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56#
发表于 2010-1-29 16:18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概述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资料
  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
  1862年,德彪西生于巴黎近郊,7岁开始学钢琴,11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成为正式学生.在音乐学院,他用心修炼作曲课程,却是学校中出名的叛徒.他从来不信服古典派一些不合理的作曲规则,总喜欢追求新的和声法与奇特的旋律,以至学院派的老师们常常对他的标新立异深表不满而加以斥责.
  1881年,曾被聘为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可夫人的家庭教师,也随同她至意大利,德国等地旅游.几次的旅行对德彪西而言,真是增广见闻.他听到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旋律,吉普塞人粗犷的舞曲节奏,以及当时正兴起的俄国五人团,奇特而新颖的音乐,这一切对于他以后的作区风格有深厚的启发.1884年,以清唱剧<荡子>获得"罗马大奖".年纪轻轻就获得此殊荣,其才华可想而知.
  在庆祝巴黎艾菲尔铁塔落成的音乐会中,来自东方国家,如中国等国的打击节奏,全音音节的旋律印象极为深刻,进而影响德彪西后来的创作.他成功地运用全音音阶作曲技巧,成为属于个人的特殊风格.
  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印象,成为印象注意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文明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1881年首次访问俄罗斯。他对新的和声学和印象派音乐结构的发展作出贡献。音乐信仰方面开始支持华格纳(Wagner),后来转向反对韦格纳的音乐。他的歌剧巴利斯(Pelleas)和马利山特(Melisande)风格与他的所有前辈不同,而与目梭斯基(Mussorgsky)的自然风格相似。1894年,牧神午后带给他音乐方面首次成功,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著名作品,例如《儿童世界》、交响诗《大海》以及《李尔王》等。
  世人总是称德彪西为印象派作曲家,但是他本人对此说法却非常愤怒,事实上象征派的诗人(像是马拉美、魏伦、梅特林克等)对德彪西的意义远比印象派的绘画要来得大。
  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觉,而德彪斯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
  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著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德彪西的乐曲几乎都有标题,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创作标题音乐,他从不说故事的,宁可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音乐只是暗示人们某种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西曾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
  德彪西早年相当崇拜华格纳,但在萨替的影响下这股狂热很快就消逝,他自称为“法兰西作曲家”,意义在表达反华格纳立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更进一步表明反德意志。他将法国固有的清新可爱、高贵典雅与德意志的冗长繁琐、厚重笨拙相比较,他认为:法国子民将精致与色彩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法国音乐家若以堆砌响度为能事就不是法兰西风格了。
  德彪西从小就具有高尚品位,当同伴对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时候,他却宁可选择一小块精致蛋糕;当然长大后就成为品位超卓人士,买的书籍、印刷品无不美轮美奂,饮食方面非常讲究,他是偏好鱼子酱美食家;穿著更是尽善尽美、精心搭配,时尚所流行的衣饰都曾出现在他身上,总之德彪西重质不重量。
  德彪西是天生叛逆者,从小就有满脑子疑惑,往往对长辈提出一些令人尴尬问题,而自己却不以为意。在音乐院学习时也对老师提出诸多挑战,令法朗克、纪罗等音乐家七窍生烟,火冒三丈。
  德彪西是个很难相处的人,朋友极少,说得上来的只有萨替与皮耶勒威。他对私生活极端保密,男女关系错综复杂、风波不断;他1887年从罗马返乡后就与盖布瑞尔.杜邦同居十年之久,后来却另娶罗莎莉.泰克希尔为妻,盖布瑞尔为此举枪自尽,所幸并未身亡;和罗莎莉结婚没多久又另寻新欢,勾搭上有夫之妇艾玛.巴铎克。艾玛的前夫是银行家,已育有数名成年子女,在与前夫正式离婚前就为德彪西生下一个女孩(小名周周),所以当艾玛与德彪西在1905年结婚时,大多数巴黎知识份子都站在罗莎莉这一边。
  德彪西最感兴趣的音乐是穆索斯基与爪哇的甘美朗音乐(他发觉甘美朗音乐也运用对位法);对过去的音乐家一个也看不上眼,而且还批评的很难听;德彪西相信:音乐因其本性使然,绝不可能被局限于传统与固定形式窠臼中,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他拥有得天独厚灵敏双耳,能创造出正确的音乐色彩,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无法用后天的训练培养。
  德彪西创作了不少钢琴曲,但他却没有专业的钢琴技巧,他犀利的触感足以弥补一切缺憾。德彪西穷其毕生精力要将钢琴从电光石火声音中释放出来,弹琴时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经过琴键与琴槌干预,大量运用踏板创造出前所未有效果,从他指尖流泻出来的音韵简直就是一首首清澄优美的诗歌。
  德彪西的音乐创意
  一、德彪西的“梦幻世界”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 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 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 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 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 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 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 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 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 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 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 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 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 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二、泛音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 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 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 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 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 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 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 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德彪西的主要作品:

