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德书院:心远地自偏
贵阳大十字南边就是达德书院,向南即是大南门、甲秀楼的所在。现在的书院是一个集戏院、书店和茶馆为一体的消闲地。书院后是达德小学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达德书院都是贵阳精神气质的体现。1894年,全国各地习洋文、学格致的风潮四起,地处西南一隅的贵阳也办起了一座经世学堂,在全省选录高材生,以新学来培养年轻的一代。在康梁变法失败后,经世学堂虽然被解散,但曾在其学习过的黄干夫邀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贵阳城中的忠烈宫办起了达德书社,后更名为达德学堂。学校较早办了女学和新学,也较早派人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达德书院在那个时代是贵阳文明的标志,它把山城贵阳人心上的蒙昧涤荡,打开了一扇看外面的窗户。达德书院是在我国开办较早的新学之一达德学校的旧址上修护而成的,王若飞就曾在这里学习、工作过。王若飞的两个舅舅黄干夫和黄齐生是学校最早的创始人之一。舅舅黄齐生对王若飞这位幼年丧父的外甥关爱备至,后来王若飞也曾在此教书育人。从历史课本中所知,王若飞是遇空难而亡,当时,舅舅黄齐生也在同一架飞机上。书院后院还建有纪念堂,每年的4月8日,都会有纪念活动。院中两人的塑像前放有不知什么人献上的鲜花。40年代的贵阳文化教育相当发达,高等教育随着上海大夏大学转来,贵阳医学院、贵州农工学院、师范学院、湘雅医学院等先后设立;中等教育有清华女中、青岩女子师范等;国立、私立小学和职业学校等,教育体系相当完善。这也和战局中的转移有关。我们坐在达德书院的院子里喝茶聊天,一会儿又到旁边的书店去翻翻书。开水瓶是放在桌旁的,可随意添加。“好学、力行、知耻”的校训,仍旧高高挂在达德书院的屋檐下。放学后的孩子们在廊间檐下嬉戏。夜幕初临,一道不高的院墙外是灯火迷离的现代都市;墙内,丝竹声声,琴弦轻抹,一杯清茶,就可以不知今夕何夕。“城市是一座容易迷失方向的森林,而达德书院就成了森林间的一汪清泉。在这里,你可以从中午就来坐着喝茶、看书、发愣。咫尺之外的车水马龙,很容易就被抛得很远。”越过古老的飞檐,看着贵阳高高的蓝天,变幻极快的浮云,你就可以知道‘心远地自偏”说的也许就是这一刻的心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