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谈兵之——超级飞行员

[复制链接]

106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
发表于 2005-12-16 10:23 |只看该作者
自1997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军队规模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二是陆军部队的部分步兵师改编为规模较小的旅。这些改革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军事战略转变的?旅将在中国军队的战役编成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相比很多报告书不厌其烦而又空泛地介绍军队精简,研究"师改旅"的资料在近些年才浮出水面。



  本文将试图梳理不同资料来源,以全面展现这项重要的编制改革,并了解它在整个中国军队改革计划和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有限的资料渠道看,"师改旅"似乎是推行战区战役条令所需要的一个重要部份,它需要一种训练有素、快速反应和灵活部署的兵力。其次的目标可能是精简中国陆军过于臃肿的陆军师,完成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以及作战思想和目标的转型,正如军委主席Jiang Zeming所说的"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合成的军队"。



  中国军队的战区战役概念


  早在1988年,在经过充分地准备后,中国军队进行了四场被公开报导的演习,它们是:兰州军区的"西部-88"演习、北京军区的"严寒-88"演习、沈阳军区的"前进-88"演习、广州军区的"广字-15"演习。这些军事演习目的旨在演练中国军队在中国周边对付一场局部战争的情景,并检验了战区指挥官独立导演军事行动的能力。


  在总结了这些演习的经验之后,中国军队改变了对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战斗的思维模式,并提出一项"深入攻击"的全新概念。在一场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之间的界线模糊了。首先,精确制导武器和防区外攻击平台,会提供有利的进攻手段。结果现代战争可能将在参战双方之间发生频繁的攻防转换,出现双方"对攻"的现象。其次,要想依靠纯静态的防御击退不断增援的敌军是越来越困难了。


  中国军队的代表性观点是这样的:在正面担负交替攻击任务的部队,也应组织精干的分队,充分利用敌防御间隙大,翼侧暴露的弱点,实施短距离的越点割裂攻击,截断敌前沿与浅近纵深,坚守部队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将敌防御部署割裂成数小块,使敌失去整体优势,由强变弱,进而各个歼灭之。(贾晓炜《解放军报》1995年2月28日)


  近些年来,中国军队的军官以及中国的出版物越来越频繁的使用"战区战役"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有限局部战争"观念的延伸和应用,即一个联合司令部指挥下的有限战争。正如James Mulvenon指出,"高科技条件下的有限局部战争"这个短语不是一项作战条令或者纲要,但是可以视为中国领导层对中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所贴上的标签。正如一位中国军队退役高级将领和战略家糜振玉将军所指出的那样,这样的战争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限的作战目的,并由此限定了战争的范围、手段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2、作战目的的政治、外交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例如消耗敌人的兵力)


  3、战争或冲突严格限定在中央的控制下,作为政治解决的最后手段


  4、复杂的国际背景,使冲突不可预知和快速变化。


  5、虽然战争范围有限,但战争的强度和破坏程度仍然很大


  6、外科手术式的空袭将是主要的打击手段


  7、由于高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战争费用空前高昂


  "战区战役"的概念将在范围有限、时间短促的战争或冲突中,对付一个科技程度较低,力量较弱的敌手时使用。它并不会在与高技术装备的超级大国进行全面战争时所使用,这样的强权将会在所有战略方向上和战争全过程大量使用最先进的武器,因此需要调动军队乃至国家的全部战争能力以迎战。


  目前,中国军队特别急迫地提升其海军、空军、战术弹道导弹、快速反应部队和特种部队的能力。因此,它能克服整体上的一些弱点,在战争中达成一种局部和临时的优势。而在总体军费有限的条件下,陆军的体制编制变革同样被认为是一个必需的步骤,使得中国军队更好的克服自身弱点,去迎接高技术战争时代。要在短期内完全将两百万装备陈旧的部队换装,显而易见是一件花费高昂而不可能的行为。


  快速反应部队和精锐部队


  战区战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如李楠(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专家)所说的跨区支援作战,这意味着调动其他军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精锐部队支援一个可能面对局部战争的作战军区。李楠认为的跨区支援作战将"提高政治和外交上的主动权,不必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在有争议的前沿地区维持大量军力。"


