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 no.1&2)于1796年夏天写于柏林,当时贝多芬正在里希诺夫斯基王子(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的陪同下在布拉格和德雷斯顿巡回演出。 贝多芬与大提琴演奏家让?路易?杜伯特(Jean-Louis Duport)合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表演了这两首曲子(这位皇家大提琴家当年曾与莫扎特合作,并得到了莫扎特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的题献)。
《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69)是贝多芬最知名也最迷人的一首,创作于1807-1808年间,这段期间他还完成了第五,六号交响曲。此曲题献给贝多芬的好友格莱钦斯坦(Ignaz von Gleeichenstein),他是一位技巧高超的业余大提琴家,在维也纳帝国战争委员会担任企划官。
《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Op.102, no.1&2)写于1815年七月和八月间。 后来两首曲子被合并为作品102号,由出版商Simrock在波恩出版。 这两部作品是贝多芬为舒潘齐四重奏组(Schuppanzigh Quartet)的大提琴手约瑟夫?林克(Joseph Linke)所写的,贝多芬将它们献给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玛丽?冯?俄尔多蒂伯爵夫人(Marie von Erdoedy)。此曲被视为贝多芬作品风格转入晚期的代表作,也是贝多芬1815年中最重要作品。不仅风格改变,作曲手法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大提琴声部的创作手法,更影响了之后贝多芬所创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F大调大提琴变奏曲》(Op.66)是贝多芬根据莫扎特《魔笛》片段的旋律写成两首变奏曲中的其中一首,共有12小段变奏(12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from Mozart's Die Zauberflote for cello & piano in F major)。(整理)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The Sonatas for cello and piano
DISC 1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3 in A major, Op. 69
1 - I. Allegro ma non tanto
2 - 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3 - III. Adagio cantabile
4 - IV. Allegro vivace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1 in F major, Op. 5/1
5 - I. Adagio sostenuto
6 - II. Allegro
7 - III. Rondo. Allegro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2 in G minor, Op. 5/2
8 - I. Adagio sostenuto
9 - II. Allegro molto
10 - III. Rondo. Allegro
DISC 2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4 in C major, Op. 102/1
1 - I. Andante
2 - II. Allegro Vivace
3 - III. Adagio - Tempo D'andante
4 - IV. Allegro Vivace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5 in D major, Op. 102/2
5 - I. Allegro Con Brio
6 - II.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7 - III. Allegro Fugato
8 - Twelve Variations On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for cello & piano in F major, Op.66作者: 玉玉妮妮 时间: 2009-12-3 15:23
家有琴童,爸爸妈妈们,不了解一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维瓦尔第。。。不了解克莱斯勒,李希特,杜普蕾。。。。
那。。。作者: 小熊妈妈 时间: 2009-12-3 15:27
看了你的帖子
我决定放弃让小熊学琴了
关于音乐素质的培养
打算让他学吹口哨
经济实用
关键是乐器可随身携带 作者: 玉玉妮妮 时间: 2009-12-3 15:31 6#小熊妈妈
哈哈哈哈哈。作用还很明显!!!作者: 小熊妈妈 时间: 2009-12-3 15:35
哈哈哈……
以上是开玩笑
其实我曾很认真得聆听过西洋音乐
但我得承认
或许是文化背景和家庭熏陶的关系
这些音乐让我总觉得隔着些什么
不止一次在别人全情投入的时候昏昏欲睡
都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我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民乐
常听得就是《春江花月夜》这类的曲子
最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就叫《风华国乐》作者: 玉玉妮妮 时间: 2009-12-3 15:38
李希特演奏的贝多芬的《暴风雨》,很棒!
