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哈佛光环下的“刘亦婷神话”再遭质疑 "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0

好友

1624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27 10: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98年,
十八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同时收到美国四所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00年,其父母张欣武、刘卫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以下简称“《哈佛女孩》”)。该书甫一出版,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已发行200万册。2004年初,他们又出版了堪称续集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刘亦婷,已成为许多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偶像,教育的偶像。

  2004年 11月,一本意图打破“哈佛女孩”神话的图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以下简称“《真相》”)——闯入书市,对“刘亦婷模式”进行全面质疑。该书的面市,让“哈佛女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屡遭质疑的《哈佛女孩》

  “如果都用类似的‘铁人计划’培养,会酿成很多悲剧。”《真相》作者萧愚说。

  据萧愚介绍,两年前,他开始关注《哈佛女孩》这本书。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渐渐发现,用一个模板来教育孩子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试卷考不到的,社会一定会考到。急功近利的学习者固然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长久看来,他们终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他说。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觉得,时隔多年之后,对于‘刘亦婷’这个现象进行反思还是颇有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她的家长还在不断炮制“刘亦婷的培养细节”这类操作手册性质的东西的时候,我觉得更加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哈佛女孩》遭受质疑,已不是第一次。

  早在200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就曾撰文指出,尽管该书提到的家长有一些成功经验。但经验毕竟不是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指望把某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万应灵药”或“绝招”,生搬硬套到每个家庭,“照着葫芦画瓢”,大多数家长是要失望的。

  2003年2月23日,本报也曾以《卡尔·威特的假戏该收场了——〈哈佛女孩刘亦婷〉涉嫌造假》为题对该书进行质疑。

  该文从对被《哈佛女孩》奉为《圣经》的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质疑着手,认为《哈佛女孩》并不可信,只是一种商业炒作,“哈佛女孩式”教育不是主流。

  2004年5月份,一封名为《致奉〈哈佛女孩〉为圣经的父母的一封公开信》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这个署名houzhenchun的作者认为《哈佛女孩刘亦婷》只是另一种“造神运动”的产物,“连毛主席都走下了神坛,连温总理都要让大家看见他斑白的双鬓了,我不知道我们这些所谓的天才,所谓的成功人士还有什么必要继续不停地给自己脸上贴金。”

  记者了解,《真相》一书出版前,关于刘亦婷的争议,在报端和网络上也并不罕见。

“哈佛女孩”靠关系走进哈佛?

  在《真相》中,萧愚对刘亦婷进入哈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书中认为,刘亦婷充分利用哈佛大学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缺陷进入哈佛,根本不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结果。

  萧愚告诉记者,刘亦婷当年一共申请了11所大学,被其中4所大学录取,被7所大学拒绝。录取她的这四所大学中恰恰有两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尔斯利学院)是其推荐人拉瑞建议刘亦婷申请的。拉瑞曾明确告诉过刘亦婷,他以前曾推荐过两名学生,都成功了,并称他的推荐在学校方面应该有点信用。

  拉瑞,据萧愚介绍,是专门从事中美教育交流的美国人,在刘亦婷还在读中学时曾带刘亦婷去美国参加交流活动。拉瑞对刘亦婷表现出格外的欣赏,建议刘亦婷申请美国大学。

  “为什么拉瑞介绍刘亦婷申请的大学成功率如此之高呢?而没有拉瑞介绍的成功率却如此之低呢?更何况,拉瑞亲自为刘亦婷找到了哈佛大学面试她的人,这种面试能否做到公正?难道不值得质疑吗?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是,面试人作为申请者的考官,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尽量回避一些可能发生的主观因素。在这个问题上,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违反了程序上的公正。”萧愚表示。

  “事实完全相反。”对此,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辩解说,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员会集体投票决定,没有任何人(包括本校教授或校方官员)在招生委员会中享有特权;谁有私人关系都没用,因为谁都不可能买通所有的招生委员。何况作为刘亦婷推荐人的拉瑞在哈佛也不存在所谓的“人脉关系”和“很高的声望”。

  “《真相》作者把拉瑞给哈佛‘提供面谈人线索’编造为‘审查确定面谈人’,以此暗示哈佛招生委员会徇私舞弊。这同样是用想象编造谎言。事实上,哈佛多年来一直允许申请者提供面谈人线索,但审查大权却是在招生委员会手里,不合格根本不会批准。”刘卫华强调。

  “刘亦婷在哈佛大学各方面的表现,说明哈佛招生委员会的选择是公正和正确的。”刘亦婷父母在最近的一个声明中说。

  “我书中一个章节的题目就是‘蜀中无大将,亦婷当先锋’。”

  对刘亦婷父母的以上说法,萧愚回应称:“刘亦婷申请留学的1998年,当时中国还很少有人知道高中生申请美国奖学金这回事。刘亦婷因为身处大城市,又有拉瑞这个熟知留学申请内情的人帮助,自然占据了先机。而此后,本科生申请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有“奥赛”金牌的学生被哈佛录取都很困难,更别说类似刘亦婷这个乏善可陈的学生了。”

  就美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文化打假斗士”、《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

  方舟子对《外滩画报》说:“美国大学在录取时非常重视推荐信,推荐信和平时学习成绩、入学考试分数、面试表现一样,都被视为能够反映申请者的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如果能够得到有名望的或与校方关系好的人的推荐,虽然不能保证就会被录取,但在竞争中会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中国式的靠关系、走后门。另外,申请者被录取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国外的申请者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有许多人同时申请哈佛而最终只有一人被录取,并不足以说明被录取者就一定各个方面都非常突出,他或她可能是在某个方面刚好被录取者看中,或者不过是运气比较好而已。以一两个人为例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素质教育,还是“伪素质教育”?

