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美国人竟然这样教育小孩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子99    时间: 2006-11-1 15:19
标题: 美国人竟然这样教育小孩
美国人竟然这样教育小孩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长城……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作者: 金子99    时间: 2006-11-1 15:22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1 15:40
震撼!

我儿子的老师偶尔也留一些有创造性的作业,可是过后几乎从来不看,孩子满怀热情认真完成了,却不了了之,甚至都不发回来.其效果还不如不留.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2 00:35
我儿子的语文老师,就会留些抄抄写写的作业,一抄好几遍,过后又不检查,孩子记忆效果一点也不好.隔好久测验一次,错了几个字,就罚把整篇重抄一遍.写作文时更晕,先在纸上写一遍,也不看,过两天又让抄本上,然后就收上去了,两个星期没下文.
赶上我儿子个性很强,对老师的安排很反感,现在弄得学习起来没精打采,作业写得拖拖拉拉.很多以前很好的习惯和爱好,比如看课外书,讲故事,画画什么的,对开阔视野,增强想象力很有帮助,而且孩子喜闻乐见的,现在都没时间坚持了.真没见过靠抄课本字词学好语文的.
今天终于忍不住向老师建议少抄一遍字词, 改为经常性家长听写,还好老师同意了.
晚上,我一边读词一边启发他组词造句,LG在旁打趣:儿子快赶上半个爱迪生了!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2 00:39
LZ此贴要是发在长安宝宝里,肯定会有更多共鸣.
作者: 千年有缘    时间: 2006-11-2 07:11
“很多以前很好的习惯和爱好,比如看课外书,讲故事,画画什么的,对开阔视野,增强想象力很有帮助,而且孩子喜闻乐见的,现在都没时间坚持了.真没见过靠抄课本字词学好语文的.”

    很有同感!
    我儿子自从上小学,两年来,这些好习惯都没有坚持了。  
    

    patch的儿子不知几年级了?
作者: 千年有缘    时间: 2006-11-2 07:15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救救孩子!!!
作者: 君子    时间: 2006-11-2 09:34
“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不知楼上各位对这句话有何感触,但我总结不出。
我曾与一位非常敬仰的老师交流,也曾去听很深的教义,最后发现,真正震撼人心灵的,正是一般人忽视的。楼上诸君可有这样的感触,儿时是否能说出一些话,家长不以为然,说早有人总结出来了。后来看到真理就是这样写的,而这些真理正是被家长们视若神明的人说的。后来,当我被周围人认为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的时候,说一些哗众取宠的粗话,却成了真知灼见。同样的话,因说话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这种反差又是如何呢?
对习惯力量的盲目崇拜和对新生力量的排斥,是中国初期教育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如今文化界新人对传统美德的颠覆和盲目的自由主义泛滥,正是长期填鸭式教育的恶性衍生物。
“自由”是中国教育者最欠缺的一课,希望长安的家长同志们能重视这一话题,希望梨花诗能从我们的诗歌消失,不要让我们的后代成为梨花诗人。
作者: 极速宝贝    时间: 2006-11-2 09:53
应试教育害死人,可是家长又有什么办法,大环境就是这样,小升初那么残忍,儿子晚上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周六周日比平时还忙,可怜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2 10:37
很多人出国后不回来主要为了孩子,美国孩子太幸福了.
我一同事出国工作两年带着刚上初中的儿子,他儿子是很独立很有主见的孩子,在美国的学校特别愉快,经常得到校长的夸奖.
就在要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孩子竟然离家出走了,吓的他们到处找.最后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还是自己回来了.
回来以后在十一上初三,老是情绪不好,今年中考也没考上理想的学校.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2 10:38
报告有缘:我儿子3年级
作者: 冷玉沉音    时间: 2006-11-2 11:00
美国孩子真是幸福啊
作者: 千年有缘    时间: 2006-11-2 11:19
引用第10楼patch2006-11-02 10:38发表的“”:
报告有缘:我儿子3年级


甭客气!以后还要多向你请教呢。
作者: 千年有缘    时间: 2006-11-2 11:22
引用第8楼极速宝贝2006-11-02 09:53发表的“”:
应试教育害死人,可是家长又有什么办法,大环境就是这样,小升初那么残忍,儿子晚上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周六周日比平时还忙,可怜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大环境如此,家长有什么办法?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2 11:42
引用第12楼千年有缘2006-11-02 11:19发表的“”:

