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读红楼心得之——八股文拾零 [打印本页]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4 23:37
标题: 读红楼心得之——八股文拾零
本帖最后由 boy77 于 2010-9-25 02:19 编辑

第八十四回 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探惊风贾环重结怨(节选)

贾政此时在内书房坐着,宝玉进来请了安,一旁侍立。贾政问道:"这几日我心上有事,也忘了问你。那一日你说你师父叫你讲一个月的书就要给你开笔,如今算来将两个月了,你到底开了笔了没有?"宝玉道:"才做过三次。师父说且不必回老爷知道,等好些再回老爷知道罢。因此这两天总没敢回。"贾政道:"是什么题目?"宝玉道:"一个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是<<人不知而不愠>>,一个是<<则归墨>>三字。"贾政道:"都有稿儿么?"宝玉道:"都是做了抄出来师父又改的。"贾政道:"你带了家来了还是在学房里呢?"宝玉道:"在学房里呢。"贾政道:"叫人取了来我瞧。"宝玉连忙叫人传话与焙茗:"叫他往学房中去,我书桌子抽屉里有一本薄薄儿竹纸本子,上面写着`窗课'两字的就是,快拿来。"一回儿焙茗拿了来递给宝玉。宝玉呈与贾政。

贾政翻开看时,见头一篇写着题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原本破的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代儒却将幼字抹去,明用"十五"。贾政道:"你原本`幼'字便扣不清题目了。`幼'字是从小起至十六以前都是`幼'。这章书是圣人自言学问工夫与年俱进的话,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点出来,才见得到了几时有这么个光景,到了几时又有那么个光景。师父把你`幼'字改了`十五',便明白了好些。"看到承题,那抹去的原本云:"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贾政摇头道:"不但是孩子气,可见你本性不是个学者的志气。"又看后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说道:"这更不成话了。"然后看代儒的改本云:"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便问"改的懂得么?"宝玉答应道:"懂得。"又看第二艺,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方觑着眼看那抹去的底本,说道:"你是什么?----`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上一句似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必如改笔才合题位呢。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宝玉答应着。贾政又往下看,'夫不知,未有不愠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曷克臻此。"原本末句"非纯学者乎。"贾政道:"这也与破题同病的。这改的也罢了,不过清楚,还说得去。"第三艺是<<则归墨>>,贾政看了题目,自己扬着头想了一想,因问宝玉道:"你的书讲到这里了么?"宝玉道:"师父说,<<孟子>>好懂些,所以倒先讲<<孟子>>,大前日才讲完了。如今讲`上论语'呢。"贾政因看这个破承倒没大改。破题云:"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政道:"第二句倒难为你。"'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贾政道:"这是你做的么?"宝玉答应道:"是。"贾政点点头儿,因说道:"这也并没有什么出色处,但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前年我在任上时,还出过<<惟士为能>>这个题目。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你念过没有?"宝玉道:"也念过。"贾政道:"我要你另换个主意,不许雷同了前人,只做个破题也使得。"宝玉只得答应着,低头搜索枯肠。贾政背着手,也在门口站着作想。只见一个小小厮往外飞走,看见贾政,连忙侧身垂手站住。贾政便问道:"作什么?"小厮回道:"老太太那边姨太太来了,二奶奶传出话来,叫预备饭呢。"贾政听了,也没言语。那小厮自去了。谁知宝玉自从宝钗搬回家去,十分想念,听见薛姨妈来了,只当宝钗同来,心中早已忙了,便乍着胆子回道:“破题倒作了一个,但不知是不是。”贾政道:“你念来我听。”宝玉念道:“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贾政听了,点着头道:“也还使得,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白了再去动笔。你来的时侯老太太知道不知道?”宝玉道:“知道的。”贾政道:“既如此,你还到老太太处去罢。”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4 23:47
本帖最后由 boy77 于 2010-9-24 23:49 编辑

