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玉妮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1#
发表于 2011-3-1 18:09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2#
发表于 2011-3-1 18:10 |只看该作者
我不说话
就是来观摩

小熊妈妈 发表于 2011-3-1 18:06

亲爱的,你来啦~~~

快说说吧,哈哈,我准备封塔啦~~~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3#
发表于 2011-3-1 18:14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4#
发表于 2011-3-1 18:14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5#
发表于 2011-3-2 11:10 |只看该作者
大提琴的故事
现代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最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演奏时产生的强烈共鸣可以波及剧场的最后一排。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往往烘托出深深的失落和忧伤,而一旦快速演奏,马上会产生让人振奋的效果。大提琴尤其适合演奏大段的浪漫抒情曲目。在演奏大师手里,它是极佳的独奏乐器。青年勃拉姆斯听到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后,曾深为感慨地说:“我怎么居然不知曾有人写出这样优美的大提琴曲?”因此,我们不妨这样推断:大提琴协奏曲的曲目不丰,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作曲家鲜为大提琴家出身之故。尽管如此,现有的大提琴曲目亦已显示出了这种乐器的凄美与热烈。只要有了优秀曲目和高超的技巧,大提琴是极具表现更深刻、更广博、更有震憾力乐曲潜力的。

大提琴的历史

大提琴是由达.甘巴中提琴(一种17世纪中叶以前流行的撑在地面上演奏的六弦提琴)演变而来的。到了17世纪中叶,人们发明了低音提琴。这种琴的琴身较达.甘巴提琴大些,音色也丰富些。“大提琴”这个词出现在1665年。这个非正式的呢称却迅速取代了“低音提琴”这一“官名”。现代大提琴共有四根弦,比中提琴低八度,1600年已经很流行了。后来,巴赫又发明了一种可以象中提琴一样夹在颌下演奏的“豪华提琴”,这种乐器又多出一根e弦。巴赫《大提琴组曲》中的第6首就是专为这种新式乐器而作的独奏曲。当时,大提琴主要是用来烘托键盘乐的低音部,构成巴罗克时代音乐的基调。

19世纪以前还有其它一些与大提琴类似的乐器。海顿就曾为一种叫“巴列顿”的乐器写过175首曲子。“巴列顿”(或称“男中音”)其实是一种有6根或7根弦的大提琴。19世纪初,还出现了一种融合了大提琴与吉它特征的“琶音琴”。它既有大提琴的特征——拥有六根弦还要使用琴弓,却又象吉它一样在指板上有24个档子。事实上,在当时音乐家的脑海里,大提琴与吉它本来就密不可分(波切里尼曾写过大量的吉它曲),因此,当时两种乐器的溶合不象在如今这样令人大惊小怪。在聆听了琶音琴乐手温西兹.舒斯特的演奏后,舒伯特特意为它谱写了一首精美绝伦的钢琴伴奏的奏鸣曲。如今,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这种琶音琴的芳踪,而舒伯特的奏鸣曲却依然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但所用的乐器却是大提琴和钢琴。

20世纪人们对大提琴作了两大改进,增强了它的力度,使其能在管弦乐队的喧嚣声中脱颖而出。第一大改进是用钢丝弦取代了惯用的肠衣线。另一大改进是将弦轴制成弯翘的形状,使得琴弦与琴弓处于同一水平面,更有利于演奏。现代大提琴音量大增,更易于让演奏家处理那些现代派有高难技巧的作品。


大提琴曲目

威瓦尔第和塔蒂尼谱写了最早的大提琴协奏曲。接着,巴赫、亨德尔在他们的合唱作品中开始用大提琴伴奏。后来的作曲家写出了一些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两位古典时期的大提琴家为大提琴进入独奏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位是海顿的学生安东.克拉夫特。正是通过克拉夫特的演奏,海顿意识到了大提琴的潜能,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不再仅仅起低音击节的作用,而担当了乐曲的主要声部,与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同样举足轻重。海顿的四重奏中,大提琴在叙述主题的同时,也参与“对话”,这一表现方法后来成了弦乐四重奏曲的模式。此外,海顿还为克拉夫特创作了5首协奏曲。18世纪末另一位重要的大提琴家是波切里尼,他是享誉全欧的演奏家。作为作曲家,波切里尼硕果累累,一生写了125首弦乐五重奏曲、102首四重奏曲以及其它诸多突出大提琴音质的提琴组合曲,还谱写了四首海顿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由于他的乐曲常常唤起人们对海顿的联想,人们索性戏称他为“海顿之妻”。

贝多芬在他的16首四重奏曲中为大提琴谱写了强有力的音部。他还谱写了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和管弦乐队演奏的“三重奏协奏曲”。这部作品在1808年首演时,克拉夫特演奏大提琴。贝多芬共写了5首大提琴、钢琴奏鸣曲。前两首写于1796年,由钢琴演奏主旋律,在写第三首乐曲时(1808年),贝多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为大提琴这一十分富有表现力的弦乐器谱曲的技巧,开始突出大提琴,并不时推举它阐释旋律主题。第三大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热情奔放的室内乐之一,每次演出都使观众异常振奋。另外两首奏鸣曲作于1815年。这时,曲中的大提琴早已成为钢琴的朋友,两者并驾齐驱。

