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来非洲是在1996年7月中旬。到扎伊尔金沙萨搞经济援助项目“机场邮件分检中心”。工作八个月后,工程结构已完成,内外墙和屋面抹灰已基本结速。刚刚松了口气,国内来电,贝宁经援项目告急要我立即赶赴贝宁。
1997年四月中旬到了贝宁。1998年9月工程移交贝宁政府后,回国准备二期水泵房项目。
1998年一月我第二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同年十一月二期水泵房项目工程完工,政府办公楼保修期满,回国工作。
2006年9月17日再次来到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这是我十年来第三次走进非洲。
值此“中非峰会”召开之际,在这里,就我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因本人学识浅薄,纽误之处敬请谅解。凡涉及政治和某些事件之评论纯属个人偏见。
扎伊尔现称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人口5034万。有254个部族,较大的部族有60多个。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建立刚果王国,17世纪末成为奴隶贸易国际市场。1908年沦为比利时殖民地。1960年独立,1961年2月20日 与我国建交。该国在中非是个大国,矿物、森林、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向来有“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等美誉。90年代以来由于战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只有金矿、钻石矿控制在白人和蒙博托家族手中,由政府军和雇佣军保护着继续生产。各种物资全靠进口。我在1996年踏进首都金沙萨时,这里已经连钉子都不会生产了。“老扎”们传说的中国个体户卖“白沟”箱包发大财,就是在这一时期。其中有一位北京30×医院护士的传奇故事,以后在讲。
在非洲时间久了发现,非洲人有着浓厚的原始共产主义情结。有时侯黑人向我要了香烟,当时不抽。回到院子里几个人围拢在一起,一人吸一口,转着圈儿直到吸完为止。有时侯,工人吃饭时剩下的饭菜给他们。黑人也是如此,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的分着吃。
金沙萨机场外面广场上,有许多小贩。卖些面包、汽水和一些当地人爱吃的食品。我们工地就在广场边上。晚饭后,我们常去广场散步。小贩多是一些黑人妇女(据说在扎伊尔女人做生意、种地免税),每天顶着桌子来,顶着桌子去。我发现她们吃饭时席地而坐,周围一圈都是孩子。有一次我问一位黑人妇女:“这些都是你的孩子吗?”回答:“不全是,有三个是我的孩子。其他四个是另外两名妇女的孩子。”我又问道:“为什么在一起吃饭?”回答:“他们的家里今天没有饭吃。”简单的回答之中流露出淳朴的感情。一顿家常便饭算不了什么。但是在战乱之中的扎伊尔,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对于老百姓来讲,每天能吃饱饭是一种奢求。在这种困境中他们还能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令我敬佩不已。
苍天有好生之德,赋予了非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热带水果多,芒果(一年结两季)、木瓜、香蕉等到处都是,还有淀粉含量极高的木薯都可以充饥。一般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不会饿死人。这里没有冬天,只有旱季和雨季。全年气温变化不明显,平均气温27度。不会冻死人。但是日变化显著,尤其是在雨季。白天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飘来一片云彩就是一场大雨。气温骤降十几度,人极容易得病。
这里的物资靠进口,而爱滋病、肝炎、埃博拉、疟疾、伤寒等恶性传染病都是地地道道的原装货。虽然,我国在非洲各国都长期派出医疗队(北京医疗队在刚果金、天津医疗队在刚果布、甘肃医疗队在贝宁…)。但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缺医少药的局面。一些个体户乘机拾遗补缺,或贩药、或开诊所赚起昧心钱。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