甭客气!以后还要多向你请教呢。

欢迎分享我的教训.
作者: 千年有缘    时间: 2006-11-2 11:43
引用第7楼君子2006-11-02 09:34发表的“”:
“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不知楼上各位对这句话有何感触,但我总结不出。
我曾与一位非常敬仰的老师交流,也曾去听很深的教义,最后发现,真正震撼人心灵的,正是一般人忽视的。楼上诸君可有这样的感触,儿时是否能说出一些话,家长不以为然,说早有人总结出来了。后来看到真理就是这样写的,而这些真理正是被家长们视若神明的人说的。后来,当我被周围人认为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的时候,说一些哗众取宠的粗话,却成了真知灼见。同样的话,因说话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这种反差又是如何呢?
对习惯力量的盲目崇拜和对新生力量的排斥,是中国初期教育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如今文化界新人对传统美德的颠覆和盲目的自由主义泛滥,正是长期填鸭式教育的恶性衍生物。
“自由”是中国教育者最欠缺的一课,希望长安的家长同志们能重视这一话题,希望梨花诗能从我们的诗歌消失,不要让我们的后代成为梨花诗人。


“对习惯力量的盲目崇拜和对新生力量的排斥,是中国初期教育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如今文化界新人对传统美德的颠覆和盲目的自由主义泛滥,正是长期填鸭式教育的恶性衍生物。”

这句话很深刻!


其实,不仅是现在的孩子,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多少年来,一种固定的模式。如果有一天,有幸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才会发现:噢!原来世界并不是这样!同在蓝天下,原来还可以那样生活,那样对生命如此的尊重!
作者: 木木    时间: 2006-11-6 23:59
这教育很好,

个人认为,美国网罗了全球的顶尖人才,而并非是其教育模式培育出的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8 13:33
2年前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
感触相当大
一方面抱怨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另一方面想如果今后有了孩子,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教育思路

现在重读,有有了新的体会
说句讨巧的话
我认为创造力和死记硬背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记忆的创造是沙丘之上的空想
没有创造的记忆是落满灰尘的书架

孩子
该记住的要记住
该思考的要思考

我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
我们的应试教育对孩子创造性思考的压制
但决不是否定努力学习和认真思考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8 13:36
美国人的科技发达
教育是一方面

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国家体制、生活环境、研究环境等等

有些我们能搬来
有些我们能学习借鉴
有些我们根部不可能实施或接受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8 13:42
对孩子的教育
真是人类最复杂最伟大的工程

在这其中
无论什么方式
作为家长
必须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我看到很多家长
一方面抱怨学校的“填鸭式”教育
可自己连填都不填
更不用说辅助以其他引导了

我们和美国人不同
美国人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没有
英文网站中综合信息量相比中文要大得多
我们暂时也做不到
美国孩子上大学和我们完全不同
我们不可能过分强调创新
除非移民
我看这不适合大多数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8 13:46
我们现有的条件
我们就尽我们能尽的义务吧

例如
空闲了别守着电视让孩子自己蹉跎时光
或让孩子陪着你看韩剧

有时间带孩子去博物馆看看
去动物园转转
去天文台瞧瞧
去书店淘淘

多和孩子谈谈对世界的认识
对文化的理解

这些
我们做到了吗
作者: 独立寒江    时间: 2006-11-8 14:15
要让孩子多读书,哪怕仅就是这个读书的习惯呢

不要让孩子把上网作为一种娱乐放松的习惯方式,上网应有所节制,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搜索工具,然后是扩大知识面的海洋。

千万不要让孩子被网中的快餐式文化和吸引眼球的擦边球文化所感染
作者: 千年有缘    时间: 2006-11-13 09:35
引用第20楼boy772006-11-08 13:46发表的“”:
我们现有的条件
我们就尽我们能尽的义务吧

例如
空闲了别守着电视让孩子自己蹉跎时光

.......


说得太好了!

“多和孩子谈谈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化的理解”这一条,很重要。
但作为家长,我们要反思的是:这么些年来,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化的理解,对吗?
作者: 芳邻    时间: 2006-11-20 17:07
里面有一个班叫:苗苗班。课程有:诗歌、英语、琴、棋、……,我数了数,十多门课,快赶上中学生了。我心想:学得可真全,但是小孩子能学这么多吗?

前两天跟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人士谈到小孩子的教育,他感叹,比起国内孩子学得这么多,美国小孩子是差远了。他四岁的女儿,现在就是天天去公园里捉虫子,玩小草。他大点的10岁的儿子,就天天打球。确实非常轻松。
作者: 逸云    时间: 2006-11-20 20:32
很无奈。什么时候中国才可以把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改成激发创造力的方式呢?
教孩子一种方法,远比留他一大堆枯燥的作业重要
作者: 鱼翅捞饭    时间: 2006-11-21 14:51
boy不赶紧要个孩子,好好教育,真是耽误了,有这么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 胖肉肉    时间: 2006-11-21 16:28
千万不要以老眼光想天文台
现在的天文台也非常的与时俱进

夏天时,我怀着美好的记忆和希望,带能能去了一次
真是打击太大了
没想到,一个科普阵地也变成这样了
不买任何一场票
连大门都不让进
你说只是参观一下大厅的展物
没门!
那就买票吧
演出种类繁多
票价少则20,30
大人一个价,小孩一个价
反正一场最一般的演出
要是一大一小的话,也要将近50了
而且,好不容易进入大厅
才发现
真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花钱的知识宣传就是简单易行



天文台
在我心目中N多年的光辉形象
算是打住了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21 19:47
引用第26楼胖肉肉2006-11-21 16:28发表的“”:
千万不要以老眼光想天文台
现在的天文台也非常的与时俱进

夏天时,我怀着美好的记忆和希望,带能能去了一次
真是打击太大了
.......