德国作曲家舒曼深为大提琴的浪漫抒情音色所动,于1850年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不是用古典风格写成,而是用非常浪漫的手法将炽热的情感酣畅淋漓地渲泄出来。舒曼没有按俗套将作品分为三个乐章,而是一气呵成,结果令人感到颇具肖邦的钢琴协奏曲的风采。在最初的三个小段由管弦乐队的三合弦演奏之后,大提琴引出热烈的主题,紧接着,大提琴独奏表现第二主题,经过展开部后,渐渐导入节奏强烈的管弦合奏,又使大提琴情绪高昂地再现主题音乐。这部作品没有按惯例在尾声前才婉转如歌,而是用管弦乐部渐进到梦幻般的中段,随后是大提琴舒缓悠扬、美仑美奂的歌唱(人们正是在此处发现了大提琴在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紧接着一段欢快的乐曲,经过从头再现第一、第二主题,然后进入期待已久的装饰乐段,最后奏出辉煌的尾声。舒曼的协奏曲华丽清新,作曲家第一次大肆渲染大提琴如诗如歌的音质。在创作四重奏曲时,舒曼也加强了大提琴的作用,在他精致的弦乐四重奏(第二号)结束时,舒曼用大提琴来完成最后一拍。

舒曼的学生勃拉姆斯创作了三部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第一首为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1865)。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忧郁色彩,带有深厚的沉思与内省色彩,大提琴一直徜徉在低音区,烘托着奔放的旋律。1886年,勃拉姆斯为天才的大提琴家罗伯特.霍斯曼谱写了第二首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极力开发大提琴的技巧,乐曲一开始就跳入高音区,历来被音乐评论家们打上保守乐派标记的勃拉姆斯,这回却写了一部超前奔放、基调频变的作品。这部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曲,已预示着他的《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的诞生。

1887年,勃拉姆斯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图恩湖消夏。漫步在青山碧水间,迷人的湖光山色激起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结果便诞生了著名的《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气势恢宏,旋律舒展跌宕,两种乐器高昂的独奏被细腻而又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创作达到了的顶峰。曲中不乏如怨如诉、如诗如慕的片断以及对大自然的赞叹。作者有意让乐队旋律轻柔而将浓墨重彩让给大提琴。这部作品可称是精美绝伦,至今仍是大提琴家们的保留节目。

后浪漫主义时期,大提琴主要用来在管弦乐或歌剧中表现延缓、深情的乐节。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使用了大量这样的乐句。瓦格纳在他的《女武神》狂风暴雨般的开篇之后,立刻转入由大提琴演奏的低吟轻诉。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第四幕的开场也是如法炮制的。

勃拉姆斯曾被他的好友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深深感动过。德沃夏克客居美国时,聆听了作曲家维多克.哈尔伯特的两部协奏曲后,深受启发,写下了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流行很广,也是同类作品中最轻松活泼的一部。他没有步舒曼和勃拉姆斯的后尘,将管弦乐部分保持低调,相反却竭力充实加强管弦乐声部以增强刚劲的独奏与恢宏的伴奏之间强烈的竞争,其它乐句则轻舒漫卷,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题献给他的妻妹,也是他暗恋的情人的约瑟芬.娜考尼佐娃。作品的终曲堪称协奏曲结尾的经典,如德沃夏克向他的出版商介绍的那样,大提琴的独奏越变越缓,越来越弱,“宛如一声声叹息”,再由管弦乐一声磅礴的骤起,然后嘎然而止。

十九世纪末又出现了一部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唐吉柯德》。此曲写于1898年,为施特劳斯的第六部交响诗。曲中用大提琴代表唐吉诃德,用音色浮华的中提琴代表桑丘,杜西尼亚则由双簧管来展示。全趋由序曲、十个变奏曲和尾声构成,每一部分都描述了唐吉柯德游侠生活中的不同景象。大提琴将它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斯特劳斯正是利用了乐器的抒情色彩,将故事叙述得栩栩如生。

不朽的作品

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当属西班牙人帕博罗.卡萨尔斯。尽管他以96岁高龄辞世,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刻却是他13岁走近巴塞罗纳街头一家音乐作品店的那一瞬。彼时彼处,他发现了老巴赫的6套无伴奏大提琴曲的总谱。这些总谱被音乐家们完全忽视了,卡萨尔斯却决心将它们呈现给世人。总谱包括序曲和一系列的舞曲乐章。当20世纪初卡萨尔斯将其搬上舞台时,他却指责将巴赫的作品过分浪漫化了。因为直到那时,巴赫仍被公认为伟大的教授和音乐形式的发明家,素以深奥与精确著称。卡萨尔斯却向人们展示,巴赫也是一位热情奔放的音乐家,他的这套简洁的无伴奏组曲多姿多彩,扣人心弦。20世纪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巴赫的伟大之处,然而却是卡萨尔斯打开了世人的眼界,让他们有幸领悟到了巴赫时代大师的风采。

