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虽立奇功,必处而罚!”才是史上最牛皇帝圣旨——读冯八飞著《倾国倾史岳家军》 [打印本页]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6 15:43
标题: “虽立奇功,必处而罚!”才是史上最牛皇帝圣旨——读冯八飞著《倾国倾史岳家军》
本帖最后由 深海芋头 于 2010-5-13 13:59 编辑

先说明一下,冯八飞的说岳是一个系列,我下面要引用的文字出自其中“天纵神威岳家军”这部分,但这部分内容网上还没有,能找到的是说岳系列中的“倾史倾国岳家军”,我已经贴到下面的几楼里。
好,本人的正文如下:

当初在看《鹿鼎记》的时候,对这样的一段情节印象很深。就是韦小宝一行人流落在钓鱼岛上,康熙派人去找他,还颁给他一道圣旨,圣旨里面,康熙自称老子,还出现了“他妈的”之类字眼。这段文字写得异常生动,读起来非常有趣,金庸自己把这段情节也视为得意之作,认为这道自己虚拟的圣旨堪称空前绝后。
金庸虽然才高,这段情节也确实体现了丰富想象力,但可惜,这道圣旨仅仅是在文辞上比较夸张随意,就实际内容而言,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真人真事相比,还算不得如何雷人。历史本身的离奇荒诞,远远超过人的想象力。南宋的皇帝赵构,就曾经发出过一篇更加神奇的圣旨。
而接旨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飞了。我才疏学浅,无力通读宋史,且看一下冯八飞在《天纵神威岳家军》中所引用的这段圣旨。其中,“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虽立奇功,必加尔罚”这几个字格外刺眼。这就让人奇怪了,为什么大臣立下了奇功,还要受罚?这是怎么回事?
南宋绍兴四年,此旨意颁出之时,恰值岳飞正准备扫荡当时由金国扶植的刘豫政权,收复中原失地。然而,赵构只允许岳飞收复不久前刚刚被占领的一块襄阳六郡地盘,而严禁岳飞趁势北伐,恢复中原。看来,赵构对岳飞之能是有信心的,相信他能一战成功,夺回六郡,把敌军“追奔”一番,更相信他能立下“奇功”。但是,信归信,却坚决不准岳飞立功。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岳飞万一真的直捣黄龙了,把宋徽宗、宋钦宗爷儿俩从金国解救出来,他赵构的皇帝,自然也就当不成了。为了这个皇位,不惜父兄继续在北国受罪,不惜让沦陷的国土上的原来的宋朝子民继续当亡国奴。到那时,岳飞报国心愿固然得偿所望,要“与诸君痛饮”了,但,这里的“诸君”,范围仅限于和岳飞一样,要一心洗雪靖康之耻的众将,肯定不包括他赵构。皇帝都当不成了,不能继续在杭州城里率领一干马屁精臣子风花雪月,吟诗作对,赏玩西湖景致,哪里还有心情痛饮?
在很多人看来,赵构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最无可争议的昏君,甚至连“之一”的后缀都不需要加,但是,仔细看赵构在皇帝任上的所作所为,暴虐有之,昏庸就万万谈不上了。所谓昏庸,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让臣子、太监等忽悠得两眼一抹黑,盲听盲从,不辨忠奸善恶。这样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固然层出不穷,可赵构绝对不是。千百年来说赵构是昏君,这绝对是一大冤假错案。他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知道岳飞是忠心耿耿的,可问题是,他赵构要把皇帝天长地久安安稳稳的当下去,流落在外的父兄就不能回来,一心要把父兄迎回的岳飞,势必就万万不能容他活在世上了。岳飞口口声声所说的“还我河山”,要真的还来了,那也是宋朝的河山,而万万不是他赵构的河山,此河山,非彼河山!有人教育我们,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用这话来衡量赵构的心态,实在太准确了,多亏金国的兵把宋徽宗、宋钦宗抓走,他赵构才当得上皇帝,在赵构眼里,金兵金将沾满宋朝百姓鲜血的狼牙棒,实在太可爱了!这时候,谁敢和金国侵略者过不去,就是和赵构的皇位过不去!这样一来,岳飞的下场,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在怎样对付岳飞这件事上,赵构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秦桧这时候就要发挥作用了。在当时,巧妙的利用文臣来制衡武将,用奸佞之徒的陷害来给忠臣穿小鞋,然后再施以小恩小惠,让忠臣对自己感恩戴德,又让奸臣尝到甜头,把两路人马都笼络住,把局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心,当然最绝的还是把残害忠良的千古骂名,一股脑按在秦桧身上,如此老到圆熟、长袖善舞的手腕,谁还能说赵构是昏君?
当然,奸臣也不是谁都当得了的,人家秦桧容易吗,丧尽天良、颠倒黑白的事,不是谁都干得出来的,那绝对需要不一般的心理素质。赵构把这件事交给秦桧办,真可谓知人善任。秦桧也真是不辱使命,选择的办案人员,个个精明干练,几场酷刑下来,把战场上英勇绝伦、杀敌无算的岳云、张宪,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除了死活找不到岳家军谋反的证据外,圆满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这一点点的遗憾,也实在怪不了他们,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让人家往哪儿找去?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一个国家里,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完全是两个概念,并不总是一回事儿。赵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他的利益是自己的皇帝宝座,他手下那些奸臣的利益是博取赵构欢心,换来高官厚禄。而国家、民族的利益呢,老百姓的利益呢,是击败金国,收复国土,骨肉团聚,老百姓过上安宁生活。当然,在南宋,光想着自己眼前的小日子只要还能战战兢兢过下去,哪管统治者姓宋还是姓金的老百姓也肯定为数不少。
从历史上看,南宋是相当特殊的一个时期,这期间统治者和大部分老百姓的利益是对立的,而在大部分时间,在出现外敌入侵的威胁时,统治者要保住权位,老百姓要避免当亡国奴,就要共同反抗侵略者。这样的时候,爱国者与投降派,谁是忠良谁是奸佞,很容易分清。但是,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一旦统治者发现,如果能和侵略者媾和,只要还能保住自己在国家内部的统治地位,那么,哪怕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也是值得的。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有一个观点,就是道光皇帝不可能卖国,原因就是他自己就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卖国等于卖他自己。这是我很难认可的。在道光看来,哪怕是割让国土,哪怕是赔款,只要能消除对自己权位的威胁,一切都是值得的。而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卖国了。
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对老百姓承认自己要卖国了,他们会制造舆论,把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等同起来,让人们觉得批评统治者就是投敌。赵构当年就没有用这招,是因为毕竟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已经无可替代、毋庸置疑。封建统治者的这套伎俩,在后世终于修成正果,能逐渐运用得日益灵活,不露痕迹,这可不是一日之功,乃是在千百年来和忠勇之士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练熟的。
后来,这招开始频频出现于历史中,无数志在救国的人被打败,无数致力变革的思想被误解。清末的郭嵩焘,出使英国后,发现人家的制度比自家的强多了,建议国内学习人家,结果却被国人加以其恶毒程度我这里都不忍写下的罪名。
再后来,有人对这招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发挥,他们发现,其实自己的国家有没有真的面临遭到外敌入侵的危险并不重要,哪怕是在和平时期,只要别人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都可以如法炮制,一盆卖国投敌的脏水泼过去。尤其万幸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都要和他国博弈,以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这种利益角逐是正常的,永恒的,无时不在的,没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国家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即使自己国家根本没有遭遇入侵的威胁都丝毫没关系了,因为和本国在利益上有冲突的国家总是找得到的。这就可以给那些胆敢在国内批评自己,要自己学习别的国家在制度、文化各方面的经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的人,随时扣上出卖国家利益的帽子。毕竟,要当真学习他国经验,就等于让自己放弃手上的特权,这可万万使不得!尽管自己也知道,有的国家的制度,确实是比自己国家的更加公正合理,但自己要的就是不公正,要的就是特权,要的就是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别的国家的经验一旦学来,是可以更好保障老百姓的权利,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对国家、民族是好事一件,能够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立奇功”,那也不行,无论如何不行。谁敢这样建议,谁敢这样批评自己,谁敢威胁自己的特权,哼哼,“必加尔罚”!
行文至此,想说的话其实才开了一个头,但是也不再说了。至于为什么不说,“也不说”。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6 15:44
倾史倾国岳家军字数:3199    字号:大 中 小   冯八飞,笔名虎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洪堡大学语言与语言学系博导,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洪堡基金会中国学术大使,德国语言学研究院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出版过《沉浮莱茵河》、《永远的白玫瑰》等作品。
  
  牛头山大捷,岳飞亲解战俘前往“行在”,第一次受到宋高宗赵构召见。
  “行在”全称“行在所”,即皇帝临时所在之地。南宋皇帝经常被金军撵得满中国跑,所以“行在”满天下。很多拿历史说事儿的书上大剌剌写着“南宋首都临安”,其实南宋自己向来只称临安(杭州)为“行在”。
  靖康之耻,金人把宋朝皇室一网打尽,独漏一个赵构,结果被他抄冷子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继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然必欲擒之而后快,宋高宗同志于是长期被金军铁骑追得四处“行在”,由应天府而扬州、而建康(江苏南京)、而临安,此时已“行在”越州(绍兴)。闻鼙鼓而思良将,逃得六神无主的宋高宗一见岳飞喜出望外,立擢为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州、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连升三级,并赏铁铠五十副、金带、鞍、马、镀金枪和百花袍。
  二十八岁的岳飞,不久前的韩财主护院,在鲁迅家乡绍兴踏上千古名将之路。
  千古名将,必领雄师。有岳飞,必有岳家军。
  牛头山大捷,是岳家军建军第一枪。
  
