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50

主题

0

好友

1844

积分

邻居商家

376#
发表于 2010-4-1 16:56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德国是怎样的国家。
怎么就那么多音乐的梦想,多少伟大的音乐人物诞生在这里啊!

http://www.google.cn/music/artist?id=A2f49c8bc3c6f7b2e
玉玉妮妮 发表于 2010-3-19 09:56


第一次打开此贴,看到洋洋洒洒一篇篇音乐介绍,感想。。
页数很多,捡着看了些,看到”音乐是孤独的”,有一些感想。
“音乐是世界的,世界在每个人眼中又是别样的感悟,听者用一颗当下的心情去体味,追溯曾经的情愫,这种情感的体味的转换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共鸣。至真至美的东西,往往是唯一的,独特的。当作者将刹那对人生的感悟投入到激情演奏中时,我想他是孤独的,同时也是享受的。他的思想将以音乐的形式代代流传,供人赏析。”

“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我觉得玉玉妮妮的想法确实是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我去年去了趟德国,感觉到德国是个彪悍的民族,他们严谨,苛刻,自律,同时也优雅与善良。在这里可以感觉到国风对人们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制度森严的宗教国家,人们的生活往往是非常单调的。单调的生活,致使人们会寻找刺激和开发思想。我想德国人是在这种长期社会制度下自然产生的思想火花。思想家是必须是孤独的,也享受孤独。
湘江水逝楚云飞,落花依水味犹蕾。

37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77#
发表于 2010-4-1 18:04 |只看该作者
音乐无处不在  玉玉发些关于春天的曲子吧    象春之声  春天圆舞曲等~
珍惜眼前  好好过每一天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78#
发表于 2010-4-3 14:55 |只看该作者
比才,《卡门》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79#
发表于 2010-4-3 14:57 |只看该作者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作品链接:歌剧《卡门》

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年出生在巴黎。他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7岁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20岁时获罗马大奖,到意大利留学3年。此时的比才一心一意想做一位优秀的歌剧作曲家。他陆续创作了3部歌剧:《采珠者》、《佩思的美女》、《加米雷》。在这些作品中,比才的配器技巧和音乐结构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后,比才又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都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1872年,他应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戏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当时,只允许他用26人的小乐队,但这并没有束缚他的才能,反而使他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创作出了这首至今仍在世界各国上演的名曲,充满异国情调的和声和大胆的配器,为他赢得了名声。


  《阿莱声的姑娘》的成功,使他被委托以梅里美的著名小说《卡门》改编的脚本创作一部同名歌剧。这部歌剧获得了最大成功,但是,它的首演却是失败的。也许是过分强烈的节奏让人难于接受,也许是认为作品不够高雅,演出中观众陆续退场,整个剧场吵吵闹闹,演出只好草草收场。但是在此后的3个月里,它却演出了37场。比才赢弱的身体经不起这样的剌激,3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年仅37岁。比才去世以后,巴黎喜歌剧院停演了这部作品。但是,它却在维也纳、布鲁塞、伦敦和纽约等地不停地上演。5年之后,它重新登上巴黎舞台,这一次,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正像柴科夫斯基在l880年所预言的:"《卡门》10年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是流行的歌剧"。现在,《卡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卡门组曲   1 前奏曲  2 阿拉贡  3 间奏曲  4 Seguedille  5 阿尔卡拉龙骑兵  6 女斗牛士
        7 Marche des Contrebandiers  8 哈巴涅拉  9 夜曲  10 斗牛士之歌  
        11 La garde montante  12 Danse boheme  
  阿莱城的姑娘    1 序曲  2 钟乐

平民歌剧创作者

        比才於 1838 年 10 月 25 日在巴黎出生,父亲是声乐老师,母亲是钢琴家,比才的音乐天份很早就被发现,四岁开始学习钢琴。9 岁进入巴黎音乐院,13 岁时完成了第一首交响曲,18 岁荣获巴黎音乐院罗马奖学金,并因而前往罗马留学三年。



    1860年自义大利归国后,就专心致志於歌剧的作曲,但都没成功,最先提出独幕剧「艾蜜儿的单弦琴」给喜歌剧院,虽然被接受,但对此剧感到不满意,索回总谱就烧毁。也创作了一部五幕歌剧「伊凡四世」(Ivan IV),后来他舍弃了这部歌剧,把其中的某些音乐用到其他作品中,但此歌剧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不全的版本上演,改称「恐怖伊凡」(Ivan le Terrible)。其他现存歌剧,或是未完成或是只有片头的, 如「图勒王之杯」(La Coupe du Roi de Thule,1868),「格里赛利迪」(Griselidis,1870-71,其中包含了若干后来用於「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和「卡门」(Carmen)中的音乐「花之歌」(Flower Song)),以及「唐罗德利果」(Don Rodrigue,1873)。1863年他的「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在抒情剧院上演,1866年发表歌剧「柏斯佳丽」(La Jolie Fille de Perth) 。1870年和阿勒维的女儿姬奴薇叶娃结婚。1871年写作「札米列」(Djamileh)。



         1875 年 3 月 3 日晚上,巴黎柯米克歌剧院的观众席被一股冷淡而轻蔑的气氛所笼罩,虽然歌手们的热情表演正方兴未艾,但在演剧过程中,中途离席的观众却越来越多,有的观众甚至於吵吵闹闹,在这种情况下,歌剧只好草草结束。这是法国歌剧卡门首演的情形。