  (1) 管弦乐曲: 《春》(1886);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 《夜曲》(1899); 《大
  海》(1905); 《意象》(1912).
  (2)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 《大提琴奏鸣曲》(1915); 《长笛、中提琴和
  竖琴奏鸣曲》(1915); 《小提琴奏曲》(1916-1917).
  (3) 钢琴曲: 《贝加莫组曲》(1905); 《钢琴曲》(1901); 《版画》(1903); 《意象
  》(1905和1907); 《儿童园地》(1908);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 《练习
  曲——献给肖邦》(1915); 《白与黑》,供两架钢琴演奏(1915).
  (4) 合唱作品: 《浪子》(1884); 《中选的小姐》(1888);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1911).
  (5) 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
  (6) 歌曲:五十余首
  专辑曲目:
  Disc: 1
  1. Préludes Book I: I. Danseuses de Delphes (Lent et grave)
  2. Préludes Book I: II. Voiles (Modéré)
  3. Préludes Book I: III. Le vent dans Ia plaine (Animé)
  4. Préludes Book I: IV. 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Modéré)
  5. Préludes Book I: V. Les collines d'Anacapri (Trés modéré)
  6. Préludes Book I: VI. Des pas sur la neige (Triste et lent)
  7. Préludes Book I: VII. Ce qu'a vu le vent d'Ouest (Animé et tumultueux)
  8. Préludes Book I: VIII.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Trés calme et doucement expressif)
  9. Préludes Book I: IX. La sérénade interrompue (Modérément animé)
  10. Préludes Book I: X. 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Profondément calme)
  11. Préludes Book I: Xl. La danse de Puck (Capricieux et léger)
  12. Préludes Book I: XII. Minstrels (Modéré)
  13. Préludes Book II: I. Brouillards (Modéré)
  14. Préludes Book II: II. Feuilles mortes (Lent et mélancolique)
  15. Préludes Book II: III. La Puerta del Vino (Mouvement de Habanera)
  16. Préludes Book II: IV. 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 (Rapide et léger)
  17. Préludes Book II: V. Bruyéres (Calme)
  18. Préludes Book II: VI. General Lavine - eccentric (Dans le style et le mouvement d'un Cakewalk)
  19. Préludes Book II: VII. Le terrasse des audiences du clair de lune (Lent)
  20. Préludes Book II: VIII. Ondine (Scherzando)
  21. Préludes Book II: IX. Hommage à S. Pickwick, Esq., P.P.M.P.C. (Grave)
  22. Préludes Book II: X. Canope (Trés calme et doucement triste)
  23. Préludes Book II: XI. Les tierces alternées (Modérément animé)
  24. Préludes Book II: XlI. Feux d'artifice (Modérément animé)
  Disc: 2
  1. Pour le piano: I. Prélude (Assez anime et tres rythme)
  2. Pour le piano: II. Sarabande (Aved une elegance grave et lente)
  3. Pour le piano: III. Toccata (Vif)
  4. Estampes: I. Pagodes (Moderement anime)
  5. Estampes: II. La soirée dans Grenade (Mouvement de Habanera)
  6. Estampes: III. Jardins sous la pluie (Net et vif)
  7. Images, Set I: I. Reflets dans l'eau (Andantino molto)
  8. Images, Set I: II. Hommage à Rameau (Lent et grave)
  9. Images, Set I: III. Mouvement (Anime)
  10. Images, Set II: I. Cloches à travers les feuilles (Lent)
  11. Images, Set II: II. 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 (Lent)