  跨区支援作战把重心集中在发展快速反应部队及其能力上,而在前方尤其是在有争议地区维持适量的军队。这样,高机动性的快速反应部队构成"间接前沿存在",这可以在获得心理优势的同时,有助减轻对峙态势,避免冲突扩大化。


  中国军队现在为有效应付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边境冲突和局部战争"。准备了三种层次的快速反应部队。目前在中国陆军的员额中,快速反应部队大约占10%到15%,既20万至30万人,据资料显示大约是14个师和14个旅,不过根据计划,最终将大大地扩充。

  

  机动性最强的当属隶属于空军的空降兵第15军。然而中国的空运能力远低于西方,这显然地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快速支援能力。此外,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国共有14个应急机动作战师。他们将主要依靠铁路或者公路机动,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或更久才能达到战区。


  新的以旅-营的模式编成的机动旅将会在联合战区战役中扮演一个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重要角色,它规模较小、机动能力强、高技术含量高,便于担负间接前沿存在和跨区支援作战。作为"机动精锐",机动旅的装备总吨位大大低于机动师,可以更便捷更快地投送到边境地区。


  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的规划者们认同现代军队将从传统的金字塔状垂直指挥体制逐渐地向扁平化网络指挥体制转变。像中国军队传统的"三三制"师-团编成结构过于庞大、缺乏弹性,难以在高科技条件下的战区战役里扮演快速反应的角色。通过部队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变化,可以以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去打赢未来的局部战争。


  摩托化步兵旅的编制


  中国陆军的"师改旅"表现为一个有规划的改革过程,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实际上,在地面作战部队中,也早有了采用旅编制的先例,即空军于1985~1992年间所编成的三个空降兵旅和海军从1980年沿用至今的海军陆战队旅编制,还有西藏军区1987年组建的两个山地步兵旅。可以说,这次陆军步兵师大规模地转制为摩托化步兵旅,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稳妥进行的。


  新的摩托化步兵旅大都从乙种步兵师缩编而来,增加了装甲、榴弹炮、火箭炮、高炮、工程、防化和通信等兵种,是可以独立承担战役-战术任务的部队。根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资料,中国陆军总共大约有22个师被改编成旅。其他乙种步兵师则转制为武警机动师(约14个)或者预备役师(约1个),现在中国陆军里,几乎已经找不到乙种步兵师了。


  也有由历史悠久的精锐步兵团扩编改旅的例子,但很少,已知的仅有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235旅,还有广州军区的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由于缺乏坦克、炮兵力量,尚不能算一个完整的旅)。因此旅的来源基本上还是步兵师精简改编为主。
总的来说,外界要想获得中国陆军的具体编制结构是很困难的。但是中国军队最主要的两支对外开放部队都从摩托化步兵师被改编成为了摩托化步兵旅,即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196旅和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179旅,这两支部队从60年代开始就成为中央军委所指定的对外开放部队,也是长期以来外界观察中国陆军的主要窗口。在各种由国防部外事办所组织的参观活动中,这两支部队不仅公开番号,还向国外参观者介绍了他们的编制情况,这也就使得摩托化步兵旅的编制变化不成为秘密。

  综合多方面的消息来源显示,1997年刚整编完毕的正常编制的旅,共下属十个营,取消了团这一级建制。这十个营分别是:


  摩托化步兵1营


  摩托化步兵2营


  摩托化步兵3营


  坦克营(不是合成化的装甲营)


  122毫米榴弹炮营


  130毫米火箭炮营


  37毫米高炮营(还没有改成防空营)


  工兵营(少数为工化营)


  通信营


  修理营


  另有直属侦察连、炮兵指挥连、反坦克连(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炮混编)、汽车连、防化连、警卫连、教导队等直属分队和旅机关、旅部野战医院(卫生队)等。


  2000年至2001年,所有的师改步兵旅又陆续将炮兵力量合并,组建了旅属炮兵团。将炮兵指挥连、122榴弹炮营、130火箭炮营、37高炮营、反坦克连统一划入炮兵团。不过这个团的机关远没有师属炮兵团那么庞大和完整,而有点类似于步兵师司令部属的炮兵指挥部,而且这两种团的编制也不一样。


