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调侃商业“学术”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06-8-24 20:43
标题: 调侃商业“学术”
时值今日,方才得知,原来那些得意洋洋拿到金灿灿“学术先进个人”奖状的仁兄们是花钱买来的。


学术造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它就赤裸裸的发生在我的身边,让我着实吃惊不小。曾经多么的艳羡那些能够拿到学术奖的同学,自愧在学术的道路上还相差甚远。没想,这一切竟都是虚假的。

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事实,于是拨打了贴在宣传栏的征稿广告的电话。接电话的明显也是个学生,原来是同校的同学,都是研究生,并且都住在同一个宿舍楼。她相当老练的讲解道,只要交钱,文章必定发表。不会欺骗我们,因为这个生意是长期的,谁都不愿意做一锤子买卖。只要钱一到手,立刻把“征稿通知单”发来,保证万无一失,而且该杂志信誉极高,从未接到过任何投诉电话。学校相当的认可它的“学术价值”。


我的吃惊不在于花钱买版面来发表文章,我的气愤也不来源于那些堂而皇之拿着奖状的人。而是这个学术奖励体制,可怕,可怕。


先放下这个话题,我想到了另外一件真实事件。云南有几位学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某企业专门花了20万元为他们包机,从云南坐到了北京。轰动全国。人们开始忙于讨论,该企业是否应该这样做,钱花的值不值,是不是应该捐助贫困学生而不是出此昂贵的机票,此项行为的目的是不是在炒作。而有位人士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的想法:该企业也曾有过捐资助学的行为,却影响平平,于是才想出这么一个一夜间让全国轰动的举动;结果真的是让该企业名声大震。试问:国家对于那些济危助困的个人或者企业有怎样的奖励机制?如何才能鼓励企业或个人有动力继续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原来是个机制出了问题。


话题有点远了。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个问题,看来问题的根源不是那些学术造假者利欲熏心,倒是学校或者社会对于此等人的“鼓励与支持”:学校的现行制度是,只要是有文章发表,无论期刊等级、水准、时效性或者学术价值,都会得到奖学金和大红证书一张。用人单位的现行办法是,只要有文字是铅字,无论该文章的内容是否前沿,是否有学术价值,是否为原创之作,该人必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考虑招收此人。


不仅仅是学术论文发表的事情,各种证件满天飞,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同样的事实:只要有“硬件”在手,一切万事大吉;只认“证”,不认“人”;只看东西,不看人。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另外的事情。我们这个地方真是奇怪,只承认“客观事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的寝室楼查的严格,必须带学生证出入。有位姐姐忘了带证,徘徊在门口半天也不让进去,她央求看门阿姨把她同寝室的人叫出来“认领”她回去,阿姨不让,只要没证,谁认都不好使。


人都不如一张纸有分量????


我参加高考的那年,语文的作文题目是“诚信”。自此之后,全国掀起了诚信之风。据说收效甚好。但现今的情况是,“空口无凭”!人凭一张嘴说事儿, 谁信?总得拿出点证据吧?你说你是住在这个楼的,证件呢?没有?对不起,谁来认领也不好使,因为人说话没有准儿,不可信。你说你的学术研究搞的好,证据呢?得有文章发表。没有?对不起,你再苦苦修炼,你再苦苦探索,你就是研究到“冥王星”上也没人相信。


其实你不住这个楼,可你朋友住这,你借个假证上楼,没人拦你,为什么呢?因为你“铁证如山”。


其实你没看过两本书,也没写出半个字儿的文章来。可是你可以在2分钟内荡下来个3000字的文章,又花了200块钱版面费,得嘞!您就是“先进学术个人”了!今年的奖学金到手,奖状到手,职称评上。


写到这儿,我已经没有了吃惊、气愤,我只有调侃的一笑了!
作者: 冷玉沉音    时间: 2006-8-24 22:34
商业社会,学术商业化早就顺理成章了啊
作者: 船长    时间: 2006-8-24 22:51
学历教育就这样地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6-8-25 09:28
等表妹走出校园,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在身边出现。
机制,制度,人定的,人也就被迫适应。
想要做个清者自清的人,只有摆平心态了,否则跳楼N回了。
作者: 逸云    时间: 2006-8-25 09:32
立意清晰,无可奈何
作者: 一抹蓝云    时间: 2006-8-25 12:23
世道如此,清者自清
作者: 麻辣鸡丝    时间: 2006-8-25 16:55
“该企业也曾有过捐资助学的行为,却影响平平,于是才想出这么一个一夜间让全国轰动的举动;”

当慈善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时,我们还能说什么?
作者: 花生    时间: 2006-8-25 16:56
路过....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