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76#
发表于 2011-3-3 04:27 |只看该作者
音乐的题材很多,我好像还没有提及一个很重要的---交响曲部分,居然没有
故意的
交响曲现在对我来说是会去音乐厅去听(一流的,来北京的不多吧)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77#
发表于 2011-3-3 04:30 |只看该作者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简介
    交响曲
“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义为“共响”。至中世纪,指两音谐和地结合,有时亦指某种乐器。意大利作曲家G,加布里埃利首先用之为曲名,称其声乐与器乐合演的圣乐曲为《神圣交响曲》(1597)。此后,乃泛指声乐与器乐合演的乐曲。1607年,A,班基那里及S.罗西各自出版一部纯器乐的交响曲。1619年,M。普雷托里乌斯在一部论述近代曲式的著作中提出:交响曲应为不含任何声乐声部的纯器乐合奏的作品。从此,交响曲开始摆脱声乐,转为器乐的作品,标志了交响曲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后,很多器乐作品如:歌剧、清唱剧等的器乐引子、序曲或前奏曲;J.巴赫的3部创意曲和帕蒂塔的开始乐章;J.海顿的某些四重奏等,统称交响曲。20世纪,I.F.斯特拉文斯基刻意仿古,还写了《管乐器交响曲》(1920)。
体裁特征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   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梅西昂、奥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顿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早期交响曲
  早期的交响曲(1725~1760)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的“快板一慢板—快板”的3段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 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3乐章的器乐体裁。但这时曲式尚未最后确立,交响乐队的编制也未成形,交响曲仍属器乐重奏及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这时,不少作曲家,为创建交响曲体裁作出了贡献。意大利的G.B.萨马蒂尼开始运用早期奏鸣曲式、动机式的旋律写作交响曲,并于1760年开始废弃通奏低音,以铜管乐来填补和声。曼海姆乐派的J .斯塔术茨创建了一个训练有素的双管制交响乐队,首创了具有“渐强”、“渐弱”等力度变化的演奏风格,并使管乐器起到独立的声部作用。维也纳乐派的M.G.莫恩首先在他的《D大间交响曲》(1740)的慢板乐章后,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创造了旱期的4乐章交响曲形式。在创作中,他与G. C.瓦根塞尔等都重视乐队色彩的运用,扩大管乐器的作用,并使小提琴成为乐队的主体,他们与斯塔米茨一起都为发展交响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古典时期
  18世纪  联华交响曲
,规范的交响曲式,经海顿、w.A.莫扎特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的实践,最后完全确立。典型的古典交响曲包括4个乐章:第1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2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抒情风格,用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或变奏曲式。通常是第1乐章的下属调或关系调。第3乐章,快板或稍快,复三段式,在主调上用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形式(贝多芬改用谐滤曲)。第4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有时曲前冠以慢板的引子、曲后殿以尾声。此外,海顿在确立古典曲式的和声结构、运用调性变化构成戏剧效果,以及乐器组合的规范化等方面;莫扎特在创作强烈对比的主题,扩大展开部的篇幅,以及保持不同乐章间的平衡方面,均作出了贡献。L. van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注入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先进思想及革命热情,并扩大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扩大乐队的编制及加入人声,以谐谚曲替代小步舞曲以及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如:动机的发展、主题的对比与贯串、和声进行的富于动力件、不规则重音的应用及音量的突变等),深化了交响曲这一体裁,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他《第三交响曲》,又开创了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纪元。
浪漫主义时期
  19 世纪以后的交响曲,不论内容、形式及技巧,都有根大改革及创新,形成了一个群芳争研、繁花似锦的局面。例如:F.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开拓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的新领域。F.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飘逸、洒脱、旋律优美、配器华丽,均采用了具有3个主题的第1乐章形式。R•舒曼的交响曲以诗情 画意动人心弦,他的《第四交响曲》以一个主题贯串全曲,结构紧凑,犹如一部单乐章交响曲。H•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开创了标题交响曲的先河,并首先采用代表特定形象的“固定乐思”,在全曲中贯串发展,成为标题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F.李斯特师法柏辽兹,创作了《但丁交响曲 》与《浮士德交响曲》等,创造了单乐章标题音乐的新体裁——交响诗。A.布鲁克纳常采用德国众赞歌的和声及管风琴式的对位及踏板音,使交响曲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J.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常采用主题贯串发展的手法创作交响曲,使乐曲的结构严谨、乐思统一;并创造了以连续的三度关系来安排4个乐章的调性,效果新颖。G.马勒的交响曲规模宏大多用人声。他的作品常吸收民歌、圆舞曲、进行曲、众赞歌和歌 曲曲调来进行创作。他的《第八交响曲》规模宏大,演出人员众多,号称“千人交响曲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交响曲之一。此外,由于当时欧洲民族意识高涨,许多作曲家)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A.H.鲍罗丁、柴科大斯基、A.德沃夏克、J .西贝柳斯等都创作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C.圣-桑、V. 丹第等人则创作了协奏曲型的交响曲。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在乐章的数目与安排上以及乐队上的编制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及变革。
现代的交响曲
  20世纪,交响曲依然是音乐中的重要体裁。不少杰出的作曲家都致力于交响曲的创作,并进行各种探索及创新。A.勋百格、A.von韦贝恩谱写了序列音乐的交响曲。B.布拉赫尔等创作了无调性的交响曲。w•布克哈特创作了复调式交响曲,A.布利斯还写了一部《色彩交响曲》。现在又有人从事于“ 无字型曲布 ”、小型器乐、声乐重奏以及电子音乐的交响曲的创作。同时,一种崇尚简洁、精练的复古主义倾向正在兴起。室内交响曲、单乐章的交响曲、早期交响曲模式的作品等不断增多,斯特拉文斯基甚至采用16世纪末的交响曲模式,创作了合唱的《圣诗交响曲》。
编辑本段交响曲的产生意义和特点
  symphony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交响曲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创作上,它是作曲家们写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在发挥器乐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上,它都达到了顶峰。虽然实质上它是一部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但它比奏鸣曲拥有更宏大、更丰富、更高级的表现力。
编辑本段交响曲代表作曲家
  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沃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br> 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br> 生平 喜爱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br>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括。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对G.A.格里辛格尔(第一本海顿传记作者)谈起那段生活时说:“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br> 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商J.P.克勒的女儿安娜结了婚,婚后夫妇不睦,长期疏隔,终无子嗣。<br> 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从1761年起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首先是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旨办事: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宫廷的艺术趣味和繁杂的行政事务限制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另一方面,宫廷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歌剧院、木偶剧场等又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机会,并能直接检验自己的作品,从而增删修改,臻于完善。海顿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中写成的,包括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5首弥撒曲和11部歌剧等。<br>海顿声誉渐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英国报纸上。1781年结识W.A.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年近半百的海顿与初显风华的莫扎特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莫扎特自认为是海顿的学生,声称首先从海顿学习了怎样写作弦乐四重奏;他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题赠海顿。海顿也十分倾慕和重视莫扎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认莫扎特歌剧创作方面的优势。在海顿后期的作品中,也显露了莫扎特音调柔和、感情细腻风格的影响。80年代的梅顿达到了创作上的成熟时期<br> <br> 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78#
发表于 2011-3-3 04:35 |只看该作者
Symphony对我这种伪小资来说有点正统和沉重
学生和青年时代听得还比较多,
现在,听得少