  靖康之耻,北宋正规军“禁兵”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建制,南宋于是在绍兴元年(1131)七月整编正规军,张俊率神武右军,韩世忠率神武左军,两人均为都统制;王躞率神武前军,陈思恭率神武后军,两人均为统制。岳家军此时隶属张俊,军号神武右副军,岳飞为统制。十月,岳飞升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和从五品遥郡观察使。十二月,岳飞外甥女婿、岳家军秘书长高泽民去“行在”绍兴公干,结果他冒岳飞之名上书枢密院,要求提拔岳飞为都统制。
  此时恰好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镇压范汝为叛乱不力被免职,而岳飞驻军洪州(江西南昌),在九江击败盗贼马进,俘敌八千,于是朝廷顺势把神武右副军升格为神武副军,升岳飞为都统制。岳飞得知事情原委后大怒,力辞不受,强烈要求朝廷严办高泽民,并屡次向南昌知州李回陈情,李回于是上奏宋高宗为其辩解:“岳飞一军自从讨贼,服勤职事,忠勇之名闻于江右,纪律之严信于疲氓。留屯洪州,声势甚远,江、湖群寇,率皆逃避。近迁神武副军都统制,士论皆谓称职。及得其外甥婿私书,乃知此除曾经枢密院陈乞,飞小心惶惧,累与臣言,实非本心所敢侥望。”
  岳飞出手不凡,牛头山一战成名,而此时宋高宗手下统制好几十个,每人领兵数千,“统制”官衔与岳飞军功和岳家军规模确实不大相称。宋高宗回诏证明他绝非政治蠢猪。他大赞“岳飞勇于战斗,驭众有方”,强调破格提拔“出自朕意”,且立即下令特铸官印赐予岳飞,让岳飞安心上任。
  此时东南宋军大将有“刘韩张辛”之说,其中“辛”指辛企宗、辛兴宗、辛永宗和辛道宗兄弟等。岳飞升为都统制,取代辛企宗。出身护院的岳飞“自列校拔起”,平空升为都统制,比坐直升飞机还快,眨眼间与资历远胜、年功更长、数度勤王护驾的韩世忠和张俊平起平坐,让他俩相当侧目而视。
  宋高宗立刻觉察到这次破格有点不妥。
  绍兴二年(1132)二月,岳飞剿灭盗匪曹成,兵力暴增一倍,达两万四千人,已与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兵力并驾齐驱。绍兴三年(1133)九月九日,宋高宗在杭州二次召见岳飞,十五岁岳云随同面圣。岳飞此时已成南宋继吴玠之后另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将星,而他比吴玠还小十岁。朝见后宋廷立刻委了岳飞武阶宫中卫大夫、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蕲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和正四品镇南军承宣使等一大堆官儿,其中从遥郡承宣使提拔为正四品承宣使,是南宋历史上少见的破格“隆恩”,升官文件中称岳飞“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殄寇之功,驭军之略,表见于时,为后来名将。江、湖之间,尤所欣赖,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官方册封岳飞为“名将”。
  升官之外,宋高宗特赐岳飞御笔亲书“精忠岳飞”锦旗作帅旗,又颁赐衣甲、金带、战袍、弓箭、刀枪和战马等,另加白银两千两犒赏将士,此外特授岳云正九品保义郎和閤门祗候等武官虚衔,岳飞上奏力辞,宋高宗不准,还下令把统制李山与原属“八字军”的统制傅选两支部队并入岳家军,并将岳家军军号从“神武副军”升为“神武后军”。
  然而,宋高宗同时却把岳飞官衔从“都统制”降回“统制”,低张俊与韩世忠一篾块儿。张韩二将大舒服。此外,宋高宗原准备把赵秉渊拨属岳飞,但他两年前曾遭岳飞醉打,于是央告旧交刘光世向宋高宗提出改隶刘光世,宋高宗又给了刘光世一个面子,照准,还以此告诫岳飞饮酒误事。
  岳飞从此滴酒不沾。
  这一系列人事调和,运筹帷幄,唱念做打,八面玲珑,两手四处抓,两手都很硬,充分体现宋高宗同志精熟圆润的政治手腕。
  还有哪个朋友认为帝王将相都是蠢猪的?
  
  其实,岳飞根本不在乎啥子都不都统制。
  “神武副军”升为“神武后军”,令他喜出望外。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岳家军!
  中华军史上,岳家军威名赫赫。但我们这些老百姓其实连岳家军到底有多少人都弄不大清楚。
  建炎四年(1130)牛头山大战前,岳飞手下只得万把人,拿下牛头山后扩充到三万。绍兴五年(1135)6月,朝廷连派两员大将讨伐洞庭湖杨么,均被打得鼻青脸肿,于是授岳飞两镇节度使,升为都统制(离降回统制才一年多),赐钱十万贯,帛五千匹,令岳飞“平湖贼杨么”。岳飞攻心为上,攻兵辅之,连消带打,八天荡平洞庭,牛皋生擒杨么,枭首示众,收编六万降军,加上拨隶的其他部队,岳家军兵力猛增至十万,将领从十将扩充到三十将,后更增至八十四将。
  统兵十万,所有将军的光荣与梦想。然而此梦做来却并不轻松。
  看官须知,当时宋军打仗十分搞笑,类似当年红军长征之初,走到哪里都带着全军家属和所有辎重,十万大军连同几十万家眷,后勤供应就是一场浩大战役,单军粮就常使岳飞“乱其方寸”。收编杨么军后,岳家军“月用钱五十六万贯,米七万余石”。看看绍兴九年(1139)枢密院发给岳家军自造军器的材料单,我们就明白岳飞要驾驭的财政局面:“铁甲叶六十九万九千四百三十八片,牛角六千三百三十四只,生黄牛皮九千一百八十三张,牛筋四千一十斤一十二两,生羊皮一万八千三百九十二张三十一尺三寸五分,箭笴一十八万四千七百九十四只,翎毛五十一万二千九百八十二堵,各长四寸八分,条铁七千六百九十四斤一十三两一钱二分”。
  农民出身的岳飞深知民间疾苦,每次调发军饷均面沉如水,他常说:“东南民力耗弊极矣!国家恃民以立国,使尔曹徒耗之,大功未成,何以报国?”绍兴六年(1136)二月起,宋廷任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吴玠和岳飞五大将兼任营田大使或营田使,打造宋朝的南泥湾,据说后来岳飞军费“顿省其半”。
  绍兴五年底(1135),宋廷再次整编全国军队,把全国军队编成“三衙军”和五大“行营护军”。“三衙军”即禁卫军,包括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行营护军”即国家主力野战军,其中张俊率行营中护军,韩世忠率行营前护军,刘光世率行营左护军,吴玠率行营右护军,岳飞率行营后护军。王彦的“八字军”编为“行营前护副军”,隶属韩世忠。
  我们现在根本不晓得啥子“神武后军”和“行营后护军”那些东西。
  我们只晓得“岳家军”。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6 15:47
岳家军有五虎上将:张宪任前军统制,王贵任中军统制,他俩都是岳飞汤阴同乡,随他起军,深获倚重,同为岳飞副手。此外还有也是汤阴同乡的徐庆以及牛皋和董先。五虎上将个个骁勇善战,但牛皋贪酒,董先贪财,稍逊一筹。
  五虎将之下设十二军:主力精锐背嵬军。此名来自韩世忠的侍卫军。“嵬”是酒瓶,替元帅背酒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背嵬军士兵见了统制以下的军官不用行礼。此外还有前、中、后、左、右、游奕(巡回)、踏白(侦察)、选锋、胜捷和破敌军。岳家军平定杨么后缴获千多艘战船并收编很多水兵,再添水军。
  岳家军原无大本营,襄汉大捷后宋廷把襄汉六郡专设为襄阳府路,委岳飞军政一把抓,岳飞上奏谦虚说“人微望轻”,请求另行“委任重臣,经画荆襄”,宋高宗于是让岳飞改驻荆湖北路首府鄂州(武昌)。
  从此,岳家军大本营定于武昌。
  那首回肠荡气、震古烁今的《满江红》,即写于武昌。
  
  立国后战争不断的宋朝,因赵匡胤定下“扬文抑武”国策,武将地位一直低于儒生,可农民岳飞平时穿着却像个儒生。他不是儒将,却是重儒之将,每次出征誓师时“言及国家之祸‘往往’仰天横泗,气塞莫能语”,惕厉精神,鼓荡士气,砥砺将帅以死效国,因此随便什么污兵烂将,“至岳飞麾下者,人百其勇”。
  南宋军队将贪兵软,士气涣散,几无战力,更要命的是令不行禁不止。在这些军队里,岳家军军规严明,是个异数,凡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者,立斩!因此,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看官须知,这岳家军士兵多来自降军,并非都是汤阴子弟吃奶起由岳飞亲自练出来的,昨天跟着杨么还烧杀奸掠,无恶不作,今日归顺岳飞,怎的就幡然悔悟,立地成佛了?
  答案来自岳飞,他上奏时说:“臣闻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诚然。
  军队战力,端看军纪。
  军纪张弛,端看主将!
  岳家军纪律严明,当然因为岳飞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作于何处?不外乎衣、食、住、行。
  
  宋朝棉花产量不高,轻软温暖的棉布视为上品,当时说的“布”指的是麻布,老百姓只能穿粗麻片,平民代名词“布衣”指的就是粗麻片。岳飞全家“布衣”。有回妻子李娃穿了件缯帛,还非高级绫罗,岳飞就怫然不悦道:“徽宗钦宗的皇后皇妃被掳到金朝,听说衣不蔽体。你既嫁我,就不应穿这个。”
  从此,全家无人再着丝绸。
  