  12. Images, Set II: III. Poissons d'or (Anime)
  13. Children's Corner: I. 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Moderement anime)
  14. Children's Corner: II. Jimbo's Lullaby (Assez modere)
  15. Children's Corner: III. Serenade for the Doll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16. Children's Corner: IV. The Snow is Dancing (Moderement anime)
  17. Children's Corner: X. The Little Shepherd (Tres modere)
  18. Children's Corner: VI. Golliwogg's Cakewalk (Allegro giusto)
  Disc: 3
  1. 12 Etudes: I. Pour les cinq doigts (d'apres Monsieur Czerny) (Sagement)
  2. 12 Etudes: II. Pour les tierces (Moderato, ma non troppo)
  3. 12 Etudes: III. Pour les quartes (Andantino com moto)
  4. 12 Etudes: IV. Pour les sixtes (Lento)
  5. 12 Etudes: V. Pour les octaves (Joyeaux et emporte, librement rythme)
  6. 12 Etudes: VI. Pour les huit doigts (Vivamente, molto leggiero e legato)
  7. 12 Etudes: VII. Pour les degrés chromatiques (Scherzando, animato assai)
  8. 12 Etudes: VIII. Pour les agréments (Lento, rubato e leggiero)
  9. 12 Etudes: IX. Pour les notes répétées (Scherzando)
  10. 12 Etudes: X. Pour les sonorités opposées (Modere, sans lenteur)
  11. 12 Etudes: XI. Pour les arpèges composés (Dolce e lusingando)
  12. 12 Etudes: XI. Pour les accords (Dedide, rythme, sans lourdeur)
  13. Masques (Tres vif et fantasque)
  14. D'un cahier d'esquisses (Tres lent-sans rigueur)
  15. L'Isle joyeuse (Quasi una cadenza - Tempo : Modere et tres souple)
  16. La plus que lente (Lent - Molto rubato con morbidezza)
  17. Le petit negre (Cakewalk. Allegro giusto)
  18. Berceuse heroique (Modere - sans lenteur)
  19. Hommage à Haydn (Mouvement de Valse lente)
  Disc: 4
  1. Suite Bergamasque: I. Prélude (Moderato - tempo rubato)
  2. Suite Bergamasque: II. Meneut (Andantino)
  3. Suite Bergamasque: III. Clair de lune (Andante tres expressif)
  4. Suite Bergamasque: IV. Passepied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5. Danse bohémienne (Allegro)
  6. Rêverie (Andantino sans lenteur)
  7. Mazurka (Scherzando - assez anime)
  8. Valse romantique (Tempo di valse - Allegro moderato)
  9. Deux Arabesques: I. Andantino con moto
  10. Deux Arabesques: II. Allegretto scherzando
  11. Nocturne en re bemol majeur - in D flat - Des-dur
  12. Danse (Tarentelle styrienne) (Allegretto)
  13. Ballade (Andantino con moto)
  14.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 Andante - Allegro
  15.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I. Lento e molto espressivo-
  16.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II. Allegro molto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57#
发表于 2010-1-29 16:19 |只看该作者
我听德彪西,最早的是 牧神的午后
他的音乐思想,从直觉上,对我来说,有点晦涩。。。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58#
发表于 2010-1-29 16:24 |只看该作者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

