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四书》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11: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在读《四书》,朱熹的章句集注,跟几年前读感觉大不相同,看来不同的年龄和阅历,会让人悟到不同的道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常读常新。正如《大学》之道,在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重读经典,能让人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明明德),并将这种影响发挥出去。
先占个坑,与众高邻共聊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158

主题

0

好友

453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8-8-29 12:41 |只看该作者
好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8-8-29 14:31 编辑 ]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8-9-1 09:30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

说起中国和西方政治伦理的差异,一般人们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这一观点其实忽视了历史的演变。
我认为西方的伦理传统是集团式的,类似于所谓的集体主义。古希腊时代,城邦爱国主义是最高的政治伦理。无论是在斯巴达还是在雅典,个人是作为血缘集团或城邦共同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个人的价值被压缩到最小,牺牲是一种道德。在罗马时代,个人也只是某个政治阶级的一部分,公民的价值在于维持一个帝国体系的生存。基督教更是一种集团身份。
而在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程子和朱熹都认为,修身是这套伦理体系的核心。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也认为,在中国的人世界观中,没有团体的观念。
小自格物致知,大到治国平天下,其终极目的是一种自我完善。正如《大学》第一句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返诸自身,从自己身上发现天赋的“性”(《中庸》:天命之谓性);新民,就是要将这种“性”发挥出来,革其旧弊,去其旧污,实现人格的提升,并影响别人;最终达到“止”的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所以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有人也许会反驳说,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难道不是对个人的压抑吗?可是克己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一种制度(我认为礼应该理解为一种制度和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仍然是以个人为基本,再延伸至家、国、天下)。这从本质上不同于古希腊城邦的个人因为人口膨胀而牺牲自己、殖民海外;也不同于十字军战争,为了宗教共同体而牺牲小我。所以我认为孔子是最早的制度主义者,“子爱其牲,我爱其礼”正其谓也,孟子的“然则废衅钟欤?”矣谓此也。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现代社会初期。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西方个人主义的开端(我从来不赞同这是一场“复兴”,而是“六经注我”)。宗教改革进一步打破了“我们”的神话。可是民族国家及时代替了宗教留下的空白,成为一种新的集体身份。民族主义使个人可以为国家利益而死,这又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当然,个人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已经有力遏制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演进。
中国人却恰恰相反。宋明以降,个人主义被压抑了,集体主义却并没有出现。于是造成了一盘散沙的社会。不用说在西方的入侵面前不堪一击,就算没有西方文明的挑战,这个文明也已经走向没落。与西方的碰撞让中国人学到了集体主义(包括民族主义和马列主义),结果,我们今天反倒成了最崇尚集体主义的文明。

于是在战争、革命、灾难以及奥运等重大事件来临之际,我们的人民和精英一次次地发现:我们基于集体主义的文化特性有多么强的动员力,我们的社会模式与西方相比有多少优越性,我们应该多么自信。
不错,我们应该自信,一个能够5000年香火不断的伟大文明当然值得自信。但自信之余也不能失去反思: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未来又应该是什么样?
过去和现在是“实然”的,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使命。未来则是“应然”的,思考和描绘未来应该是智者和仁者的使命。
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只需服从,没有责任;个人主义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单元,这是真正的公民社会的基础。这就是《大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196

主题

0

好友

222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8-9-1 09:34 |只看该作者
同事的孩子幼儿园正在学大学,他觉得挺好的,说应该从幼儿园娃娃学起

20

主题

0

好友

2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8-9-1 14:22 |只看该作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糊涂难不?糊涂不难,不难糊涂,难不糊涂。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8-9-1 15:06 |只看该作者
孩子最好别读这样的书,因为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了解还远不足以理解其中的道理,而语言文采之类,四书不如五经,五经不如诗词古文,上小学读点蒙学的东西,背背唐诗宋词,就差不多了
之所以叫"大学",就不是给孩子们读的,孔子说,大学这样的书是给17岁以上的俊秀子弟用的,只是宋以后的科举制,让四书五经成了终身成就的基础,不得不从小就学,跟现在小学学外语性质差不多,其实没有太大必要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8-9-1 15:07 |只看该作者
如果幼儿园就学"大学",那上了大学学什么?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106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08-9-1 16:4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排骨鱼 于 2008-9-1 15:07 发表
如果幼儿园就学"大学",那上了大学学什么?

这还用说
我看现在的大学应该补补三字经呀
一定要把红旗插上台湾。
我可能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58

主题

0

好友

453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8-9-1 21:54 |只看该作者
<<大学>>的集体观念在于用同样的理念和尺度去" 修身"....