  2003年,在新一轮裁军中,又有一些师团部队遭到裁撤。这些部队中的一些建制营转编入原有的步兵旅中。使得大部分步兵旅(包括新改编的旅)的步兵营从3个增加到4个。


  至此我们可以重新整理一下目前中国陆军摩步旅的编制:


  地面突击力量--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


  火力打击力量--炮兵团(2个压制炮兵营,1个高炮营);


  战斗保障部队--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


  战斗兵员约3800人,总兵力4300人左右。


  另外,自1999年后,随着各种轻型机械化主战装备的配发,有少量的摩托化步兵旅装备实施机械化改装,提升为机械化步兵旅。目前已知的有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机械化步兵58旅、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械化步兵160旅。


  根??小异,主要是摩步营改装为装备92式轮式步兵战车的机械化步兵营;将炮兵团下属的各营改装为自行火炮营(或防空营),以实现伴随步兵战车和坦克机动作战;整个架构基本不变。但是步兵旅实现了从摩托化到机械化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观察家们指出,这也是中国陆军从半摩托化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的步骤之一。


  军队编成结构的优化


  根据《解放军报》的报道,从步兵师改编为精干的步兵旅,士兵与军官的比例从5:1增加到9:1,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但步兵师团改旅,绝不是单纯地为减少军队人数而进行的裁军,完全是一种编制思想的转变,是出于平战转换、战训结合的考虑,以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未来作战对军队作战能力提出的需求。


  "军-旅-营"结构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1985年的大裁军时就做过尝试,作为独立兵种编制、隶属于大军区的部分坦克师、炮兵师、高炮师等技术兵种改制为旅编入集团军。但不同于这些支援部队的"师改旅"精简,摩步旅的编制目的是为了平时"模块化编组",战时"扁平化指挥",其体制有"指挥结构横宽纵短,专业兵种比例大、门类齐全,基本作战单位合成程度高"等特点。相对师和团,旅-营减少了中间指挥管理层次,提升了作战效率。


  "军-旅-营"体制不仅仅是压"扁"了作战指挥层次,还需要增加直属下级分队的种类和数量,以达到战术合成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平"。摩托化步兵旅高度合成化,它包括了装甲兵、导弹兵、防空兵、身管炮兵和火箭炮兵、工程兵、防化兵和通信兵等诸多兵种,能独立应用于小规模作战或短促的高强度作战,提高了作战经济性。


  如果按传统的观点观察摩托化步兵旅的建制,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得到超常加强的步兵团,它在步兵团的基础上加强了1个步兵营、1个高炮营和1个坦克营,还有相当规模的战斗保障部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步兵旅仅仅就是一个加强步兵团。作为作战单元"模块化"的尝试,步兵旅把战时编制在平时就固定化下来,有利于平时多兵种合成训练的开展、有利于战斗力的迅速生成、有利于全军范围内模块化调动、集结、投放兵力。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现在中国陆军的摩托化步兵旅:在现有建制内包含战时所需全部兵力,并能迅速展开的基本战术兵团。而传统的步兵团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步兵团在战时必须得到上级炮兵、防空兵等兵力兵种的配属和加强,在现有建制内无法完全实施独立的战斗展开,不能算做是一个独立的基本战术兵团,而只是一个基本战术部队。而步兵师尽管包含了所需的各种兵力,但战时却需要重新在师内调配兵力火力,而且步兵师也过于庞大,不便机动。


  从战术实际上说,在进攻作战的时候,一个旅可以起到半个师的作用;因为在进攻作战的时候,一个师最多只能展开两个团的正面,一个团作为二梯队,因为一个师炮兵团不可能同时支援三个团的进攻作战。


  因此,步兵旅比较适合担任第一梯队的作战任务。是"一次性使用"的作战单位。用形象的说法,旅的角色就像"敲门砖",攻打关键的目标在敌军防线中撕出一个裂口;像"手术刀",袭击足以瘫痪敌军的关键节点;像"助推器"穿插到敌人后方开辟新的战场来加速胜利。在完成任务之后,就撤回后方休整。