  岳飞向与士卒混住茅屋军帐,同甘共苦。宋高宗准备在杭州为他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此语锵然历史,隆隆至今。却非岳飞首创。
  首创者是汉朝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作战即率八百轻骑长途奔袭数百里直捣匈奴大本营,斩匈奴单于爷爷以下两千余人,俘匈奴相国和单于叔父,勇冠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汉语中“冠军”这个词即来源于此。
  在名垂中华战史的“漠北大战”中,霍去病率五万骑兵横越大漠(外蒙高原大沙漠),孤军深入两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贤王,歼敌七万,俘匈奴王爷三人及将军、相国以下八十三人,匈奴浑邪王降汉。霍去病乘胜踏破狼居胥山(外蒙肯特山),盛大祭天,立碑为志,继而挥师北向,一路打到瀚海(俄罗斯贝加尔湖)方凯旋班师。
  漠北一役平定中国北部边境数十年,一战斩匈奴为南北两支,南支渐与汉族融合,北支向西迁徙至东欧,即今匈牙利人祖先。三百多年后,北匈奴出了个绰号“上帝之鞭”的大单于阿提拉横扫欧洲,建立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以布达城为首都的庞大匈奴帝国。公元451年9月20日,阿提拉在法国奥尔良的沙隆会战西罗马帝国统帅阿契斯与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双方参战兵力超过一百万,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黄沙遮天,日月无光。战争以西罗马帝国胜利,阿提拉退回布达城告终。这时中国已是南北朝。虽然那时还没我,但我仍然强烈庆幸霍去病把匈奴赶去了欧洲。否则,我的祖先还要流多少血?
  虽然并非我的血,却依然是我的血。
  因此,严格说起来,匈牙利国父是霍去病。
  霍去病二十三岁去世,汉武帝亲调精锐玄甲军列阵,从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送葬,为霍去病修建的坟墓高大巍峨,形似祁连山。
  然而,霍去病并非因此而伟大。
  是一句话让这位母亲也是私生女的私生子将军登临伟大。当年他痛灭匈奴,凯旋归来,汉武帝喜赐豪宅,霍去病坚辞不受,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凭这一句话名垂中华战神英雄史!
  虽非岳飞原创,却也充分体现他比肩伟大的决心、信心和雄心。
  
  岳飞全家与士卒同食,补给困难时“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部将郝晸请他,熟知岳飞的郝晸只上了一味素包子,岳飞吃后惊问何名,郝晸答曰“酸馅”,岳飞居然大赞“竟有如此美味!”令郝晸将剩者打包带回去给李娃尝鲜。
  南宋统兵一千以上将军,再无第二人寒酸至此。
  北方人岳飞到南方后吃饭依然麦面加齑菜,荤食一般只用一味,即使与部属会餐,也只加些猪肉,有次会餐上了鸡肉,岳飞就问厨师“何为多杀物命?”厨师说是武昌知州衙门所供,岳飞即令“后勿复供”。
  看官须知,岳飞这么寒酸,却非寒酸。此时官居两镇节度使的岳飞早已“不差钱”。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被“释兵权”的大将,得到的职位即节度使。宋太祖重金买军权,节度使虽是虚衔,但工资巨高。当时正一品宰相月工资三百贯,从二品节度使却是四百贯;宰相“禄粟”每月一百石,节度使却是一百五十石。北宋前期节度使还有请客送礼的“公用钱”,每年一千贯到三千贯不等。南宋初年财政拮据,岳飞这样的带兵节度使只支半薪,但也相当丰厚(岳飞升太尉后始支全薪)。而且,岳飞的各种虚衔都附带工资和绫罗绸缎。此外,宋高宗加封的爵位都附带食邑(土地加佃农),岳飞最后爵至武昌郡开国公,随封食邑六千一百户,实封食邑两千六百户。宋高宗经常颁发的重赏厚赐,还未计其中。
  岳飞总收入,至今仍在广大宋史专家热烈“科研”中。可以肯定的是,岳飞天天山珍海味都吃得起。事实上,与岳飞同级的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和吴玠等大将都生活豪奢,独岳飞例外。
  当时大将都疯狂置地,张俊每年收租达六十万石(或说一百万石),其子孙有次捐献宋廷十万石租米,清单开列六个州府十个县共计十五个农庄,他家一次捐给宋廷的田产就达近四万亩。
  刘光世驻守淮东时遣亲信掠夺民间良田,光上报宋高宗的就达三万亩,其部将郦琼(地位相当于张宪)在镇江府就有四千三百亩水田。
  韩世忠向宋高宗要求用三万八千贯购买新淦县没收的田宅,后又要求买下被究办北宋奸臣朱勔的平江府南园和官田一千二百亩,宋高宗大笔一挥,统统赐他!就这样,宋高宗还认为韩世忠“持身廉”,又赐他著名丰产的永丰圩,韩世忠力辞不受,就算“廉上加廉”。当时韩世忠家每年所收租米多达几万石。
  岳飞呢?故乡汤阴沦陷,岳氏亲戚纷纷南逃投奔岳飞。为安置他们,岳飞在庐山先后购置水田七宋顷八十八亩,地十一宋顷九十六亩,水磨五所,其中仅九十一亩熟地,其余都是荒地,主要靠水田养活亲戚,田产跟刘光世他们比简直九牛一毛。岳飞先后买造房屋四百九十八间,三十八间建在江州(九江)城自住,其余主要在庐山岳家市。因此,岳家市既是岳母葬地,又是岳氏宗族聚居地。
  岳飞生活这么简朴,并非因为他天性吝啬。
  岳飞遇难后秦桧派人抄家寻找证据,结果一无所获,除田地房产外,其家产仅有金、玉、犀带数条,剩下的都是锁铠、兜鍪、铜弩、镔刀、弓、剑和鞍辔等军用物资,现金只有一百余贯,书籍数千卷,却另藏麻布和丝绢三千余匹,米麦五千斛,共值九千贯,随时准备贴补军用。岳飞倾家荡产贴补军用非止一次。有次他下令变卖家中除“宣赐金器”之外的所有物品,所得交付军匠造良弓两千张。幕僚黄纵劝说打造兵器应申请军费,岳飞却让他依令而行。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6 15:55
一个真正的军人,只为军队而生!
  
  与其他大将的“衙内”子女不同,岳飞要求子女“稼穑艰难,不可不知”,除了练武,岳云和岳雷都下田务农,严禁饮酒。
  此外,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包括吴玠都姬妾满堂,纵情声色,吴玠后来更因服用丹石,酒色过度,咯血而死。王渊和张俊为争夺一个姓周的妓女杀害皇亲赵叔近,后又将此妓转送韩世忠。韩世忠还睡了部下猛将呼延通的妻女,呼延通为此自杀。
  他们的贪婪无所不及。按宋朝规矩,只有正妻才能封为“外命妇”(“内命妇”都是皇室家眷),刘光世却上书请求宋高宗封赐自己的姬妾,宋高宗居然“照准”,此例一开,韩世忠和张俊纷纷跟进,于是“国夫人”、“郡夫人”、“淑人”和“硕人”等封号纷至沓来,蔚为奇观。
  南宋大将中,只岳飞同李娃恩爱始终,不近烟花。
  要说岳飞不近烟花,还有个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得从那个死于烟花的吴玠说起。
  