很少看后面的章回

这次有幸扫上几眼,看到这一段,不禁想起前一段读过的一本小册子
《八股文概说》,作者王凯符

我以为这本小书是自高中毕业后在语文方面个人受益最大的教材

这段描写之生动,反复琢磨了几个晚上的功课,本想写上些零碎狗尾毛毛
思量再三,无力

连蒋梦麟这策论秀才都不敢与陈独秀这八股秀才同阶比肩
我等无秀无才之辈岂敢信口

还是把王老师傅的原文摘录
细细体会之是为妥贴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4 23:53
在这段描写中,贾政就贾宝玉写的三篇八股习作及塾师贾代儒的修改进行了讲评。第一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题目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单句题,用的是孔子的话。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是孔子用自己学习、修养的次第勉励后学的话。宝玉的“破题”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幼”字语义含混,不能准确说明“十五”的意思,这与破题的要求不合,因而贾代儒把“幼”改成“十五”就准确了。宝玉作“承题”,前两句“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表现了他“自幼不喜读书”的个性,贾政对此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责备宝玉“本性不是个学者的志气”。宝玉“承题”末句是“圣人十五而志于学不亦难乎”,贾政批评“这更不成话了”,为什么?《四书集注》引程颐解释孔子的话说:“孔子生而知之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己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理学家认为,孔子好学是“从心所欲”,是由其本性决定的,宝玉的解说与理学家的认识相悖,自然就会被看做“不成话”了。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4 23:54
宝玉第二篇习作《人不知而不愠》,也是用孔子的话作题目。孔子的原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文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学家认为,孔子上下这几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是讲做人的修养的。以“人不知而不愠”为题作文,须照顾这几句话的完整意思。代儒把宝玉的破题改为“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体现了这些话的完整意思。宝玉用“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破题,贾政批评说“似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就是因这宝玉没有照顾上下文的完整意思。另外,孔子的话是讲君子的为人的,宝玉用“纯乎学者”破题,没有扣住为人和道德修养的题意,所以贾政又说宝玉只从学习的角度理解,是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不合“题位”。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4 23:56
第三题“则归墨”,题目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原文是:“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是讲战国时代杨朱、墨翟学派的影响的。作文时需杨、墨并举方合题意,宝玉的破、承,能扣住题意,所以贾政认为“还算不离”。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4 23:58
贾政用“惟士为能”为题让宝玉试作,该题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宝玉破题为“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惟士为能“强调的是士人的恒心,若从士人的恒心方面着眼破题,从反面说,这是“反破”,宝玉能从反面扣住题意破题,所以贾政说:“也还使得。”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5 00:06
近半年来
时常夜读八股文章

四书之皮毛未触
楹联之精要不得
不敢言之“习”
弼马温三筋斗未及“开笔”

然国学之精深不见底
所谓糟粕吾亦为澧酪耳

————这段是我自己胡诹的
作者: 七江南北    时间: 2010-9-25 00:57
学习了,斑竹还研究这些啊
宝玉联诗作对尚可,是最厌恶八股文以及儒家思想的了,他爱读的正经书是《西厢记》这一类的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5 01:14
本帖最后由 boy77 于 2010-9-25 01:17 编辑

呵呵

那是因为有人研究呀

明清两代以八股文章开科取士,江苏籍士子几乎占了各种名额的半壁江山
当年有个王尔烈,只身赴江南千山千水会千才子,终以塞北一天一地表一圣人
想想都觉得提气,不敢比王老夫子的能耐
单打独斗好歹不能辱没了顺天府的名声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5 01:16
看看这段王老师傅的评价:

《红楼梦》的这段描写,表现了贾宝玉在贾政的威压下学作八股文的情景,这为后来宝玉中举做了铺垫。贾宝玉学作八股两个来月,从作文不能符合理学规范要求,到能把握“四书”义理,从作法、用词不够熟练、准确,到能够作到“差不离”,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小小的胜利。

有些“红学”研究家认为贾宝玉学作八股文,后来又参加科举考试,这与前八十回的宝玉性格不合,并以此看作是高鹗续书的根据。《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高鹗所续,学术界尚有争议,这里不论。不过,宝玉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又生在那样的家庭,完全不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羁绊,反倒不够真实。如前所述,在曹雪芹的笔下,贾政等早就给他规定了读书的内容,在学校已开始了八股的基础训练。从这个角度看,宝玉学作八股并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完全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宝玉后来虽然中举,但他最后以“却垒缘”而出走,使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希望彻底破灭,并最终出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封建传统教育的一个失败。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后四十回对以八股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5 01:21
没有三把神沙,怎敢倒反西岐
离经叛道也有离经叛道的路数和规矩

从这点讲,我对王老师傅的评价深以为然
作者: 七江南北    时间: 2010-9-25 01:27
八股文就是求官职入仕途的敲门砖,贾政的亲自训示,宝玉在那样的家庭受到传统教育能把八股文习好不难理解,只是前八十回里他的个性叛逆,突出强调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感,后面又说中举总觉得反差很大。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5 01:30
看看五四运动那些台柱子
推动白化的先驱,哪个不是一手纯熟的八股文章

不像今天,骂了半天不知道骂的东西是啥的人咋就到处都是呢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5 01:34
想起了苏文茂老先生的《文章会》
多少年再无如此文哏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9-26 12:06
后四十回续写,其实与前文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 第80回时,写的是香菱的遭遇,已现悲声...但是81回目呢:

八十一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

后四十回的主旨是要在前文主脉上偷梁换柱...  家败,势颓,人散,曲终,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似乎是延续这样的终极脉络...然而不, 大势上虽是这样的, 但其实家没有败, 势没有颓, 很多赏还了,甚至兰桂齐芳了。 人没有散,曲没有终, 宝玉是有后的,连探春都回来省亲了...