能把《暴风雨》弹好,已经是音乐系钢琴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水平了。
时尚:
陈美被《人物》杂志评为"世界最美感觉到人",被《NOW》评为"100位美女"之一。此外,她常常受到世界时尚媒体的关注。她出现在多家极具声望的出版物上,诸如《VOGVE》意大利版,并且包括Ellen Von Vnwerth,Michel Comtre及Lord Liohfield在内的世界闻名的摄影师合作过。前不久,她在Jean-Panl Ganltier在巴黎时装周中的时装秀中的首次时装表演的尝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其中她一边展示时装秀中的重点--婚纱,一边用小提琴进行了一段令人吃惊的即兴演奏。
音乐:
在11到13岁灌录了三张古典音乐专辑后,陈美成为现今灌录过贝多芬及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的最年轻的人,并与EMI签订了合同。这让她可以同时以古典及流行乐的厂牌录音,出版专辑,这更让她多样的风格得以展现。
陈美:古典作品第一辑
陈美1991至92年录制的早期作品于2000年9月结辑成一套3张CD出版。这些作品显示出她从协奏曲到轻音乐再到流行乐等方面的天才理解与演释。这已成为她的标志。俄罗斯专辑包括柴可夫斯基、kabalevby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一系列俄国舞蹈音乐。维也纳专辑包含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三首Kreisler的小品以及Marius Casadesus的小提琴D调协奏曲等。"大师"专辑包括16首作品,有古典、影视作品、流行乐、民谣及歌剧。例如巴赫的《Air on the G String》,《Pink Panther》的主题曲以及Gershmin《夏日》。
《小提琴手》
陈美的1995年出版的流行乐专辑奠定了她作为国际巨星的地位,登上超过去就个国家的排行榜,并为器乐开创了新的发展。
1809年2月3日,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诞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祖父摩西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被人们誉为“犹太苏格拉底”;“犹太苏格拉底”之子亚伯拉罕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走上实业家的道路,成为一位银行巨头,德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大亨,正是他,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幸福的天才——门德尔松创造了一切优裕的条件,也使其家族的荣誉登上了耀眼的顶峰!
3岁时,门德尔松随父母迁居到首都柏林,5岁,开始接受正规、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师个个是一流的专家。在父亲巨大财力的帮助下,他如鱼得水,接触各位社会名流,和他们探讨各种问题,在高雅、文明的熏陶下,他飞快成熟。
他兴趣广泛,才华横溢,在音乐、文学、美术、外语等许多方面都具备很高的天资,他生活在幸福之中。
门德尔松7岁开始登台表演钢琴独奏,10岁着手音乐创作,至11岁时已写出一些好作品,12岁时,和德国文学泰斗歌德“忘年之交”,使他获益匪浅,他的进步堪称日新月异。
1829年春天,年方20岁的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的旅行演出生活,他的足迹遍及欧洲许多文化圣地与城市。愉快的旅行,丰富的见闻,使门德尔松构思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
23岁时,一位特别温柔、娴静、纯朴、漂亮的法兰克福牧师的小女儿赛西尔打动了他的心,他们结为了夫妻。美满的婚姻使门德尔松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工作,尽管他身兼数职,社会活动繁多,可音乐创作源源不断:歌曲、奏鸣曲、序曲、协奏曲、交响曲……
永恒的幸福是没有的,门德尔松敬爱的姐姐芳妮在一次指导家庭音乐会的节目排练时突然全身瘫痪,几小时后飘然而逝,噩耗使门德尔松当即晕倒;重大的打击使得他半年之后(1847年11月4日)追随胞姐而去,还不到39岁。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足以令他在钢琴这个黑白世界拥有显赫的地位。很少有音乐家能像门德尔松一样拥有如此安定富足的生活了,因此他的音乐作品很贴切地表现了他的理念和生活状态:温柔,恬静,活泼,富有诗意。作者: 玉玉妮妮 时间: 2009-12-7 13:06
无言之歌,只有一连串的作品号。
Song without Words for piano No. 3 in A major ('Jägerlied'), Op. 19b/3
是玉玉最喜欢的一首。可以,连续不断地听一整天。
好像有这样的一句话? 文字,生于言,止于音乐。。。作者: 玉玉妮妮 时间: 2009-12-7 13:40
无词歌
songs without words
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听似歌曲,但没有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