哀而不伤,配合片中含蓄的爱情表达,可谓相得益彰。也是我本人上半年听的较多的唱片之一。

  说到马友友带着一副大眼镜,一脸微笑、暝目晃头的标志性台风,也是他整体音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上的马友友总是愉快的,总是充满信心的,他和指挥、乐队、他的大提琴以及台下的观众总是从形到心都紧紧连在一起。他没有一点“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子。

  老一代的大师们常常在台上表现出一种高贵、脱俗、大师风度,觉得音乐就是他的。

  而马友友则把音乐都给了包括指挥、乐队、听众在内的全体人们,这是一种友爱、平等、和谐,所有在场的人们都被马友友带到音乐中去。这就是马友友的艺术力量所在。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03#
发表于 2010-11-2 12:56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04#
发表于 2010-11-2 12:58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05#
发表于 2010-11-2 12:58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11 04:58 , Processed in 0.0907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