然而,高鹗还是有功的,首先一部残书毕竟有了一个结果, 其次有些人物的归处,结局处理还是不错的,也很有力度,比如黛玉焚稿...

但是,前文极力构造的朽败...终于还是起死回生了...  这是主意上的失败,和曹雪芹的根本相悖。
所以高鹗的续纵有功绩,和局部的优, 也只能说是瑜不掩瑕...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9-26 12:23
看看这段王老师傅的评价:

宝玉后来虽然中举,但他最后以“却垒缘”而出走,使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希望彻底破灭,并最终出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封建传统教育的一个失败。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后四十回对以八股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boy77 发表于 2010-9-25 01:16



不然! 宝玉出走了, 貌似这个全书的灵魂主角的最后归宿是符合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是呢, 他去应试了,中举了! 其实终于还是屈从了封建道统。  
这个家族最终从勋臣荫泽成功转为了进士及第。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希望并没有破灭,其实,这应该算是起死回生,成功转型...
甚至,宝玉还留下了后代。 (我个人认为,这有些滑稽...)

至于宝玉出走,前有洋洋洒洒八十回的明铺暗蓄,曹雪芹字里行间,精心设计,暗示结局的草灰蛇线,宝玉的最后结果不可能是喜庆的...
但是,在中了举,留了后....之后, 他的最终如何... 已然远远不再醍醐灌顶了...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9-26 12:42
八股文, 是明朝的应试文体... 当时全国的书生,为了仕途,十载寒窗,都在刻苦于如何八股...
他最大的作用是规矩了人的思维模式...  其实封建皇族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此。朱明皇朝,两百多年,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极致...

明朝的读书人,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是迂腐,行事中规中矩,二是惜名不畏死!
嘉靖,万历两个皇帝都因为自己一些稍微出格的想法和朝臣大战了几十年,大臣们就是不让步... 这在历朝历代都很少见...

应该说八股文,对于皇权统治是有利的... 但确实固化了人的头脑...
自明朝以后,中国就绝少了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逐渐没落... 和这个大有关系...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6 22:58
都说盛世才有社会环境和基础做学问
这个问题我看要话分两头

所谓“格致”确也如此
没有稳定的环境,哪里来的实验条件,哪里来的无数的基层人员磊塔基

可思想文艺却才不然
中国几个大的思想大繁荣,大爆发,大颠覆,大升级的时期
不说乱世,至少也是割据

我以为思想创新和社会变革是依附在一起的兄弟
科技突破和社会稳定则是另一对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9-26 23:03
说起“八股”的前世今生,无数大儒已然将从左到右各类观点掰开揉碎
姑且不论

我想说的是
不管挑“哪一款”,总得要晓得挑得是个啥
作者: 凌子    时间: 2010-9-27 11:53
中国思想大繁荣,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一是三国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明清理学只是嚼诸子百家的剩饭了,越是战乱,越没有封建集权来规范和统一思想,思想之花才有盛开之土壤,这种时期于民不利,于思想发展和文化建设却大有利.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9-28 12:26
楼上说的有道理,不稳定的社会,更多的暴露问题,引发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但是中国历史后展,到后来越来越束缚和单一,也有独特的其他原因。

自南北朝开始的异族入侵,五胡,辽,金,元,清,都是外族强悍,甚至禁锢统治。自然要更强制的约束,抑制尤其异端的思想。同时,如此的长久,如此的繁多更替。而这些民族多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明,后来多是被汉文化同化...这使得汉人奴性渐长,习惯性的屈从,而又沾沾自喜,不以荣辱。看五胡乱华,汉人还有反抗,而后来的满清,已经是习惯自然的逆来顺受了(莫争论民族排他性,大视角的中华民族是后来的概念)。这样的民众能有个别的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已然是不易了。

儒家到了宋朝发展出理学一支,这其实是倒退,在迎合封建统治的同时,从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各方各面,男子讲五伦忠孝,女子说三从四德。还有这应试中举的八股文章...从孩童蒙学就开始了约束和灌输...纵有一二火花,也是没有发展基础和环境的。

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北面,西面戈壁大漠,雪山绝境,东面大海,南面丛林...凡是人迹相对可以容易到达的地方,基本都以中国为宗主,为仰望... 闭关锁国,自给自足。没有外来强势思想的冲击,以上面的根基状态,难为思想家了...

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新,共和...这些莫种程度也可以说是源于洋鬼子的坚船利炮...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穷者,并非贫穷之意, 极致的瓶颈...  
但是,如何才知道“穷”呢...  内力,外力,总要有一...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