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1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何芳川教授

[复制链接]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
发表于 2006-7-4 18:02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ist.pku.edu.cn/club/list.asp?boardid=67这是北大历史系的悼念专区。

何教授患的是急性白血病,上个月系里还号召大家献血,没想到不到一个月何教授就逝世了。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6-7-4 18:05 |只看该作者
何芳川教授论文化自觉
何芳川:文化自觉:单边还是多元

北京大学教授 何芳川



   ●构建21世纪的世界文化,首先需要人的文化自觉。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优质方面,应借经济全球化大潮澎湃而多元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交融。这才是未来世界文化形成的惟一途径。

   经济全球化大潮呼啸而来,席卷整个世界。同任何一种历史现象一样,经济全球化本身也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潮流不可能永远局限在经济的河渠之中。洪水滔滔,四处漫溢,必然涌向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有着它的正面与负面,一面发扬着美好,一面孳生着罪恶。美好的光明面,理应成为它的主导方面,也必然成为它的主导方面。然而,这个历史的必然要经过人们主观上长期的艰苦奋斗,方能获得。

   且以文化为题,略抒己论。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明确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来往和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经典作家在这里关于“世界的文学”的论断,广而言之,也可以作“世界的文化”来理解。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世界文化,而在于人类在21世纪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世界文化。

   构建21世纪的世界文化,首先需要人的文化自觉。

   有一种“文化自觉”,应该承认它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且出自当代西方高度发展的文明平台上,这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一些学者所竭力宣扬的“西方文化普世”或“美国文化普世”论。依照这种“文化自觉”,历史的发展将必然地展开一场文化大扫荡,西方或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的文化将扫荡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要迎接和努力构建的文化全球化,就是将美国和西方以外的众多民族文化一一淘汰出局。美国文化定鼎世界之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到来之时。

   这是一种荒谬的“文化自觉”。它愈是大行其道,距离时代的要求和全世界人民的需要愈远,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愈远。

   既然是“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既然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那么,作为全人类公共财产的精神产品就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来自某个或某几个特定民族,而世界文化也同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由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来形成。

   在构建未来的世界文化上,没有特定的上帝选民,没有赋予特定民族或国家的“天定命运”。人生而平等,这是镌刻在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旗帜上光彩夺目的神圣宣言。这是由西方首创的人类“共同财产”。作为首创者的衣钵传人,西方和美国理应更加珍视它,而不是亵渎它。构建未来的世界文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律平等。将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贡献出来,融入未来的公共财产即世界文化之中,乃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神圣职责和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任何人不能抹煞。

   与此同时,我们并不主张用一个极端反对另外一个极端。作为中国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同样反对“东方文化普世”的理念,反对用中华文化或东方文化压倒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今天,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时,我们坚持上述多元文化观;即使今后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仍将继续坚持这样一种文化观。反对强凌弱、众欺寡,从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我们坚持的这种文化观,绝非是出于策略考虑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站在人类发展大势高度的历史观、文化观。

   我们赞成这样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它绝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绝不发出弱者无助的呻吟;而是与时俱进,主动搏击,倡导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共生的平等机遇。我们的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文化顶礼膜拜。如果全人类都只吃麦当劳、只喝可口可乐、只看好莱坞,那将是何等的无聊乏味,将是何等的文化贫穷。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优质方面,应借经济全球化大潮澎湃而多元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交融。这才是未来世界文化形成的惟一途径。

(编辑:莫凡)


人民日报网络版 2005-04-11 10:34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6-7-4 18:06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ist.pku.edu.cn/club/ ... ID=13923&page=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这篇更具专业性。

226

主题

0

好友

3787

积分

终极会员

丸走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6-7-4 18:41 |只看该作者
"先生虽逝,风骨长存"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119

主题

0

好友

151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6-7-6 17:22 |只看该作者
一同悼念
让我们缅怀这位智者

395

主题

0

好友

693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6-7-7 09:24 |只看该作者
但是心里永远记得他
求早上的顺风车,往北四环方向的,往天通苑方向,在5号线的任一站点下车就行
七成饱、三分醉~~~~~~~~~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6-7-4 1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李江涛、李响)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芳川,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何芳川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亚太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他在亚太研究、非洲史、华侨华人史、亚太区域史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北大历史学科和海外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何芳川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深受学生爱戴,曾被北大学生评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他将这项荣誉视为“一生中最高奖励”。何芳川教授的逝世令北大师生十分震惊和悲痛。北京大学在校内开设了何芳川教授灵堂及网上悼念区,他的学生、现任北大副校长的吴志攀教授在悼念文章中深情地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一位超凡脱俗的领导,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人文精神厚重、童心不灭的老儒生。”

 在给本科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上,何芳川把自己一生的座右铭赠予他的“关门弟子”:“积极、乐观、向上”。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邹建业说:“先生的教诲是我一生不能忘记的。先生虽逝,风骨长存。”

 何芳川生前在学界声誉卓著。截至目前,已有数十所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和多名著名学者发来唁电,对何芳川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据悉,何芳川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5日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1-16 21:36 , Processed in 0.0469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