  吴玠(1093—1139),字晋卿,甘肃静宁人(一说福建武夷山人),出身军人世家,其父吴扆任指挥使,后战死沙场。北宋末年吴玠从军,靖康初年抗击西夏有功,升第二副将。1129年,宰相张浚巡视川陕见到吴玠吴麟兄弟,十分器重,双双任为统制。
  1130年秋金军大举攻宋,宋高宗在江淮被撵得走投无路,张浚决定川陕出击牵制金兵,但他缺乏军事才能,又不听刘锜和吴玠的意见,导致富平战役大败,陕西全境失守。这是南宋抗金最大败仗。之后,吴玠被任命为陕西都统制,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宝鸡)。
  历史给了吴玠摆脱张浚节制,一展英雄身手的机会。吴玠吴麟与全军士兵歃血为盟,稳定军心,战力渐强。此时韩世忠和岳飞在江淮战场屡败金军,金人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北归,又派回秦桧“倡议和”,江淮战场局势渐缓,进攻重点转向川陕,吴玠战区遂成宋金主战场。
  绍兴元年(1131),金兀术派兵进攻和尚原,有人劝吴玠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吴玠慨答:“保此地即保蜀",令将士在山高沟深处伏击金军,金军铁骑在山地拿吴军步兵莫奈何,结果吴军四战四捷。
  这金兀术是个听不得“败”字儿的,接报后暴跳如雷,当年秋天亲提十万大军进抵宝鸡,遍结连珠营,垒石为城,要拿吴玠祭刀。吴玠抓住金兀术的气急败坏诱敌深入,主动放弃神岔关撤至和尚原。
  十月十日午时,金军总攻和尚原。
  吴玠居高临下,亮出他苦练经年的惊艳二枪——床子弩和驻队矢。
  这床子弩单人床大小,三人同时用脚踩才能开弩,射程远达七百米,箭长一米多,箭头是不开刃的圆形铁球,射出后呈抛物线,因箭头沉重,到达射程后翻身以加速度从半空垂直下坠,破盔穿鍪,如透瓜菜。现代专打坦克顶部薄弱装甲的爆破弹即此原理。
  驻队矢则是将箭手分为数队,轮番上前发箭,阵前箭下如雨,毫无间歇。二战中苏军令德军闻声色变的“喀秋莎”即此原理。
  金军惊艳,死伤惨重,黄昏草草收兵,遭吴玠绕后掩袭,杀得金军兵不见将,将不见兵,好容易稳住阵脚扎下营盘,结果一更吴玠箭手专射金营火光,金兵不敢点火烧饭,二更吴玠派军明劫金兀术大营,金兵心惊胆战,四更,劫营得胜的宋军又攻大散关金兵。金军一夜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疲马乏,次日凌晨拔营后撤,又被吴玠料中,趁金军阵脚浮动全线总攻,金兀术兵败如山倒,被吴玠从和尚原一路追杀至神岔关,丢盔卸甲,死伤遍野。吴玠再断金兵粮道,设伏金军退路,三月后金兵果撤,中伏大败,全线崩溃,金兀术身中两箭,吴麟大叫“兀术休走!”拍马追来,与宋军作战惯常甩掉盔甲赤膊上阵的悍勇金兀术竟吓得效仿曹操割须换袍,方“仅以身免”。
  和尚原之战,是靖康之耻后宋军第一次击败金军主力。宋高宗立擢39岁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南宋立国后,吴玠是第一个因抗金战功而获赐“节度使”开牙建府的大将。战后,吴玠将总部移驻仙人关,改地名为“杀金坪”。
  1133年春,金兀术再率撒离喝等将,集各路兵马十余万前来寻仇,绕过和尚原在饶风关击败吴玠,吴玠想撤,结果收到守卫金牛道的刘子羽一封绝命信:“子羽誓死此处,吴公子就此别过。”
  这刘子羽乃吴玠伯乐,四年前正是他向宰相张浚力荐,吴玠才当上统制。吴玠看信时部将杨政在门外大呼小叫:“吴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我们也要追随刘待制而去了!”吴玠于是与刘子羽相约决战金兀术。他们坚壁清野,固守仙人关。金军长途奔袭补给不畅,到次年春瘟疫爆发,无以为继,于是三月份连续急攻仙人关。金兵披两层重铠,用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令驻队矢不间歇放箭,金兵死伤累累仍踏尸而上,攻击后波推前浪,撒离喝大喊:“吾得吴玠矣!”此时有宋将建议撤退以避金兵锐气,吴玠以刀划地:“死则死此!退者斩!”
  两军肉搏至第三天,均筋疲力尽,吴玠吴麟突率精兵猝然杀入金阵,金兵大溃,当晚再遭吴玠劫营,又被吴玠预伏的王浚断了归路,一败涂地,被迫退回凤翔府,吴氏兄弟声威大震,名扬川陕。
  和尚原与仙人关两次大捷战果超过岳飞的建康之役,是金军灭辽入宋以来仅有的两次惨败。吴玠独力支撑川陕主战场,鏖战四年,以少胜多,两役双双名列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他击败的都是金军主力,绍兴四年后川陕战场几无战事,两役而保南宋半壁江山十数年平安,金军从此无胆再窥川陕虚实。宋廷授吴玠检校少师兼川陕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再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四川宣抚使,不久病重,卒于仙人关,年仅四十七岁。
  因此,吴玠,虽然酒色之徒,却也铁血英雄。
  然而,他却被岳飞一役彻底击败。
  有次吴玠一个部将被岳飞留饭,结果不仅饭菜无法下咽,亦无姬妾舞女佐酒,部将惊为丑闻,归队后向吴玠大肆八卦,吴玠于是花二千贯买个好人家女儿,置办金玉珠宝陪嫁,不远千里送到岳家,却遭岳飞退货。岳飞部下担心伤了吴玠面子,岳飞正色说:“国耻未雪,圣上宵旰不宁,岂大将宴安取乐时!”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胜于伐谋者,伐心。胜于伐心者,伐名将之心。
  最上不过伐本军铁血英雄之心。
  在这个战场上,岳飞兵不血刃,不战而屈铁血吴玠。
  大岳飞整整十岁的吴玠,从此终生对岳飞心服口服。
  是烟花故事么?
  是英雄故事!
  
  岳飞抱持铁血之心以身作则,遂有倾国岳家军。岳家军自建炎三年(1129)组建即以“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厌兵”著称。看官须知,岳飞在南宋军界初露头角并非因为战功,而是因为军纪。绍兴元年(1131)岳飞对张俊说:“用兵者无它,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这“为将五德”非岳飞首创,《孙子》兵法中早已有之:“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岳飞不过把“仁”字调到了第一位。岳家军大部来自降军,皆乃“四方亡命、乐纵、嗜杀之徒”,却能“奉令承教,无敢违戾”,除了岳飞以身作则,就在“行令严者是也”。
  绍兴元年(1131)岳飞讨伐李成时途经徽州,当地百姓控告他舅父姚某“骚扰”,大孝子岳飞当着母亲的面严厉训斥母亲的哥哥:“舅所为如此,有累于飞,飞能容,恐军情与军法不能容。”姚某怀恨在心,战场上竟背后施放暗箭射中岳飞坐骑鞍桥,岳飞大怒,“自取佩刀破其心”。
  岳飞,平时“恂恂若一书生”,踏入战场,毕竟刀头舔血的虎豹武士。
  有次行军途中岳飞发现一家新店顶上少了一片茅草,立即传问店主。店主说本来就缺茅草。岳飞不信,下令追查,终于有个马军承认正在店中吃饭,听说岳飞将至,慌忙上马,不慎抓下一束茅草。店主全家为之哭泣求情,才免于处斩,改打一百军棍。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6 15:59
 岳家军行军一般露宿,即使百姓开门请入,兵士也不敢进,早晨拔军启程时屋外堆放的茅草都不乱,所谓“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安堵,闻犬吠之不惊。”绍兴三年(1133)岳飞平盗途经庐陵,军士借宿民家,天明后主动洒扫庭院,然后整装出发。吉州知州赶来为岳飞饯行,不料他却已混杂在士兵之中不辞而别。
  战端一起,良莠不分,将士们整天提头玩儿命,败者自然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胜者也常纵兵奸抢,以拢兵心,所以无论什么战争,倒霉的一定是百姓,所谓“秋毫无犯,犬吠不惊”,只是神话。关键是“犯”了之后咋办。
  军纪张弛,端在主将。当时几乎所有宋将都纵兵行暴践民,个中之尤即数张俊,其部队还常以“自在军”炫耀。农民出身的岳飞对士兵践踏平民深恶痛绝,因此军法甚是严峻:“有践民稼,伤农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类,其死不贷”,有公然欺侮百姓,“取人一钱者,必斩”。有个兵士拿人一缕麻绑草鞋,岳飞追查盘问后,斩首!有士兵在湖口县买柴,百姓主动少收二文钱,士兵坚拒说:“你想用这二文钱买我的脑袋么?”绍兴二年岳家军平曹成后屯驻江州(九江),军费不继,士兵杀马充饥,剪发卖钱,甚至卖老婆孩子买米,却不敢抢掠百姓。岳家军军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端的并非说来耍子的。
  因此,岳飞一生谦虚,独对岳家军令行禁止从未低调,曾豪言:“某之士卒真可用矣!”
  岳飞自己从最低层小卒一步步升为大将,因此最恨将官仗势欺辱士兵。岳家军军法严峻,却严而不酷。有次他看到提辖官鞭打军士,就制止说:“且教训之,勿轻笞辱也。”裨将杨贵有个兵士擅离队伍,杨贵大怒,将他脔割致死。岳飞赶到后说:“擅离队伍,罪未至是,汝当以死偿之!”并自脱衣服收敛尸身,杨贵惶恐万分,经众将“罗拜祈免”,岳飞才许杨贵戴罪立功。
  乱世之年,重赏勇夫,打了胜仗,宋高宗犒赏一向丰厚,岳飞分文不取,全数分给将士,有部将贪污赏银,立斩。岳飞自奉甚薄,酒肉一定与部下均分,酒实在太少就加水共饮。行军时他与军士一起露宿,出征后妻子李娃到将士家里嘘寒问暖,周济钱财,打起仗来,对普通士兵要求甚低,“手执得枪住,口有唾得咽,则已是勇也”,而他自己却经常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摧精击锐,不破不止”。士兵伤病,岳飞亲自慰问,亲手调药,战死者吊唁尽哀,并负责抚育孤寡,甚至“以子婚其女”,岳云老婆巩氏和岳雷老婆温氏的爹,都是阵亡士兵家属。
  没听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倾国岳家军,正是这样炼成的。
  种豆得豆。岳飞种下仁信智勇严,赢得全军将士的爱。幕僚黄纵有次看见一名兵士严寒天只穿件单麻布衫,便问他:“你怨岳飞吗?”兵士回答:“不怨。所有将军都克扣军饷,但岳将军从不克扣。我因家需钱用,所以少买衣物,何怨之有?”有次岳飞从庐州派人给宋高宗上书,恰遇长江风暴大作,船家罢渡,使者说“宁为水溺,不敢违相公令”,自驾一叶轻舟,穿破狂风巨浪抵达彼岸。
  
  慈不带兵。岳飞手提十万雄师,对百姓却仁深慈厚。
  绍兴三年(1133)四月岳飞到虔州剿匪,大获全胜。因建炎四年(1130)隆枯皇太后躲避金军时在虔州受过匪贼惊吓,宋高宗因此密旨岳飞屠城。岳飞离虔州三十里扎营以免百姓惊恐,不顾自身官场命运上书为民乞命。高宗不允。岳飞反复上书者三,宋高宗只好给岳飞个面子,令他自行裁决。岳家军入城后只诛首恶,降者分发各军,老弱放归田里,且“军行之地,秋毫无扰,深得民心”。此后,虔州家家户户在祠堂悬挂岳飞画像,奉若神明。
  岳飞保全百姓,并非仅此一次。绍兴五年(1135)二月平定杨么,牛皋要求在鼎州(常德)大开杀戒弹压地方,岳飞却认为杨么已伏法,其余部众“并是国家赤子,杀之岂不伤恩,有何利益?”宋高宗对岳飞拒开滥杀,为朝廷市恩于民之意了然于胸,亲下手诏表扬曰:“使朕恩威兼畅,功劳甚大”。
  “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战胜,以丧礼处之。”
  在以杀戮数量为胜负唯一标准的冷兵器时代,铁血名帅岳飞深具哲学大师老子的博大胸怀,终生拒绝“乐杀人”,赢得“人心感仰”,多年后常德人提到岳飞“必以手加额”,以致敬意。
  然而,这并非倾国岳家军的全部秘密。岳家军的倾国秘密:在战场上,岳飞永远身先士卒。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三日牛头山之战后,已升任通泰镇抚使的岳飞战略性放弃泰州,率军退保泰兴县柴墟镇,依托旧城抗击金军,掩护几十万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敌人大军迫来,与岳家军激战南霸桥,岳飞亲率二百精骑断后,身被数十创,岿然不动,最后几天粮食断绝,岳家军割敌尸充饥。郾城之战,他更是率先冲阵,跃马肉搏,手诛金兵。
  岳飞,在每一个方面都以士兵的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打起仗来,岳家军的每个士兵都是岳飞!
  