倾向性那么任性
现在真的就钟爱sonata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79#
发表于 2011-3-3 04: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妮妮 于 2011-3-3 04:50 编辑

其实。如果你不是搞音乐的,那么你不用聆听全部乐章,挑选其中最有魅力的一个乐章更容易接受、比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德沃夏克新世界第二和第四乐章,等,你应该先了结一下这个交响曲的来历以及作背景,就行了。经典之处就是旋律之美,端着一杯咖啡,聆听一首交响,你会发现,不懂并不代表它不美!!
怎样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大家知道,音乐是听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来的形象呢?在音乐美学上有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譬如音乐能不能表达什么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派说:“音乐是什么都可以表达的。”另一派说:“音乐就是音乐,除了音乐之外,什么也没有表达,也不能表达。”我认为:音乐的特长是抒发感情,在感情这方面是可以表达的,而且可以表达得很细致,但是感情以外的东西,要音乐表达就比较困难一些。
  又如另一个争论的问题,就是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能不能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莫扎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这句话说明了他写成音乐的正是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我们平时看电影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两个人对望着一句话也没有。其实呢,心里有很多话要讲,就是觉得用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还不如用眼睛来相互传达他们的感情更妙更好,这叫做“心照不宣”。音乐也有这个特点。音乐家跟听众交流感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文学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明确的意念,绘画戏剧都有鲜明的视觉形象,而音乐呢?这些都没有。所以严格地说,“音乐形象”这个说法是不太科学的,不如说“音乐的性格、情绪”还比较恰当一点。
  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那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啦”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什么?
  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
  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
  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人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
  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
  “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
  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
  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
  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我们越是善于想像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总之一句话,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发挥你的想像,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响乐,亦称交响曲,它的名称起源于希腊语,译意为“共同发声”,是一种具有奏鸣曲特点的、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其结构宏大,意蕴深广,擅于概括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丰富内容。
    交响乐的结构通常是由4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是个完整的三段体,即呈示、展开、再现;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为行板,富有歌唱、抒情性特点;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为中速小步舞曲或诙谐曲(有时省略);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习惯为急速的回旋曲(有时用变奏)构成欢乐的终曲。这四个乐章既互相独立,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主题始终贯穿在整个乐曲中。
    交响乐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的音色、音域。新颖的配器,使多种乐器相互补充,协调默契,从而产生气势宏伟、色彩绚丽、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效果。如“乐圣”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英雄),作为“特性交响乐”的代表,不仅具有非同凡响风格的构思。而且曲调激昂,气势雄伟,充满了对英雄的无限赞美。我国音乐家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乐》结构严谨,音调雄浑,感情充沛,欣赏之后,无人不被那可歌可泣的乐曲所激励。
    搞懂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再根据演奏理解乐曲的主题,欣赏那动人的曲调和演奏技巧,则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0#
发表于 2011-3-3 04:57 |只看该作者
一百年前,一位虽然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去世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地,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大多数轧路机还恭顺地听使唤和不那么调皮);他穿衣服之不讲究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哪就是说比亨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而且谁又能自负为灵魂比巴哈的还伟大呢?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毛头小伙子们现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象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听过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象“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象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溶化在缠绵悱恻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地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傻。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人了。