  总之,小巧、机动、合成的摩托化步兵旅是最适合体现现代化局部战争"首战决战,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的,它可以在不需要重新编组的条件下快速投入战区。随到随打,打疲为止。因此在时间、空间都有限的局部战争中,更需要轻巧而富于进攻性的步兵旅,而不是步兵师和步兵团。对于中国边境常见的山地丘陵地带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师改旅"既是精简,也是充实,不仅没有削弱中国陆军的总体实力,反而增加了作战部队的机动灵活性。



  为什么又要保留师团的编制


  那么中国陆军为什么又要保留师团的编制,而没有全部改旅呢?


  传统上庞大的中国陆军尤其是北方部队是以抵抗苏联重装坦克集群为作战对象而编制的。尽管中国高层的战略家们认为今天在中国周边爆发大规模陆地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有所准备。


  正如上所述,作为快速机动打击力量,旅比师更"轻便"更灵活,反应也更加迅速,局部战争中比较合用,作为第一批力量投入很适宜。


  而像第1、第127轻装机械化步兵师这样的"应急机动作战师"才是担负战役战术作战任务,突破敌人阵地作战,作为第二梯队向纵深推进的主力。这样的应急作战师各兵种的战时编组并不固定,可以随着作战进程的需要和战场损失的情况现场分配。在编组时还充分考虑了分层展开、战损替换的问题,可应付大规模高强度的对抗。


  至于第38、第39集团军这样的重装机械化部队,无疑是为地面战略决战而预备的拳头力量。因此,这三个层次的师、旅部队各有其用,不能偏废。


  另外,旅是强调进攻作战的。而师则是攻防兼备的。在防御作战的时候,一个旅只能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师的作用。因为防御作战的时候,一个师可以展开三个团的正面,一个师炮兵群可以同时支援这三个团的防御正面。

  依现在的情形来看,"军-旅-营"和"军-师-团-营"两套指挥层次体系都处在新的试点阶段,不论"保留的师"还是"改编的旅"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换装,所以今后很有可能是"师旅长期并存"。这些给中国陆军的战术合成、日常军训、军制设置都提出了新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观望。

  


  炮兵团的问题


  作为一贯重视炮兵的东方军队,中国陆军"师改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步炮分队编组在平战转换上的一致。这一方面有利于平时训练的展开,另一方面明显有利于提高战时兵力展开的速度,在一个旅编成内开展步炮协同总比调动两个团来得方便。


  从作战需要上来讲,步兵团战时肯定需要得到压制炮兵营的火力支援;而在平时行政管理和年度计划训练中,这两个专业区别较大的分队又很难统一组训。步兵专业和炮兵专业可以说是两个差距比较大的专业,各有各的特点。作为技术成分较高的兵种分队,炮兵需要集中统一管理训练。而且在战时,炮兵作战通常编成炮兵群,而炮群一级的统一指挥需要专门的指挥机关。


  师改为旅后,级别由正师降为副师,指挥机关大大精减,缺乏对地面炮兵和防空炮兵的专业指挥能力,测地测声等技术侦察保障手段也不足,对作战和平时训练都有较大影响。此外,也影响了炮兵军官的培养和提拔使用。因此实践表明,旅属炮兵统一编成炮兵团是有必要的。


  根据分析,旅辖炮兵团辖团指挥连,榴弹炮营(营部、3个炮兵连,122毫米榴弹炮共18门),火箭炮营(营部、营指挥连、3个火箭炮连,130毫米火箭炮共18门)、高炮营(营部、3个高炮连,37毫米双管高炮共18门)、反坦克连(2个100滑膛炮排、共6门炮,2个反坦克导弹排,HJ-8反坦克导弹系统共12套)。