  在《哈佛女孩》第一部,有这样一个副标题:素质教育纪实。

  那么,刘亦婷的成才之路,是素质教育吗?在《真相》中,萧愚对此表示否定: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不仅根本谈不上先进,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后和过时的。在其家长于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也充满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扬、牵强附会、按图索骥、堆砌神坛等诸多问题。

  “我分明看到,‘刘亦婷培养模式’根本就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萧愚告诉《外滩画报》说,“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完全是反素质教育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伪素质教育’。”

  对萧愚的说法,刘卫华并不认可:“我们在书里多次明确指出: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考名校,而是培养‘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从十个方面‘从无到有’地培养孩子的优秀素质体系,即:‘身体好、头脑灵、性格优、兴趣多、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在刘亦婷成长过程中,我们坚持用‘顺应天性、积极引导、个性化培养、自主发展’的方法去激励孩子,形成了‘亲情互动+理性导航=顺利施教+健康成长’的培养模式,刘亦婷也成长为一个社会公认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出色青年……你说,世上有这样的‘应试教育’吗?”

  而萧愚则在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否定了刘卫华上述说法:“刘亦婷从小有舞蹈的兴趣,其家长却认为从事舞蹈成功概率太低,便扼杀了这个爱好。同时,她的家长又不断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读重点、考大学、考名牌甚至要求她争取当高考状元,为了这个目标,刘亦婷跟同学聊天都被限制,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的时间都没有。”在萧愚看来,“刘亦婷培养模式”这种包裹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和家长的误导尤其严重。

“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恰恰很平庸”?

  “我们写《哈佛女孩》的动机,是盼望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刘卫华对记者说,由于知识结构和个人兴趣的原因,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国民竞争实力始终很关心。这促使他们把培养孩子当做业余科研项目来做。

  “对有些人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传统可能是既不时尚,也不流行了,以至于猜测我们写书原因时,他们总是习惯于从‘名利’二字去找动机。其实,在《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之前,我们并没有料到它会这么畅销,那时写这种书还得准备自费出版呢。”

  刘卫华认为,《真相》作者以臆想代替事实,根本不采访当事人,就凭空捏造刘亦婷是靠推荐人拉瑞的“人脉关系”进的哈佛。再在此基础上扣上“刘亦婷平庸,是应试教育典型”的吓人帽子,对刘亦婷在哈佛大学各方面的出色表现,《真相》作者更是故意避而不谈。”

  “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我认为恰恰很平庸,这从她在新书的自述里就能看出来。”萧愚对记者说,实际上他有机会采访刘亦婷在哈佛和成都的同学,甚至她的老师,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我不想扒粪。我写这本书不是想论证刘亦婷是个素质多么差的女孩,这些跟我写作的初衷无关。相反,我在书中不断提到她是个聪明、懂事、听话、勤奋的女孩。但是,不管她有多少优点,她不过是个平凡普通的女孩,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刘亦婷的家长在书中则在反复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如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漂亮,三岁时测智商便‘五万人里挑一’,刻意打造一个完美的女孩,完美的家庭教育过程。所以在本书中,我想尽力为读者还原出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形象。”萧愚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个认为自己是素质教育,一个坚决予以否认。那么,《哈佛女孩》一书的教育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哈佛女孩刘亦婷》《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我看了,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东西,看不出来是素质教育。是用‘素质教育’这个名称,来美化自己而已。现在升学难,许多家长想为自己孩子寻找终南捷径。《哈佛女孩》、《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正是迎合了家长们对‘哈佛’两个字的迷信。”北师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说,“我以为,萧愚的《真相》一书说的是有道理的,虽然他对素质的理解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他完全有权利质疑‘哈佛女孩’。谈谈自己的看法嘛!这不是什么‘诬陷和诽谤’。”

  “目前市面上对子女教育的书籍,起误导作用的非常多。”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赵刚教授表达了类似观点,“都是找到一个成功经验,就忙着推而广之。而家庭教育,一般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萧愚出的这本书,无可厚非。”

  “我一向反对炒作刘亦婷。即使刘亦婷是天才,也还是不可复制的。炒作该事件没有意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

  “中国家长中有一种不正常的‘哈佛情结’、‘名校情结’,以为能上哈佛这样的名校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人生大事,甚至视为成功的标志。”方舟子对《外滩画报》说,“我也反对对小孩进行所谓天才教育,小小年纪就为了实现父母的天才梦被迫放弃儿童的天性,而去应付种种超常的教育训练(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12-23 01:54 , Processed in 0.0536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