相信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是通过《月光》认识德彪西的。它以舒缓、优美的旋律表现皎洁明月的印象,轻快的琶音描述了闪烁的月光,它如梦幻般闪烁着曚昽的光与色彩。后来经过管弦乐配器后,色彩更加丰富,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莫属于贝多芬的《月光》和德彪西的《月光》。两者都称“月光”。但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德彪西这首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著名象征派诗人魏尔伦(1844—1896)同名诗歌影响下写成的。1884年德彪西赴意大利留学,其间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归来,读到魏尔伦的《明月之光》,激发冲动,写成了《贝加莫组曲》,其中第三首就叫《月光》,表达的就是贝加摩月色给他留下的印象,因其更具独立性常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乐章一开始的感觉就是,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德彪西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创造能力,不仅能使人看到作曲家描绘的月夜美景,同时会和作曲家一起进入一种美好的沉思。奇怪的是,这不是月光带给人的那种忧伤感,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寂美,甚至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回忆。

http://www.1ting.com/player/98/player_2070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e22bf60100cq56.html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59#
发表于 2010-1-29 16:27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72450294_0_2.html
这是一个爱乐者的博客。很多的作品感受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0#
发表于 2010-1-29 16:29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

在前一篇博文中我已经介绍了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月光》,(请点击),那么,古典派大师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又有何区别呢?

贝多芬的《月光》原名叫《#C小调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创作于1801年。通常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标题的贝多芬没有给这部作品取任何名字,只是在口头上称它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当然也就不可能把它其中的第一乐章叫做“月光”了。所谓幻想是为一个叫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女人。贝多芬和她有过一段恋情,作品是为她而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近百年来一直称它为《月光奏鸣曲》呢?有人说听贝多芬这首曲子,就会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犹如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后来的故事就编的更美,说是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写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时候的确非常哀伤:他失聪了。对一个作曲家,有什么比失去听力更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写给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是一个厌世者。”尽管《#C小调奏鸣曲》第二、三乐章仍然反映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屈服它”的一贯风格,但第一乐章确实是悲哀的。贝多芬自己之所以叫它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很清楚,他想说对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感情无非是一种幻想而已。他深深为自己的耳疾悲伤。

明知如此,人们仍然要固执地把它和月光联系在一起。因为寂寞、宁静的月光确实能把人导入一种哀伤的情绪之中。不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好,还是“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漂泊感也罢,一轮冷月导入的哀伤和贝多芬因患耳疾的哀伤是同样的一种心理态势。殊途同归:都是哀伤。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1#
发表于 2010-1-29 16:30 |只看该作者
和上边的博文不同。我真的更爱贝多芬的《月光》
不知道 楼上,名叫狼的羊,可不可以和我谈谈德彪西月光的感受呢?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2#
发表于 2010-1-29 16:34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3#
发表于 2010-1-29 16:37 |只看该作者
德彪西,一首很温馨的曲子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我有钢琴,小提琴两个版本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4#
发表于 2010-1-29 16:39 |只看该作者
克洛德· 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改革者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法国音乐细腻、精致的特点,同时又对十九世纪盛行的浪漫派音乐大胆革新,成为“向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难的第一人”。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大海》、钢琴曲《前奏曲》集等,其中钢琴作品是他全部作品数量中最多的。他在“钢琴创作上格外敏锐的才思使他屡屡获得灵感并在音乐的道路上逐步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前奏曲》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可以说是“德彪西一生钢琴作品的精华之作,是德彪西音乐的代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便是《前奏曲》集第一集中的第八首。
    
  一.作品简介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又称《棕发少女》,该标题出自法国是人勒孔特· 德里尔(1818-1894)的《苏格兰之歌》中的一首同名诗歌。内容描写的是“坐在鲜花的越橘树从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德彪西早在1880 年时便为它谱过一首歌。在这首前奏曲中,德彪西充分发挥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创作技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纯朴、美丽、温柔却又朦胧仿佛是在幻境之中的少女形象。
  
  二.风格特点
  
  (一)调式调性这首乐曲没有按照欧洲传统的大小调体系,而是采用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性调式。这是德彪西在调式体系上的一大创新。在1889 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德彪西第一次接触到了东方音乐,感受到了东方音乐的魅力。他被爪哇的佳美兰乐队的演奏所深深吸引。那复杂的节奏、令人着迷的音响层以及那五声音阶从此在他的乐曲中留下了烙印。《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正是使用了这种五声调式。可以说,用五声音阶来写作这首前奏曲是无可挑剔的。
  主题开始的长音降D 仿佛是温和的阳光随着音阶下行至降B 和降G,大三和弦明亮的色彩展现出春光明媚的景色。接着降E 的出现,色彩立即变得柔和,少女的形象缓缓出现。然后在这几个音上同节奏反复,音乐甜美、含蓄,具有朦胧的美感。01
  