  中华五千年军史,雄师如海,精锐如云。没听说过周武王三千“虎贲”牧野一战击败十七万殷纣王军队,从此天下改姓姬?没听说过虎狼秦军横扫六合,一统中国?没听说过西楚霸王项羽精锐死士八千“江东子弟兵”?没听说过隋炀帝的“骁果悍军”左臂皆刺血鹰?还有汉光武帝刘秀秘藏“幽州突骑”、清朝八旗精锐“巴牙喇”、唐太宗贴身“神策军”和明成祖朱棣贴身“神机营”。
  虽非正史明载,民间早有公论。看官喝茶,且容我为你细数中华军史五大无敌精锐。
  名列第五的是东晋谢玄北府兵。公元383年8月,前秦皇帝苻坚亲率九十万大军攻入东晋,傲称:“我的军队把马鞭扔进长江,长江水就要断流”(投鞭断流),却在淝水脆败于谢玄的八千北府骑兵,苻坚王朝崩溃!这就是中国军史上赫赫有名的“淝水之战”。
  
  名列第四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贴身虎贲——怯薛军。怯薛意为“宿卫”,单数称“怯薛歹”,复数称“怯薛丹”。当初为迎战蛮部太阳汗,成吉思汗亲选万名面目俊朗、身壮力沉的蒙古贵族和功臣子弟,御口亲封“帝国守护神”。
  怯薛地位和俸禄等同将领,相当于八路军的教导团。怯薛免服杂役,如与他人争执,怯薛无罪。怯薛分为火儿赤(佩弓箭)、云都赤(带刀)、昔宝赤(执鹰)、宝儿赤(厨师)、速古儿赤(掌内府尚供衣)、虎儿赤(奏乐)等等,分四队轮番值班,三昼夜一换,因此称“四怯薛”,分别由追随成吉思汗马踏天下的“摄里班曲律”(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和赤老温率领,后此职即由其家族世袭。怯薛平素拱卫成吉思汗金帐,战时中军护驾,在战局胶着的关键时刻作为战略后备队投入战场,一击致命,百战百胜。怯薛精锐是元朝立国根本,成吉思汗建国后保留怯薛,朝廷大员多由怯薛出任,由怯薛长直接向皇帝推荐,不需组织部选送,称“别里哥选”,出任朝廷大员后仍按顺序入值皇宫。
  据说成吉思汗读到岳家军战史后拍红了大腿,悔恨自己未能早生百年,与岳鹏举大战三百合。
  没听说过“英雄惜英雄”?
  
  名列第三的是明朝夷丁突骑。当时明军被清军八旗打得莫奈何,军中流传神话曰“清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偏一介书生袁崇焕以清军世仇辽族为主练成关宁铁骑,遂成八旗天敌。明天启六年(1626),袁崇焕以血书明志,率一万关宁残兵在宁远(辽宁兴城)力抗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万八旗精锐,重伤努尔哈赤,追杀清军三十多里,连滚带爬逃回家。二十五岁领兵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首遭败绩,引为奇耻大辱,伤气夹攻,呜呼哀哉。第二年,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清太宗)率数万精兵再攻宁远、锦州报杀父之仇,竟二十四天不下,嗣后在野战中被关宁铁骑打得一败涂地,史称“宁锦之战”。崇祯二年(1629)秋,皇太极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闪击北京,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骑狂奔两天两夜,掉队四千,愣在北京城下力阻皇太极十万八旗虎狼兵!当漫山遍野的十万清军遭掉队四千关宁铁骑背后夹击而从北京城墙脚下如潮水般退去时,在他们后面紧追不舍的只有区区九千关宁铁骑。
  那时,“天下精锐在辽东,辽东精锐在关宁”,但是,“关宁精锐,夷丁铁骑!”其部“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连踏遍中国的八旗铁骑也“望之辄遁”,根本不敢交手。明末吴三桂在山海关迎战李自成,险被全歼,也是靠夷丁突骑杀出重围,方获清军援手,反败为胜。
  
  名列第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甲军。这支李世民从自家横行天下的骑兵中亲选的千余精锐一律黑衣黑甲,由翟长孙、程知节和后来荣任中国“门神”的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率领,“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玄甲军是轻骑兵,身披轻便耐用的明光铠,机动灵活,惯在两军交战时斜刺里杀出,击败当时流行的重骑兵,威震天下。虎牢关之战,玄甲军与洛阳王世充江淮精锐激战故马坊,李世民坐骑中箭被甩下地,玄甲军冒死救回,大败王世充,随后李世民率三千五百名玄甲铁骑击败率十几万西夏大军来救王世充的窦建德,定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天下。
  当时,唐朝可称世界首强。因此,玄甲军可称世界军队首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一呢?谁能力压唐太宗的世界首强玄甲军名列中华军史第一?
  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岳家军!
  翻尽典籍,阅遍秘藏,中国军史,无出岳家军之右者。岳家军总共有过四个番号: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和行营后护军。“岳家军”并非正式番号,南宋军队根本就没有这个番号。
  然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只有这个番号。
  军纪严明,不乐杀人,精锐之花,仁慈之师。
  笑傲中华五千年军史的第一天锋国锐。
  岳家军,倾史中华!
  
  就在岳飞豪言“北虏未灭,何以家为”的那次朝见中,风流才子宋高宗同志感叹:“天下尚未太平。”
  岳飞慨然对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太平。”
  铁血岳鹏举,既不爱钱,亦不逐色,更不惜命。
  因此才有:
  倾国倾史岳家军!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十稿于北京卧藏居)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6 19:28
岳飞 是个纯人...
可惜,涉足了政治.

等着芋头引出论点...
作者: 我是alice    时间: 2010-5-6 21:33
木秀于林.......      
水至清则无鱼........
这么卓尔不群,这么全心投入,这么不近人情,倒霉的时候不会有同僚帮忙求情的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5-7 00:52
历史上这种将军不少的

除了能打仗(狭义讲是战术层面)之外,别的方面却有极大问题
例如政治、战略等

卫青、韩信、岳飞、袁崇焕、包括粟裕
咋说呢

等着看高论吧
我个人非常推崇这种发掘问题多方面实质的研究方式,无论论点是啥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5-7 01:04
战争决不是孤立的行为  

  关于上述第一点,我们认为,敌对双方的任何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不是抽象的,就是意志,这个在抵抗力中不依赖外界事物的因数,也不是抽象的。意志并不是完全不可知的,它的今天预示着它的明天。战争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扩大也不是瞬间的事情。因此双方的任何一方大多可以根据对方是怎样的和正在做什么来判断他,而不是根据对方(严格地说)应该是怎样的和应该做什么来判断他。人都是不完善的,总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这种双方都存在的缺陷就成为一种缓和因素。  

  我们在前面(第二节)搁下的一个问题,即战争的政治目的,现在需要重新加以研究了。在这以前,趋向极端的法则,使敌人无力抵抗和打垮敌人这个意图,一直掩盖着政治目的。现在,当趋向极端的法则的作用一旦减弱,这个意图一旦同目标分离①,战争的政治目的就必然又显露出来。既然这里考虑的是如何根据具体人和具体条件进行概然性的计算,作为战争最初动机的政治目的也就必然在计算中成为很重要的因素。要求敌人所作的牺牲越小,可能遭到敌人的反抗就越小。敌人的反抗就越小,需要使用的力量就越小。其次,政治目的越小,对它的重视程度就越小,就越容易放弃它,因此,需要使用的力量也就越小。  

  这样,作为战争最初动机的政治目的,既成为衡量战争行为应达到何种目标的尺度,又成为衡量应使用多少力量的尺度。但是政治目的不能单独地成为这种尺度,它必须同双方国家联系起来才能成为这种尺度,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实际事物,不是纯粹的概念。同一政治目的在不同的民族中,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时期,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只有当我们认为政治目的能对它应动员的群众发生作用时,我们才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尺度,这就是为什么要考虑群众情况的缘故。同一政治目的起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要看群众对战争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在两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很紧张的局面,积累很强烈的敌对情绪,以致战争的政治动机本身虽然很小,却能产生远远超过它本来应起的作用,引起一种真正的爆炸。  

  上面说的这一点不仅是对政治目的在双方国家中能够动员多少力量说的,而且也是对政治目的应该为战争行为规定何种目标说的。有时政治目的本身就可以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例如占领某一地区。有时政治目的本身不适于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这时就需要另外选定一个目标作为政治目的的对等物,并在媾和时代替政治目的。但是即使在这种场合,也始终要首先考虑有关国家的特点。有时,当政治目的需要通过对等物来达到时,这个对等物要比政治目的大得多。群众的态度越冷淡,国内的气氛和两国的关系越不紧张,政治目的作为尺度的作用就越显著,它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在某些场合,几乎只根据政治目的决定问题。  