而今天,卡门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比才地下有知应觉幸甚。



      生前以其非歌剧作品较为成功,如「罗马的回忆」(Souvenirs de Rome,1869,由帕德鲁交响乐团发表,1880年作为组曲「罗马」(Roma)出版)、小组曲(Petite Suite)「儿戏」(Jeux d'enfants, 1871)。配剧音乐则有「阿莱城姑娘」(1872)。1873年他开始创作喜歌剧「卡门」,1875年3月3日於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观众反应冷淡,但现已成为有史以来最流行的一部歌剧。为都德的戏剧「阿莱城姑娘」所写的剧乐,后来改写成组曲后大获成功,声誉高升。



     身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比才也创作了一些钢琴曲,而他的歌曲和教堂音乐则具高品质水准。1855年创作的C大调交响曲富有巧妙的青春魅力,在1933年被发掘出来,并於1935年2月26日在巴塞尔(Basle)首演,由温格特纳(Weingartner)指挥。虽说比才的声誉多归因於「卡门」,但他所有已出版的作品也极富色彩,旋律鲜明,配器华丽而巧妙。比才在卡门逐渐博得佳评前於威拉英年早逝。




         第一出歌剧作品 " 采珠者 " ( Les Pecheurs de perles ) 於 1863 年完成,1875 年完成 " 卡门 "。

卡门主要描写露骨的三角关系及流血斗争的剧情,由於过去观众们习惯於古诺的 " 浮士德 " 与托玛的 " 梅娘 " 等高雅优美的歌剧,对於比才这种较粗俗的作品自然一时不能接受。尽管卡门在首演时不被上流人士欢迎,但是渐渐地上演的次数增加。比才则在首演三个月后去世,在死之前,他上了舞台 23 次,支持这出歌剧的人全是一般百姓庶民。



        比才对於法国歌剧是颇有贡献的,在他之前,法国人认为歌剧只是以歌喉献技与剧情感人,做为观众的消遣而已。后来古诺曾在音乐方面改良,使它更精致更高雅一些。比才的贡献是使乐团宏伟和声丰富,全剧结构统一,对於剧本背景与气氛的特别重视更是值得推崇的。他因强调地方性色彩常加上东方,西班牙与法国东南特区的乡土音乐; 事实上他从来未到过这些地方,只表面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民间音乐,与土风舞而已,但是作品中道地的将节奏与乐器特色,表达的非常深刻突出,这些都归功於他的卓越天才。

总之,因比才的改革,法国歌剧更是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的舞台艺术中也占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将人性的善恶与冲突,描写得真实贴切,对於后辈写实派颇具影响力。可惜天妒英才,三十六岁即在巴黎逝世,否则他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优秀作品

采珠者

卡门

阿莱城姑娘
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本作品所收集的三首乐曲无不是他作曲风格的体现:《阿菜城姑娘》、《卡门前奏曲》、《贝城佳丽组曲——进行曲》。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

   代表作品: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歌剧《卡门》。
法国作曲家。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是钢琴家。比才4岁时就可以读谱,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古诺、马蒙泰尔、阿莱雅等人。1857年获罗马作曲大获,得以至罗马进修三年。在此期间,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回国后,他于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而后推出《帕思丽珠》,但两部歌剧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响。继之创作了《嘉米蕾》,虽然还是没有成功,但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格。不久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大获好评。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Bougival)从事写作。1873年初,比才开始歌剧《卡门》的写作,《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音乐不知所云”。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0#
发表于 2010-4-3 14:58 |只看该作者
比才《小步舞曲》,降E大调,此曲选自比才《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第二段,《小步舞曲》,原本是比才的歌剧《珀斯美女》中的音乐,吉罗把它借用到组曲中,在后来的话剧《阿莱城姑娘》演出中,也把这首曲子搬到戏剧配乐里。这首小步舞曲非常典雅柔美,主题由长笛奏出,竖琴的清澈乐句是它的背景。这首《小步舞曲》在法国以它温柔的旋律而广泛流传,被编入各种浪漫音乐曲集里。

作者简介

法国作曲家比才,生于1838年,卒于1875年,一生只活了37岁,但是他的音乐却代表着法国19世纪音乐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卡门》是世界音乐史上不朽的篇章。

  和许多大音乐家一样,比才很早就表现出音乐才华,他12岁开始创作,16岁已有作品发表,17岁时就写出了大部头交响作品《C大调交响曲》,19岁时获得罗马音乐大奖。但是比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获得很高的荣誉,甚至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他的作品不为时俗所称,使他总感到压抑而神情忧郁,据信,他的夭亡就与歌剧《卡门》的演出失败有关。我们今天听着《卡门》那充满激情热烈奔放的音乐时几乎无法想象这样的音乐怎么会失败,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音乐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天才的艺术家不得不忍受庸俗的社会趣味的种种非难。  《阿莱城姑娘》当初首演虽然失败,但比才为戏剧写的配乐却没有遭到恶评,事后比才从中选出一些片断,编成供音乐会演奏的交响组曲,这就是《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比才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吉罗,又从戏剧配乐中选出几段音乐,加上比才的歌剧《珀斯美女》中的一首小步舞曲,又编成了《第二组曲》。吉罗这个人,与比才友情甚笃,青年时与比才同获罗马大奖,一起去意大利留学三年,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法国现代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杜卡都是他的学生。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又是杜卡的学生,这是题外的话了。吉罗对比才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有很深的了解,比才在世的时候就曾托请吉罗为歌剧《卡门》写过一些宣叙调。比才去世后他改编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比起《第一组曲》来也毫不逊色,其中的小步舞曲和法兰多拉舞曲是人们很熟悉的段落,由于这两首乐曲,第二组曲甚至比第一组曲的演出频率还要高。

