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0|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雨沧桑,宁静恬淡——闽西南客家土楼行记

[复制链接]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1 17: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永无止境 于 2009-2-21 18:28 编辑

闽西南土楼地处福建、广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那里山势蜿蜒,峰峦叠嶂,千姿百态的客家土楼如繁星般分布密集,达数万座之多。被称为世界建筑奇葩的客家土楼于2008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五凤形,椭圆形,八卦形等。同一形状又有不同变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是所有的土楼又具有明显的共同特点。每个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大都来自族谱里的祖训。

跨入石门槛,走过楼门厅,对面是祖堂,通常位于土楼的中心位置。这里是土楼举行祭祀,婚丧和议事的地方,显示了浓厚的家族血亲色彩。祖堂的中央位置通常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也明显流露出中原文化特色。

所有的土楼,一楼是灶间,是土楼每家每户做饭,用膳和会客的地方。二层则是禾仓,放置谷物和各种农具杂物;三楼以上才是卧室。所有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由一条畅通无阻的走廊把它们紧密连接成一个整齐的圆环,或者一个巨大的“口”字。

那么客家人为什么要建造土楼呢?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客家先祖从中原迁徙而来,落户异地他乡,为防盗匪和当地闽越族的攻击,便聚族而居,建起土楼。然而,事实上,客家先民为躲避中原战火,南迁定居之后,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和繁衍。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还是源自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土楼表现出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都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思想观念。

拜访客家土楼的那天,乘坐的小面一早从厦门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穿过大山中弥漫的浓雾,终于抵达了第一站:南靖县田螺坑土楼村。四座土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呈现出一幅和谐秀美的画面。可惜当天天气不好,雾还没有散开,光线暗淡了一些。

IMG_2713.JPG

换个角度看,这五座土楼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IMG_2719.JPG

土楼里面,客家人的生活场景展露无遗。

IMG_2728.JPG

IMG_2743.JPG

每个土楼的中央位置都供奉着观音,观音堂的两侧一般是戏台和私塾。可见当年客家人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对教育的重视。

据说每个土楼,或土楼聚集村落,都是一个姓氏。南靖田螺坑的土楼客家人都姓黄。

IMG_2748.JPG

IMG_2764.JPG

从田螺坑往下4公里处,就是下坂村的裕昌楼。一般被称为“东倒西歪”楼,但是据说当地客家人不喜欢“倒”字,认为不吉利,就称其为“东斜西歪”楼。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任何歪斜。但一踏进楼里,就会发现全楼回廊的支柱几乎都是倾斜的,最大倾角达到15度。

IMG_2766.JPG

IMG_2782.JPG

IMG_2783.JPG

IMG_2785.JPG

这便是被称为“圆楼之王”的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中心位置耸立一座祖堂。整个土楼气势庄重,令人惊叹。

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开始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才竣工。

在楼内闲逛时,偶遇这里的楼主江老先生,他热情地请我品尝功夫茶。闲聊之间,得知承启楼的祖先来自河南开封,为躲避明末战乱,迁移至此。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IMG_2831.JPG

IMG_2814.JPG

IMG_2833.JPG

晚上住在当地客家人自己开的旅店里,旅店的正对面就是一个普通土楼。所谓普通,是指没有被划定为旅游参观景点的土楼。信步走进,就会发现在这些普通土楼里,才能感受到当地客家人真实的生活。

IMG_2866.JPG

IMG_2883.jpg

IMG_2906.jpg

IMG_2932.jpg

这位客家老婆婆正在准备晚饭。见我走过来,热情招呼我进屋坐下,请我吃花生和桔子。尽管老婆婆不会讲普通话,我也不懂客家话,但是连比划带猜,我基本了解到,这位老婆婆已经90岁高龄,儿子孙子有的已经出去打工,不在土楼里住了。她说了一句“农村人很辛苦”,我听得最清楚,也很感叹,老婆婆这么大年纪,还在操劳,真的不容易。

IMG_2902.jpg

晚上跟旅馆的客家老板喝茶聊天,得知他们家从前也住在对面的土楼里,但是后来年轻人出去打工回来,都挣了钱,在土楼外的村路边盖起了新楼房,住在土楼里的人就越来越少。老板回忆说,从前到了傍晚吃饭时,土楼的人们都端着饭碗坐在大门口,边吃边聊,好不热闹。但是现在,有条件的都纷纷搬出土楼,住在别处,见了面也不如从前感觉那么亲了。

是啊,历经沧桑的土楼依然伫立,但是维系土楼客家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精神内核却在慢慢消散。这不禁令人担心,随着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不断进行旅游开发,真实的客家土楼在慢慢消失,最后只剩下那些专为游客旅游参观而准备的“景点土楼”。

第二天一早,趁外面的游客还没到,抓紧赶到闽西南客家土楼中开发最早,名气最大的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这里现在已经被建为“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新修的公路,可以从厦门直接通到村口,方便了游客的来往,但同时也打破了这个古老村落的宁静。听旅店老板说,旺季的时候,文化村大门口的公路上一辆辆旅游车排成长队,人声鼎沸。想象着那种喧闹情景,我暗暗庆幸自己能有时间趁着淡季出来看看。