为什么要首先 格物,致知, 这就是类同的基础....

完全个人主义的社会,是灾难 !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08-9-1 22:54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排骨鱼 于 2008-9-1 09:30 发表
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

说起中国和西方政治伦理的差异,一般人们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这一观点其实忽视了历史的演变。
我认为西方的伦理传统是集团式的,类似于所谓的集体主义。古希 ...


“孔子是最早的制度主义者”——很有启发,引人深思。

个人认为无论中西方,其历史发展进程的任何一段都不存在完全的个人主义或完全的集体主义。对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无论古希腊的雅典城邦还是先秦时代的古中国,都达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们所留下的遗产一直影响着后世。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走向近代社会,集体主义也并未完全消失于西方人的视野之内,相反还在某个时期某个地方达到极致,比如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神权统治。即便在最代表个人主义与民主政治的美国,其移民始祖在北美大陆建立的殖民地,也是以“公共的善”这一古希腊延续至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念为标准的。发展到今天的美国,community的价值与地位丝毫不低于individual,看看美国总统竞选,就知道选民们所属的各种各样的group多有影响力了。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08-9-3 09:3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儿 于 2008-9-1 21:54 发表
的集体观念在于用同样的理念和尺度去" 修身"....

为什么要首先 格物,致知, 这就是类同的基础....

完全个人主义的社会,是灾难 !


这里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指的是用来关照人生社会的一种视角,一种思考的出发点,所以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

就像性善论,性恶论,都只是对人性的一种假设和思考出发点,相信性善论并不意味着社会就是完美的,相信性恶论,也不意味着是灾难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08-9-3 09:34 |只看该作者
君子与小人的责任

《大学》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曾子心目中的明君,就是让有家有国有位者(君子)能够追求其自身的修行、齐其家室,普通百姓(小人)可以得其乐、获其利。这样的统治者,人民对其才会“没世不忘也”。
人与人不同。
所谓君子者,其行为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较大的影响。无论他是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是文化精英、公共名流,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或者会直接改变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或者会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或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心理。他们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君子只关注自身是不够的,他不仅要修身,还负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所以君子要更加重视“贤其贤、亲其亲”。在某种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护国者”阶层十分接近于儒家所谓“君子”。从这一标准来看,我们今天的社会精英们似乎离君子之道还很遥远。
所谓小人者,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农工商学兵等普通人。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主体,是政治架构的基石,他们的合力决定着历史的走向,但是他们作为个人却并不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不同于精英和公共人物,普通人责任的范围仅限于自身及其家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般不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而社会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做得更多。在经济学家眼中,他们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行为体,他们的行为没有更多的道德背景。在历史学家眼中,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而已。而孔子、曾子之流在他们的时代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指出小人只要“乐其乐、利其利”足矣,实在是非常高明的见解。
然而,我们的社会却长期以来忽视(或者是有意掩盖)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全民“泛政治化”的社会,一般民众被强加了太多政治责任:农民要勒紧腰带为革命、为战争、为工业发展“支前”;工人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军人不仅仅要每天操练,还要政治学习,还要学习雷锋;学生不去学习,而去闹革命、去再教育;商人则成了某种尾巴,像阑尾一样被从社会生活中切除。青年人反复吟诵着伟人的教导:“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是你们的”,一往情深地奉献着青春和生命。他们不知道,这些话是说给“肉食者”或者“君子”们的子弟听的,与“小人”无关(这句话是毛  泽 东在驻苏联大使馆对留学生说的,当时的留学生似乎没有多少我们这样的“小人”)。
那个历史时期,社会最大的悲剧就是身份的混乱。不同身份的人对自身责任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匹夫真的以为天下兴亡与己有责,君子们却尸位素餐,变成了“乐其乐、利其利”了。
这种情形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改变。然而却不是全面的改变。“小人”开始回归本位,立法者和经济决策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权和产权的合法性,开始承认剥夺普通人“乐其乐、利其利”的权利是不道德的。然而,普通人自己却还没有普遍接受这一点,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凡而正直的公民。结果一旦失去大而无当的责任感,便出现了道德上的真空,连最基本的诚信都失去了。这需要我们逐渐改变。更可怕的是,精英仍然处于不道德的状态。一些经济学家为自身利益和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说话,一些媒体说着假话,更多的官员们只顾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根本无暇说话。当一个社会中,“君子”不像君子,“小人”只做小人,这个社会的腐朽和庸俗就可以预见了。无论多么高的GDP、多少现代化的城市和建筑拔地而起、多少博览会和运动会的盛世场景,都无法掩盖这种社会身份结构的危机。长此以往,治人者又如何能够令人民“没世不忘”?
回到《大学》,也许能够找到一些有用的药方。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470