  (二)旋律音调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虽然是《前奏曲》集中最简单易弹的曲子,但同时却又是最具旋律性、最优美动听的乐曲,旋律上具有一定的特点。整首乐曲都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成。主题开始是一个一拍半的长音降D,然后以和弦分解式的下行至六级音降E,整体上是V I 级的七和弦分解。接着便以此和弦为基础用相同节奏上下流动,最后落到低八度的降D上(见例1)。这个主题只有一个和弦,音域也只有八度,显示出清新、简朴的风格。旋律走向由高到低,可以想象成春光明媚的午后,和煦的阳光洒在少女的身上,让人感觉很温暖。而其后的波浪式音型,不正像那少女亚麻色的长发,泛着点点金光吗?这一旋律可称之为“棕发”主题。作为这首乐曲的唯一主题,它在后面变化出现多次。第8-10小节是它的完全重复(例2);14-15、33-34 小节是它的变形(例3);16-18 小节运用了它的节奏型(例4);24-26 小节则是使用了主题的音调(例5)。
  




  除了传统的旋律形态以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还有两种比较有特点的旋律形态:
  1. 平行和弦式旋律(和弦流)
  这是德彪西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创新。他将旋律与和声完全融为一体,即和声进行本身就是旋律。使旋律不再仅仅只是单线条形态,而是多层次的纵横音响结合体。和声进行不再遵循传统和声学中的基本规范,而是彻底服从与旋律,为旋律服务。在和弦流式的旋律中,连续同向进行、平行五度、八度这些传统和声学中被当作是“禁忌”的手法在德彪西的手中展现出了一种奇妙的音响效果,完美地体现了他的音乐内涵(见例5)。
  2. 线性音调与平行和弦旋律的对置。
  在例6 中可以看到,高声部是一条由主题变化发展而成的单线条旋律,而在它的下方,则使用了平行和弦作对位。这样的音响效果给人的感受是新奇而又温暖、静谧的。仿佛少女那纯朴、温柔的气息随着和弦的流动扑面而来。短短一小节内包括了主题动机、平行和弦流、两种不同的旋律形态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复调对位,充分体现了德彪西对音乐创作的大胆创新以及他细腻、精致的特点和对音响独到的敏锐力。
  (三)和声语汇
  德彪西还对现有的和声体系做了发展与创新。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德彪西使用了大量的非传统进行以及连续的平行和弦。在第2 小节最后半拍到第3 小节这个终止处,并不是我们平时惯用的V - I 的正格终止进行,而是用I V - I 的变格终止,避免了明朗、刚毅的音响效果,音乐变得柔和、温暖,又带有一些朦胧的意味,贴切地表达了音乐的主题。而当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尽管用的都是附属和弦,但却与众不同地都采用最后一种转位形式,让音乐更加飘逸。在另外许多地方,则采用了他最有特点的平行和弦,有平行四度,也有平行五度,有时又是四五度的交替平行。这些和弦具有空旷、神秘的色彩。而这种和弦却是在传统和声中无法看到的。比如第14 小节(见例6),如果用传统和声分析方法去分析的话都属于四六和弦,而这么多的四六和弦连接,以传统方法是无法解释的,是只会被归为错误进行。而德彪西正是以他那天才的想象力,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低音区的连续四度进行所营造出的模糊、神秘的气息,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幻想中少女的气质。而17-19 小节低声部的五度进行,则又给音乐增添了梦幻的气氛,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而这些想象却似乎又不是真实的,让人无法去抓住它看个究竟。这体现了德彪西“从朦胧中来,回朦胧中去”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首乐曲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在第12 小节处的这个和弦(例7)并不是按照三度叠置而成的,而是以四五度叠置的方式构成。
  同时,这个和弦也可以看成是两个和弦的并置,降G - 降D 构成主和弦,降D - 降A 构成属和弦,这样便成了一个主属并置的复和弦。从这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和声创新的路上已经走地相当远了。他为二十世纪的和声体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三. 结语
  