著名的大提琴家
帕博罗.卡萨尔斯于1876年12月29日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洛巴亚。在1897年作为马德里交响乐团独奏演员首次登台之前,曾带着大提琴在各处咖啡馆或管弦乐队演出三重奏。作为一名独奏演员,他游历广泛,曾于1899年为维多利亚女王、1904年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演出。多福多寿的他,1961年还为约翰.肯尼迪总统献过艺。后来,他与小提琴家雅各提博、钢琴家阿尔弗雷德.科托组成著名的三重奏小组,三人的演出一直持续到1937年,在电器时代初期录制了许多优秀唱片。卡萨尔斯还是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家,于1919年组建了自己的管弦乐团。西班牙内战期间,卡萨尔斯客居在法国南部勃垠地一个小村子里。1950年,为了纪念巴赫逝世200周年,他主办了勃垠地音乐节,并在此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唱片。1956年,他移居波多黎各(他母亲的故乡),直到1973年在那里去世。卡萨尔斯本人还从事作曲,于1971年指挥了个人作品在联合国的演出。80高龄时,卡萨尔斯与年仅20岁的大提琴手玛塔.蒙塔涅兹结婚。玛塔后来担任了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校长。
卡萨尔斯用自己毕生的努力诠释了大提琴演奏艺术。作曲家的天分赋予了他行云流水般自如演奏的能力,指挥家的经历又让他在演出中对如何凸现大提琴乐部的结构心有灵犀。就是在现场演出中,他也常常制造险情,不时拉错几个音符,而这恰恰为他的演奏风格增添了感情色彩,所以任何一位聆听过他的现场演出的人无不为他的诚挚与技巧所折服。

本世纪30年代,一位自学成才的大提琴家诃诺德.索恩伯格来到巴塞罗那参加当代音乐节。卡萨尔斯力请他担任音乐节的特邀指挥。作为回报,这位奥地利籍的作曲家为他的西班牙朋友写了一首大提琴曲。索恩伯格曾编辑过莫恩的降B大调协奏曲,现在又为卡萨尔斯将莫恩写于1746年的羽管键琴协奏曲改写成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为古典的曲式赋予崭新高雅的新解并且迎合了卡萨尔斯对海顿及同时代作品的偏爱。

索恩伯格是绝无仅有的一位由大提琴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巴西人里特.维拉-劳勃斯(1887-1959)一向认为巴赫作品中的纯洁净美与亚马逊河人的朴素的音乐十分吻合,简直是水乳交溶。因此也谱写了一系列的作品,题目就叫“巴赫的亚马逊人”,用音符交织出一幅西洋旋律为背景而又独具亚马逊韵味的壮丽画面。其中两部需用八把大提琴演奏,一部还伴以声乐音部。

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大提琴家是俄国人格里格.皮亚蒂戈尔斯基。20年代他已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在理查.斯特劳斯的指挥下多次独奏演出《唐.吉珂德》(斯特劳斯常将它称为“我的唐.吉珂德”)。他于30年代去了美国。其后一直作为独奏演员长期与海菲茨以及鲁宾斯坦合作演出室内乐,享誉终生。很多作曲家都为他写过协奏曲,这其中包括保罗.亨德米特和马里奥.泰德斯科。


另一位大提琴高手是皮亚蒂戈尔斯基的同胞罗斯特洛波维奇。他堪称是当今大提琴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位被呢称为“斯拉瓦”的家伙是位造诣颇深的艺术家,同时也在其它音乐领域多有建树:他还是位优秀的钢琴家和著名指挥家。他的演奏风格显示出他坚毅豁达而又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正如他演奏肖斯塔科维奇为他而作的协奏曲第一号时表现的那样,他几乎将大提琴当作了打击乐。为这位大提琴家,作曲家们写了10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米埃尔科夫斯基、施尼特克、卡巴拉夫斯基以及伯恩斯坦。罗斯特洛波维奇在前苏联也曾是轰动一时的人物,但后来由于公开对政府在国内搞政治迫害表示不满而被驱逐出境,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公民(他云游四方,所持的只是一封摩纳哥大公的亲笔信而无官方护照),一度出任过华盛顿特区国家交响乐团的指挥。除了频繁的演出和指挥外,他也常常在歌唱家妻子加利娜.维什涅夫斯卡娅举办音乐会时担任伴奏。

