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儒家思想传统的一些看法
1,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分层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句话中的君子与小人,我认为主要并不是表达一种道德标准.孔子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政治理想,一种乌托邦.即使是他的"止于至善",也不仅指道德.
"士"的含义有很多,其最早的义项是指事农耕者,但绝大多数文献已经抛弃了这种用法.因而,士主要可以指称:1,不从事体力劳动者.2,官职(不同时代有不同所指,例如<尚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显然与大夫和卿是并列的.)3,军人.所以说,士即使不是君子,其所指也并非"小人"."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所谓"四民",其中"习学文武者为士",显然不同于农工商等劳动者.
再进一步讲,中国历史上,君子和小人的身份经常是分不清的,普通人可以通过贤良方正或科举进入统治者中.贵族革去爵位又会变成平民,更何况还有天翻地覆,改朝换代.这种身份是不以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为转移的.
<四书>这样的经典的确是给很多士人读的,但却不能说就是给小人读的.之所以让士人读书,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制度下,他们有可能成为统治者的一员,因而,他们是"君子"的"后备役".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了尽可能扩大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必须让他们读书,并尽可能把其中的优秀者纳入到君子的行列,这就是科举的功能.
而对于多数小人,则不必让他读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在所有古代文明中都是普遍实行的(在现代社会也大都如此,谁敢说今天的美国,欧洲,中国不在搞某种形式的愚民政策?).
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达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态.这是一种稳定的等级,孔子所追求的完美社会就是一个秩序井然,各有等差,不"犯上作乱",无"越俎代庖"的社会.
2,儒家与民主
这样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一个反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一种伦理价值观,西方的民主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也许是目前最好的一种,但过去不是,未来也不一定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有很多演变,但是一以贯之的少数价值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民主".这说明孔子的秩序社会并不排斥民主,也不会与今天的广泛社会参与和政治权利相冲突.只是儒家实现民主的手段与西方政治学不同,倒是更接近西方的经济学.(声明一点,本人绝不是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三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社会是民主的,事实上,儒家的民主思想是受到长期压制的进步部分.本人也不认为死抱儒家就可以建立起现代的新民主形式,相反,首先应该实现儒家(以及道家和佛家)的现代化)
人们一般认为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其实儒家观念中的理想社会(三代)也是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无所做为,而是类似于市场经济理论所倡导的方式:通过看不见的手,即每个人追求利益和福利的天性来达到自然的平衡.<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大学>讲的"乐其乐利其利",程朱讲的"存天理,灭人欲"都可以做新的解释.都可以理解为统治者要遵循人的天性本能,而不要去强行做为(而这一点正是西方理性主义以来最大的特点,中国近代史受其影响极大)
因而,我不是反对普通人关注政治,也不认为任何人有理由剥夺"小人"政治参与的权利.更不是说小人不需要有道德修养.我的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设计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性,而人性就是天性(儒家认为"民为神主","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多么高明的设计师也不能事无具细地筹划一个精密的社会,因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宽容不同的力量和利益,允许社会斗争,达到自然的平衡,政府只要做一个监管者就可以了.
当然,关于具体方案,我自己也处于困惑之中,我既不赞同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反对东方的专制主义,我所向往的或许是某种类型的基于民主的贵族政体.
最后坦言,我谈经典并不完全是为了解读经典的原义,而是试图从中发现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工具.所以,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完全符合经典原义,但荀子,董仲书,程朱,康梁等,谁又不是六经注我呢?呵呵,聊以开脱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排骨鱼 于 2008-9-23 21:0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