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
青龙洞古建筑群主要是从明弘洽、嘉靖以來陆续建造起來, 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六组古建筑群组成的.在中和山石崖上的总体布局是依崖傍洞, 贴壁凌空,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曲径连绵, 回廊如带.建筑物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 布局十分奇巧, 工艺精湛别致.
青龙洞依崖傍水, 从水边到洞口, 有青龙洞牌坊、灵官庙、吕祖殿、保山殿、半亭、观音殿和玉皇殿等七个建筑单元.大门为塔式牌坊, 门额石刻阴文竖写草书"青龙洞"三字, 系清光绪六年 (公元1880 年) 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大门两侧有沅阳文石刻楹联: "文笔临溪, 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 万家烟火接丛林."门内石坎上, 有清道光年间杨芳题刻的"海上飞來"四字.向内石台上建有硬山顶灵官庙.吕祖殿为一座三层殿堂, 一层廊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三楼客堂有光绪年间知府汪炳璈撰写对联: "瓮里天, 洞中仙, 谁造這石头, 未经混沌先开窍;马蹄云, 帆脚雨, 你看那溪水, 一出江湖不问津."左侧有观音殿, 是两层殿堂重檐硬山顶建筑.底层檐柱吊脚支撑在半崖上.殿前走廊南端有过廊与吕祖殿三楼连通.南侧有保山殿, 为重檐悬山顶建筑.保山殿南, 有紧靠石崖洞口修筑的六角攒尖顶半亭二座.沿观音殿后的石级盘旋而上, 可以从北侧洞口进入青龙洞, 洞口却敞开於悬崖绝壁处.玉皇殿紧贴洞口凌空建造, 为重檐庑殿式建筑, 仅露前半部分, 后面殿堂在洞内.其顶层"望江楼"已接近崖顶.
紫阳洞也称"紫阳书院", 位於中和山石崖中段的上部.山门为塔式牌坊, 楣上横书"紫阳洞"三字, 门两侧楹联为: " 水无双福地;黔南第一洞天."山门西北侧石山上, 有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亭, 山门后有一由天然石壁围就的小院.从小院东南面可登至青龙洞下的观音殿顶层, 小院北面可达紫阳洞口石台上.石台外侧边沿, 从南到北建有考祠、老君殿、圣人殿, 多层重檐歇山顶建筑, 底层均为吊脚或架空结构.這原是阴嘉靖九年 (1530年) 知府黄希英所建的朱文公祠旧址, 明末倒塌.康熙十一年 (1672 年) 重修, 并名"紫阳书院".现存建筑为光绪初年建.
万寿宫位於中和山麓, 紫阳洞正下方, 是一组封闭式的建筑群体, 由大门牌楼、戏楼、厢楼、杨泗將军殿、客堂、许真君殿、文天祥祠等构成.大门是一座高16 米6 柱5 间的塔式牌楼, 上有石刻和瓷片镶塑的门额三幅, 石刻对联一副和青龙洞全景砖雕二幅.戏楼为一座歇山顶建筑, 饰有如意斗拱.杨泗殿、客堂和许真君殿均为硬山顶建筑, 有半露天和露天走廊各一段, 可凭眺沅阳河景色与府城风光.
中元洞又名中元禅院, 位於石崖北段.为明嘉靖年间知府黄希英所建中山寺原址, 清中叶后改进成中元禅院.由大佛殿、望星楼、藏经楼、六角亭、独柱亭等建筑构成.由祝圣桥东端进入石隙大门, 沿曲径、回廊盘旋而上, 可到大佛殿.该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堂, 殿前有古桂一株, 是桂树中能结籽的稀有品种.望星楼在大佛殿北侧, 重檐六角攒尖顶, 建筑在石梭万状, 岩孔千般, 呈锥体形的千佛岩上.庭间仰望天空, 星辰罗列, 俯瞰碧水, 倒影婆娑, 一江渔火.藏经楼有过廊与望星楼相通, 四壁装有18 扇窗户, 370 块白杨雕刻, 有"松鹤永年"、"金鹿戏林"等雕刻.独柱亭建於望星楼后一块独立的岩石上, 底座由独柱支撑.六角亭建於大佛殿东南侧中元洞口的石台上.中元洞是一个钟乳石悬桂的洞穴, 有北、西、南三个出口.洞内外有明清时期的石刻多处.
中元洞口有一座横跨沅阳河的古代七孔石桥, 长135 米, 宽8.5 米的祝圣桥, 向为黔、湘、滇、鄂交通要道.它原名" 溪桥", 俗称"老丈桥", 传为庆祝康熙六十寿辰更名"祝圣桥".该桥奠基於明洪武五年 (1372年) , 万历三十七年 (1609 年) 建成后, 被大水冲塌三次.直至清雍正元年 (1723 年) , 第三次修复, 方坚好至今.桥中有阁楼, 称"状元楼".光绪初汪炳璈题桥上状元楼对联: "扫尽五溪烟, 汉使浮槎撑斗出, 劈开重夷路, 缅人骑象过桥來."即记述清道光、咸丰年间, 缅甸使者曾数次过此桥, 每逗留此山, 必憩息参禅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