我的印象还是
穿着蓝裤子和白衬衫
系着红领巾打着星星火炬的队旗
朴素的讲解员带我们看天球仪和望远镜的时代
    
美好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美国人最成功的科普教育和图书馆体系我们没学来
自己那些好传统都丢光了
作者: caroline    时间: 2006-11-24 10:00
引用第27楼boy772006-11-21 19:47发表的“”:


我的印象还是
穿着蓝裤子和白衬衫
系着红领巾打着星星火炬的队旗
朴素的讲解员带我们看天球仪和望远镜的时代
.......


可惜我小时候连这个都没见过,天天光写作业了,发现中国的老师可真好当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06-11-24 11:39
引用第28楼caroline2006-11-24 10:00发表的“”:天天光写作业了,发现中国的老师可真好当

中国的老师不好当!里外难做!
想搞点新鲜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可是国家的考试大纲压着,学校里管制着,家长那里监督着,

这究竟是谁的错????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24 15:51
引用第28楼caroline2006-11-24 10:00发表的“”:



可惜我小时候连这个都没见过,天天光写作业了,发现中国的老师可真好当
好孩子
我们到初中才这样
湖北的考试厉害
和这有直接关系吧
作者: boy77    时间: 2006-11-24 15:53
引用第29楼小永表妹2006-11-24 11:39发表的“”:


中国的老师不好当!里外难做!
想搞点新鲜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

1 决策者的错,根源是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及社会改革的决策失误
2 是我们广大老百姓的心理价值取向使然
这两个问题的错

哪个我也解决不了
作者: caroline    时间: 2006-11-27 18:14
引用第30楼boy772006-11-24 15:51发表的“”:

好孩子
我们到初中才这样
湖北的考试厉害
和这有直接关系吧

初中高中更是没有了课外活动和课外教育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半天是可以休息的,
其余时间,包括每天晚上全是上课和补课,
我每次都得利用这可怜的周日下午半天时间来洗头发,因为头发长不容易干,平时都没有时间洗,
就这样还是洗完头没干用毛巾包着就赶紧睡觉去,可怜的我往往只能睡几个小时就又要去上周日的晚自习了。

上大学后才知道上海的同学居然是从来没有晚自习,每天下午3:30就放学,也从来没有节假日的补课
羡慕死我
但是同时也得知同宿舍另外一个女生比我更惨,她们是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下午才放半天假

看看我有多可怜,不过现在孩子也都挺累的

要说比现在的孩子幸福的一点就是,我上学那会儿老师都没这么拜金,补课全都是免费的,都是老师追着学生来补课,不要钱,不像现在的孩子,补课费用吓死人。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6-11-28 09:04
越高压学的越差...

培养荣誉感更有效果...
作者: 胖肉肉    时间: 2006-11-28 09:43
引用第33楼玉儿2006-11-28 09:04发表的“”:
越高压学的越差...

培养荣誉感更有效果...


简直就是绝对的正确!

所以,我很赞同8荣8耻教育
作者: patch    时间: 2006-11-28 14:54
现在连西单图书大厦都很不象话.
在儿童图书旁边设了个玩具专柜,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五花八门的玩具吸引了,哪还有心思挑书!
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简直是愤怒!
作者: 朽朽老人1    时间: 2006-11-30 10:03
我们的教育官员年年都出国考察,也不见我们的教育体制有根本的改变,少年兴则国兴,少年都没有创造性了,国家还会创造。真希望向领导们口头上说的那样,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为我用。
感到我们孩子连我们的童年都不如,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失去了与小伙伴们的自由嬉戏的机会。
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后退
作者: 大红果    时间: 2007-1-2 02:34
我一直不敢要孩子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国内的教育太离谱了。
作者: 木木熊    时间: 2007-1-2 22:59
我更同意boy77的意见。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做了什么努力?和孩子共同成长做了什么?有思想更要有行动。
作者: 荆棘草    时间: 2007-1-4 10:16
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确实是填鸭
看着孩子每天放学写作业到9点,想想连玩的时间都没了,我们家长的心就感到心痛,作业
多的让孩子没有时间思考,重复了多遍,有时候仍然不知道什么意思.
就连周末想出去都先考虑作业没完怎么办?玩都不痛快.
最近孩子都觉不出来上学有什么好了.原来编故事、说话的能力特好,可现在看到组词、造句就不知从哪里开始了。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