这样地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不认任何人为师,他的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就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的。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彭巴杜夫人发脾气说:“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我,连皇后都亲我呢”,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象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莫扎特和格鲁克之文雅就犹如路易十四宫庭之文雅。和他们比起来,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曾称呼比他年青的莫扎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贝多芬。莫扎特是更有远见的,他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说:“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长些,这两个人恐也难以相处下去。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是恐怖。莫扎特在他的音乐中给贵族中的浪子唐璜加上了一圈迷人的圣光,然后象一个天生的戏剧家那样运用道德的灵活性又回过来给莎拉斯特罗(注:歌剧《魔笛》中代表光明的人物)加上了神人的光辉,给他口中的歌词谱上了前所末有的就是出于上帝口中都不会显得不相称的乐调。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他仍然认为莫扎特是大师中的大师(这不是一顶空洞的高帽子,它的的确确就是说莫扎特是个为作曲家们欣赏的作曲家,远远不是流行作曲家);可是他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同样地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当儿戏,用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象德行那样奇妙。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因此贝多芬上溯到亨德尔,一位和贝多芬同样倔强的老单身汉,把他做为英雄。亨德尔瞧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鲁克,虽然在亨德尔的《弥赛亚》里的田园乐是极为接近格鲁克在他的歌剧《奥菲阿》里那些向我们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个场面的。

因为有无线电广播,成百万对音乐还接触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将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着照例不加选择地加在大音乐家身上颂扬话的成百篇纪念文章将使人们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象贝多芬同时的人一样,虽然他们可以懂得格鲁克和海顿和莫扎特,但从贝多芬那里得到的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是听不出音乐的由管弦乐器发出来的杂乱音响。要解释这也不难。十八世纪的音乐都是舞蹈音乐。舞蹈是由动作起来令人愉快的步子组成的对称样式;舞蹈音乐是不跳舞也听起来令人愉快的由声音组成的对称的样式。因此这些乐式虽然起初不过是象棋盘那样简单,但被展开了,复杂化了,用和声丰富起来了,最后变得类似波斯地毯,而设计象波斯地毯那种乐式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们跟着这种音乐跳舞了。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着莫扎特的交响乐跳舞。有一回我还真请了两位训练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着莫扎特的一阕前奏曲跳了一次,结果差点没把他们累垮了。就是音乐上原来使用的有关舞蹈的名词也慢慢地不用了,人们不再使用包括萨拉班德舞,巴万宫庭舞,加伏特舞和快步舞等等在内的组曲形式,而把自己的音乐创作表现为奏鸣曲和交响乐,里面各部分干脆叫做乐章,每一章都用意大利文记上速度,如快板、柔板、谐谑曲板、急板等等。但在任何时候,从巴哈的序曲到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音乐总是现出一种对称的音响乐样给我们一种舞蹈的乐趣作为乐曲的形式和基础。

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能去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张波斯地毯或者听一曲巴哈的序曲,但乐趣只止于此;可是你听了《唐璜》前奏曲之后却不可能不发生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使你心理有准备去面对将淹没那种精致但又是魔鬼式的欢乐一场可怖的末日的悲剧,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时你会觉得那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一样,都是狂欢的音乐,它用响亮的鼓声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从头到尾又交织着一开始就有的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的乐调,因之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这一乐章又自始至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但是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格调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激进共和主义者的特点)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是他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么样式存在着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时的一个前奏曲借来的),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抛出了同时使用音阶上所有单音的可怖的和弦。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干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那激动人心的本质,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当贝里奥滋听到一位法国作曲家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听了很不舒服而说“我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他非常生气。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十八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步(爵士乐,附带说一句,就是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不但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1#
发表于 2011-3-3 04:58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乐评,再放在这里