  如果战争行为的目标是政治目的的对等物,那么战争行为一般说就趋向缓和,而且政治目的作为尺度的作用越显著,情况就越是如此。这就说明,为什么从歼灭战一直到单纯的武装监视之间,存在着重要性和强烈程度不同的各种战争,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矛盾。但是,这里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说明和解答。  


由此可见,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军事艺术可以在总的方面要求政治方针和政治意图不同这一手段发生矛盾,统帅在具体场合也可以这样要求飞而且作这样的要求确实不是无关紧要的。不过,无论这样的要求在某种情况下对政治意图的影响有多么大,仍然只能把它看作是对政治意图的修改而已,因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我们再回到主要问题上来。即使政治真的在某一种战争中好象完全消失了,而在另一种战争中却表现得很明显,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地说,前一种战争和后一种战争都同样是政治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可以比作一个人的头脑,那么产生前一种战争的各种条件必然包括在政治要考虑的范围之内。只有不把政治理解为全面的智慧,而是按习惯的概念把它理解为一种避免使用暴力的、谨慎的、狡猾的甚至阴险的计谋,才可以认为后一种战争比前一种战争更是政治的。  

由此可见:第一、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第二、正是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由于战争的动机和产生战争的条件不同,战争必然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政治家和统帅应该首先作出的最重大的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也不应该想使他所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这是所有战略问题中首要的、涉及面最广的问题,我们以后在论述战争计划时将进一步加以研究。  

  关于什么是战争这一问题,我们就研究到这里,这样,我们就确定了研究战争和战争理论所必须依据的主要观点。


                           ----------------摘自《战争论》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10-5-10 19:12
 
  就在岳飞豪言“北虏未灭,何以家为”的那次朝见中,风流才子宋高宗同志感叹:“天下尚未太平。”
  岳飞慨然对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太平。”

深海芋头 发表于 2010-5-6 15:59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是既爱钱又惜命的。
能让爱钱的不贪污,惜命的人不畏惧。
不能只依靠少数英雄,制度和文化的建设也很重要
天下太平更多要靠既爱钱又惜命的平凡的你我他来维护。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11 09:3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5-11 09:34 编辑

岳飞的话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
而不是泛指所有人。
当兵的如果惜命, 当官的如果腐败...可以想见后果如何了

孙子说: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这说的是将兵之道,也可以是任事之警吧..

当然这很是理想!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3 16:36
正文已贴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13 19:39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5-13 20:16 编辑

恩, 文章挺长的, 慢慢看。
看了第一部分, 关于岳飞之死...

我个人觉得宋高宗杀岳飞的主要原因和“迎回二圣”关系不大。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宋高宗对他的哥哥 - 钦宗 是有忌讳,但自己力挽狂澜的事实,根基稳健的状况,和钦宗的亡国狼狈总是鲜明的对比。
两个亡国之君,一位中兴之主,就是徽宗,钦宗真的回来了, 宋高宗的皇位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危险。不过就是两位太上皇,养起来就是,反而对于宋高宗而言,面子大大的,历史评价会高高的...
唐朝有个安史之乱,那时候唐明皇玩不转了,唐肃宗即位靖难,后来唐明皇也是不能复位。虽然这里面有唐肃宗对皇位的强势,但也是被国家和历史认可的。


岳飞被杀的主因有三:
一是太有个性,不服调度(hehe, 俺也是),岳飞抗金的心思很执着,对于剿灭地方反叛的命令有时不很顺从。
宋高宗的主要战略是和与守,但是经常性的,几大将领抗金之后,外交部可以谈判了,命令回防,只有岳飞依然冒进,‘十二金牌诏岳飞’,并不完全是演义。
我赞赏岳飞执着和忠直的精神,但于全局战略确有不妥。
岳飞为了北伐,强化军力,也多次向宋高宗要兵要物,不服分派,甚至辞职...虽然也是秉性耿直,但却是不计后果,这也是比较找忌恨的。

二是盛名,还有岳家军(其实当时并没有岳家军这样的称呼)。 所谓功高震主,尾大不掉。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武将掌兵权是最忌讳的。岳飞的盛名,嫡系的岳家军,长久的兵权...这是赵氏家族根深蒂固的猜忌必然时刻提放和不放心的。
四川,甘陕一代也是抗金名将的吴氏兄弟(吴阶、吴磷)就有些不好控制,山高皇帝远的味道,其实半是自治了...

三,最主要的,岳飞干政。
宋朝忌讳武将掌兵,更忌讳带兵的武将干政。岳飞干政一是对于官员任免和同僚评价有些越界。最给自己添罪名的就是岳飞竟然干涉起‘立储’的事情...
岳飞直接给宋高宗上疏,说应该如何立太子... 这可是大忌!

当然,“迎回二圣”也是遭到宋高宗不喜欢的原因之一,虽然宋高宗并不担心皇位,但是如果培养看中的的一个人总是想着别人是主要的正统,这总是不舒服的。但我觉得不是致死的原因。

整个南北宋, 其实赵氏家族对于朝廷大员很少杀戮, 这也是赵宋的家法。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张浚等都被收了兵权,但都是高位养起来,只有岳飞被杀。
岳飞初期,是非常受到宋高宗赏识和信任的,但是后来也真是招了宋高宗的忌!



宋高宗从他的角度说杀岳飞是有道理的,宋高宗更不是昏君,...
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宋朝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的,但是赵匡胤死于不明不白的‘烛影斧声’,野史说被弟弟赵光义弑杀。 后来赵宋皇位就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传承。而赵匡胤的儿孙们只有干瞪眼...这也是很多演义,评书,影视关于宋朝都有个地位超然的二皇上 - 八王爷 -八贤王的根本渊源...因为皇位本应该是这一脉的。
正统和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是很被在意的。 宋高宗无后,但是他没有挑选血亲更近的子弟 - 当年的赵光义一脉。而是挑选了赵匡胤一脉的后人 - 将皇位换给了宋太祖的后人。
这份心思也是不简单的...

我不是说宋高宗赵构是什么明君。 但绝不是昏君!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岳飞是死于奸臣秦桧的毒害,而就是宋高宗的主意了,这是值得高兴的。



加班中,以上凭记忆乱写,或者有些人物有误,姑且一看....

改了一下,也够长的...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3 23:25
楼上说岳飞被杀的原因,一是有个性,与全局不妥,这是事实,问题是,赵构的全局战略是什么,不就是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国土,尽最大努力不招惹金国,只求保住自己皇位吗?这就是我要说的意思啊。二是因为岳飞名气太大,这就更说不过去了,岳飞名气大,是客观事实,这是岳飞自己决定得了的吗?当了带兵的将领,打了胜仗,这名气,恐怕不可能不大。三是干政,如果按照楼上的标准,恐怕没有哪个官员不“干政”,人在官场,要办自己那一摊子公务,岂能不涉及和同僚在公务上有牵扯?如果连这都不能向皇帝反映,任何奏折恐怕都写不了。
说岳飞犯忌,倒是说对了,让皇帝不能舒舒服服地在西湖歌舞中全身心投入,非逼着皇帝收复国土,这就是皇帝最大的忌。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14 09:25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5-14 15:46 编辑

恩, 首先说,岳飞是我很赞赏的历史人物,岳飞留下的三首词很小就会背,对其中的气概一直都是赞佩的不得了,对岳武穆,我不敢有任何不恭敬的意思。只是就所知说所感。
其次,我只看了第一部分,原文也说明了。就我个人读后的感觉,大意虽然是赞同的。但是岳飞之死到后面的引深似乎不很对应和适合。 不过这‘引古射今’的角度问题也不必求同。
另外,类似于”在赵构眼里,金兵金将沾满宋朝百姓鲜血的狼牙棒,实在太可爱了!这时候,谁敢和金国侵略者过不去,就是和赵构的皇位过不去!这样一来,岳飞的下场,也就没什么悬念了。”这样的评价论述有些不妥当!

我仅仅是针对于主贴: 宋高宗杀岳飞的主要原因是“迎回徽,钦二帝而自己皇位不保”,发帖说一下对此的看法。这是可以客观讨论的。
我帖子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岳飞致死的原因 - 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而不是评论对错。

另外,我觉得芋头对我上面说的几点有些隔文断义,名气大等等不是主要的意思(抱歉这么说)...

就上面三点,再絮叨一下...
1, 看来看法一致,“宋高宗的主要战略是和与守,”。
宋高宗不思大规模的北伐,正如芋头所说,有他自己的原因,偏安自保,没有雄才大志。当然,钦宗回来,要丢皇位,也可能有这样的担心,但微乎其微。 他们回来,也不见得能复位,以宋高宗的稳固和手段,也不会担心这个...
还有赵宋皇族的传统:破釜沉舟,倾国北伐他们是不会做的,整个南北宋,就没真正完整过。
更有国家的原因:一是担心打不过(实际上也确实没有这个力量),那就连偏安都不可能了。再有是战争消耗太大,打不起(不要说多富有,南宋不穷,但比北宋差得远了,他们不会倾国战争的),
另外,宋朝是文人为主导的历史社会,文人的骨子里安逸,缺乏血性, 西湖享乐的不是宋高宗,是整个赵宋的文人官僚集团,甚至整个社会...
其实即便是北宋,赵宋开国的那些失地也一直没有努力收复过。

我不是为宋高宗辩解,这狗皇帝没人味,父兄都不要了。只是客观说说我理解的对他和南宋王朝不坚决收复失地的可能原因.
这些个不是岳飞之死的直接相关.. 可以另外聊聊宋高宗。

2,名气太大,是我原文所说,但这个不是第二条的意思,战争是最容易出英雄的,当然会名气很大...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武将掌兵权是最忌讳的。岳飞的盛名,嫡系的岳家军,长久的兵权...这是赵氏家族根深蒂固的猜忌必然时刻提放和不放心的。"  
这是那个原因的主要意思。这是宋朝自赵匡胤开始的烙印,因为赵匡胤就是这么起家和称帝的,还有唐末的藩镇割据,赵宋家族必定会防着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盛名,再加上带兵,如果不好管理,就是问题了。韩世忠这么韬晦的人也一样,后来全都被夺了兵权,但是被杀的只有岳飞。

3,干政, 公事和干政不是一回事,提建议和不服调度,甚至辞职要挟也不是一回事(岳飞辞职过两次)...
就像现在,对于军队将领而言,是不能够以军事权威左右政治决策的。 宋朝尤其忌讳这个..