音乐剧情介绍
《阿莱城姑娘》的剧情是这样的:法国南部罗旺斯地区有一位农村青年弗雷德里,长得健壮又漂亮,人却很腼腆,周围的青年女子都向他送秋波,希望嫁给他,可是弗雷德里却热恋着阿莱城里的一位妖艳俏丽的女人,想娶她为妻。这件事遭到村里人激烈反对,因为那位阿莱城姑娘声誉不好。迫于压力,弗雷德里只好放弃这个念头,遵从双亲的意愿,与同村的童年女友薇叶特定婚。但是对阿莱城姑娘的狂恋一直在折磨着他,使他不能自拔。秋天里,村人们为庆祝丰收,也为了弗雷德里的婚礼,举行盛大的欢庆舞会,正当人们跳着欢乐的法兰多拉舞时,一个不速之客带来消息,阿莱城姑娘与一位情人出奔了。弗雷德里一时无法抑制自己的强烈感情,竟从阁楼上跳下自杀身亡。这时街上正热闹地唱着三王进行曲。由于弗雷德里的死,他那白痴的弟弟却意外地恢复了智力。在这部悲剧中,引起戏剧冲突的阿莱城姑娘是一个风骚的女人,戏剧的结局又很悲惨,所以首演之后遭到激烈的批评,只演出十五场就撤下舞台。十三年后的1885年,这部戏又在巴黎重演,竟大获成功,并且在那以后,《阿莱城姑娘》成了法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剧目。当时,抑郁不得志的荷兰美术大师凡高还为阿莱城姑娘画了肖像,虽然阿莱城姑娘在这出戏里根本就没出过场。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得太晚,这时比才已经因《卡门》的失败而辞世十年,都德也已故去六年之久,他们都无法看到《阿莱城姑娘》演出盛况之隆。

  阿莱城,现在通译名是阿尔勒,这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一座历史名城,曾经是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位于罗讷河下游分岔形成的三角洲处。这里文化悠久,气候温暖,阳光明媚,法国著名文学家阿尔方斯•都德就出生在阿莱城附近。都德在法国文学史上有显要的地位,被誉为“法国的狄更斯”,他的作品在中国流传也很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因为被选入语文课教材而家喻户晓。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的最初文本出自于他的散文集《磨坊书简》,这部散文集被誉为是法国文学的瑰宝,在法国脍炙人口,并且当作法语典范,由优秀的朗诵家录音,制成盒带出版。《磨坊书简》以普罗旺斯地方的风物传说为题材,在巴黎写成,因此评论家说它是“巴黎的智慧加普罗旺斯的阳光”。散文集由26个短章组成,其中第六篇是《阿莱城姑娘》,这是都德根据当地流传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写的,原文很短,译成中文只有两千多字,故事的结局很悲惨。后来都德又把它加以戏剧化处理,成了三幕四场的话剧。比才的音乐是为舞台演出时的背景配乐而写的。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1#
发表于 2010-4-3 15:02 |只看该作者
剧本:亨利、梅拉、路德维克、哈勒维
原著:普罗斯伯、梅利美
1875年3月3日法国巴黎喜歌剧院首演

主要角色

  卡门 Carmen   
吉普赛女郎,烟厂女工  次女高音  
  唐贺塞  Don Jose   骑兵队下士 男高音
  
蜜凯拉  Micaela   唐贺塞的未婚妻  女高音
  
艾斯卡密罗  Escamillo   斗牛士 男中低音
  
丹凯罗  Dancairo   走私客  男中音
  
雷门达多  Remendado    走私客 男高音
  
弗拉丝基塔  Frasquita   吉普赛女郎,卡门的女伴 女高音
  
麦赛德丝   Mercedes   吉普赛女郎,卡门的女伴 女高音
  
祖尼卡  Zuniga     骑兵队队长  男低音

烟草厂女工、骑兵队官士兵、走私客、小贩、塞维里亚城居民...合唱团

 

《剧情简介》


第一幕 塞维里亚城广场


    广场左侧为骑兵队驻扎军营,近中午时分,一群官士兵正无趣地看着广场上人来人往,打发时间。突然间,人中出现一位神色稍带慌张小姑娘, 她是来自乡下的的蜜凯拉,到城里要寻找在骑兵队担任下士军职的未婚夫;在骑兵队士兵询问之下,才知道她要找的就是唐贺塞, 但是贺塞此时仍在站岗,蜜凯拉则借故离开,以免骑兵队其它士官兵的搭讪。

