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寿安山卧佛寺

[复制链接]

256

主题

0

好友

1138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3 10:3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寿安山卧佛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馀脈聚宝山南麓  

   卧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馀脈聚宝山(又名寿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开阔的田野,离城约20公里。

  卧佛寺始建於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甸“寿安寺”。以後各代有废有建,寺名亦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由于唐代寺里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後来元至顺元年到至顺十二年间(1330一1341年)又铸造了一尊释迦牟尼大型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卧佛寺坐北朝南,背山而建。元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之子、元英宗硕德巴剌继承帝位,当年九月下令在兜率寺的旧址上扩建寿安山寺。十月,命拜珠(右丞相)督造。中经至治、泰定、天历,到至顺二年方才完工,改名“大昭孝寺”,後又更名“洪庆寺”。当时,为铸佛造寺曾冶铜50万斤,役军7000人,给钞千万贯贡,其工程的浩大可以想见。今曰存在寺内的铜卧佛就是那时铸造的。明宣德、正统年间修,赐名“寿安禅林”,并颁大藏经一部置诸佛殿。成化年间,宪宗敕命於寺前修建延寿塔,供养舍利。现此舍利塔已无存。明末崇祯年间,又更名“永安寺”。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後改名为“十方普觉寺”。

  现存寺庙建筑,多是清代重修後的规模。它的主要入口有一座琉璃牌坊,入门後有一个半圆形水池,两侧配置钟楼鼓楼。寺的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大院落,在一条纵轴线上排列着四座殿堂。四座殿的第一座是山门;第二座是天王殿;第三座是三世佛殿;按建筑的规模,这座殿应是全寺的主体。因第四殿内有卧佛铜像,尽管它规模比较小,却是寺的中心。四座殿堂均坐北朝南,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方丈室等。三组院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平面布局格式颇似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型制。

  在寺前的斜坡古柏甬道南端,1984年新建一座冲天式牌坊,顶部为庑殿式,四柱三楼,高12.5米,宽15米。据记载此处曾有过一座木牌坊,1949年前後因破败而拆除。新建的牌坊,基本保留了原样,祗是牌坊的材料不是木制,而是采用现浇钢筋混疑土。牌坊正中写着“智光重朗”,阴面正中题“妙绝横玄”。沿斜坡石甬道上行,两旁有古柏浓荫,遮天蔽曰,极为幽静。甬道尽头,是一座四面围墙的平台,平台正中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式的琉璃牌坊,牌坊有三洞券门,牌坊正、阴面分别有乾隆所书“同参密藏”、“具足精严”题额。穿过牌坊,进人钟鼓楼院,院中有一月牙形水池,池中央跨一精致单孔拱形石桥。水池左右配置钟、鼓二楼。跨过石桥便是山门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构成下悬华带匾一块,上书“敕赐十方普觉寺”。

  进山门有天王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檐下悬匾“如心无住”。室内次间有四大天王,正中供泥塑涂金弥勒像。弥勒像後供木质漆金韦驮站像(明代遗物)。天王殿後有三世佛殿五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明间悬匾“双林邃境”。殿内正中三世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原为木制漆金,後被毁,现均为泥塑漆金,置於黄色的帷帐中。像前有朱漆雕花木供桌三张,背後衬高大背光。泥质彩塑十八罗汉分列殿内左右。殿前有一小月台,台两旁各置清碑一块,均为龟趺璃首,左为雍正十二年所作《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阴面有乾隆诗;右为乾隆四十八年诗碑。三世佛配殿为歇山筒瓦顶,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东配殿北墙处有铜钟一口,乾隆三年怡亲王所造。

  三世佛殿之後便是卧佛殿,是寺内精华部分。殿宽三间、深二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筒瓦项,重昂五踩斗拱。明间檐下悬黑色金字匾“怯目恒明”(慈禧书),殿内中央有蓝地金字匾“得大自在”(乾隆书)。殿内铜铸释迦牟尼侧身睡卧状,长约五米多,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面部表情慈和安祥,如归故里;像後有石砌须弥座,座上有泥塑彩绘十二圆觉立像构成了一组群像。据传这是反映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十二弟子嘱咐後事的情景,弟子们眉垂目低,虔诚悲哀。为了表示释迦在娑罗树下涅槃情景,寺内还种植了特地从印度移植来的娑罗树。卧佛像是释迦牟尼逝世时的形象,佛教称“涅槃”相。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为“圆寂”,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即:熄灭“生死”轮回而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经记载,公元前487年,释迦牟尼已达79岁高龄,他最後一次周游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今印度伽夏城)时,背疾复发,病情加重。路上铁匠纯陀供献食品,就成了他最後一次进食。释迦牟尼自知不起,对弟子们说:“别难过,人人有生必有死。我去世後你们应以戒律为师。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祗要你们依照着去实行,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他的弟子阿难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绳床,释迦牟尼用河水洗了澡,就枕着右手,头朝北,面向西方侧卧在绳床上。夜间,一个叫须跋陀罗的婆罗门学者要求见释迦牟尼。阿难表示拒绝。释迦牟尼听见後讲:“不要违反来者的意愿,让他来吧”。释迦牟尼向他说了法。这样,须跋陀罗成了释迦牟尼的最後一名弟子。说完最後的教诲,释迦就圆寂了。这时是公元前435年农历二月十五。在中国,不论在什么地方,卧佛全都是头西脚东,面向南侧,a右臂曲肱,左掌托头,左臂顺膝,手指掐吉祥印。卧佛像铸於元代,元代崇信藏传佛教,因此佛的面貌颇具印度特徵。婆罗树,叶似枇杷叶,花苞如拳,似铜花,一簇30馀朵,花开一个月才凋谢。据记载,卧佛寺原有两棵婆罗树是从印度移植至此的。今仅存三世佛殿前的一棵。卧佛旁的展柜里,放着持好几双巨大的鞋,是清代几个皇帝所供奉。

  卧佛殿後面是藏经楼,重檐硬山灰筒瓦,五间,前出廊。楼两旁各配房三间。藏经楼傍依山岗,林木葱郁,由曲折婉蜓的石极登上山顶,可俯视全寺和远处的田野。过去此处曾设亭台,1933年,在旧亭台的基址上重建一亭,名曰“寿山亭”,十分雅致,是游人休憩、观赏的好去处。经寿山亭,穿过院墙上的月亮门,就可登高远望了。秋季,这里虽比不上香炉峰的“漫山红遍”,却也是“红叶片片”。

  卧佛寺以卧佛著名,也以园林取胜。近年又在卧佛殿和三行宫之间,新砌一堵墙,将寺院分隔成两个不同风格的景区。这就增加了这处古迹的层次和园景深度,引人入胜。东面是古色古香的寺庙,西面是风景优美的庭园。方池绿水,睡莲翠竹;精巧的“凌霄阁”、“万松亭”、“龙王堂”,更使西园景观丰富多彩。东部自南而北有斋堂、大禅堂、霄月轩、清凉馆;西部自南而北分别为三座行官,间有假山水池、松林亭台,别具园林情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2-23 03:58 , Processed in 0.0458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