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读书笔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打印本页]

作者: 排骨鱼    时间: 2009-4-17 08:35
标题: 读书笔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最近整理去年的读书笔记,粘几篇比较完整的上来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08年6月1日

08年零零散散地重读了一遍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启发不断,但是大都如火花一般闪过即逝。偶尔记下几句,以帮助记忆。

1.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热衷于讨论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但是多数讨论未能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中,因而显得缺乏深度。胡适先生认为,任何一种具体的科学思想都以其倡导者的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为基石。因而脱离开一个文明的哲学传统和思想习惯来谈其科学思想(或战略思想)无疑是不充分的。

2.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想来源:希伯来思想和希腊思想(胡适谓之犹太系和希腊系,P4)。希伯来思想基于一神教,主要是神学思想。在接受希腊思想的思辨因素之前,只是用“信仰”来解释世界和人生之迷惑:“因信生义”,信仰先于理解。
因而,其世界观的本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全能之神。
中国古典思想未经过这种“一神论”阶段,故中国哲学的世界观基础不可能是一个“一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P39)。在老子之前的天道观念的确有这样一个神的形象(P39),但没有形成系统的一神教,因而在“诗人时代”(前哲学时代)中,没有形成统一而普世的神,神的形态、身份、地位、功能和神人关系都没有确定,甚至也没有形成希腊式的神族体系。在对世界进行解释时,不同的思想之间必然相互矛盾,发生冲突。为了解释现实,老子只能去掉神这一实体,创造出一个“以万物为刍狗”的无善恶、无喜怒、无仁义的天道。

3.希腊思想产生于亚非欧三大洲文明的交织碰撞之处,不同的神学系统相互冲突,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不会满足于神学的世界观,并产生出进一步的疑惑。哲学产生于疑惑。故在希腊产生了最具思辨性的世俗哲学。
中国文明发展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是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历史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思想体系的冲突。在老子之后几百年中,诸子涌现,百家争鸣。这种思想体系的冲突,同样产生了疑惑。然而,这种疑惑在中国所产生结果却与西方大不相同。借用康德的名言,西方哲学将主要的注意力投注到了灿烂星空和道德法则。而中国哲学则过早地通过说服政治力量来赢得辩论的胜利。

这一点在决定中国命运的现代思想大辩论中也有所体现:上世纪20、30年代相互竞争的诸多思想最终也是以说服政治力量,包括军事力量,来决定胜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胡适的一位学生在回忆胡适的文章中说,胡适总是拿着一手好牌,哪一张也舍不得扔掉,结果总也难和牌,其他人则善于打出去没用的牌,不小心就和个清一色。这个“清一色”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共产党最善于把一切不纯洁的东西打出去,最后必然能和这场牌,而且是清一色。黄仁宇先生在《黄河青山》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国共两党的斗争是中国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竞争,可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场竞争只能以枪杆子决定。

4.因而,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概念来对中国思想进行“格式化”是不可取的,同样,用中国的文化符号将西方思想中的概念进行“之乎者也化”也是不必要的。而这两种做法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却甚是流行。

这里引用胡适的一段话,自可现出胡适先生比之当今多数学者之高明:
“我虽然用西洋哲学作参考资料,并不以为中国古代也有某种学说,便可以自夸自喜。……东西的学术思想的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至多不过可以见得人类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着大同小异的境地时势,便会产出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东家所有,西家所无,只因为时势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东家,东家也不配夸炫于西家。何况东西所同有,谁也不配夸张自豪。故本书的主张,但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作为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此外别无他种穿凿附会、发扬国光、自己夸耀的心。”(P22)

5.一方面,由于上述的“一神论”阶段的缺失,导致中国哲学一开始在唯心主义方面就有所不足,并且始终与现实政治、与统治术紧密相联(以出世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具有现实政治关怀的统治理念,如“古之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治大国如烹小鲜”)。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思想争论的解决方式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大一统是通过教权的树立而完成的,哲学被宗教压制,代表的是神的意志而非人的意识,故一旦宗教统治的合法性被摧毁,人们就被解放,思想的自由就水到渠成;中国的大一统是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而实现的,统治者将某些思想用作统治的工具,这些思想就有了“独尊”地位。由于统治思想是与世俗政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逐渐被人们认为它即代表了“人”的思想,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将之视作“我族”的思想。神的意志容易被推翻,而人(或民族)的思想却有着更大的迷惑性或惰性。因此两因素,故封建统治结束近百年后,儒家思想仍然被认为是中国的主流思想,中国的“国学”。而实际上,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儒家的地位和分量是被精英“建构”起来的,多元的思想营养都逐渐被儒家吸收拆借而失去了真实的身份。

6.老庄哲学的本体论基于“道”(或“无”)的观念。非常类似于西方的自然哲学,然其本质不同。胡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与18世纪的英法经济学者和斯宾塞(Spencer)等的政治学说相比。自由放任。
“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有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18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P36-37)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其实老庄所争论的,与英国自由放任主义者所探讨的,始终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基本命题,至今也没有答案。(汉《盐铁论》实际上部分争论的也是放任还是干预,我一直想写一篇讨论《盐铁论》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论文,但苦于工作繁忙,生活琐碎,尚未如愿)。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干预得到了合法性,但是放任之说从未缴械投降。资中筠先生讲“美国的发展是一个钟摆”,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干预与放任之间。里根上台之前,民主党在美国政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长期的“滞胀”成了自由主义者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结果,吉米·卡特成了“违背新政精神和实质的第一个民主党总统”,美国开始向着与“公平施政”、“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相反的方向发展,福利和民权的合法性遭到置疑,直到克林顿的“第三条道路”。欧洲战后的发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市场为一体化提供了原始动力,但是市场对自由的要求也成了阻碍一体化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前些年,2003年前,我信仰干预,之后发现放任的价值。可是现在,只能说是首鼠两端。也许这个问题我找不到答案,其实老庄他们,必然也是常常自相矛盾,只不过他们的作品和思想经过历史的筛选,只留其一端而已了。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4-17 10:18
最近整理去年的读书笔记,粘几篇比较完整的上来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08年6月1日

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概念来对中国思想进行“格式化”是不可取的,同样,用中国的文化符号将西方思想中的概念进行“之乎者也化”也是不必要的。
排骨鱼 发表于 2009-4-17 08:35



顶这句话...
作者: 七碗茶    时间: 2009-4-17 10:22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很多很多好书啊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4-17 10:42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4-20 13:05 编辑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放任,干预...也是要如此吧...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之肯定,哲学是不是大都如此?


解释社会,可能很难达到唯一的一致, 不过却真是在于个人的认识,而后的选择...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09-4-20 13:07
汉《盐铁论》实际上部分争论的也是放任还是干预,我一直想写一篇讨论《盐铁论》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论文
排骨鱼 发表于 2009-4-17 08:35


值得研究的一个题目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09-4-28 16:58
最近看了余英时研究胡适日记的文章,感觉胡适真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人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