  这个"旅辖炮兵团",其实是一个只有军政而无军令的机构。并不辖有"司政后装"四大机关,而只有一个团部和几个业务部门,是一个单纯的行政管理机构。尽管三个炮兵营的作战任务和特点有一定的差别,但作为炮兵部队,平时由炮兵团统一组织训练和管理;有利于归口管理、统一施训,有利于和兄弟单位展开交流竞争,也有利于炮兵基层军官的统一培养,总之是有利于平时的行政管理。一旦进入战时,团部就成为旅炮群指挥所,在旅部调度下进行统一指挥压制火炮力量(122榴弹炮营和火箭炮营)。与此同时,在高炮营基础上组建旅防空指挥所。而传统的师属炮兵团可不只是一个"行政管理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作战指挥单位"。该团下属的各营存在炮兵战术上的互相支援和战术配合。

  

  关于"旅辖团"的问题,有的评论认为它改来改去,震荡不休。但大部分观察者都认为,这并非反复无常,而是在实践的反复摸索和总结中,对军制改革的"否定之否定"。通过两次改革,较好地解决了步炮分队在训练和作战上既应密切协同,在平时又应当区别管理的这个矛盾,较好的糅合了平战结合和转换的需要,属于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保障部队


  摩托化步兵旅大大加强了保障部队,这也是出于加强步兵旅独立作战能力的考虑。以前至少在步兵师一级才会有工兵营、修理营和通信营的完整编制。

  对于通信营,根据分析,很可能是编入了电子对抗分队和技术侦察分队,加上无线连和有线连,这些业务技术上相近的分队合并编成一个通信营。


  在工兵营里,可能会编有火箭扫雷分队(火箭布雷可以由火箭炮营来完成)、舟桥分队、清障分队、爆破分队、筑城分队等等,有些旅的工兵营还也编入防化连,称为工化营。战时条件下这些分队大部分往下配属,在一线展开使用,少部分留作预备队留置旅部。


  而作为后勤保障分队的修理营则可能与属于作战保障分队的通信营、工兵营有所区别。区区一个步兵旅,不一定有太多的高技术装备需要一个营来修理。估计其要承担更多的后勤保障任务。旅属的运输(汽车)连也有可能被编入修理营。


  此外,在战时条件下,旅侦察连、通信营的技术侦察连、高炮营的雷达连,还有防化分队的侦察力量都会全部或者部分接受旅司令部侦察股的指挥。


  步兵分队


  摩托化步兵旅下属的3个摩托化步兵营均为每营4个连,即3个步兵连和1个炮兵连的编制。作为营建制内的压制火力和直射火力,营属炮兵连编1个迫击炮排(6门82毫米迫击炮)、2个无坐力炮排(12门82毫米无坐力炮)。但营炮连中的12门82并不是集中使用的,战时要配属到步兵连。6门82迫则是集中使用,由于射击精度方面的局限,迫击炮不集中使用无法形成威力,6门迫击炮正好可以编成一个小炮群,支援战术级别的进攻与防御战斗。另外,在部分摩托化程度较高的步兵营和机械化步兵营中,已经开始用100毫米迫击炮替代82毫米迫击炮、?训练


  师改旅之后,给旅带来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下属单位过多,对于长期实行"师-团-营"的陆军步兵部队来说,显得一下子难以适应。在新编成的旅中,步兵不再是军队的"老大哥",其他的技术兵种例如炮兵、工程兵、通信兵也将会相等地扮演重要的角色。每个兵种的指战员都要熟悉了解并能与其他的兵种做好协调。


  中国军队为此提出一条新的教育训练口号:"一专多能,一兵多用",旅的军官要被为他们扮演的新角色接受再教育。他们要了解三个新编入的兵种、新的高科技知识、学习合成部队的组织指挥。旅的士官则要接受一定的跨专业训练,士兵要尽可能多的熟悉各种装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摩托化步兵旅已经基本完成了磨合。各旅领导继续关注的焦点是增进不同兵种和武器(尤其是新换装武器)的整体合成作战能力,实现新编制体制的效率。