20世纪最优秀的大提琴曲之一是由普罗科菲耶夫谱写的大提琴与管弦乐交响协奏曲。创作这部作品时,普罗科费耶夫曾多次求教于罗斯特洛波维奇,并将作品题献给了斯拉瓦。肖斯塔科维奇本来就是斯拉瓦的莫逆之交,因此他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都是为斯拉瓦而做的。此外,斯拉瓦对作曲家朋友的交响曲也情有独钟,并多次在美国举办其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然而,真正与他在事业上琴瑟难分的作曲家是本杰明.布里顿。布里顿为斯拉瓦特地谱写了5首曲目,现已全部成为当代大提琴作品库里的珍藏品。斯拉瓦多次亲赴布里顿在奥博格举办的夏季音乐节,还曾在那里写出了自己的大提琴与钢琴协奏曲,并精心为布里顿的5部作品录制了唱片,由作曲家本人演奏钢琴。另外,由斯拉瓦与英国室内管弦乐队合作,布里顿亲自指挥演出的大提琴与管弦乐交响曲也出过唱片。按照巴赫的模式,布里顿创作了三部大提琴组曲,全部题献给斯拉瓦并由他首演。这三部作品,将现代音乐的新酒,装在了巴罗克风格的旧瓶里,难免有失和谐,但这也正是布里顿的不同凡响之处。

大提琴明星

另一位本世纪较有影响的大提琴家是马友友,一位华裔作曲家的儿子,出生在巴黎。他小时便随家人移居美国,后来进入哈佛大学研习音乐,师从列奥.科奇诺。马的演奏表现出一种超凡的控制力,既精雕细琢又豪迈奔放。他甚至能在演奏德沃夏克协奏曲这样的大部头作品时从头至尾不失一节一拍。他与艾默缪尔.埃克斯联袂演出勃拉姆斯奏鸣曲时已经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演技。他对巴赫一系列作品的诠释也堪称典范。此外,他还乐意尝试其它音乐风格的作品,曾多次与爵士乐队、与波比.迈克费因的兰草演唱组、与马克.奥康纳同台献艺。马也常常热衷于一些非古典的作品如探戈舞曲之类,还录制了几张亚洲风格的唱片,其中包括谭盾的作品。他曾经多次受命指挥一些大提琴协奏曲或电影音乐。尽管少年得志,他仍不遗余力地为普及 古典音乐和音乐教育奔走呐喊,甚至不惜为一些由电视转播的非正式音乐会准备曲目。本世纪后期其它的明星级人物还包括杰诺斯.斯达克、斯蒂文.伊萨里斯、海因里奇.席夫、艾默缪尔.福尔曼、保罗.托特利尔、丹尼尔.沙弗兰以及奥弗兰.哈诺伊等等。

有一妙趣横生的专题片,背景是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画面上都用五个朋友各自寻访古典音乐大师来表现。这部音乐五重奏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别是帕尔曼和祖格曼,钢琴是丹尼尔.巴伦伯英,贝司由祖宾.梅塔演奏,执大提琴的则是天姿聪明的杰奎琳.杜普蕾。能亲临现场观赏这五个年青人声情并茂的演出已是福份,而观众的目光仍不时滑向优雅端庄的大提琴手。杰奎琳.杜普蕾简直就是古典音乐梦想中的女神,美貌与灵感都在她那里达到了极致。杰奎琳出身名门,谈吐不凡,她与巴伦伯英的一波三折的恋情——一度被少数别有用心的唱片公司炒得纷纷扬扬,终以婚典画上完满的句号。

杰奎琳1945年1月26日出生在英国的牛津,在身为钢琴家的母亲的鼓励下,她从四岁就开始学大提琴。据她姐姐说,她8岁演奏法里亚的《挽歌》,就曾使听众潸然泪下。她也上过伦敦的大提琴学校却因课程枯燥而改投威廉姆.普利斯门下,后来又分别受过保罗.托特利尔、卡萨尔斯和罗斯特洛波维奇等名师的点拔。16岁时,杰奎琳举行了首场职业演出并一举成名,有人隐名赠送她一把意大利名师安东尼奥.斯特拉第维尔斯制作的“达维多夫”大提琴,从此,锦上添花的杰奎琳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演奏生涯。她以善于精确地表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感情色彩而著称,也曾两度为此曲录制唱片。第一次是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由约翰.巴比罗里担任指挥;另一次则是几年后,与巴兰波姆及费城管弦乐队联袂。埃尔加的协奏曲总是开篇即见力度,而杰奎琳演奏得非常到位。她家的唱片包括她在17岁时演奏的勃拉姆斯的奏鸣曲第二号,几首精品曲目以及寄予深情的舒曼协奏曲。对很多人来说,杜普蕾是60年代精神的象征。她长长的金发,演奏时怡然自得的风采,和当时的反叛摇滚乐一起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她在1968年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深情地说:“我热爱生养我的这个地球上一切自然的东西,我演奏大提琴时与漫步在青山碧水间有同样的感觉。”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被诊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不得不在70年代大大减少演出场次,后于1987年逝世。(陈岩编译)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6#
发表于 2011-3-2 11:2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7#
发表于 2011-3-2 11:2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8#
发表于 2011-3-2 11:32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39#
发表于 2011-3-2 11:33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40#
发表于 2011-3-2 11:35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41#
发表于 2011-3-2 11:37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42#
发表于 2011-3-2 11:40 |只看该作者
唱片名称: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1 . Concerto for Cello in E minor, Op. 85
Composer: Sir Edward Elgar (1857 - 1934)
Country: England
Written: 1919
Period: Romantic
Form: Concerto
Conductor: Barbirolli, Sir John
Ensembl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erformer: Du Pre, Jacqueline