    未久,远处传来由贺塞带队回营换班的卫兵的脚步声, 广场上的孩童们纷拥而上,模仿起骑兵队行进的模样(士兵之歌)。 在换班时,有一士官转告贺塞,方才有位女子前来探访他,并大略描述了对方模样,贺塞一听,知道是来自家乡的未婚妻蜜凯拉,遂静候蜜凯拉再度来访。此时已近中午时分,广场对面的烟草厂午休钟声响起, 一群烟厂女工蜂涌而出,人手一支烟,来到广场上和情人约会(烟厂女工合唱:烟雾缭绕飘向天际)。 忽然间有一群男士们问起:「卡门到哪儿去了?」随即就是卡门大剌剌地登场,只见男士们团团围住卡门,想一睹她诱人的风采, 但是卡门只对坐在一旁沉默不语、专心做事的贺塞产生了兴趣, 她有意无意地唱着:「爱情就像是一只难以驯服的小鸟,也像是放浪不羁的吉普赛孩童,郎虽无心,妹却有意,如果你不爱我,而我却爱上了你,那你可就要当心了!」(哈巴奈拉舞曲)。

    一曲即毕,贺塞仍然未正眼瞧卡门一眼, 卡门遂主动走上前去搭讪,并且从胸口掏出一朵红花,朝贺塞扔去。在众人取笑贺赛声中,卡门又如旋风似地离去,只剩下赛仍在卡门这一丢所造成的小小震撼之中。忽然在贺塞背后传来一阵轻声呼唤,回头一看,原来是蜜凯拉来了!她带来了贺塞母亲的问候与一封信,贺塞在感受亲情温暖之余, 彷佛又见到了美丽的家乡与慈祥的母亲, 并且在心中默许将要娶蜜凯拉为妻 (二重唱:母亲的问候), 而蜜凯拉又是一阵害羞,借口说要去街上买点东西,稍后再回来拿贺赛写给母亲的信。就在蜜凯拉走开没多久,烟厂里传来尖叫与打斗声。卡门和另外一名女工发生争执,大打出手,其余女工则各自拥护一方,相互指责对方。骑兵队队长祖尼卡指派贺赛进入工厂内调查,并且将卡门逮捕到案。纷乱终告一段落,随后众人散去,广场上只剩下卡门与贺赛两人,卡门诱惑贺塞把她放走,并且和她前往城墙边一家小酒馆饮酒作乐 (塞桂迪拉舞曲);贺塞原先还严词拒绝,但终究抵挡不了卡门魔力般的吸引力,遂解开了捆绑卡门双手的绳子,卡门则和贺塞串通好,在押送她前往监狱的路上,她会出奇不意地把贺塞撞倒,然后再一溜烟地逃走。被迷惑已深的贺塞竟然答应了卡门的要求,而这样天真的想法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后贺塞则被队长祖尼卡拔除肩上官阶,下令收押坐监。

第二幕 塞维里亚城墙边的小酒馆

    在酒客、走私客、吉普赛人混杂的昏暗小酒馆中,卡门和两位女伴─弗拉丝基塔、以及麦赛德丝─随着热烈激荡的吉普赛舞曲翩然起舞 (吉普赛之歌)。 就在酒店老板宣布打烊时间已到、众人即将离去之际,外头又涌进另一批群众,原来是斗牛士艾斯卡米罗在众人拥簇之下,来到酒店中小小庆祝一番,原本要离开的酒客为了一睹 鼎鼎大名的艾斯卡米罗的真面目,又都留了下来,而艾斯卡米罗为了答谢众人支持,唱起 了著名的「斗牛士之歌」,叙述斗牛场上的紧张与刺激。末了,艾斯卡米罗注意到坐在一旁的卡门,他原本想向这位诱人的吉普赛女子献上殷勤,未料卡门却回上一句:「现在要爱上你是不可能的。」但艾斯卡米罗仍满怀希望离去。


     终于等到大伙儿散去,两位走私头子─丹凯罗与雷门达多─上场了。他们宣称有一笔好生意可做,但是需要女士们的协助;卡门则表示,她现在正沉醉在爱情中,工作对她来说则是其次,两位走私头子和卡门的两位女伴大感意外,赶忙要她想清楚点 (五重唱:有一笔好生意要做)。 此时远方传来了一阵嘹亮的歌声,卡门跑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她「现在」的心上人唐贺塞来了!卡门为了达谢贺塞为她所做的牺牲,于是翩然起舞,以飨爱人;好巧不巧,就在贺塞沉醉于卡门曼妙舞姿的同时,远方传来了军队归营的号角声,贺塞虽舍不得卡门,但是又顾及军职与荣誉,打算忍痛离去,此举惹得卡门大为不悦,于是贺塞掏出卡门先前丢给他、而现在早已「由红转黄」的那朵小花,藉此证明他对卡门的爱意。贺塞告诉卡门,当他在狱中,每日都会看着这朵花、思念着卡门 (花之歌);卡门听后,由嗔转喜,她要贺塞和她一起到山上过着吉普赛人般的生活,充份享受自由;贺塞原本差点又陷入卡门动人的诱惑 ,但倏地又想到了自己有军职在身,无法随卡门四处流浪。正当贺塞准备离去时,骑兵队队长祖尼卡忽然出现了!原来他也是爱慕卡门,因为无法忘情,又回来和卡门搭讪,不料又见到刚出狱的贺塞也在场;祖尼卡用「以上待下」的命令口气要贺塞实时返营,两人之 间还发生了激烈的打斗,卡门见状,赶紧呼叫求援,结果则引来了一大群同伙的走私客将祖尼卡制服。状况发展到此,贺塞已是骑虎难下,只好随卡门一同过着以穹苍大地为家的吉普赛人漂泊生活。