  最近的一次军事演习为评估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了窗口。一个北京军区的摩步旅在十天内完成了一次行程超过2000千米的远程奔袭,在横越白雪覆盖的沙漠的路途上,它演练了对抗敌人空袭和侦察的技巧,例如伪装、隐蔽和防护,并采取小梯队、多批次、滚动式等方式机动。这场全程对抗演练充分展示了远程机动、快速增援的优势,表明部队在指挥协同、战术机动、火力打击、整体防护和综合保障等能力上有了相当的提高。
一定要把红旗插上台湾。
我可能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06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5-12-16 09: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色列飞行员的水平超一流是世界公认的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他们是按照我们招宇航员的标准招飞行员的”
超远程突袭乌干达救人质、突袭伊拉克炸反应堆这些经典战例大家都熟知

今天我们看看如何用一个机翼的飞机着陆

1983年5月1号,两架F-15D和四架A-4N‘天鹰’在内盖夫上空进行了一场模拟空中格斗训练。F-15D(机号957,绰号‘马基亚·斯卡金’,5架击落记录)用于中队新飞行员的适应性训练。以下是《增压服》里有关这一事件的描述。  
  在某个位置上我与一架天鹰发生了碰撞,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感觉到了一次很大的冲击,我认为是我们穿越了某架其它飞机的喷气尾流。在我做出反应之前,我看
到了天鹰爆炸时产生的大火球。无线电里开始传来了天鹰飞行员已经弹射的呼叫声,接着我就明白了那个大火球就是那架天鹰,它爆炸了,飞行员被自动弹射了出来。  

  机翼那里有一股巨大的燃油在向外喷射,我明白这是非常严重的损伤。飞机在无控状态下沿着奇怪的螺旋轨迹飞行。我重新将电子飞控连接到机翼控制面,慢慢地控制住了飞机最终让自己恢复到了直立和水平的飞行状态。当时的情况对我来说显然是必须进行弹射了。当我控制住了飞机我说:“嗨,等等,先别弹射!”没有警告灯亮起,导航计算机跟以住一样正常工作;我所需要的仅仅是在我的控制面板里亮起一个警告灯来表示我已经失去了一个机翼。。。“教官命令我弹射。那个机翼是一个油箱,油量指示器显示的值是0.000,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是气流吸走了其它所有油箱的燃油。然而,我记得油箱阀门是单向工作的,因此我应该还有足够的燃油飞到最近的机场着陆。  

  我象一台机器一样工作着,没有恐惧也不会着急。我所知道的是:我要象一个飞行迷一样,尽可能地呆在里面。我开始减速,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机翼是不够的。因此我又开始向右旋转下坠。在我决定弹射的前一秒钟,我推了油门杆并点燃了加力。我增加了空速并重新控制了飞机。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放下着陆钩。几秒钟以后我以260节的速度着陆,几乎是指定着陆速度的两倍,接着我呼叫塔台竖起紧急回收网。因为速度太高着陆钩从机身上被撕裂,但我还是努力在紧急回收网前10米的位置停了下来。


我转回头和我的教官握手致意,他曾命令我弹射,然后我就第一次看见了飞机的情况:一个机翼不见了!!!  
  以色列空军联系了麦道公司询问关于在一个机翼的情况下让F-15着陆的可能性的材料。麦道公司回复说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这是不可能的……随后他们就收到了我们的照片。  

  两个月后这架F-15有了一个新的机翼并且重新投入使用。  

  以下是1985年6月8号出版的《国际飞行》对这次事故的报道:  

  “最为杰出地挽救鹰式战斗机的飞行员来自一支国外的空军。在空战训练的过程中他的双座F-15和一架A-4天鹰发生了中等程度的空中碰撞。A-4坠机了,鹰式失去了它右翼外侧大约两英尺以外的机翼。在经历了说弹射的教官和说不的学员之间的意见冲突后,F-15在它的沙漠基地着陆了。着陆速度290节,着陆过程中着陆钩被扯断。当着陆钩被齐根扯下时,F-15的速度降到了100节,此后飞机正常刹车。据说这名学员由于违抗教官的命令而被降职,然后又因为挽救了飞机而被提升。  

  麦道公司将此次对飞机的挽救归结于发动机进气口/机身产生的升力和“优秀得让人受不了的飞行员”。
一定要把红旗插上台湾。
我可能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7 10:24 , Processed in 0.0465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