2 . Sea Pictures, Op. 37
Composer: Sir Edward Elgar (1857 - 1934)
Country: England
Written: 1897-1899
Period: Romantic
Form: Song Cycle / Song
Conductor: Barbirolli, Sir John
Ensembl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erformer: Baker, Dame Janet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 作者:戴平

这张唱片是爱乐者几乎人手一张的名盘。既列入TAS榜,又是企鹅三星带花,也就是说这是难得的演录俱佳的唱片。评说这张唱片的人和文章太多了,但我仍迫不及待地想说上几句,因为我太喜欢这张唱片了。

一般来说,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来说少的可怜。但是在有限的几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里,却有二首我最喜欢的曲子,一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而喜欢埃乐加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此曲目的首选。我曾经听过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在EMI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演唱的“海景”,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唱片的封套,一般来说,几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标志,像DG的黄色,DECCA的蓝色,而“EMI”则是以红色为基调的。但是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为基调的,我想这同样是唱片公司的一种深意蕴含其中。不能忽视的是EMI公司的正价盘,与同一唱片的中价盘,廉价盘,差距非常大,这张唱片曾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过。我曾经把它与杜普蕾的双张精选(中价)及杜普蕾六张全集(廉价)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较过,中价盘和廉价盘的声音差了许多,特别是大提琴温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泽,显得发暗,那些注重录音品质的发烧友,不可不察。因为这张唱片缘故使我喜欢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杜普蕾的传纪片,她和钢琴家勃伦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爱情,令人称羡。显然有文章说,勃伦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二人一起录制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那张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EMI),同样是琴瑟和鸣,抒情之作。还有一张杜普蕾演绎的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几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选。在听了许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后,老实说,她演绎的德沃夏克和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便不能使我满意,与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着距离,我更喜欢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德沃夏克和马友友的海顿。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为了版本比较,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火热生命,青春及过早的消逝。从她1973年患病以后,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岁,而艺术生命才28岁,正是丰华正茂的时期呵!我不能想象如果杜普蕾现在还活着,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白驹过隙,转眼间,杜普蕾离开我们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感觉大提琴界人才凋零,老罗已经老了,马友友接过了杜普蕾的琴,却没有她的精神内涵,麦斯基已经在市场压力下,像是变成了穿着花哨的好莱坞的名星,而女大提琴家除了美女一般的哈诺依演奏的巴洛克,还值得一听,其余的就别提了。令人特感欣慰的是韩国出了一位张汉娜,她的那张柴可夫斯基的罗克克已经在唱片界引起轰动了。让我们等待着,看看她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欣喜。

建议喜爱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下面是书摘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缠绵病榻十余载,终卒于盛年。《狂恋大提琴》是她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在1997年合著的传记,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可以说惊心动魄的舞台背后的故事。这里摘录的,是姐姐希拉里眼中的妹妹,一个被扭曲了人性的天才。

  一小杰姬和大提琴杰姬出生的前一夜,是五十年来最冷的一天。当初妈妈怎么也怀不上她,弗雷泽医生给她开了一种雌激素之类的血清。注射的时候,医生打趣道:“这孩子会成为赛马冠军!”打我记事起,妈妈就用音乐同我们姐妹俩嬉戏。一天,无线电里正在播一档介绍管弦乐器的节目。妈妈随着音乐的节奏将熨斗移来移去,杰姬也随着妈妈的动作来回摇摆着。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逐一上场,紧跟着的是小提琴。随着大提琴声飘满房间,杰姬开始安静下来,她听得出神了,跳了起来,抱住妈妈的腿说道,“妈妈,我要发出那种声音。”妈妈一阵激动。于是,在杰姬五岁生日(1950年1月)的前一晚,她悄悄在杰姬床头放了一把小一号的大提琴。第二天一早,惊喜若狂的杰姬把一家人都闹醒了,“妈妈,屋里有个庞然大物!”学琴后不久,妈妈带她上伦敦第一次参加音乐节。妈妈用钢琴为她伴奏。她别提有多兴奋了。最后一小段结束时,妈妈正要站起来,可杰姬又开始拉了。妈妈赶快坐回去,再给她伴奏一遍。重复一次对杰姬来说还不够,她再一次拐回去从头拉,好在妈妈这回已有准备。显然,杰姬觉得演奏三遍刚刚好。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掌声和笑声。