第三幕 夜晚的荒山谷地

    在一段长笛与竖琴导奏的音乐声中,场景移至夜晚的荒山谷地。走私队伍扛着吃重的行李 ,缓缓爬上山坡(走私者合唱)。在大伙儿暂歇之后,贺塞走到卡门身旁,打算与卡门讲和,卡门却冷冷地回说她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爱贺塞了,她请贺塞好自为之。随即卡门和同伴拿起了纸牌玩起算命游戏,不料却都出现「死亡」的象征 (乐团奏出「命运主题」):「先是我死、再来就是他 (贺塞)!」卡门虽感无奈,却也只好接受,因为纸牌是诚实不会说谎的 (纸牌三重唱)。走私队伍休息结束之后,即将下山进行交易,只留下贺塞一人留守营地。此时蜜凯拉在山地向导带领下登场,她此行是要找到已被卡门完全迷住心窍的贺塞,劝他早日回家。在向导离去后,蜜凯拉独自一人身处荒山野地,她祈求上天保佑,完成使命 (咏叹调:我无所畏惧)。当蜜凯拉发现贺塞身影时,正想开口呼喊贺塞,却只见贺塞拿起枪枝瞄准某一特定目标射击,原来这时有另外一位访客上场了,这位访客就是斗牛士艾斯卡密罗,他此番上山则是要寻找心爱的女人─卡门。贺塞见到情敌出现,不免妒火中烧,两个人之间发生激烈打斗,适巧被赶回来的走私客给拉开。艾斯卡密罗临走前礼貌性地邀请大家参观他即将在塞维里亚城举行的斗牛表演,随后就唱着斗牛士之歌的曲调下山去了,而卡门此时的心也完全被艾斯卡密罗给掳获,贺塞见状,更是气忿难平!就当走私队伍要再度出发时,有人发现大岩石后面有一身影,贺塞一看:竟然是蜜凯拉! 蜜凯拉告知贺塞:母亲重病,不久人世,请他速回家中,而贺塞虽心有不甘,但在离去前 ,他还是撂下一句话给卡门:「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第四幕 塞维里亚斗牛广场

    斗牛表演当天,广场上人群携攘,小贩、赌客、观众齐聚,等待表演开始。随后,在群众欢呼下,艾斯卡密罗登场 (斗牛士进行曲);他向一旁的卡门倾诉爱意,愿把在斗牛表演中的荣耀献给卡门。此时,弗拉丝基塔与麦赛德丝发现贺塞也混在人群中, 她们提醒卡门要格外当心,但卡门不以为意,并走出斗牛场外,准备和贺塞把话说明白。 此时的贺塞已经是穷困潦倒,他为了卡门抛弃了军职与家庭,他请求卡门念在过去之间的一段情,回心转意,但卡门不为所动,表示她已不再爱贺塞了。此时斗牛场中一阵欢呼,卡门闻声要转身进场,贺塞一个箭步挡住卡门的去路,他两次逼问卡门是不是还爱着斗牛士艾斯卡密罗,而卡门不耐贺塞威胁,丢还了贺塞先前送给她的戒指,贺塞一怒之下,拿起短刀刺进卡门的胸膛。适巧斗牛表演结束,众人散场,只见倒在血泊中的卡门、以及趴在卡门身上痛哭的贺塞!(幕落)



「卡门」第四幕终曲场景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2#
发表于 2010-4-3 15:22 |只看该作者
短篇小说《卡门》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的短篇小说,《卡门》(一名《嘉尔曼》)是梅里美的代表作,它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
  这部悲剧小说因经法国音乐家比才改编成同名歌剧而取得世界性声誉,“卡门”这一形象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梅里美的主人公几乎无不具有越情违俗的品性,而仇杀和劫掠是他最常用的题材。《马铁奥·法尔科内》写弑子的猎人,《柯隆巴》和《卡门》则塑造了更富于悲剧动力的女性叛逆者——正是这些性格的超凡魅力,赋予了梅里美的经典意义。卡门对文明社会的仇视往往被阐释为对资产阶级伪善的反抗,其实这里也触摸到人类内心最隐秘的一面,即原始本性中追求强力和渴望自由的欲望。所以,这位狂放不羁且反复无常的江湖女子竟也如此令人着迷,成为有史以来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女性形象之一。
[编辑本段]短篇小说《卡门》作者简介
  梅里美(1803—1870),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富裕,从小擅长绘画,对外国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结识了司汤达,夏多布里昂作家,并受其影响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829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1834年梅里美被任命为历史文物总督察官,他漫游了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希腊及土耳其等国,写了大量的游记,同时积累了小说创作的素材。他在小说中将瑰丽的异域风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性格和不循常规的人物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画面,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难得一见的手笔,所以仅以十几个短篇就奠定了在法国文学史上颇高的地位。
  主要代表作有:《马铁奥•法尔科内》、《塔芒戈》、《费德里哥》、《科隆巴》、《卡门》等。
  