说到交响,谁能错过贝多芬呢?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2#
发表于 2011-3-3 05:0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3#
发表于 2011-3-3 05:04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4#
发表于 2011-3-3 05:05 |只看该作者
Aalborg Symphony Orchestra 阿尔柏格交响乐团 Mosche Atzmon
Aarhus Symphony Orchestra 阿尔户斯交响乐团 James Loughran
Aarmen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阿美尼亚爱乐 Loris Tjeknavorian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古乐学会(管弦乐团) Christopher Hogwood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 Neville Marriner
Albany Symphony Orchestra 阿尔巴尼交响乐团 Claire Fox Hillard
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美国交响乐团 Leon Botstein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 Ton Koopman
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 亚特兰大交响乐团 Yoel Levi
Austro-Hungarian Haydn Orchestra 奥属匈牙利海顿管弦乐团 Adam Fischer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巴尔地摩交响乐团 Yuri Terminikov
Barcelona Symphony Orchestra 巴塞隆纳交响乐团 Lawrence Foster
Bastille Opera Orchestra 巴士底歌剧院管弦乐团 James Conlon
Baton Rouge Symphony Orchestra 巴顿罗格交响乐团 James Paul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Lorin Maazel
Bavarian State Orchestra 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 Zubin Mehta
BBC Chamber Orchestran BBC室内乐团 Barry Wordsworth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威尔斯国立BBC管弦乐团 richard Hickox
BBC Philharmonic Orchestra BBC爱乐 Yan Pascal Tortelier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 BBC苏格兰交响乐团 Osmo Vanska
BBC Symphony Orchestra BBC交响乐团 Andrew Davis
Beijing Symphony Orchestra 北京交响乐团 Lihua Tan谭利华
Belgian National Orchestra 比利时国家管弦乐团 Yuri Simonov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贝尔根爱乐 Dmitri Kitaenko
Berkeley Symphony Orchestra 柏克莱交响乐团 Kent Nagano长野健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柏林爱乐 Claudio Abbado
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 柏林交响乐团 Eliahu Inbal
Berlin Staatskapelle          柏林国立管弦乐团 Daniel Barenboim
Bochum Symphony Orchestra 波夫姆交响乐团 Steven Sloan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波士顿交响乐团 Seiji Ozawa小泽征尔
Bould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波尔德爱乐 Theodore Kucher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浦内茅兹交响乐团 Yakov Kreizberg
Bremen Stat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布瑞曼国立爱乐 Gunther Neuhold
Brooklyn Symphony Orchestra 布鲁克林交响乐团 Bobert Spano
BRT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BRTN爱乐(布鲁塞尔) Frank Shipway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布达佩斯节庆管弦乐团 Ivan Fischer
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布达佩斯交响乐团 Tamas Vasary
Buffa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水牛城爱乐 JOAnn Falletta

Calgary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卡尔加瑞交响乐团 Hans Graf
CBC Vancouver Orchestra 温哥华管弦乐团 Mario Bernardi
Chicago Sinfonietta           芝加哥小交响乐团 Paul Freeman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响乐团 Daniel Barenboim
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Zuohuang Chen陈佐湟
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辛辛纳偍交响乐团 Jesús López-Cobos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 Sakari Oramo
City of London Sinfonia 伦敦市立小交响乐团 Richard Hockox
Cleveland Orchestra          克里夫兰交响乐团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Colorado Symphony Orchestra 科罗拉多交响乐团 Marin Alsop
Copenha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哥本哈根爱乐 Heinrich Schiff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爱乐 Vladimir Ashkenazy

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 达拉斯交响乐团 Andrew Litton
Delaware Symphony Orchestra 德拉威尔交响乐团 Stephen Gunzenhauser
Danish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丹麦国立广播交响乐团 Gerd Albrecht
Danis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丹麦爱乐 Iona Brown
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 底特律交响乐团 Neeme Jarvi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布瑞曼德意志室内爱乐 Daniel Harding
Deutsche Oper Orchestra, Berlin 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管弦乐团 Cheistian Thielemann
Deutsche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 Kent Nagano长野健
Dresd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德勒斯登爱乐 Michael Plasson
Dresden Staatskapelle 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 Giuseppe Sinopoli
Duisbueger Symphony Orchestra 杜意斯柏格交响乐团 Bruno Weil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英国室内乐团 Jeffrey Tate
English Northen Philharmonia 北英爱乐 Elgar Howarth
English Symphony Orchestra 英国交响乐团 William Boughton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现代乐集(法国) David Robertson
Estoni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爱沙尼亚国立交响乐团 Arvo Volmer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芬兰广播交响乐团 Jukka-Pekka Saraste
Florida Orchestra           佛罗里达管弦乐团 Jahja Ling林望杰
Florid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佛罗里达爱乐 James Judd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 Hugh Wolff
French Radi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法国广播爱乐 Marek Janowski