  杰姬对音乐的早慧令所有人吃惊。她几乎从不练琴,记谱子也不费事,再难的曲子听一遍就能凭记忆流畅地拉出来。老师比尔认定她具有一种令人费解而又永无止境的天赋。有一次在BBC电视台录节目,我们荣幸地被引见给演播室的嘉宾查尔斯王子和安妮公主。查尔斯王子,当时才八岁,想玩玩杰姬的琴,说罢一下子就骑了上去,死死地抓住琴,手指在弦上上上下下地滑动着。“别这样动我的大提琴,”十二岁的杰姬说着,毫不客气地就将琴夺了回来。“它又不是一匹马!”二大放异彩神童总是迷人的,不少要人就常来家聆听杰姬的演奏。于她而言,这不过是多了几次表演机会而已,而且她也挺喜欢,但我却越来越敏感地意识到,我正在被忽视。可以预见,人们会这样问候我:“你好,希拉里,你那了不起的妹妹还好吗?”经常是她在演奏的时候,我会把耳朵贴到门上,希望能发现她的特殊秘密。但我明白,我永远也找不到。

  1961年,年方十六的杰姬开始在专业舞台上崭露头角。这年3月1日,著名的威格摩尔音乐厅座无虚席。她校好音,开始沉浸于那个非凡的世界,第一支曲子是亨德尔的G小调奏鸣曲。但随后,叫人吃惊的是,她竟然越拉越走音了。怎么回事?杰姬很少跑调的,她的手指爬升到指板高处,很快就明白了,一定是有根弦出了大毛病。她突然停下来,站起身说:“女士们、先生们,我的弦坏了,得去换一根。请见谅。”她离开舞台,换好弦,又走回去重新开始,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观众折服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我是多么的感动。她如往常那样拉琴,但是,在那种环境下,还有那把美丽而神奇的“棕色斯特拉德”,不知怎的,一切显得不同寻常。音乐在流淌,人与琴已融为一体,她毫不迟疑地与听众交流着。大提琴揭示出了她的真性情。人们几乎要哭了。

  爸爸叫人将第二天早晨的所有报纸都送来。《泰晤士报》的醒目标题是:“十六岁的惊人的大提琴造诣”。文章写道:用前途似锦这样的字眼来评论她的演奏几乎算得上侮辱,因为以她的幼龄,能够有如此炉火纯青的琴艺,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每日邮报》说:杰奎琳·杜普雷将使英国拥有一位举世无双的大提琴家。她就是为大提琴而生。杰姬一夜成名。

  三大提琴的背后假如我情绪高昂,杰姬便总是精神不济,反之亦然。随着我和基弗堕入情网,杰姬变得越发低落。威格摩尔之演以后的几个月里,她一直都在作激烈的心理斗争。全世界都认定她是位大提琴家的事实粉碎了她的认知。过去她就是她自己,创造着音乐。但如今,价值的骤然提升给她加上了需求和期望的包袱,这令她恐慌。平生第一次,她质问起自己是如何演奏的,她开始对自己刨根究底地怀疑起来。

  1962年秋,杰姬赴巴黎学习,师从法国大提琴家托尔特利耶。没有妈妈的日子不太快乐,生活上也一团糟。她把脏衣服寄回家里,妈妈洗好后马上再寄回去,同时附上一张衣物清单。争取自立,对于杰姬而言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探索过程,她以爆发性的能量挑战生命。她强烈的女人味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她是一个绝好的伙伴,有非凡的模仿能力,还有一箩筐下流笑话,如今的她既来电又性感。看起来,她遇见的每个男子都爱上了她。她的生活也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杰姬不喜欢对未来作出规划。要她作长期的承诺很难,因为她从来就是一个自然随意的人,只活在此刻,只为此刻而活。因而,她极有可能在最后一刻取消音乐会,这可让经纪人和音乐会赞助商大伤脑筋,她还讨厌出国演出,但这却是一位国际艺术家所逃避不了的。她忍受不了异国他乡的寂寞,常会打电话给妈妈说,“我可不可以回来?我不想参加这场音乐会了。”声音总是那么迷惘,有时几乎搞不清自己身在何处,于是,妈妈会丢下一切赶去陪她。

  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一个从波特兰大街走到哈雷街就辨不清路的女孩,如今却要独自来往于国际机场和外国城市之间。她从一个样样事都已为她打点好、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飞弹出去,进入一片陌生的天地,她要自己打理饮食、衣服还有时间。对于一个独奏家来说,既没有实质上的支持也没有情感上的支持。