  德彪西作为十九世纪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终身致力于音乐创新,开创了崭新的音乐时代,打破了浪漫主义的统治地位,对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奏曲》集属于他晚期的作品,印象主义风格已经完全成熟,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是钢琴音乐中各种手段的集大成者。他在创作上的创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在调式、和声、节奏上的大胆革新为之后二十世纪音乐作了初步的探索。现代作曲家鼻祖伊戈· 斯特拉文斯基就说过:“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而现今,他的创新精神对我们仍具有启示作用。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5#
发表于 2010-1-29 16:42 |只看该作者
印象派音乐诗人德彪西在1910年根据法国诗人勒孔特所做的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谱写的同名前奏曲。

语言的表达是多态的,白话平实、散文溢美、诗歌凝练;音乐语言的表达也是如此,《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正是德彪西用诗化的音乐语言谱写成的。诗歌素来以语言的唯美、凝练和意象的模糊性卓尔不群,那么,诗化的音乐也一样,其语言也要体现出运用方式上的独特性。纵观德彪西的这首作品,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体验和分析其中的诗化音乐语言。一个是表层的,即聆听作品时所能感受到的音乐传达出的诗一般的意象,这是我们的感官体验。再一个是里层的,即对承载这些意象的音乐组织方式——音乐语言的理性分析。

德彪西于1901至1913年连续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这首曲子是德彪西所作的包括十二首乐曲的钢琴曲《前奏曲集》第一集中的第八首。虽然此曲集被地表自称之为“前奏曲集”,但它在构思上和形象上与传统的前奏曲已无相似之处。德彪西运用钢琴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了新颖独特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扩展了“前奏曲”的表现领域。《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作者早期曾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谱写了一首叫《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歌曲,而创作这首同名钢琴曲时,作者自然回到了早期的音乐风格上,但又包含了后来许多成熟的因素。
    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流畅的旋律和着轻松的的三拍子节奏微微起伏,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在四度、五度并行的和弦组成的调式和声形成的和谐气氛中,这一抒情的主题进一步发展和再现,最后在清新柔美的气氛中结束。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

    罗曼·罗兰曾称赞德彪西为伟大的梦境画家。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他为我们展示的画卷正如勒孔特在诗中所描绘的——“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

    从意象上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语言是分两个层次加以描绘的。一个层次是“少女的主题”:作品开始处运用带有东方意味的五声性旋律,以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了少女的形象。五声性的旋律风格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大小调旋律风格,在当时那个“调性体系的黄昏”乃至在现在听来,其音乐形象也是既明晰又模糊,在塑造音乐意象的同时又同时留下了音乐无法填补而只能靠听觉想象去填补的空白。听众能够感受到少女的温雅和妩媚,可是却又说不出美在何处。此中,便生出了一种“秋水伊人,蒹葭苍苍”所具有的意象模糊性。

    这一主题在整个作品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开始处,另一次在结尾处。较之于第一次呈现,结尾处的主题仿佛是“模糊意象的话”。因为音乐一开始为我们勾勒出的模糊意象很快就被另一个层次的音乐形象,也就是“鲜花、越橘树丛”所掩盖,而这一段音乐的走向更加不明晰,更加让人始料不及,所以“少女的主题”在结尾处再现让我们有了一种“宛在水中央”的欣喜和顿悟。

    接下来让我们真正进入到理性分析的层面,用音乐来解释音乐,看一看作品是怎样通过诗化的音乐语言来传达诗般的意境。

又一个晨曦——“另辟蹊径”的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德彪西所处的时代,正值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这一时期,音乐语言中的种种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创新愿望的冲击。属于年轻一代的德彪西选择的道路“则是打破陈规、拓宽眼界、锐意创新”,“从当时的诗歌、戏剧、绘画的最新探索中,从法国中世纪至巴洛克时期古色古香的音乐中,从俄罗斯、西班牙和东方民族别具一格的音乐中,发现了新的天地”。


