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推荐一本书 [打印本页]

作者: 阿龙918    时间: 2006-12-2 20:11
标题: 推荐一本书
最近在外面出差的时间比较多,打发旅途的时间就是靠看书了。
偶然看了余华写的《兄弟》,或许是因为故事的发生地,我曾经去过一次待上了几天,所以
感觉书相当不错,余华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此书组字怪异却又左右逢源,常生令人拍案叫绝之语,写情写人,无不入木。可读,特为大家推荐。
当然,鼓励作家多写书起见,建议大家买正版。
作者: 暗香盈袖    时间: 2006-12-2 21:15
余华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但我只挑了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这部〈兄弟〉看,他的随笔和中短篇我都没读到,一来我不是个纯粹的读书人,只是受潮流的影响而阅读,这点与青少年时代比已经是退步了不少;二来这些作品都不是随手可以找到的,也懒得去找。
〈兄弟〉我上部看过后,在论坛上发表过自己的读后感。因LZ的倡议,我来贴上读后感,权当抛砖引玉。
  余华是我喜爱的作家,他的《活着》被张艺谋改编后面目全非,当然我相信这不是张艺谋的过错,他一定也很无奈。电影审查制度让中国的艺术家们(我指真正有良知的艺术家)困兽犹斗一般,却找不到出口,中国的电影市场当然也无有出路。
  之所以爱读余华,是因为这个江南的牙科医生用着寓言的格调写着人世界最残酷的事。《活着》也好,《许三观卖血记》也好,包括最新的《兄弟》,都是描述最低层的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的。在他如寓言般的故事里,主人公都是在反复叽嚼着痛苦,贫困、失业、饥饿、伤痛、死亡、孤独、歧视……幸福有时会象阴霾的天空偶尔投射下来的一丝阳光,勉强亲吻了他们,但马上就会有更大的灾难降临了。如《兄弟》中的饱受歧视的李光头母亲李兰刚找到自己的幸福,还没好好享受,她所爱的男人就死了。  
   《活着》中老地主刚因为女儿出嫁过上开心日子不久,女儿就死于难产了……如果以前的作品还有所保留,那么在《兄弟》中,他通过主人公李光头继父的惨死和许伟一家的家破人亡,对文革时代从国家机器到普通百姓狂热、荒谬、离奇的精神面貌无情地揭露了并将“惨烈”描述发挥到了极致。
     但书中更为打动我的,却是冷静利索的残忍下闪耀的温情,那是来自主人公破碎又重组后的家庭亲情,两个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一个成了他的继父,一个成了他的兄弟。一身正气、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继父和善良忠诚的兄弟,彰显着人性的力量和亲情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抵抗着强大的命运压迫,并表现出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生存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也许是余华“残酷写作”的真实目的吧。
   这是我对〈兄弟〉上部的感觉,下部出来后我也见到了许多评论,大都对下部都颇有微词,这使我看以前保持了一定的警诫心理。断断续续看了两月有余,这使得这本小说的内容变成了许多的蒙太奇片断在我脑海里。
  余华在后记里说,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的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的中世纪和欧洲的今天。下部主要围绕兄弟俩的爱情和刘镇演变成李光头镇的过程展开,如果说上部里还残存着一些美好的情感,到了下部里已荡然无存了。
   小说充斥着谎言、阴谋、险恶、乱伦、荒淫和污秽,从兄弟俩一开始的相依为命,坦荡相处,宋钢与林红的患难与共,到最后兄弟的形同陌路,夫妻背离;从李光头人性未泯到丧心病狂,从林红的自命清高、感情至上到沦落风尘;从宋钢的老实本分到他屈于贫寒,出卖尊严;从刘镇人残余的阶级温情到集体的淫秽贪婪……
   在这里我们固然听到了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的当代社会道德观念不胜负担进而断裂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但是没有出路和指向的揭示只是一种赤裸的渲泻,而非理性的呐喊,在这点上《活着》的意义要深刻的多。
作者: garfilde    时间: 2006-12-2 21:46
偶LG看这本书时就像神经病---一会笑一会哭......
作者: 拖拉机手    时间: 2006-12-2 22:50
没看过,看兄弟的书封总觉得那个人象张学友
作者: 馊叟    时间: 2006-12-4 14:23
引用第2楼garfilde2006-12-02 21:46发表的:
偶LG看这本书时就像神经病---一会笑一会哭......

和我的状态一般样,唉,这年头碰到一本好书不荣易啊
作者: 光头驴    时间: 2006-12-6 11:45
比较喜欢上部,下部太无里头!
作者: 阿龙918    时间: 2006-12-8 17:17
看到暗香的帖子才知道,上下不是同时出来的。怪不得读到下部的时候感觉不好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