  二十一岁生日后不久,杰姬赴俄罗斯留学,半年后回国,呜咽着告诉我:她被强暴了。“是谁干的?”我屏住了呼吸。她喃喃的回答声几乎听不见。

  这年冬天,杰姬应邀去傅聪家参加圣诞聚会。丹尼尔·巴伦伯英,这个出色的钢琴家与指挥家,这天也受到了邀请。当时大家正在喝咖啡,冷不防闯进一个风风火火的小个子。杰姬立刻为之倾倒,赶忙去拿她的大提琴。他们以一种不同寻常的音乐交流方式演奏勃拉姆斯的F大调奏鸣曲,如此之默契,讨论都是多余的。音乐款款流淌,两人立刻来电。第二天黎明她打来电话,“希尔,我恋爱了,我恋爱了。”他们很快就结了婚。

  四她需要的是基弗在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最坚固的因素也往往是最脆弱的,就好比杰姬与丹尼的婚姻——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

  杰姬说到底是个英国乡下姑娘,不善交际,不谙世故。她热爱自然,喜欢在雨中漫步,最心仪单纯直白的东西。她讨厌抛头露面,也不愿意被人逼着推销自己。而丹尼对于他们那高速运转、飞来飞去的生活却应付裕如。

  1971年早春,电话铃响了。电话那头的杰姬几乎语无伦次。“希尔——希尔……是你吗?是我呀,你得来接我。你得马上就来。”“杰姬,出什么事了?你在哪里?”“是丹尼,”她抽抽搭搭地说。“希尔,我很害怕,求你快来。”“杰姬,我说过我会来的。你为什么害怕?出什么事了?”“他们要把我关到疯人院里去,丹尼对我发了那么大的火……”她告诉我,她和丹尼经常吵架,她只能靠吃药来让自己镇静。显然,医生跟她说过,为了保证她的安全,要把她送进一家精神病院。她恳求我马上出发到美国去,把她带回家。

  第二天,我到伦敦的美国领事馆领签证。我出发时的心情很复杂,既兴奋又不安。我很怕面对丹尼。可我必须挺进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拯救我的妹妹。

  我到达希思罗机场。机场广播里传来一条通知,让我到问讯处报到。他们说,杰姬即将被送上一架前往英国的飞机,所以我现在应该回家。

  她到的时候样子很可怕,脸色苍白,皱纹密布。以后几天,她的情绪时起时伏,时而和孩子们在花园里左冲右突,时而又在床上哭得一塌糊涂。

  不久以后,她告诉基弗,她再也不想见到丹尼了;她讨厌他,他们的婚姻完了。他人不在这里,她就毫不留情地数落他的罪名,不管他什么时候打电话来,她都拒绝跟他讲话。我很同情杰姬,但也知道要跟她生活在一起确实不容易。我开始警觉到她也许是在利用我躲开丹尼,而这对他是不公平的。

  从此杰姬便在我们家住了下来。她很信任基弗,每次大发脾气之后总能在基弗的安抚中平静下来。有一天,她宣布将独处一两天,想回到朝圣者街的家里去。

 “我很快就会回来。我会打电话来。”她确实打了电话,几乎一到伦敦就打来了。很难弄懂她说的是什么,可是她的声音听上去很狂乱。基弗跳上汽车,飞驰而去。

  我知道他做得对,可是这么一来却把我撇在一团乱麻里直哆嗦。我困惑极了,那天是怎么应付孩子们的,我都记不清了。晚上,基弗回到家,把我领进花园,当他告诉我(其实我已经猜到了),杰姬求他和她上床——他就照办了,我便开始哭个不停。

  虽然我们俩都预料到这事会发生,可我还是很震惊。

  我在他怀中哭泣,他能回家来,对我是莫大的安慰,可我还是觉得自己被彻底背叛了。杰姬在努力生存,她也知道基弗并没有被她征服:正因为如此,碰上危机,她可以向他求救,对她来说,他会在某个别人未曾涉猎过的方面显示出足够的坚强来。当年我嫁给基弗时,我找到了我的生活和我的爱,置身于其中,我觉得我是自由的,我知道我是安全的。可是,唯一能让杰姬好受的方法就是把她想要的东西给她。她要的是基弗。

  第二天,杰姬又回到了艾什曼斯沃斯。我到车站去接她。刹车声呼啸着传来,我内心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唠叨,“行了,希拉里,行了,希拉里。她比你更绝望。”车门砰地一声打开,杰姬从月台另一端的最末一节车厢里出来,我从我站的地方飞奔而去,一头扎进她怀里。

  我不知道我们俩站在那里相拥而泣了多久,可是在那一刻,我们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亲近,在我们私人的防空洞里,分享着无声的隐秘。

  基弗总是和我一起上床。如果杰姬需要他,他过一会儿会到她那儿去。有时候我还对付得过去,可有时候,我真是觉得受不了,只好在饮泣中入睡。

  基弗和我一起承受着这样的局面。我内心深处知道杰姬想要什么,目的是什么。当然,我连想都不愿意想她和基弗在一起时的情形。

  五饱受折磨我不知道杰姬是怎么会和丹尼和解的,我只能假设,随着时光流转,或者是她的困惑渐渐消失,或者是她已学会了如何应付这样的局面。1969年,她重新拿起大提琴,与丹尼一起去特拉维夫演奏。我们见她的机会又开始愈来愈少,因为她再度卷入了丹尼的生活漩涡:音乐会,夜宵,旅行——所有这些她说过她应付不了的事。我不知道这能维持多久。