洪坑土楼,据说最早在清末,由经营烟丝生意的林氏三兄弟兴建而成。这个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建于1912年,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心圆内外两环的土楼。土楼正中的祖堂大厅,正门两边耸立四根圆形大石柱,周围二层的雕花铁栏杆,不仅显示出民国初年中西合璧,外土内洋的风格特点,更象世人昭示了土楼主人当年富甲一方的雄厚财力。据说楼主林鸿超1913年曾为北洋政府的参议员,与黎元洪共事。楼内至今保留了很多由黎元洪等民国初年政要题写的匾额和楹联名诗。

IMG_2958.jpg

IMG_2967.jpg

IMG_2974.jpg

这个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此楼 结构高低有序,主次分明,与楼后的山坡走势浑然一体,更显恢宏威严。此楼鼎盛时期曾住有近30户200多人。

中厅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耕读文化”;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该楼后堂的“胞衣窟”,当地人告诉我,这里埋的是土楼新生婴儿的胎盘,意为无论这个楼里的客家人将来走到哪里,最后都要“叶落归根”,回归故土。

与振成楼铁艺栏杆的装饰风格不同,福裕楼使用的是琉璃,无论雕花窗棂还是屋顶的瓦当,都是绿色琉璃。当时林氏兄弟的财富之多可见一斑。

IMG_3023.jpg

IMG_3025.jpg

IMG_3029.jpg

IMG_3041.jpg

IMG_3016.jpg


感叹土楼建筑的庄严奇妙之余,我更喜欢这秀美恬静的客家乡村景致。石桥,溪水,远山,绿树,令人感觉恍若隔世。乡间漫步,我从心底祝福这些纯朴勤劳的客家人,能够一如既往地安静生活,不要被往来的游客所过分打扰。

IMG_2796.JPG

IMG_2801.JPG

IMG_2803.JPG

IMG_2872.jpg

IMG_2953.jpg

IMG_3020.jpg

IMG_3021.jpg

IMG_3034.jpg

IMG_3038.jpg

IMG_3045.jpg

其实,土楼的客家人早已习惯了每天这些熙熙攘攘,探头探脑的外来游客。他们依旧淡定自然地生活在灵秀山水之间,依旧热情好客地为游人讲述着那些关于客家先民的古老传说。

IMG_2740.JPG

IMG_2789.JPG

IMG_2991.jpg

IMG_2918.jpg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9-2-21 17:50 |只看该作者
1# 永无止境


关于“客家人”的背景介绍: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也是连接客家人南迁的两个中转站----福建闽西宁化和广东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

71

主题

0

好友

147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9-2-21 18:06 |只看该作者
好啊,顶

54

主题

0

好友

1354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9-2-21 20:24 |只看该作者
好地方啊,云南也有很多村寨,我如果有两个月的时间,一定好好体味一下那里的乡土民情

150

主题

0

好友

658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9-2-21 23:45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去的地方。。。不错!。。。

1036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9-2-21 23:50 |只看该作者
看过介绍,不过看到小永的照片,还是很震撼!

196

主题

0

好友

1570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9-2-22 00:15 |只看该作者
厉害啊永仔,第一张照片好像从电视上看见过呢

150

主题

0

好友

658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9-2-22 00:16 |只看该作者
据说被美国人看作是外星人来访地球建造的。。。

111

主题

0

好友

356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9-2-22 01:31 |只看该作者
小永什么时候跑那边玩去了?

37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09-2-22 10:33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小永回来啦

太羡慕你
珍惜眼前  好好过每一天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09-2-22 23:02 |只看该作者
5# 木木熊


呵呵,是啊,趁现在淡季,刚刚申遗成功,游客还没有大批涌入,抓紧看看吧。再过两年指不定变成啥样了。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09-2-22 23:04 |只看该作者
看过介绍,不过看到小永的照片,还是很震撼!
tiger 发表于 2009-2-21 23:50

没错,土楼不仅外观令人震撼,内部建筑的很多细节也令人称奇,比如大门口的门栓,楼上卧室的百页窗等,都充满奇妙玄机,不得不感慨当年客家先民的建筑智慧!

37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09-2-23 00:18 |只看该作者
细细品味   神游了一番

下次去厦门  就选这里了
珍惜眼前  好好过每一天

19

主题

0

好友

284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09-2-23 15:48 |只看该作者
一直没机会去土楼,今年找机会去看看。
驴,哺乳纲,马科。性温顺,富忍耐力,但颇执拗。堪粗食,易饲养,抗病力较其他马科动物强,寿命比马长。
博客相册:http://u.8264.com/space-16741621-do-album-view-me.html

102

主题

0

好友

663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09-2-23 15:50 |只看该作者
早知道让我去给小永老师当翻译了 。别的语言咱不灵光 。客家话还是可以给你翻译下的。看见相片又想起了家乡。很是亲切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1-20 17:33 , Processed in 0.1262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