另外,我上面也说,更主要招宋高宗猜忌的是干涉立太子, 这是非常严重的越界,比其他事情都严重...  历史帝王没有能够接受的,如果没有意识,尽快韬晦自贬,很难善终...


主战派不只是岳飞一人, 当然岳飞是最坚决的。但其他的主战派没有被杀的。韩世忠的韬晦功夫就很到家。
另外,岳飞初期和中期很受到宋高宗赏识和异乎寻常的信任, 若无宋高宗支持岳飞抗金(伪齐),岳飞的军功,名气,军队,职务也不会升的那么快...


...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4 21:16
岳飞之死到后面的引深似乎不很对应和适合。 不过这‘引古射今’的角度问题也不必求同玉儿 发表于 2010-5-14 09:25

有您这句话,我辛辛苦苦打上三千字的苦心就没白费啊。只是,在我看来,岳飞之厄运和后面的引申,还是古今同理的。您认为岳飞如果真的把宋钦宗迎回后,赵构皇位的风险微乎其微,但我觉得,对于这些视权位为生命的人看来,是决不愿冒一点点的风险的。古往今来,因为纯系捕风捉影的风险而动刀兵的事情难道还少吗?不过,这个问题确实没必要继续争了,赵构其人的心态到底如何,我们在今天实在无从知晓,任何一种说法,都能找到自圆其说的根据。我们要看的,就是明明白白的事实:赵构把岳飞杀了。
您说当时但求偏安苟活的,不仅仅是赵构而是整个文人官僚集团。这是我最赞成的,我在主贴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赵构不选秦桧,也还有张王李赵桧可选,您说的这个文人官僚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守卫,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4 21:23
恩, 首先说,岳飞是我很赞赏的历史人物,岳飞留下的三首词很小就会背,对其中的气概一直都是赞佩的不得了,对岳武穆,我不敢有任何不恭敬的意思。只是就所知说所感。
其次,我只看了第一部分,原文也说明了。就我个 ...
玉儿 发表于 2010-5-14 09:25

岳飞的词,确实是词中之翘楚,千载以下读来,3之气仍扑面而来!但我更喜欢他的“五岳祠盟记”,词这个东西,毕竟是比较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记,就带有客观叙事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史料。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15 15:42
应该谢谢芋头的帖子和诚意的讨论...

其实,对于历史问题,基于基本史事的因果关系是可以讨论的,这毕竟有着客观的唯一性,尽管我们所知未必都可称为信史。但是你来我往的说辞中,总是会列举很多我知或我不知的内容,或真或假的事实。了解知所不至,这是一个有益的过程。能够洋洋洒洒千百言的文字,无论观点是否同意,总有值得借鉴的内容。
基本史实大致求同,至于各自观点如何引深,却大可不必非要一致...

芋头已经说了,宋高宗如何思维皇位一事,也不必争论了。我下面所说不是继续针对楼主原帖了,是借这个正在深入的帖子再努力介绍一下我对那时候一些状态的了解。


抑武扬文
唐朝的覆亡主因是藩镇割据, 后来的五代更替也多是军人政变。及至到了赵匡胤‘黄袍加身’,仍是一个手握兵权的实力将军的军事政变,从而夺得了皇位。
赵匡胤曾经问赵普(他的宰相)::“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渊源。 从而也就形成了宋朝的“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赵宋皇朝的祖宗家法”。

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家法还包括一条“不得杀害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可知文官地位的尊崇。
但是(大臣)不听话怎么办?赵匡胤还留下一句话:“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这句话后来宋高宗曾用来警告岳飞!
(以上见(<<宋史,太祖本纪,高宗本纪,资治通鉴>>)

这些使得宋朝的政治和言论等等都是历史上相对来说最为宽松的。
但是,宋朝也因此形成了由文官士大夫主导的文人集团为统治地位的上层政治,国家尚武精神由此被压制(对后来元,清异族入侵,近现代的羸弱都有影响),而武将是备受猜忌和限制的。


主和主战
五代时候,后晋的开国皇帝 石敬瑭 为了当皇帝,向契丹借兵谋反。并且认契丹皇帝为父,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汉奸儿皇帝。石敬瑭成事以后,将和契丹接壤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以为酬谢。从此以后,这些个地方一直都被异族侵占(北宋杨家将故事,多是这些地方的抗辽故事)。

自从宋朝建立之后, 以北宋的强大经济和基本统一,结束乱世的的大好形势,这些个失地却一直没有收复回来。甚至在边境地区和辽国的征战屡屡是守多攻少。
到了宋真宗时期, 真宗皇帝和寇准主持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是已经放弃了收复边疆失地,签订合约以为和平(这个合约甚至是受到历史积极评价的)。
这正是宋朝文人政治的安逸本性,尚武精神,血气的遗失乃至国家武力不振造成的结果。

同样,到了南宋,‘靖康之变’之后,宋高宗在江南偏安,这国力比起北宋那是差了很多。连年战乱,北方尽失,一切状态都是大不如前。靖康之变后的宋朝是个什么样子是可以想见的。半壁沦亡,两个皇帝成了俘虏,国家精英多死于战乱。众多的皇室男女,勋贵大臣成了奴隶,混战,流离,国家中枢,地方法制基本瘫痪...南宋王朝直到宋高宗中后期(绍兴十几年以后)才算是有了恢复。因此, 在宋高宗在位的前期,南宋并没有真正的实力收复失地。后期虽然有了恢复,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说更强于北宋时期。有可能有力的是对皇帝被囚,中原沦丧的屈辱而生成的斗志。但是对于二百余年习惯了安逸,忍耐,软弱的文人集团和这之下的百姓来说,这又能转化成多少的力量呢?

另外,岳飞和其他的南宋中兴名将,在和金兵的对抗中,并不是如我们希望的,和演义中讲述的那样,经常大胜,甚至百战百胜。岳家军也不是这样。
岳飞的战绩要强于其他韩世忠,张俊等人。但多数是和刘豫的伪齐政权(类似汪精卫政府)的胜利。而和金兵的直接对阵中,我愿意接受互有胜负,已经是不容易的结果了。
<<宋史,岳飞传>>的记录在这方面有些夸张了(据说是岳飞后人岳珂所写,元朝《宋史》编撰组借用)。<<金史>>对此就多处记录了岳飞的败仗。

武人主战, 文人主和, 这是历史上很多次重演的境况。 但对于南宋来说,武和文的不对等,造成了统兵将领基本没有中枢决策的参与权。
比如韩世忠,也是主战派。但是碰壁之后也就放弃了。

与金人和谈的根本原因就是这样: 赵宋皇朝的抑武扬文,文人集团主导的上层政治,安逸的本性。尚武的遗失。还有靖康之变后残破的国力和军力。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15 15:54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5-15 17:17 编辑

宋高宗
宋高宗是南宋的重建皇帝, 说中兴也许有些牵强,但毕竟是挽救了已经覆亡的宋朝。宋高宗的皇帝权力是实在的,没有大臣和其他辖制或者左右他。所以与金人和谈是他的本意,也是他的决策!宋高宗主和当然也是上面说的那些个原因。 或者也可以加上他对于自己皇位的担心。

说到皇位,对于宋高宗是否会过于担心他的哥哥回来危及自己的皇位,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前面说过安史之乱的例子, 一个亡国的皇帝很难从一个靖难成功的皇帝手中和平复位。(明朝还有个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也是类似,不过多年以后靠政变复位了)。
而且宋高宗的政治手段很高明,从他对于岳飞,韩世忠这些武将的控制,秦桧等文臣的顺从都可以看得出来。宋高宗重建后的朝廷大臣,多数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已经认可了宋高宗的皇帝地位。
更重要的,宋高宗在十几年时间里面能使得南宋恢复稳定,重建皇权的地位,恢复经济,重组边防...这也是了不起的能力, 比其他的草包哥哥,那是强的很。

宋钦宗只有一个优势,正统。亡国的正统皇帝。 皇位争斗在中国历史那是精益求精,但是无论从实力,从重望,更重要的从事实,宋高宗都没理由担心他的哥哥回来以后,皇位会有威胁。而自己争不过他。
相反,如果徽宗,钦宗回来,对他来说,其实是有利的。这“迎回二圣”的无形意义对他来说只会更加稳固他的地位,邀名,借名以成名!

再有一个, 前面也说过,宋高宗后来传位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而不是自己的亲近子弟(这其中的特别之处,参看我上面的帖子)。另外,宋高宗的太子 - 宋孝宗即位不是在宋高宗死后,而是宋高宗让位给他的, 虽然让位也有当时的现实情态, 但是宋高宗毕竟是主动让了皇帝位,而且还当了很长时间的太上皇(20多年)。这说明他并不是特别的眷恋皇帝位...