George Enescu Bucharest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恩奈斯可爱乐 Cristian Mandeal
Gewandhaus Orchester, Leipzig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Herbert Blomstedt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高登堡交响乐团 Neeme Jarvi
Gran Canar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大卡纳尼亚爱乐 Adrian Leaper
Gulbenkian Orchestra, Lisbon 里斯本古本加管弦乐团 Muhai Tanng汤沐海
Guilsfor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谷尔斯佛爱乐 En Shao邵恩
Gumma Symphony Orchestra 古马交响乐团 Ken Takaseki
Gurzenich Orchestra Konler Philharmoniker 科隆爱乐 James Conlon

Halle Orchestra           哈雷管弦乐团 Kent Nagano长野健
Hamburg Stat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汉堡国立爱乐 Ingo Metzmacher
Hannover Radio Orchestra 汉诺瓦广播管弦乐团 Eiji Oue大直英次
Helsingburg Symphony Orchestra 赫尔辛堡交响乐团 Okko Kamu
Helsink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赫尔辛基爱乐 Leif Segerstam
Hesperion XX           晚星二十(合奏团) Jordi Savall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香港爱乐 David Atherton
Hong Kong Sinfonietta 香港小交响乐团 Tsung Yeh叶聪
Honolulu Symphony Orchestra 檀香山爱乐 Samuel Wong
Houston Symphony Orchestra 休士顿交响乐团 Christoph Eschenbach
Hungary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匈牙利国家交响乐团 Kenichiro Kobajashi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以色列爱乐 Zubin Mehta
Iceland Symphony Orchestra 冰岛交响乐团 Petri Sakari
Ireland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 Alexander Anissimov
I Fiamminghi           法兰德斯(合奏团) Rudolf Werthen
I Musici de Montreal           蒙特娄音乐家(合奏团) Yuli Turovsky
I Solisti Veneti           维内第独奏家合奏团 Claudio Scimone
Indian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印地亚那波里斯交响乐团 Raymond Leppard

Japan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日本爱乐交响乐团 Kenichiro Kobayashi
Japan Shinsei Symphony Orchestra 新星日本交响乐团 Ondrej Lenard

Kansas City Symphony Orchestra 堪萨斯市立交响乐团 Anne Manson
KBS Symphony Orchestra, S. Korea南韩KBS交响乐团 Dmitri Kitayenko
Kirov Orchestra           基洛夫管弦乐团 Valery Gergiev
Kremlin Chamber Orchestra 克里姆林室内乐团 Misha Rachlevsky
Kyoto Symphony Orchestra 京都交响乐团 Uwe Mund

La Scal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史卡拉爱乐 Riccardo Muti
Laht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拉提爱乐           Osmo Vanska
Lausame Chamber Orchestra 琉撒姆室内乐团 Jesus Lopez-Cobos
Les Arts Florissants       繁盛艺术(合奏团) William Christie
Linz Bruckner Orchestra 林兹布鲁克纳管弦乐团 Martin Sieghart
Lithuani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立陶宛国家交响乐团 Juozas Pormarkas
Lithuania Chamber Orchestra 立陶宛室内乐团 Saulius Sondeckis
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 伦敦节庆管弦乐团 Ross Pople
London Mozart Players 伦敦莫札特演奏家(合奏团) James Galway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伦敦爱乐           Kurt Masur
London Sinfonietta           伦敦小交响乐团 Oliver Knussen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伦敦交响乐团 Sir Colin Davis
Los Angeles Chamber Orchestra 洛杉矶室内乐团 Jeffrey Kahane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洛杉矶爱乐         Esa-Pekka Salonen
Louisia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路易斯亚那爱乐       Klauspeter Seibel
Loiusville Orchestra           路易斯维尔管弦乐团 Uriel Segal
Luxembo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卢森堡爱乐          David Shallon