    一、五声性的主题旋律

        这首作品中的主人公“少女的主题”只有11小节,除去旋律上的重复乐句,就只有7小节。但这短小的乐句对于乐思的陈述依然足够,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这可谓语言凝炼简短。相对于德彪西另外的一些作品如《沉默的教堂》、《德尔菲舞女》等,这一主题是较具歌唱性的,主题的旋律建构在颇具东方神韵的五声音阶基础上(德彪西本人包括他同时代音乐家都力图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五声音阶相对于大小调音阶而言,其结构式较为松散的;相对于大小调音阶中主音的“极权”地位而言,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又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所以这段五声性的旋律给了我们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尤其对于习惯了西方音乐中大小调体系思维的人来说,这段旋律给人的新鲜感又在音乐语言之外增强了听觉意象的模糊性。

    二、色彩丰富的和声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一作品在将音乐诗化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和所有的印象派音乐作品一样,和声作为音乐语言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少女的主题”第一次呈现时,旋律下方的和声进行显然已经不再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采用:IV→I→V→III→VI→I→V→V/VI→V/II 的进行,在这一进行中,传统和声功能序进被色彩性的和声进行截断,走向也打破常规,例如两个副属和弦的并置。在紧接其后的旋律重复片断中,和声的色彩性进一步削弱其功能性。如果说在先前的进行中我们还可以看见IV→I→V这样的进行,那么,在重复的片断中,我们看到 V/IV→V/V→VI→II→I的进行则已经逐渐由和声的色彩性占据了主导。至此,音乐的主题完成了自身的陈述并且暗示了之后的和声将会呈现出的“强化色彩,淡化功能”的趋势。

     在主题之后的连接句中,更富于色彩性,和声进行转向以二度为主,“少女”本来已模糊的意象被淹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运用了一个由五声音阶叠置而成的和弦,本人认为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五声性主题的收束又引出连接了乐句。

     作品中的另一个主题是之前所提到的“鲜花、越橘树从”。这一段音乐是很典型的德彪西式的音乐语言。首先,旋律变成了零碎、片段的动机,可以说是在一个小节的动机基础上发展开去的;其次;在12小节内出现了三次调性中心的转移,并且调性的转移也同样摆脱了传统的t--s--d功能圈而采用降C--降E--降G的三度关系;再次,这个段落中出现了一些附加音和弦以及四度叠置的和弦。

    三、自由的乐曲结构

    德彪西音乐中的另一个特点“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限比较模糊”在这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不容易按照分析古典主义音乐的方式去明晰准确地用某种曲式结构去分析它,从整体框架上,只能如上文所述,大致的分为:主题、连接句、第二主题、连接句、主题的再现这样几个部分。

    其次,从每一个部分来看,其乐句多是非方整的,如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时是一个七小节乐句,再现时缩减成了一个五小节乐句。

    再者,段落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第一,作品的几个段落在结束时没有明显的终止式,并且接踵而至的连接句也在极力掩盖上一段落结束处的主和弦,力图淡化我们对它的听觉印象。

    无可否认,聆听德彪西,你很难联想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以外的东西。他的音乐语言是高度诗化的,他的音乐是“朦胧的、飘逸的、空幻的、幽静的”,是人们最难以捉摸却又最准确地描绘出人们内心感受的神灵之笔。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6#
发表于 2010-1-29 16:4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7#
发表于 2010-1-29 16:44 |只看该作者

133

主题

0

好友

3583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8#
发表于 2010-1-29 16:55 |只看该作者
和上边的博文不同。我真的更爱贝多芬的《月光》
不知道 楼上,名叫狼的羊,可不可以和我谈谈德彪西月光的感受呢?
玉玉妮妮 发表于 2010-1-29 16:30

和楼主相反,我更爱德彪西的月光
贝多芬的作品大多感觉宽广、磅礴,他的月光曲也给人更深沉的感觉
而德彪西的月光却更给你轻灵、雅致的感觉,正如评论所说,这首月光更象在描写一泻如水的月色
如果用更形象一些的比喻,听贝多芬的月光象是和一位绅士在月下的森林中散步
而听德布西的月光更象是在如水的月光下欣赏一位少女的翩然舞姿
纵然必须受苦,也要苦的快乐!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69#
发表于 2010-1-29 16:56 |只看该作者
268# 名叫狼的羊
我要先赞你一个!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70#
发表于 2010-1-29 16:58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7 14:33 , Processed in 0.0499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