主题

0

好友

6528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08-9-5 08:44 |只看该作者
先秦时代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流动性小,君子与小人两个阶层各安其道。后来有了科举制度,读圣贤书的平民也可以进入国家的管理层,于是也成为心中怀抱家国天下的君子,担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责任。

但这种责任,在今天现代人眼中,又何尝不是大而无当的责任感呢?然而,这种现代人所认为的空泛的责任感之所以能够长期支撑传统社会,其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社会结构及社会分工的简单与稳定。

当我们在西方人的枪炮之下被迫走进现代社会后,原有适应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及文化观念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直至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文化断裂的阵痛之中,导致我们的文化身份失去认同感和归宿感。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08-9-5 11:24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和谐?

"和"的本质是社会宽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强调“和谐”这一概念。“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成了我国对内部社会发展和外部国际秩序的两个期望目标。奥运开幕式上三次出现“和”字图形,如果不是如网上传闻的为招商银行做广告的话,那么它充分表达了我国对“和”概念的重视。
中国人对这个“和”字似乎有着不言自明的默契,可是它却难坏了外国人。昨天一位外国朋友问我:“和”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了。直接翻译成英文的Harmonious(和谐)似乎没有回答任何问题:一方面,这两个词的意义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家又会问:这个Harmonious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不是外国人爱较真。那些从来没有提出过疑问的同胞们其实大多没有去琢磨这个“和”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有“难得糊涂”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习惯,比如我所认识的部分中国学者,拎出他们的煌煌大作,让他用一句话说清标题里的每个词是什么意思,八成他会犯蒙。连学者都如此,我们更不必追究意识形态官员和政治写手们所说的每句话了。
但是既然有这么个事,而且据说还是老祖宗的遗产,我们还是有必要弄清它。据《辞源》,“和”的诸义中与“和谐社会”这个意思相关的主要有如下几项:1,和顺,就是《中庸》中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主要讲的是个人的修养;2,和平;3,温和。此外还有一个“和售”的词条,意思是公平买卖,由此看来,“和”还具有公平的意思。
“和平”和“温和”两个义项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体会到。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必然倾向于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必将从这个和平中受益。而中国自古受到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从未以对外扩张为追求,相反追求的是“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华夷之辩是变动和辩证的,从来没有划定僵化的敌我界线。既然没有注定的敌人,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只要他是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互惠。这个层次的“和”很简单,任何人都不会不明白,包括外国人,除非是他们不想明白。
然而上面两个义项主要涉及对外的“和”。那么对内的“和”究竟是指什么呢?
内部的“和”就不那么直白简单了。和谐,就像琴弦的共鸣和乐曲的和声一样,既是相同频率振动之间的自动传导,也是不同频率之间形成的一种动人乐音。正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所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里面就同时包含了“同”和“异”两层意思。因而,和谐并不是说只能有一种声音,而是多种声音自由交汇过程中所产生出的一种伦理之美。孔子对和的理解非常深刻,他很少孤立地谈一个“和”字,他总是说:“和而不同”,认为这是君子的美德。
所谓“和而不同”即是说:“和”是在“不同”的前提下,斗争和妥协出来的一种平衡状态,这个平衡可以是利益的平衡、力量的平衡,也可以是权利的平衡、思想的平衡。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不同的力量、利益、权利和思想出现并自由竞争,那么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和”的状态,而只是一潭死水般的“同”。故孔子曰:“小人同而不和”。这种虚假的“和”不会产生出创新的动力,也不会产生普遍的幸福和满足,因为它是压抑的。只有让压力释放出来,能量得以消耗,才可以产生出新的平衡状态。而这种平衡也不是永恒的,新的矛盾、新的压力仍然需要冲突和释放才能够解决。
为了实现这种“和”,统治者需要怎样做呢?我认为最好的原则就是中庸。老生常谈的看法认为“中庸之道”无非是折衷主义或“和事佬”,这是对中庸的庸俗化。老子曾说:“和其光,同其尘”。王弼的解释是:“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所以这里的“和”与“同”是一个意思,即指无所偏倚,恰恰中了中庸之道。这种不偏不倚的宽容态度,就是中庸的本质,也是“和”的本质。《大学》认为人因为有了“亲爱”、“贱恶”、“畏敬”、“哀矜”和“敖惰”之心而有所偏倚,就会失去了公正。所以能够“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才是修身的标准,而“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更何况统治一个国家了。
我昨天给予那位外国朋友的答案是:“和”就是Tolerance(宽容)。我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仁和恕。仁者,爱人;恕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体现的其实就是一个宽容精神。只有宽容才能够做到不偏不倚的爱和仁(任何偏狭的爱都具有某种恶性);只有宽容才能允许不同的力量、利益、权利和思想自由竞争,并达成一种平衡状态;只有宽容才能够用恕己之心恕人;只有宽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和平;只有宽容才能真正做到公正。仁和恕是出发点,和是其必然结果。
宽容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给予别人自由。中国的麻将有无数种“和”法。但是除了下级拍马屁或夫妻耍老千之外,每次和牌都是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斗争的结果。这种斗争不是破坏性的,今天你和,明天我和,风水轮流转。如果谁只和不输大家自然就不和他玩了。这就是平衡。
如果我们提倡和追求的“和”是这个意思,那么中国有福了,世界有福了,天下苍生有福了。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142