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马来西亚爱乐         Kees Makles
Malmo Symphony Orchestra 玛尔模交响乐团 gibert Varga
Melbourne Symphony Orchestra 墨尔本交响乐团 Markus Stenz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大都会歌剧院管弦乐团 James Levine
Mexico City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墨西哥城市立爱乐 Jorge Mester
MidGermanRadioSymphony Orchestra(MDR) 中德广播交响乐团(MDR ) Fabio Luisi
Milwaukee Symphony Orchestra 密尔瓦基交响乐团 Andrea Delf
Minnesota Orchestra           明尼苏达管弦乐团 Eiji Oue大直英次
Monte Car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蒙地卡罗爱乐 James De Preist
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 蒙特娄交响乐团 Charles Dutoit
Moscow Chamber Orchestra 莫斯科室内乐团 ChamberOrchestranstantine Orbelian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斯科爱乐 Yuri Simonov
Muni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慕尼黑爱乐 James Levine
Munich Radio Orchestra 慕尼黑广播管弦乐团 Roberto Abbado

Nagoya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名古屋爱乐交响乐团 Kenichiro Kobayashi小林研一郎
Nap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拿不勒斯爱乐 Christopher Seaman
Nashville Symphony Orchestra 纳许维尔交响乐团 Kenneth Schermerhorn
National Arts Centre Orchestra, Ottawa 渥太华国立艺术中心管弦乐团 Pinchas Zukerman
National Bordeaux Aquitaine             Hans Graf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华盛顿)国立交响乐团 Leonard Slatki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Taiwan 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台湾) Jihja Ling林望杰
NDR Symphony Orchestra 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Christoph Enchenbach
Netherland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荷兰爱乐 Hartmut Haenchen
Netherlands Radi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荷兰广播爱乐 Eri Klas
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新日本爱乐          Seiji Ozawa小泽征尔
New Jersey Symphony Orchestra 纽泽西交响乐团 Zdenek Macal
New Mexico Symphony Orchestra 新墨西哥州交响乐团 David Lockington
New World Symphony Orchestra 新世界交响乐团 Michael Tilson Thomas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纽约爱乐           Kurt Masur
New Zealand Symphony Orchestra 纽西兰交响乐团 Franz-Paul Decker
NHK Symphony Orchestra NHK交响乐团 Charles Dutoit
Norrkoping Symphony Orchestra 诺科平交响乐团 Lu Jia吕嘉

Orchestra De Beethovenhalle, Bonn波昂贝多芬厅管弦乐团 Marc Soustrot
Orchestra De La Suisse Romande 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 Fabio Luisi
Orchestra De Paris           巴黎管弦乐团 Christoph Eschenbach
Orchestra di Padova e Del Veneto 维内托帕多瓦管弦乐团 Peter Maag
Orchestra Dell`Academia Nazionale de Santa Cecilia
                               国立圣洁西莉亚学院管弦乐团 Myung-Whun Chung郑明勋
Orchestra of Maggio Musicalle Florentino 佛罗伦斯五月庆典管弦乐团 Zubin Mehta
Orchestra of Valencia 瓦伦西亚管弦乐团 Miguel Gomez Martinez
Orchestra Nazionale d`Italia 义大利国家管弦乐团 Eliahu Inbal
Orchestra Sinfonie di Milano Giuseppe Verdi 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 Riccardo Chailly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法国国家管弦乐团 Charles Dutoit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国立李尔管弦乐团(法) Jean-Claude Casadesus
Orchestrae National De Lyon 国立里昂管弦乐团(法) Emmanuel Krivine
Orchestre National Du Capitole De Toulouse
                               托洛斯市国立管弦乐团(法) Michael Plasosn
Oregon Symphony Orchestra 奥勒冈交响乐团 James De Preist
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大阪爱乐     Takashi Asahina朝比奈隆
Osaka Symphony Orchestra 大阪交响乐团 Thomas Sanderling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奥斯陆爱乐 Mariss Jansons

Pacific Symphony Orchestra 太平洋交响乐团 Carl St Clair
Pasadena Symphony Orchestra 帕萨德纳交响乐团 Jorge Mester
Philharmonia Hungarica 匈牙利爱乐 Justus Frantz
Philadelphia Orchestra 费城管弦乐团 Wolfgang Sawallisch
Philharmonia Baroque           巴洛克爱乐 Nicholas McGega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爱乐管弦乐团 Christoph von Dohnanyi
Phoenix Symphony Orchestra 凤凰城交响乐团 Hermann Michael
Pittsburg Symphony Orchestra 匹兹堡交响乐团 Mariss Jansons
Polish Radio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波兰国立广播交响乐团 Antoni Wit
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 布拉格交响乐团 Gaetano Delogu
Pragu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 Vladimir Valek