芭蕾舞剧《卡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编导对巴黎歌剧院长达三十年之久的保守风格提出了挑战。其中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就是罗·佩蒂。他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以创作戏剧性很强的舞剧而著名于世。他的〈卡门〉(1949年)、〈巴黎圣母院〉(1965年)、〈失乐园〉(1967年)等舞剧已成为法国二十世纪芭蕾的经典。
  二十世纪芭蕾将男演员推到第一线,在这以前男演员比较多地充当着女演员的陪衬,扮演“活把杆”的角色。而如果说芭蕾女演员以脚尖技术为其标志的话,那么男演员显然以旋转和跳跃动作为主。这样就迫使编导大力发展体现男演员阳刚之气和力量的空中技术动作。
  在这方面俄罗斯芭蕾学派起了很大的作用。无怪乎当代男演员中的“四大天王”尼金斯基、奴里耶夫、瓦西廖夫、巴雷什科夫都是俄罗斯学派培养出来的。作为“四大天王”之一的巴雷什科夫的艺术成就就令世人瞩目,他是舞坛上一位令人仰慕的巨星。《卡门》是他扮演的最闪光的角色之一。
  杰出的芭蕾编导和完美的芭蕾大师将这部《卡门》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剧中女主角扮演者让玫尔与巴雷什科夫的爱情双人舞,可谓是经典之作。
  作为经典芭蕾舞剧,被多国芭蕾大师改变过,类如作为仑巴之乡的古巴,探戈舞故乡的阿根廷在改编的同时都加入了本命组的特色,使之更具有生命力!
  
歌剧《卡门》

  歌剧《卡门》,法国作曲家比才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编辑本段]歌剧《卡门》作者简介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3#
发表于 2010-4-3 15:2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4#
发表于 2010-4-3 15:27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5#
发表于 2010-4-3 15:31 |只看该作者
阿勒、阿莱城的姑娘和凡高的阿尔

法国罗纳河汇流入地中海的地方,有一座小城叫阿尔Arles,位于罗纳河口省。地中海港口蒙彼里埃和马赛正好在河口三角洲的两边。人口呢,不过五六万人,历史倒是很悠久,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不少。经济上传统以养羊为主,因为风光很有特色,也是一个度假地。

法国以外的人们也许从未听说过这个小城。可是这个小城却与两个艺术大师的名字相连:凡高Van Gogh和高更Gauguin。

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凡高传》的第六卷,是以这样的一段话开始的。

“阿尔的太阳突然照进文森特的眼帘,使他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这是个旋转着的柠檬黄的液态火球,它正从蓝得耀眼的天空中掠过,使得空中充满了令人目眩的光。这种酷热和极其纯净透明的空气创造出了一个他未曾见过的新世界。”

在斯通的笔下,这个小城在凡高的眼睛里是这样展现的。

“从拉马丁广场到市中心有两种走法。左边的那条环形路是马车走的,这条马路绕着城边缓缓盘旋到山顶,途中经过古罗马的广场和圆形竞技场。文森特选择了更简捷的路线,走这条路得穿过一条条迂回曲折、路面铺着鹅卵石的窄街小巷。他爬了很长一段山路之后,来到被阳光烤得梆硬的市政府广场。在向上走的途中,他经过了一些荒凉的石造庭院建筑。它们看起来象是从古罗马时代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一样。为了遮挡那能把人晒得发疯的太阳,这儿的胡同窄得只要文森特伸开手臂,指尖就能碰到两边的房子。为了避开法国南部海岸凛冽的西北风,这些街巷在山坡上故意弯来拐去,没有一段超过十码的直路,就象一座让人无法辨清方向的迷宫。”

“脚下的这座城市,就象一道飞泻到罗纳河的千变万化的瀑布。一幢幢房子的屋顶拼凑成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案。房顶上铺的瓦原本是红土烧的,但是由于炽热的阳光持续不断地烧灼,竟变得五颜六色,从最浅的柠檬黄色到清淡的银粉红色,直到刺目的淡紫色和沃土似的棕褐色,应有尽有。”

“河面宽阔、水流湍急的罗纳河,在阿尔城所在的那座山的山脚下急转弯向着地中海奔流而去。河流两岸是石砌的河堤。特兰凯泰莱宛若画成的一座城市在河的那一边闪光。文森特身后的群山,高耸到一片明亮的白光之中。一幅广阔的画面在他面前展开:耕过的田地,繁花怒放的果园,蒙特梅哲山高高的山岗,肥沃的谷地上千万条深翻的犁沟伸向天边,聚集成一个无限遥远的点。”

“不过,促使他伸手去摸自己被迷惑的双眼的,却是乡间的色彩。天空是如此浓烈的蓝,那样凝重、深沉,竟至根本不是蓝色而全然成了黑色;在他下面伸展开去的田野是最纯粹的绿色,非常非常的绿;太阳那炽烈的柠檬黄色;土地的血红色;蒙特梅哲山上寂寞的浮云那耀眼的白色;果园里那永葆新鲜的玫瑰色-……这样的色彩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如何能把它们画下来呢?即令他能把这些色彩搬到自己的调色板上,他又怎能让人相信它们的存在呢?柠檬黄、蓝、绿、红、玫瑰,大自然信手把这五种颜色摆在一起,形成了这种使人难受的色彩情调。”

文森特·凡高自己在1888年2月写给弟弟提奥Theo的信中是这么说的。

“今天早上,天气终于暖和了些。我也尝到了凛冽的北风的滋味。刮这种风,什么事也做不成。天空蔚蓝,阳光灿烂,冰雪差不多都消融了。但是这种风很冷,又干燥,令人起鸡皮疙瘩。但是我已找到许多美景—一座坐落在山上的旧教堂遗址,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松树和橄榄树。”

“这里的大自然异常的美!整个天穹蓝得令人叫绝,太阳发出的光为淡硫磺色,柔和而又可爱。多么迷人的乡野风光。”