主题

0

好友

3701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08-9-23 21:05 |只看该作者
对儒家思想传统的一些看法

1,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分层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句话中的君子与小人,我认为主要并不是表达一种道德标准.孔子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政治理想,一种乌托邦.即使是他的"止于至善",也不仅指道德.

"士"的含义有很多,其最早的义项是指事农耕者,但绝大多数文献已经抛弃了这种用法.因而,士主要可以指称:1,不从事体力劳动者.2,官职(不同时代有不同所指,例如<尚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显然与大夫和卿是并列的.)3,军人.所以说,士即使不是君子,其所指也并非"小人"."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所谓"四民",其中"习学文武者为士",显然不同于农工商等劳动者.

再进一步讲,中国历史上,君子和小人的身份经常是分不清的,普通人可以通过贤良方正或科举进入统治者中.贵族革去爵位又会变成平民,更何况还有天翻地覆,改朝换代.这种身份是不以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为转移的.

<四书>这样的经典的确是给很多士人读的,但却不能说就是给小人读的.之所以让士人读书,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制度下,他们有可能成为统治者的一员,因而,他们是"君子"的"后备役".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了尽可能扩大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必须让他们读书,并尽可能把其中的优秀者纳入到君子的行列,这就是科举的功能.
而对于多数小人,则不必让他读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在所有古代文明中都是普遍实行的(在现代社会也大都如此,谁敢说今天的美国,欧洲,中国不在搞某种形式的愚民政策?).
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达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态.这是一种稳定的等级,孔子所追求的完美社会就是一个秩序井然,各有等差,不"犯上作乱",无"越俎代庖"的社会.

2,儒家与民主

这样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一个反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一种伦理价值观,西方的民主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也许是目前最好的一种,但过去不是,未来也不一定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有很多演变,但是一以贯之的少数价值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民主".这说明孔子的秩序社会并不排斥民主,也不会与今天的广泛社会参与和政治权利相冲突.只是儒家实现民主的手段与西方政治学不同,倒是更接近西方的经济学.(声明一点,本人绝不是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三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社会是民主的,事实上,儒家的民主思想是受到长期压制的进步部分.本人也不认为死抱儒家就可以建立起现代的新民主形式,相反,首先应该实现儒家(以及道家和佛家)的现代化)
人们一般认为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其实儒家观念中的理想社会(三代)也是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无所做为,而是类似于市场经济理论所倡导的方式:通过看不见的手,即每个人追求利益和福利的天性来达到自然的平衡.<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大学>讲的"乐其乐利其利",程朱讲的"存天理,灭人欲"都可以做新的解释.都可以理解为统治者要遵循人的天性本能,而不要去强行做为(而这一点正是西方理性主义以来最大的特点,中国近代史受其影响极大)
因而,我不是反对普通人关注政治,也不认为任何人有理由剥夺"小人"政治参与的权利.更不是说小人不需要有道德修养.我的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设计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性,而人性就是天性(儒家认为"民为神主","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多么高明的设计师也不能事无具细地筹划一个精密的社会,因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宽容不同的力量和利益,允许社会斗争,达到自然的平衡,政府只要做一个监管者就可以了.

当然,关于具体方案,我自己也处于困惑之中,我既不赞同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反对东方的专制主义,我所向往的或许是某种类型的基于民主的贵族政体.
最后坦言,我谈经典并不完全是为了解读经典的原义,而是试图从中发现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工具.所以,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完全符合经典原义,但荀子,董仲书,程朱,康梁等,谁又不是六经注我呢?呵呵,聊以开脱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排骨鱼 于 2008-9-23 21:08 编辑 ]
排骨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排骨鱼是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1-5 21:50 , Processed in 0.0642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