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昆士兰交响乐团 Muhai Tang汤沐海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Rafael Feuhbeck de Burgos
Residentie Orchestra, Hague 哈格市立管弦乐团 Evgeny Svetlanov
Rheinland-Pfalz Stat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莱茵区普法兹国立爱乐 Theodor Guschlbauuer
Rochest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罗彻斯特交响乐团 Christopher Seaman
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鹿特丹爱乐 Valery Gergiev
Royal Chamber Orchestra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Riccardo Chailly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Riccardo Chailly
Royal Danish Orchestra 皇家丹麦管弦乐团 Paavo Berglund
Royal Flander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皇家法兰德斯爱乐 Philippe Herreweg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皇家利物浦爱乐 Petr Altrichter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Galicia 皇家加里西亚爱乐 Daniele Gatti
Royal Scottish Naitonal Orchestra 国立皇家苏格兰管弦乐团 Alexander Lazarev
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 Alan Gilbert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Vladimir Spivakov
Russion Symphony Orchestra 俄罗斯交响乐团 Mark Gorenstein
Russian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 Evgeny Svetlanov

Saarbrucke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萨布鲁肯广播交响乐团 Michael Stern
Sacramento Symphony Orchestra 沙加缅度交响乐团 Goeffrey Simon
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 旧金山交响乐团 Michael Tilson Thomas
Sapporo Symphony Orchestra 札幌交响乐团 Tadaaki Otaka尾高忠明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 苏格兰室内乐团 Joseph Swensen
Seattle Symphony Orchestra 西雅图交响乐团 Gerard Schwarz
Seo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 Korea汉城爱乐(韩) Bernhard Gueller
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 新加坡交响乐团 Lan Shui水蓝
Slova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斯洛伐克爱乐 Ondrej Lenard
Spanish National Orchestra 西班牙国家管弦乐团 Walter Weller(首席客座)
Stavenger Symphony Orchestra 史塔文格交响乐团 Franns Bruggen
Stuttgart Chamber Orchestra 斯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 Dennis Russel Davies
Stuttga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 Roger Norrington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圣彼得堡爱乐 Yuri Termikanov
St. Petersburg Symphony Orchestra 圣彼得堡交响乐团 Alexander Dmitriev
St Jose Symphony Orchestra 圣荷西交响乐团 Leonid Grin
S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 圣路易交响乐团 Hans Vonk
St Paul Chamber Orchestra 圣路易室内乐团 Hugh Wolff
Swedish Chamber Orchestra 瑞典室内乐团 Tohomas Dausgaard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瑞典广播交响乐团 Evgeny Svetlanov
SWR Baden-Baden & Frelbrug Symphony Orchestra 南德广播交响乐团 Sylvian Cambreling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悉尼交响乐团 Edo de Waart
Symphony Orchestra of the Monnaie, Brussels布鲁塞尔蒙奈交响乐团 Antonio Pappano

Tallinn Chamber Orchestra, Estonia爱沙尼亚塔林室内乐团 Juha Kangas
Tamper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坦培尔爱乐 Eri Klas
Tapiola Sinfonietta           塔比欧拉小交响乐团 Jean-Jacques Kantorow
Tasmanian Symphony Orchestra 塔斯马尼亚交响乐团 David Poreclijn
Tchaikosky Symphony Orchestra of Moscow Radio 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 Vladimir Fedoseyev
Tenerife Symphony Orchestra 泰奈尼非交响乐团 Victor Pablo Perez
The English Concert          英国音乐会(合奏团) Trevor Pinnock
The Hanover Band          汉诺威乐团(合奏团) Matthew Best
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东京大都会交响乐团 Gary Bertini
Toky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东京爱乐 Kazushi Ono大野和士
Tokyo Symphony Orchestra 东京交响乐团 Kazuyoshi Akiyama秋山和庆
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 多伦多交响乐团 Jukka-Pekka Saraste
Trondheim Symphony Orchestra 托隆德罕交响乐团 Daniel Harding
Tuls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图尔萨交响乐团 Kenneth Jean甄健豪
Turku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土尔库爱乐 Hannu Lintu

Ukrainian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乌克兰国立交响乐团 Theodore Kuchar
Ulster Orchestra          乌尔斯特管弦乐团 Dimitry Sitkovetsky
Utah Symphony Orchestra 犹他交响乐团 Keith Lockhart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温哥华交响乐团 Sergiu Comissiona
Vienna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 Dennis Russel Davies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维也纳爱乐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Seiji Ozawa小泽征尔
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维也纳交响乐团 Vladimir Fedoseyev
Virginia Symphony Orchestra 维吉尼亚交响乐团 JoAnn Falletta
Voronech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渥诺尼契国立交响乐团 Mak Ka-lok麦家乐

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华沙爱乐 Kazimierz Kord
WDR Symphony Orchestra Cologne 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科隆纳) Semyon Bychkov
West Australian Symphony Orchestra 西澳洲交响乐团 Vladimir Verbitskky
Winnipeg Symphony Orchestra 维尼佩格交响乐团 Bramwell Tovey
Witchita Symphony Orchestra 威辛塔交响乐团 Zouhaung Chen陈佐湟