凡高在这里接待了老朋友保罗·高更,但是俩人都是倔脾气,彼此关于艺术的见解互不相让而吵起架来,又让两个人伤了和气。凡高自己割伤了耳朵;高更离开,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找到了自己。凡高也是在阿尔找到了自己。他那有名的向日葵,都是在这里创作的。说来也有意思,这些向日葵,是凡高为高更来阿尔住的房间准备的装饰画。

凡高割伤自己耳朵后的自画像“抽烟斗的人”,在那之前的自画像“凡高眼中的自己”,“夕阳下的播种者”,“阿尔的吊桥”,“邮递员洛兰”等一大批名作,都是在阿尔完成的。

阿尔小城本在法国小有名声,然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穷愁潦倒的异端画家,以及他在这里与另外一个当时也没有任何影响的异端画家的交往,使得这个小城变得世界知名。因为这两位,都是身后声誉日隆,成为印象派的两大代表人物。

说到这里,其实这个城市还与另外一个艺术家的名字相关。不过这一个不是美术家,而是音乐家。

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大致都听过以歌剧《卡门》而著称的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Bizet的另外一部作品交响组曲《阿莱城的姑娘(L’Arlesienne)》。

这一组曲包括有音乐27首。比才先从其中选出4首作为第一组曲,他的好友吉罗在他身后又从中选出3首,另外再从比才的歌剧中选出一首小步舞曲编成第二组曲。因此“阿莱城的姑娘”有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之分。

这个阿莱城,说来也巧,只是法国这个阿尔小城的另外一个中文译名。而且这个译名只用在比才的这个音乐作品中。比才创作这个作品的时间是1872年,比凡高早一点,但是也算是同一个历史时期。我没有比才的传记年谱材料,很难考证比才是否到阿尔去过。为弄个明白,我通过雅虎和搜狐检索英文中文和法文资料,才知道,比才大概没有为创作而专门到阿尔。他作曲所依据的剧本,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Daudet的同名小说。而剧本,是都德本人从自己的小说改编的。这样一来,阿尔城还与一个文学大师的名字联系着。都德的小说集Lettres de Mon Moulin《磨房书简》里的一个短篇,就是“阿莱城的姑娘”。这是一个法国版的罗密欧朱丽叶的故事。

故事梗概是乡村绅士的寡妇罗莎Rosa,长子费德里科Federico爱上了阿莱城来的姑娘。因为不明底细,罗莎要弟弟马科Marco打听情况。罗莎的教女薇薇塔Vivetta暗恋费德里科,听说此事心神不定。舅舅打听来的消息不坏。母亲只好认了。大家正在欢聚庆贺订婚时,罗莎的雇工梅迪菲奥Metifio求见。他说,他与阿莱城的姑娘相爱。女方父母都知道这个事情,可是见女儿有可能攀高枝,便翻了脸。为了证明,他还出示了两封信。母亲叫儿子看了信。费德里科痛心疾首,恼怒自己所爱的女人如此行径。

几经周折,薇薇塔终于如愿以偿,费德里科爱上了她,忘掉了阿莱城的姑娘。这时梅迪菲奥又出现了,他说去阿莱城呆了两天,打算骑马把阿莱城的姑娘劫持走。这话给正在这一带和薇薇塔散步的费德里科偶然听见了。他心里的妒忌被掀起,精神恍惚。一直在想象自己爱过的女人被劫持走的情景。他后来神经错乱中想象自己听见了她被劫持时的呼救,便爬上高楼。罗莎劝止也没来得及。费德里科爬上了楼,马上从窗子里跳了出去。

如此说,问题又到都德那里了。他创作这个故事,总得有所本。他与阿尔的关系是如何来的呢?到那里度假听说过类似的一个故事吗?还是仅仅听说?都德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短篇《La Derniere Classe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中法国失利后要把洛林省割让给德国,法语教学要停止时的最后一次法语课对孩子,教师和村民心灵的冲击。充分显示了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操。

如果不验证一下原文的名称,谁能弄清楚所谓阿莱城和阿尔,都是Arles这个地名的译音?当初任意的翻译者现在简直要把人给弄晕。而且,按照法文发音,这个城市应该翻译为“阿勒”才对。不过无论怎么翻译,都是这个小城。

一个不过6万人左右的海边山区小城,居然与凡高、高更,比才和都德这三个行当中的四个杰出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联系在一起,声名因此远扬海外。这样的事情,好象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小城实在有幸。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6#
发表于 2010-4-3 15:33 |只看该作者
阿莱城的姑娘

《阿萊城姑娘》是法國作家都德的戲劇作品。法国作曲家比才為該劇撰寫了二十七首管絃樂曲,其中六首附有混聲合唱。虽然《阿萊城姑娘》首演失敗,但比才為戲劇寫的配樂卻沒有遭到惡評。事後比才自其中選了四首改編成管絃樂曲,供音樂會使用,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第一組曲,也是比才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當時就獲得成功的一部。

第一组曲》
由以下四个乐章组成:

1.前奏
2.小步舞曲
3.小柔板
4.Carillion
《第二组曲》
是由法国作曲家Ernest Guiraud在比才死后四年出版的,也有4个乐章:

1.田园曲
2.间奏曲
3.小步舞曲
4.法兰多拉舞曲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7#
发表于 2010-4-3 15:36 |只看该作者
386# 玉玉妮妮
 L’Arlésienne