  1973年,困扰杰姬多时的手腕无力终于查出了病因——多发性硬化症,一种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的绝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行动、语言甚至呼吸,被一点点地蚕食。

  许多媒体都对杰姬的病很感兴趣,她不想吓着别人,所以定了一条规矩,不准讨论她的症状。她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名人,各方面来的建议简直要把她淹没了,从食疗到冥想,从药物到在特殊的水中洗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也有许多信是那些把杰姬奉为偶像的病友写来的。她对他们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励。有时候,她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压力,因为她不得不时时刻刻都表现得很勇敢。

  随着杰姬的情况越来越糟,她变得比以前更喜欢吓唬人。许多来探访她的男性朋友听到她用“跟我做爱吧”充当问候语,都会吓一跳。有些人反应快,把这个当作一句笑话,而另一些人则会被吓跑。也许,杰姬是藉此表达她仍然是一个女人,还没有丧失性欲。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多发性硬化症如何扭曲、摧毁着杰姬的个性。那个曾经以黄色笑话取乐的女孩如今已变得越来越粗俗。发起火既刻毒、又恐怖。她似乎很想让别人受伤。这不是我们一向熟知的那个杰姬。她感到很沮丧,就像是掉进了陷阱。她告诉我,困在轮椅上最糟糕的一点在于,不管碰上什么情形,她都逃不掉。

  有一天,电话响起来,我接听了。是杰姬。她想同基弗说话。

  “他在外面,在花园里弄花草。要我去叫他吗?”“嗯,请叫他马上到伦敦来,因为我要他和我做爱。”我觉得浑身瘫软。

  “杰姬,这事我不能跟他说。你得自己跟他说。”“那你去把他找来,我自己来问他。”我心里怦怦直跳,跑出门去叫基弗来听电话。

  “是杰姬。她要跟你说话。”基弗听杰姬说了一会儿,没有一点反应。沉默良久,他答道:

  “杰姬,我们不能回到过去。这没用。我很抱歉,但是不行。”她砰地摔了电话。

  我在颤抖。

  “基弗,”我轻声说,“我想这是头一回家里有人对她说‘不’。”从此以后,杰姬再也没有跟基弗说过话。

  六随风而逝1987年10月15日,家庭护士通知我们,杰姬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和皮尔斯立刻开车到伦敦去看她。她得了肺炎,不能说话、吞咽,眼睛也看不见。

  之后有一小段时间,我和杰姬独处。她在打颤,胳膊在床上乱捶,眼珠咕噜噜乱转,耳朵不停抽搐。她的脚跟和肘部都有合宜的垫套保护着防止不断的摩擦引起疼痛。她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在颤动,成了一个剧烈波动着的庞然大物。我只好跟她讲话,让她想起泽西岛的气味,田园诗一样的天气,还有温润的粉红色花岗岩。才说了一小会儿,她就渐渐地完全沉静下来;她睁大眼睛,整个人松弛下来,胳膊和手指停止了颤动。骤然间,我和妹妹重又团聚在一起。这是我们之间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我只能不停地说话。我不敢停下来。

  第二天早上8:30,杰姬告别人世。那天晚上,回家的路是那样漫长,我们的情感已疲惫枯竭,眼里盈满泪水。9:15左右,我总算捱到家,挣扎着从车里出来,一头栽进起居室,跌坐到一张扶手椅上。

  电视新闻已近尾声,我依稀听到气象预报,紧接着便是一段特别安排的致敬专辑。转瞬之间,屏幕上出现了平切斯·祖克曼,若泽·路易·加西亚以及祖宾·梅塔,都在为杰姬唱赞歌。我努力集中思想,终于看到了她,我的杰姬,我刚刚永别过的杰姬,此刻却在我面前的屏幕上栩栩如生。她就在那儿,嬉戏玩闹,与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同她的音乐家朋友们一起谈笑风生。我觉得自己仿佛当头挨了一槌。

  我不记得那天夜里是如何上床的,可我记得第二天早上醒来,只觉得仿佛已到了世界末日。

  《狂恋大提琴》【英】希拉里·杜普雷皮尔斯·杜普雷/著,黄昱宁管舒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华读书报》

http://www.classicaldoor.com/intro/B/b-0079.htm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43#
发表于 2011-3-2 11:44 |只看该作者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44#
发表于 2011-3-2 11:48 |只看该作者
把自己关于cello的感触再贴在这里


cello是自我探索回归的路程
cello的声音理性而坚韧
cello的声音沧桑而浓重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45#
发表于 2011-3-2 17:41 |只看该作者
viol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5 22:56 , Processed in 0.0526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