似乎是在为宋高宗美化,然而不是,我只是觉得宋高宗有些作为是应该正视的,毕竟南宋一百多年的延续多少有他的功绩!
宋高宗并不昏庸,也不愚蠢,相反很有能力。



岳飞

岳飞,上面已经说了很多。 这里就是总结一下,岳飞致死的原因。

赵宋王朝的家法和治国根基,文官集团为主导的上层政治。对带兵武将的防范,猜忌,抑制。而岳飞正是有着显赫的军功,名声,和手握兵权的实力...
岳飞执着的北伐愿望,和既定的朝廷主和的冲突。岳飞的性格缺陷,不能和韩世忠等人一样 - 韬晦。同僚的关系也不是很好,经常不服调度,甚至辞职抗衡。
干政, 武将干政,是宋朝皇帝的大忌,甚至岳飞竟然干涉到了‘立太子’的严重敏感问题。

一个不好管理, 甚至经常犯忌的实力派,会不会造反呢? (岳飞造反? 14亿中国人都笑了)。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是‘莫须有’...


岳飞的忠义是值得赞佩,宣扬的,也是现代的中国人极度缺乏的。但是站在宋高宗的角度看,杀岳飞也不是没有道理。
岳飞之死,自然是冤枉,他无论如何不会有反叛的心思。 但是生在宋朝,他也不会有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
岳飞的抱负,性格和他的遭遇,他是孤单的!


岳飞诗词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又写了许多,是为了介绍一些相关史事和个人看法(不涉及民族问题),并非是为了一争对错...
仅是我所了解,没有对证史书,有出入尽可讨论。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5-16 00:26
古往今来,因为纯系捕风捉影的风险而动刀兵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深海芋头 发表于 2010-5-14 21:16

可以讲,极少,甚至几乎没有。
任何动刀兵的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缘由。
不是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丰厚到不可抗拒的利益

从前国防大学出过一本小册子,叫作《无奇不有的战争诱因》,说实话,我个人的感觉相当一般。
都是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小概率事件,读起来觉得挺,啊,挺有趣吧
实质上的深入分析太少

我的国家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在这里
我的同胞们过于喜欢猎奇
而不太喜欢分析
不幸的是,这恰恰是那些“文官官僚即得利益集团”的精英们最喜欢的局面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7 13:29
本帖最后由 深海芋头 于 2010-5-17 13:31 编辑

回应下楼上,我说的因为捕风捉影而“动刀兵”,并非是兴兵作战,而是玉版说的“一个不好管理, 甚至经常犯忌的实力派,会不会造反呢? (岳飞造反? 14亿中国人都笑了)。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是‘莫须有’...”不过,确实,刀兵一般来说,还更多指的是挑起战事。
单就因为捕风捉影,也就是“莫须有”的罪名而起杀心,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岳飞仅是其中一例而已。其他的,年羹尧、杨秀清,等等。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7 13:30
讨论的内容居然发展到这个问题上,唉,让我真觉得很尴尬。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5-17 14:36
回应下楼上,我说的因为捕风捉影而“动刀兵”,并非是兴兵作战,而是玉版说的“一个不好管理, 甚至经常犯忌的实力派,会不会造反呢? (岳飞造反? 14亿中国人都笑了)。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是‘莫须有’...”不过,确实,刀兵一般来说,还更多指的是挑起战事。
单就因为捕风捉影,也就是“莫须有”的原因而起杀心,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岳飞仅是其中一例而已。其他的,年羹尧、杨秀清,等等。
深海芋头 发表于 2010-5-17 13:29

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值得深入探讨
探讨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希望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首先,“从肉体上消灭”是事实,也是政治角力常用的手段。这点,古今中外的确有无数惊心动魄的例子。
包括49年以后,这没什么好回避的,斗争,尤其是政治斗争,死人是常见的。当然死法多种多样。

然后就是理由。发动群众搞政治,理由是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很多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理由,在某些时期,某些环境下,却是天经地义。

最后,就是理由和最终实质目标的关系。
政治目标,这是个表达非常明确但又十分难以揣摩的东西。借句流行的话,这玩意儿属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但到最后,基本可以统一到这个词上——经济利益。(可能我的思想有些局限性,不过我仔细琢磨了很久,也没有突破)
经济利益这个词,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涵义,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奢靡生活,而应当是一种集团层面的综合诉求。(似乎应该把经济二字去掉,不过又想了一圈,觉得去掉反倒使得字面意义宽泛但实质意义不明确)

说到此,重新琢磨几遍,似乎大家的思路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表面看来,分歧仅仅在于我们对于“动刀兵”者的目标和动机的理解和认识不同。

我不能妄揣,所以还是慢慢的等各自的认识浮现出来的好。

回到这年羹尧和杨秀清。我理解他们表面上死于莫须有的谋逆,实质上他们可能也真的并不想把一把手反下去自己当老大(杨秀清可能还有那么点心思,年大将军应该不至于),更可能的是要老大把一些事按照自己的心思办。如果老大不答应,那就想着法的要求老大答应。而这些法子几千年来无非就是那么些个套路。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老大,还是起事(无论起没起成)的人,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为了一两件具体细节上多几两银子、死几个马仔、符不符礼制的鸡零狗碎而战斗。
而都是一票把算盘快打碎了的利益集团。
而这些个利益集团的诉求,远不止“随遇而安”“今朝有酒今朝醉”“搞成事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这样简单。否则,用不着提着脑袋撺掇大哥死抗到底。

再回到岳飞这件事上
玉儿讲到岳飞谋反全国人民都笑了
那如果这么讲,说宋高宗有理想,有政治抱负是不是全国人民也会笑呢
某种程度上,至少不比岳飞的抱负小,且更务实

这就是军人和政客的区别

从前我提到文人要是成长为伟人,需要凤凰涅盘般的淬火(当然不是说伟人和政客是同一概念)
对于军人而言,也同样
只不过军人可能因为战功而天然会让老百姓把他们当成伟人(当然狭义上讲也可以)
不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伟人,那重生般的淬火还是不可少的
完成这个过程人,真是不多啊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5-17 20:10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5-17 20:19 编辑

呵呵, 岳飞谋反... 笑话,至少玉儿笑了.

我前面回复说这句话一是为了文中调侃,强调这是天大的笑话,但也是想说如此肯定的评价是因为我们是站在历史的后面去看待古人。
有一句话: 王莽礼贤下士日,周公忧谗畏讥时。 不到最后,谁能肯定人的本来面目呢!
经过几百年的口传笔论,岳飞成为了圣人,这固然有后人因为民族的需要,节气的遗失而热捧的成分,但也确实是因为大节上,能力上,本心上,岳飞确是国人的楷模。
但是,如果是在南宋其时,对于岳飞而言,猜忌,防范,误解,甚至‘莫须有’都是合理而且非常正常的,风头浪尖的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特别遭遇。


我理解芋头主贴的主要观点是后面: 决策者们,上层政治,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在乎牺牲其他:比如一位功勋卓著,正当其用的大将,沦落的失地和难民,甚至民愿等等。
我在前面其实也有在说这个问题,不过比较偏狭的是具体南宋那段时间,而没有普遍:就宋高宗主和(和他的文官集团),这原因有维护他们狭隘利益的私心,也有当时的现状,还有宋朝的历史基础。我觉得应该综合的看...

boy 所说似乎是指‘动刀枪’不过是表面,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无非达到目的与否。
真正的差异是动机,手段,过程,目标的‘度’(太牛了,我琢磨半天,才总结出这句话)。
维护既得利益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普通人,军人,政客在这个本能上能走多远是有天壤之别的...

好了,真不容易, 终于搞明白了契合点 - 都是利益使然, 继续讨论吧。


另外, 忍不住想提个意见:两外用年羹尧、杨秀清和岳飞的类比不太合适...这两位死的不冤,‘莫须有’属于‘基本有’(当然年羹尧倒不是想造反,居功不臣而已)
我个人能力有限,更喜欢关注一些具体的历史...hehe...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19 16:38
哭笑不得,楼上能理解就好,我本来都不抱希望了。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10-5-19 17:21
我理解芋头主贴的主要观点是后面: 决策者们,上层政治,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在乎牺牲其他:比如一位功勋卓著,正当其用的大将,沦落的失地和难民,甚至民愿等等。

玉儿 发表于 2010-5-17 20:10


补充几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终往往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能够认识到别人的利益是一种智慧

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是经济,是政治,还是人权;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人,是商家,是军警,还是官僚,利益得失和讨价还价是永恒的。有人可以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做事,但做成任何事都不可能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得失。

世界上最文明的事就是在重视彼此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妥协,中国如此,美国如此,到处如此。珍惜自己的利益,才能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做最坚决的斗争;理解他人的利益,才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妥协和一致。
作者: 传说中的小新    时间: 2010-5-19 18:41
拜读了一楼
站在一个政客的角度,高宗对岳飞的处置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如楼主所说的担心君主地位也好,或是功高盖主的绸缪也罢),他不明白国土要收复,父兄要救回吗,他个人不认可岳飞的将才吗?但这都无碍他做这个决定,他是个政客。
站在一个将军的角度,爱自己的国家,捍卫国家的领土,保护百姓,率领着战斗力超强的岳家军,得到了民众的仰视称之以民族英雄是无愧的。即便有着些许“做人”的缺陷(至少不懂迂回,过于执着,和自己老板没相处好),但我每次读满江红体会那种百感交集,都被他的魄力震撼。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31 16:11
五岳祠盟记: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5-31 16:14
这篇文字非常非常喜欢,唯一不足的是,其中没有表达期盼百姓安居乐业,骨肉团聚方面的内容,全都是“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这样为主分忧的心态。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6-1 09:43
文言句式其实朗朗上口,很有味道,数字一顿,更透视和彰显汉语单字的力度...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