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 日本读卖交响乐团 Gerd Albrecht
Zagreb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萨格拉堡爱乐 Kazushi Ono大野和士
Zurich Tonhalle Orchestra 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 David Zinman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5#
发表于 2011-3-3 05:07 |只看该作者
1.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德国)
擅长歌剧演奏;在交响作品方面,拥有跟西欧乐团所不同的独特音响,而且声部平衡很好。该团所演奏的德奥古典音乐格调高雅、音响丰满,具有美妙的德国古老传统色彩。
2.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奥地利)
该乐团的演奏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鲜明的德奥音乐的传统风格,典雅而庄重,弦乐音色华丽优美。该团演奏的曲目比较保守,以传统的德奥作品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团对于任何类型的指挥家都能作出灵敏的反应。
3.纽约爱乐管弦乐团(美国)
丰富多彩的音色,鲜明生动而别具一格的音响,典型的美国式演奏风格等特点,都跨入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
4.波士顿交响乐团(美国)
是现今所有美国乐团中最具贵族气息的乐团。该团的弦乐合奏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们演奏的中国乐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弦乐合奏)深受中国观众的称赞。
5.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德国)
同欧洲许多传统的乐团相比,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历史较短,但担任该团指挥职务的大多是最伟大的指挥家,这就使他们的演奏曲目无限扩大,合奏技能精彩绝伦,并具备了优异的反应能力,无论哪个指挥家统率该团,都能发挥其实力。
6.捷克爱乐管弦乐团(捷克)
演奏曲目十分广泛。该团的弦乐部分特别优秀,有古雅的情调和捷克式的独特音响,尤其在演奏本民族的作品时情韵特别优美,其中以德沃夏克的音乐为其最高成就。
7.费城管弦乐团(美国)
该团以辉煌的音响和多彩的音色闻名于世,被誉为“费城音响”;其各个乐器组内都有著名的演奏家。该团在美国冠盖群雄,堪称为20世纪世界性的“超级交响乐团”。
8.多伦多交响乐团(加拿大)
由戴维斯接任音乐监督后,该团似乎返老还童,变得格外精神抖擞,演奏富有朝气,音色明亮、华丽。
9.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前苏联)
演奏风格充满激情、富有力度感,充分反映出彼得堡这个古老城市的文化特性,在合奏上显示了俄国式洗练的特色。该团最擅长演奏本民族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其解释令人信服而表现生动。
10.日本广播(NHK)交响乐团(日本)
该团的弦乐部分特别突出,合奏效果也十分完美,其充实的演奏能力,堪与欧美的乐团相媲美。特别是在演奏日本现代作品时,该团最能发挥他们的实力。
11.伦敦交响乐团
乐团在阿巴多的指挥下,乐团的演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乐曲都能出色地演奏和表现出来,是该团的一大特点,也体现了该团演奏水平全面的特点
12.巴黎交响乐团
具有非常鲜明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它的管乐演奏水平,在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团中尤为突出。它的木管声部音色美妙,充满流畅甜美的感觉。
13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音色优美,独奏部分赏心悦目是这支乐队的一大特色
15.以色列爱乐乐团
以色列爱乐乐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在激情以及畅快淋漓的外在表现.以弦乐声部丝绸般的优美音色著称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6#
发表于 2011-3-3 05:07 |只看该作者
。。。。。。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7#
发表于 2011-3-3 05: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妮妮 于 2011-3-3 05:30 编辑

搭到这楼,想停下来了

一年多来,不知道无声地,分享了多少的音乐---快乐 孤独 和思想
还有许许多多,那么多那么多的音乐体裁,甚至连提都没有提及

我只凭着直觉,选择了当下我愿意感受的那部分,和大家分享

简单和明晰
是音乐的一种境界
我向往
向往的东西,往往是容易缺失的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8#
发表于 2011-3-3 05:14 |只看该作者
停下来,有点伤感
但我确实觉得孤独了,

或许我更愿意去搜索别人用音乐搭建的交流的平台去感受和体验

goodbye在论坛里最近有点流行
我和这流行,纯属巧合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89#
发表于 2011-3-3 05:16 |只看该作者
那些点击率里
不知道
有多少
在和我一样倾听???
音乐是带着体温和心跳的声音
明白到这一层,
音乐对我来说
无论如何是令人感动的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90#
发表于 2011-3-3 05: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玉妮妮 于 2011-3-3 05:26 编辑

在很多个深深的夜晚
我在音乐那里寻找
寻找我想要和失落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5 23:16 , Processed in 0.0572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