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三伏”的来历与计算 [打印本页]

作者: 水精灵    时间: 2006-7-21 14:03
标题: “三伏”的来历与计算
昨天开始,入伏了,一直很好奇怎么计算三伏。找来与大家共享

   根据《史记正义》释义:“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可知是借指盛暑季节。
   历书上的“三伏”日期是怎样决定的?
   古代我国的记年、记月和记日,都采用干支记法。“三伏”的推算方法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定为“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开始(所谓“秋后一伏”)。

   例如:2006年的“三伏”计算方法。
  今年的“夏至”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辛巳日’(公历6月21日),往后数第三庚日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庚戌日’(公历7月20日),这一天就是‘初伏’。
   农历的七月初六日‘庚申日’(公历7月30日),这一天就是‘中伏’。
  农历的七月十六日‘庚午日’(公历8月9日),这一天就是‘末伏’。到农历的七月二十五日,就是‘末伏’的最后一天。今年的三伏共30天。
  因为必须有秋后一伏的算法,这样有的年份“三伏”就为40天。例如2005年的“三伏”就是40天。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
  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的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夏至”时节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广大地区,虽然白昼最长,但因春天刚过,地面上积累的热量还不多,因而近地面的气温还不可能立即升得很高;到了“三伏”期间,尽管白昼比夏至时稍短了些,但毕竟还是日长夜短,阳光直射点仍在北半球,地面上白天接受的热量大大多于夜晚散失的热量,使地面积累的热量越来越多。一般说来“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它正处在“大暑”节气期间。由于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又有一些差距,但是各地在一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不一定是在“中伏”,甚至不一定都在“三伏”。
作者: 露娜    时间: 2006-7-21 14:22
谢谢水精灵! [s:61]  [s:61] 明白为什么会有两个中伏了。
最讨厌伏天了!
作者: 紫陌    时间: 2006-7-21 14:23
好难理解 [s:29] 数学不好
作者: 船长    时间: 2006-7-21 14:45
这些知识应该普及阿
作者: 季节    时间: 2006-7-21 16:23
嗯,晕!实在是太笨!天干地支从开始知道就没弄明白过!
作者: 六月天    时间: 2006-7-21 18:58
可是咋知道哪个是庚日呢?
作者: 逸云    时间: 2006-7-21 19:08
引用第5楼六月天21-07-2006 18:58发表的“”:
可是咋知道哪个是庚日呢?
翻黄历 [s:48]
作者: 六月天    时间: 2006-7-21 19:56
那黄历上又是怎么计算庚日的呢?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