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北京可以用50年的时间变成纽约,但纽约必须要用5000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北京 [打印本页]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6-11-4 18:18
标题: 北京可以用50年的时间变成纽约,但纽约必须要用5000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北京
拆迁·搬迁·翻新加速四合院消失

北京可以用50年的时间变成纽约,但纽约必须要用5000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北京。

  张巍说四合院的消失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拆迁,拆迁的理由很多,包括危房改造、修路等等,政府拆迁只看重了土地的价值,而忽略了土地上文物的价值。”

  现在政府规定了保护四合院,但很多四合院却在拆迁,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民间保护人士这样说:“如果你问政府为什么,他肯定会回答你说,自从政府颁布了名单后,政府没有批过一起拆迁,但再看开发商的批文,都是2002年、2003年没颁布政策前的。也就是说,在颁布政策之前,已经有很多四合院被‘杀无赦’”。

  “二是大量原住人口的搬迁,人走了,不光冷清了老房,也带走了很多老北京的文化。然后,很多有钱人搬进来,但他们根本不懂老北京的文化,四合院他们就是当房子或别墅来住,改变了它原有的文化底蕴,文化断层了。”

  “三是翻新,有些人为了好看任意地改造四合院,比如在房子外面贴瓷砖等等。其实,迁建真正的含义是把原材料保留下来到异地重建。而现状呢?却不是这样,就好比把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上,然后杀了他的父母,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指着一对年轻人说‘这就是你的父母’。例如珠市口东大街213号的铁山寺,它始建于明代,复修于清朝,虽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文物普查登记单位,去年要拆,我们很多民间人士都去了,最后说要在旁边盖个假的,现在盖的这个材料全是现在的,一点老的东西都找不到了,就连房子原有的形状都改变了。此铁山寺真是非彼铁山寺了。”

  老北京格局基本还算健全!立刻停止在老城区内修建,拓宽大马路!整体保护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的同时重建明清建筑!即使是新建也将是真品!他们会很快容入老北京市井文化当中!和现有的宫殿园林容为一体!续写历史!

  北京古城占北京市的比例很小!要发展去新城区规划!而且还不受未来发展的限制!中关村,CBD,奥林匹克公园不仅现代而且非常前卫,但他们都不在老城区!这样既解决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还保护了民族文化!

  三年来,在本市文博事业迅猛发展同时,相关政策、保护法规出台的频率、力度也大大加强。相继颁布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建起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规划格局。去年,新编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的修编方案更是首次明确规定要整体保护古都风貌。

  在“修”成为文保事业主旋律同时,市文物局的思路越发清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转变为“发展新区,保护旧城”;必须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转变为“旧城整体保护”,必须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转变为“循序渐进、有机更新”。

  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指出:既要积极探索维护古都风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把长远和当前结合起来,对有争议的地方不轻易采取行动,等条件具备了再行处置。

  “三年内,本市共有121项古建修缮工程启动。”随着“人文奥运工程”的实施,市委市政府每年投资1.2亿元作为文物修缮保护费用,使全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修缮、保护、抢救文物的热潮。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介绍,北京市去年已划定了包括八大胡同所处的大栅栏在内的25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范围,占明清古城面积的37%。

  北京市规划设计院宁晓龙说,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之后,如果要改造,也必须保持原有风貌,这一点的约束力应该说比较强。

  几年来,王彬的心境跟她的相同。但略有安慰的是,在他和其他“胡同保护者”的呼吁下,北京市有关部门修改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计划,保护区增为40片。

  目前中国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抄袭趋同,导致“千城一面”。一些历史城市和街区,正在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

  “旧城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的地区,又是房地产开发激烈争夺的地段,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拆除历史街区,拓宽传统道路,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周围环境遭到伤害。”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设计刮起“欧陆风”,各种流派堆砌在一起,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

  一些地区或部门的决策者守法意识不强,一旦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构成冲突,往往考虑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致使历经千百年的珍贵文化遗产被破坏。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割裂,将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引导城市的理性发展。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6-11-4 18:21
印象中的老北京情调越来越远了,最受不了后海“伪小资”的泛滥。

从前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什刹海浓郁的老北京风情跃然纸上,可如今想寻个影子都没处寻了。
作者: 肥羊    时间: 2006-11-4 21:45
看到这个帖子一下子就想到了什刹海的荷花,胡同中的门墩、茶馆中的八仙桌、四合院中的枣树...
今年的高考命题作文是“北京的符号”,我想上面这些都应该是北京老百姓符号,这些符号编织在一起就是北京人的生活,构成了北京的文化。而现在我们不能不一声叹息地说,生活正悄然改变着北京,曾经是北京城市文化重要标志的它们,如今已是越来越少了,北京这个城市的面目也开始一天天模糊起来。
其实在这个文化入侵大行其道的年代,这些符号作为文化的标记,更能以独具特色的特征将文化的内涵最为具体而鲜明地传达出去。您说是这理儿吗?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6-11-5 09:29
欢迎肥羊大哥再次为书院献墨![s:61]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少,但在所谓全球化背景下,却不停地出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昨天看电视上中非论坛的文艺演出,让人感到主办者浓墨重彩,着力突出老北京特色文化。想必到了08年这种努力会发挥到极致。

可是,如果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若总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只怕到最后,没等到外国人欣赏和认同,中国人自己,特别是年轻一代早已对这些东西越来越淡忘和陌生了。
作者: 船长    时间: 2006-11-5 09:56
朝代更替后的地域文化,往往反映着现行政府的格调和品味。
对北京和zf来说也不例外
作者: 肥羊    时间: 2006-11-5 10:09
小永老师要再这么说我是真的不敢说话了,本来来这里就虚得很。

外国人在越来越喜爱和追捧我们的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时候而我们自己确不加珍惜,外国人都能惟妙惟肖的表演老北京吆喝的时候而我们自己确全然不懂,真得担心我们的孩子以后只有在外国的电影中才能看到北京的四合院。
作者: 美人鱼    时间: 2006-11-6 15:26
既然北京能变成纽约,
那纽约就不必变成北京了,

北京在不断地更新破旧,

真的很让人痛惜啊,,

就说咱们的城墙和城楼吧,怎就拆了呢?
作者: 君子    时间: 2006-11-6 22:43
是啊,西安最成功的就是保留了古城墙。同样作为古都的北京却将城墙拆了修,修了拆,都市规划无能的表现。
作者: 木木    时间: 2006-11-6 23:53
我想说,可我有不能说,说出来就是大罪.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