  阿莱城的姑娘

  音乐: 乔治·比才




   



  组曲 No.1,No.2-1872

  编舞:罗朗·佩蒂

  根据阿尔方斯·都德剧作改编

  布景:勒内·阿里奥

  服装:克里斯蒂娜·罗朗

  1974年1月23日罗朗·佩蒂领导马赛国家芭蕾舞团,与Loïpa Araujo et Rudy Bryans共同合作将本剧首次搬上舞台

  1997年11月6日,本剧被列为巴黎歌剧院的演出剧目

  阿莱城的姑娘,走在光影之间

  在阿尔方斯·都德1866年出版的《磨坊书简》中,用了好几页的篇幅记录了阿莱城的姑娘的故事。6年以后,都德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三幕悲剧。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Léon Carvalho把这出戏搬上舞台,乔治·比才为该剧编曲。

  罗朗·佩蒂的芭蕾

  罗朗·佩蒂被马赛市市长委任创建马赛芭蕾舞团之后不久,就创作了芭蕾舞《阿莱城的姑娘》。

  比才作品的民音特色曾经启发过很多位芭蕾大师和编舞。但是罗朗·佩蒂是第一个在音乐中融入叙事色彩。他将都德的故事进行简化和提炼,将剧中其余的人物略去,而将所有的笔墨集中在一对情侣弗雷德里克和薇薇特的故事上。

  “这是幸福、快乐的一天,两个家庭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是弗雷德里克和薇薇特——两个普罗旺斯的孩子——期待已久的订婚日。在此以前,他们经历了多少的泪水与恐惧。今天,从两个孩子说“是的”的那一刻起,两个家庭将荣辱与共。薇薇特是多么美丽,她牵动着所有爱恋者的眼睛。弗雷德里克是多么强壮和理智:他那冰封的心只对这个阿莱城的姑娘敞开。这个被爱充盈着的姑娘,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此鲜活和真实,超过了所有参加婚礼的客人。弗雷德里克忘却了所有一切,甚至薇薇特。他的眼里除了“阿莱城姑娘”的阴影之外,什么也没有。抱着这个幻影,他疯狂地舞着,他仿佛也看到了所有人都抱着这个幻影翩翩起舞。盲目的嫉妒如同一道红色面纱。躲在一旁的薇薇特已经明白,弗雷德里克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她竭尽所能地挽回他,抱着他,就如同拖动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但是,弗雷德里克,一个看上去死了的人,心却已经疯了。人们将这对新人拖进疯狂的法兰多拉舞曲中,订婚之夜变成了哀悼之夜,婚房成了坟墓。燃烧的天空如同凡·高的画布,在这对被厄运吞噬的夫妻头顶慢慢合上。弗雷德里克再也没有勇气继续这段无望的爱情,随着一声绝望的喊叫,他纵身跳下悬崖。”——罗朗·佩蒂

  反潮流的芭蕾

  “这出芭蕾颠覆了目前的舞蹈发展潮流。《阿莱城的姑娘》从小故事着笔,穿着传统民间服装,使用明亮而扣人心弦的音乐,而音乐中的节奏让人不由得翩翩起舞。

  勒内·阿里奥的布景设计带有西北地区的简洁和朴素。舞台的尽头一块巨大的油画布,灵感来自于凡·高的风景画。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黄的太阳,这样绿的天空,然而,一切又都似乎是对大自然最深刻的诠释。画布与沉重的木头天花板构成一个直角,而天花板则一直延伸向剧场。克里斯蒂娜·罗朗设计的服装借鉴普罗旺斯民间服装的特色:黑白相间,男孩子的腰间束一条红色腰带。配合已有的音乐、主体和布景,罗朗·佩蒂为这出芭蕾画上了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笔——编舞。”——伊格尔·诶斯奈尔

41

主题

0

好友

479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8#
发表于 2010-4-4 21:47 |只看该作者
说说马克.西姆如何?
为女虽弱 为母则强

41

主题

0

好友

479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89#
发表于 2010-4-4 21:49 |只看该作者
382# 玉玉妮妮
《卡门》的故事反复研读过
歌舞剧也看过
可见好的作品历旧弥新
为女虽弱 为母则强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90#
发表于 2010-4-4 23:19 |只看该作者
说说马克.西姆如何?
小熊妈妈 发表于 2010-4-4 21:47

hahah ,对这个我很文盲。
搜了搜简介,恩,经历有些特别,在战乱中练琴。我找找他的演奏,听听再说

我知道有个小提琴家,
约阿希姆  约阿希姆(1831~1907)
  Joachim,Joseph
  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1831年6月28日生于普雷斯堡附近,1907年8月15日卒于柏林。7岁即登台演出,1841年到维也纳,师从M.豪泽尔和K.伯姆,1843年在莱比锡深造。1844年访问英国,举行多次音乐会。1849年任魏玛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1853年任汉诺威宫廷乐长,1868年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校长。1869年组成弦乐四重奏团,演出持续30年。他曾6次访英,剑桥和牛津大学均授予博士学位。作品有5首序曲、3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匈牙利协奏曲》最有名。此外,还编订了大量古典作品。他培养了许多小提琴家,并与其学生A.莫泽尔合编《小提琴教程》。他的演奏和教学,对德国小提琴学派的发展颇有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12 12:07 , Processed in 0.1115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